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研究(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研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研究(5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一、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是形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的需要

毕业生难就业与企业人才匮乏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若我国的旅游企业提前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合作,高职院校便会按照企业的方向培养学生,该企业可获得大量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为企业储备雄厚的力量。这种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方式,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使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进而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目的。对于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比不过普通旅游高校,动手操作能力也比不过旅游中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风格,为旅游企业培养适合的人才,才能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就我国居民目前消费情况看,旅游消费已然成为一项重要的消费,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大幅度增长。旅游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却赶不上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社会上仍然十分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如优秀的导游、计划调度人才、旅游策略人才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了解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其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培养旅游市场所需的人才。旅游行业的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基础知识的教学,要与旅游企业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实际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三)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目标的需要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培养不合理、专业布局不科学等问题。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与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符合实际需要。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高职院校按照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的布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购买方,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之路。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不具有针对性,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很难适应企业,与企业的发展相背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将就业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校企合作是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需要

第一,校企合作能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校企合作能确保高职院校教师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为丰富自身的旅游知识,可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旅游企业,获得的经验可应用到旅游管理教学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还可聘用旅游企业中杰出的人员到旅游管理专业任兼职教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快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第二,校企合作能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若高职院校只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建成这个基地,只有与旅游企业相互合作,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资源,才能为学生实训提供场地,确保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课外实习。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一)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合作,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与企业接触,为走上工作岗位做铺垫。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推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支持。中国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的国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同样,校企合作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只有我国政府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监管、宣传力度,才能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只有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都找到其利益点,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积极性,确保使其长久、稳定的合作与发展,进而成功合作。第一,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国家可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还应给高职院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真正做到政府引导、企业支持、高职院校参与的办学模式,进而推动校企合作教学的发展。第二,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拥有优秀的员工,国家可制定政策允许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优先挑选并录用优秀的毕业生。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合作过程中,双方要将自身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加强合作,才能加快校企合作教学的发展。高职院校的领导可邀请与其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安排优秀的旅游专业人员,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经验传授,将旅游行业的最新资讯与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使校企合作教学稳定发展。

(三)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只有健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双师型”教师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一如既往地与企业合作,安排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壮大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此外,高职院校的领导还可为学生定期安排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专家开展讲座等。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要想使高职院校为社会、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首先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一,高职院校要实地考察人才市场的需求,再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第二,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其情况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核心课程。第三,根据已确定的核心课程安排其他的基础课堂。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将学生就业作为基础,深入了解旅游市场所需的人才要求,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更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只有将校企合作深入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才能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得以提高,使毕业生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校企合作具有多种形式,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时,为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就业率,高职院校要选择与竞争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

作者:杨修莉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现状与问题

考核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该对师生的教和学起到全面的评定、诊断、反馈和预测作用。但目前我国高职的课程评价理念和制度相对落后,过分注重评定功能,第三方评价介入也明显不足。在考核评价制度和理念上,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属于已方评价性质,很少实施第三方测评机制。学生的课程学业成绩是由本院校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负责对其考核评价,在这一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由教师自行确定,考核结果也是由教师评判,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由于教师本身是这一考核体系的利益相关者,考核结论直接影响对本人教学水平的评价,故而,这种已方评价机制下的考核结论,其客观性和公信度就必然大打折扣。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以闭卷测试为主,比较单一和传统。虽然,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我国旅游职业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也开始使用情景模拟、面试、撰写报告、现场操作、机试和其他现代测试手段,但总体来讲,还是以试卷考试的传统方式为主。项目组对广东54家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闭卷考试占50%,开卷考试占21%,二者合计占71%,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比例均不足10%,考核手段的单一性非常明显。在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上,缺乏统一的要求与规定。我国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是以院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各院校执行各自的评价标准与要求,至今没有全国范围内(也没有省域范围内)的统一标准。具体到某一院校,对于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要求做得较好的也只是规定试题的难度、题型、题量等,而对考试内容的观测点及观测点比重基本不作规定。同时,多数课程考核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的评价。从而,与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衔接对应性不强,使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评价目标成为互不对应的两张皮。在评价体系上,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足,其评分标准也不规范。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甚至是一张试卷定终身,60分万岁的现象大行其道。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以博彩心理对待期末考试,有的甚至不惜舞弊作假,既败坏考风学风也影响人格品质。期末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本来应该起到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如果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则难以发挥考核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当然,现在也开始关注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按一定比例折合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评,其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操作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具体的细则和评价依据,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平时印象给出一个大致的评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标准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1.更新课程考核评价的理念,创新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定,而且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诊断和反馈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激励和预测功能。因此,要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淡化课程考核的选拔评定功能,树立以生为本,加强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本着从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施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突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考核,建立起能促进学生、教师、教学不断发展的课程考核机制。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关于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国外有很多先进经验与模式值得学习借鉴。如英国的BTEC模式,它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业及学习成果来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明确规定课程评价应采用观察、口试、现场操作、面谈、自评、案例分析报告、书面答卷、录像、证明书、工件制作、第三者评价、其他等12种评价方法,并提出能力考核的最低要求,以确保考核结果的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和领先性。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通过平时考试和国家考试两途径全面评估课程教学,平时考试由负责教学(培训)的学校和企业承担,国家考试则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由国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如行业协会)负责。充分借鉴国外考核评价模式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通过加强对实际能力的测评,应用多样化考核评价手段,采取多元化评价主体,推行第三方评价,创新本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3.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操作性强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当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工作大多停留在理念上,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详细具体的评价实施方案。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详细的考核评价方案,明确规定考核主体、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项目与内容、评分标准与权重等,建立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使课程评价工作能规范化实施开展。

三、“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课程评价标准及实施

“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48学时,2.5学分。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游遍华南三省”等13个教学项目。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特征、价值及赋存状况,熟悉中国各省市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提高学生旅游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旅游资源识别与欣赏能力、旅游资源(景点)的解说与导游能力、旅游线路的设计与策划能力。本课程考核评价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评价及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励,突出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过程考核成绩两部分加权而成。期末考试采用笔试(闭卷)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包含对知识点的测试和对技能的测评。期末考试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全面测试,其内容应该尽量覆盖所有学习项目,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本课程考评方案根据各项目教学内容的多寡、重要性、适用性和难度,确定了期末测试范围及其权重。通过对上述考评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了平时考核成绩的权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各占50%。考评项目由“综合表现、实习实践、资源解说、线路设计和知识测试”等五部分构成,并明确规定了各部分的考核形式、内容和权重,切实体现了形成性考核模式的特质。实施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师评外,其他主体参与的评价权重达30%以上,实现了由传统的教师“独断专行”式评价主体变为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主体多元化改革。评价方式除了传统了闭卷考试外,还有面试、线路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声像视频、实习记录、作业、出勤记录、工作(考察)现场证明等等多种形式,实现了考评方式的多样性,能较好地发挥课程考核的评定、反馈、诊断和激励功能。在实习实践考核项目中,把企业提供的实习记录和考核情况作为课程评价依据,尝试推行第三方评价,当然,这方面的改革力度和具体实施还需深化。此外,课程考评方案还对期末考试的形式、题型、范围、内容及权重等做出明确规定,而不是由任课教师天马行空地随意出题,由此解决了测评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覆盖度等问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可操性强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四、结语

通过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建设实施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改革,对课程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评定、激励、反馈和预测作用,使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建设得到了明显提升,“中国旅游资源赏析与线路设计”课程分别获得学校网络课程建设一等奖和教学优秀质量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立项。对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当然,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建设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多方努力,其方案与细节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作者:郭盛晖 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旅游管理舞蹈课程改革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的基础内容

形体舞蹈对于非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新鲜和时髦的事物,它是舞蹈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内容,也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内容,是一种由形体训练、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舞蹈,结合了形体训练和舞蹈表演,注重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强调形体训练和形象塑造,有助于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审美观和艺术涵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课堂教学。形体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伴随音乐做一些针对头部、颈部、上肢、胸部、肩部、臀部、大腿、小腿、足部等身体部位进行扶把干和离把干的姿态训练,美化学生坐立站行的基本体态,同时也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内外兼修的气质,具备优雅的举止风范。舞蹈表演则要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充分表达舞蹈的内涵、抒发舞者的情感,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古典舞等通常都是非常合适形体舞蹈课程选择的舞种。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1、2班共76名学生为教学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得知,67名女学生中,从小接受课外舞蹈训练、擅长舞蹈的学生4名,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45名,完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18名;9名男学生中,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2名,完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7名。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以不具有良好舞蹈意识和舞蹈基础为主体的学生群体,教师应该首先通过形体训练建立学生对体态美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对体态美的认识包括学生对身体头部、肢体、躯干等部位姿态的感知和坐立站行的正确姿态的判断等。培养基本身体素质是指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肌肉力量等方面得到提高。舞蹈表演是形体训练后的更高层次,教师可通过成品舞蹈的欣赏和多舞种的舞蹈组合训练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动静的结合、肢体和神态的结合,理解音乐和舞蹈的内在意义,在感受美的同时,运用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实现美的升华。在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人体形态和情感表达的要求不应像对专业舞蹈学生的教学那么严格,但是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体态,充分训练学生肢体的协调性、对形体舞蹈动作的记忆和判断、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2学习形体舞蹈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何实际作用

2.1良好的外在形象是旅游行业从业者的第一张名片

旅游管理者基于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在招聘面试时,对于应聘者的形体和外貌都会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因为,良好的外形是旅游行业从业者的第一张名片,在与宾客交流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形体和外貌的从业者,往往能使宾客产生好的第一印象,使人赏心悦目,并且员工的形象美直接关系着单位的形象。容貌可以通过化妆、发型等修饰,但是形体需要依靠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此,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来说,形体舞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调查教学对象的了解中发现,这些就读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很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者地级市郊区,他们的穿着、打扮非常朴素。但是,在他们的坐立站行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身体姿势的问题,例如斜肩、弓背、O型腿、X型腿、外八字等等。在交谈过程中,学生们都透露出因为身体外形的问题而对自身产生了不自信。大学生大多数都仍然处于生理的发育期和完善期,对于先天不足或由于日常不良习惯而形成的形体问题,通过参加有针对性和长期的形体舞蹈教学能对其进行有效矫正。在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挺胸收腹、抬头提臀是整堂课教师对学生最基础和贯穿始终的要求,为了塑造美的形象,要求身体动作幅度较大、肢体舒展、动作流畅,通过一系列的形体舞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学生因为先天不足对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能纠正错误的形体姿态,养成坐立站行的好习惯、好体态,进而塑造优雅、舒展、良好的形体,保持更优美的形象,培养更完美的气质;另外,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后,身体的柔韧性、灵敏性、稳定性、协调性等都有明显的提高,通过形体舞蹈的训练,学生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2气质胜人,内外合一,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旅游行业从业者面对的宾客众多,他们大多都是抱着期望有更好的心情和更好的体验而外出旅游,这就要求导游甚至从呼吸中都要透露着挺拔、自信、阳光、向上的气质来感染、引导宾客,为宾客服务。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高雅和积极向上的内在气质。气质美,是一种和形体美相呼应的美,由内而外散发。如果除了拥有健美的形体之外,还想要拥有迷人的气质,同样可以通过形体舞蹈教学得以实现。形体舞蹈教学通常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有质感的地板、安静的空调、明亮的光线、干净透亮的大落地镜,男生、女生们穿着优美的形体服,随着跟音乐起舞,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气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是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产物,它是一种美,具有陶冶和美化人的思想和道德情操的作用,当学生欣赏或学习那些优秀的、积极向上的舞蹈作品时,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内心的纯净、善良、积极、高尚等宝贵品质,这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的审美教育,除了了解和学习舞蹈动作,学生还能在课堂上充分认识到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形体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教会学生什么是形体美,什么是气质美,如何欣赏美,又如何实现美,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追求形体美和气质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形体,正确认识自我,勇于展现和表达自我,形体舞蹈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礼仪修养,还能实现对艺术文化的传承。

2.3培养坚毅的品质、健康的人格,有助从业者在旅游行业立足

对于不具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尤其在学习形体舞蹈初期,压腿、压肩等形体训练基础动作是一种对他们肉体的“折磨”。但是,为了尽量达到形体舞蹈对学习者身体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首先要学会咬牙忍受来自身体素质极限直观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坚持训练,才会使身体的基础素质得到提高。这个学习过程,得到的不仅是学生身体基础素质的提高,同时会养成吃苦耐劳等坚毅的品质,这种正能量的积累,会带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查中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对学习、面对生活时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习惯躲避困难,当一只“鸵鸟”,还总用“这学了有什么用?”“、这件事做了有什么用?”当挡箭牌,而不是用自身积极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处境,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对自身条件的不自信,以及较差的抗压能力。形体舞蹈课程,给了学生一个新的对自我认识和改变的途径,从对良好形体的塑造到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形成都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能清楚地感受到身形的变化,这种改变是基于对自我挑战和不懈的努力,基于意志的坚定,基于身体疼痛时咬牙多坚持的一分钟。这种看似小小的成就却能让平时不自信的学生体验到极大的乐趣,形成对自我的肯定,对于调节情绪、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旅游行业是重视与人交流行业,总是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接触,从业者要在短时间内与他们成为朋友、消除隔阂、打成一片,要与陌生人成为一个团队,组成这个团队、带领这个团队,每次都是一个挑战。有很多学生在训练初期都体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比如害羞、口齿不清、身体紧张颤抖、不知所措等。有的同学在私底下是非常活跃开朗的,但是正规表演时,由于紧张动作频频出错;有的同学面对异性观众时,眼睛不敢与其对视,否则会脸红笑场;还有的同学严重退缩,身体紧张颤抖。在形体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正确的社交礼仪,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逐渐克服学生胆怯害羞的心理,帮助学生塑造落落大方的形象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有助于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与宾客自如交流;拥有坚毅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能承受住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3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形体舞蹈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打造贴近旅游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形体舞蹈课程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就是将学生培养成适用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都在旅游服务一线工作,比如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涉外高星级酒店等旅游产业从事导游、出国领队、计调、外联等旅游服务接待和基层管理等,他们除了要求学习和掌握旅游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旅游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及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其培养目标,“一专”是基础,还要“多能”。如何让学生通过形体舞蹈课程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如何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传统形体舞蹈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行业职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譬如加入瑜伽、T台展示等项目,一方面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到新的形体技能;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检验掌握的基本职业礼仪知识,贴近职业需求,非常实用。使学生通过一门课程的认真学习,丰富所学知识内容,逐步实现“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目标。

3.2依照学生身体素质不同,进行分组教学

非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擅长或接触过舞蹈的学生群体与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于男性学生群体和女性学生群体之间,接触过舞蹈但并不擅长的学生群体中他们的身体素质都大有不同,同学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是希望在一定的舞蹈基础上能有机会精进技能,发展特长;有的同学希望身体柔韧性有提高,使身体动作不僵硬;有的同学只是为了纠正日常姿势,让自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的同学则是为了克服胆小的毛病,在日常人际交往时有更得体的表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活力,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及兴趣特长的不同分成不同类型的学习组,各组有独立的训练计划和能力目标,每个学习组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有区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横向到纵向都有参照。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最大程度发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3.3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科技发展、网络发展飞速的信息时代,教学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换代,现代化教学离不开多媒体工具和开放的网络平台的使用。如果一门课程完全脱离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那终将会与时代脱节;如果一个人完全不会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那势必也会与时代脱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开放的网络平台搜寻到丰富的、值得借鉴的优秀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摄像机、影像设备,能全方位地展示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录像、播放,学生能直观地看到除了从镜子中能观察到的不同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学会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获取、分析、综合、归纳知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一种社会能力的提高,这有助于学习,也能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但是现代化的教学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依然重要,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现代化的教学并不是脱离教师,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机器灌输式教育”。

4结束语

形体舞蹈教学实现了美育教学,它教会学生感受美、分辨美、创造美;形体舞蹈课程又实现了德育教学,它能让学生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形体舞蹈教学的独特作用对将来要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来说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作者:龙文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研究

1户外教学实施背景

(1)行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1~12月,入境人数达到了2636.08万人次;而到2014年11月为止,国内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第一次打破1亿人次。旅游产业的持续兴旺,必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进入。

(2)岗位技能要求。

当前,教室、实训室等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室内场所。但是,导游、领队等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接的企业核心岗位,工作环境基本在户外,室内的仿真实训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在校园或景区等户外开展相关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学习主动会得到有效激发,学生职业技能会得到很好锻炼。

(3)专业优势。

经济发展多年,高职院校周边环境和校园一般都不错,有助于开展户外教学,也很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相关的教学及实训活动。“立身靠技能立身、发展靠素质”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技能更应得到旅游管理专业重视,相应教学改革应在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调动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借助培训和企业定岗实践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企业要求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

2户外教学认识

户外教学通常是指事先组织的在户外开展的学习。户外教学课程有时涉及到离家住宿或基于旅行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参与者参加各种各样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户外教学体现了体验式和环境教育哲学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融合。户外教学,结合了全部学校的科目、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借助环境资源(自然或人造、公园或城市地区、历史地标或景区等)教师给学生讲清各学科、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促进艺术、科学、社会研究和传播学等学科教学。户外教学中,自然或人文现象的直接感触得到重视,接着摆出问题并构思假定,并思考可能的答案,相对于一般室内传统的讲述教学法而言,户外教学采用“探究教学法”或“发现教学法”确有其增进学生学习动机、打破记诵学习之价值。这些类似于情境感染和问题导向学习、协作学习、认知学徒制等符合建构理论倡导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用心策划经营,学生可以在户外教学活动中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把学习的空间延伸至教室和学校以外的区域,使学生得以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中学习,和社会文化与同时互动对话、合作学习,以建构出学习者的知识。而这些书本外的第一手的学习经验以及让学习者学习自己去收集原始数据、去思考、去讨论、去辩证、去经验以获致“有意义的胜利”建构历程,正是建构论者所看重的。教后反思:好的课堂户外活动设计,应该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主动性、自主性。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更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现实生活、教材深挖、学生活动提问等成为问题资源的来源。

3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模式

(1)自由模式:

户外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欣赏、参观、踏青等拥有很高的自由度。

(2)学科模式:

以学校课程中的某一科目为主轴,将该学科的内容、概念融入户外教学中,以加深、加广或实地体验、印证学科的知识或概念。

(3)主题模式:

以某一学习主题为中心,将某些学科中互有关联的知识、概念、技能等,应用在该学习主题上,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统整模式:

跳出学校学科分界,以学生兴趣、生活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为统整的范围,藉于户外教学的实施使学生有机会应用来自各科学习所得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强调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进而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整个学校课程、生活经验、社会与世界。

4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内容

(1)教师户外导游。

教师导游,是指的导游由教师扮演,游客由学生扮演。老师以导游讲解的方式在户外进行授课。考虑到安全和经费等因素,户外场地主要是在校园,有安全保障和经费允许、甚至得到企业支持也可以到景区或大自然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导游带团全过程由教师在室内讲授,一旦将校园或景区变为教学地点,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模拟导游带团过程就可以实施了。

(2)学生户外实训。

景点讲解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教师先讲解并演示带团的知识和过程后,就开展相应户外实训项目但以学生为主导,以此使学生讲解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为了和常规教学有效衔接,这些户外模拟导游实训主要在校园开展,安全和经费等因素合理可以到景区开展,以增强教学时效。

(3)学生户外技能考核。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开展,一般先进行室内知识讲授,然后在校园或景区进行模拟导游实训,考核类似于驾驶证考核(学生成绩分理论和技能两部分);接着,着重培养学生技能,课程考核方式为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讲解的村技能考核。

(4)学生户外实践。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重视与企业的合作,积极与当地景点、旅行社开展合作,建立有效的户外教学基地,以便于学生开展户外的实地实习,最终形成校企联合互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循环。

5旅游管理专业户外教学实施分析

(1)积极方面。

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场地的变化、授课方式的改革等手段,校园游、景区实地游,模拟导游等形式可极大提高学生兴趣,经常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访谈等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②可实现学生为主体。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的实施落实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致力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在做中学。教师在此过程中化身“游客”,主要起到监督作用:转变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变“学科教师”为学生“导师”。③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等项目,让学生更加熟悉了带团流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如带团能力、讲解能力等。

(2)教学反思。

①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部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待于提高。在进行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之前要求学生熟悉导游词内容,可是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差,因此教师必须做好辅导、督促工作。②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户外教学的场地受到安全和经费因素等的影响,目前仍是以校园为主,景区或大自然去的较少。校外合作企业偏少。今后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的户外教学能在景区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锻炼,从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6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教学”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应用到了教学中,切实让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了教学场地、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实现了校企合作、课内外的结合,通过校园或景区模拟导游等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游讲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奠定了毕业走向企业岗位的技能基础。

作者:嘉丹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第五篇: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现状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般来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旅游市场,具备旅游管理理论和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涉外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业从事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掌握旅游职业道德规范和礼貌礼仪基本知识;熟悉旅行社内勤、外联、文秘、票务等业务;具有丰富知识,熟悉历史、地理、古建筑、园林、文学、文化、民族、民俗、宗教、餐饮、特产、景点、礼仪、审美等方面知识;具有在旅行社内组织服务接待、处理接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掌握独立从事旅行团的接待服务的工作技能,取得导游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熟练的涉外接待英语会话能力,取得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书;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通话、广州话发音准确,语言清晰流畅,讲解贴切生动;了解国内外酒店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资格有“双证书”要求,为使学生实习和毕业能更适应行业要求,提升就业竞争力,要求学生毕业除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获得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导游证、茶艺师和人力资源师资格等,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

(二)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进行。以广西为例,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进行,笔试由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知识、旅游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以及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四门课程内容组成,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三种题型,自2013年起以机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口试则依托参考教材《现场导游考试指南》,由自我介绍、导游词讲解、回答问题三部分组成,按照当前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试每年仅进行一次的情况,高职院校一般安排相关专业考生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参加考试。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原有课程设置及其存在的不足

原有的课程设置遵循“学科本位”的原则,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并不适应,有一些应该安排的课程没有安排,如考证当中的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并没有安排,有些课程则没有经过科学压缩。学生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时间为第三学期,而该课程设置中与考证相关的导游基础知识、广西导游、导游实务、旅游法规四门课程一直安排至期末,没有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预留必备的训练和准备周期,导致课程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极大地影响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进而影响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三、基于“课证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重新设置

专业人才的培养功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落脚点,是专业的基本结构单元,更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素质得以提升的有效载体,直接影响着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服务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双证书”要求的背景之下,应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相结合,依据“课证融通”理念,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北海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正是在“课证融通”的基础上围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要求进行课程重构,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考证要求,摈弃不适宜的开发形式,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跳出学科体系藩篱,开发出满足行业(岗位)需求的、新颖的、本地化的课程体系,整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严格把关课程设置,按照考试的能力要求和时间安排重新组合打造课程,力图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证之间的对接,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调整之后,原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删掉,增加考证的必备科目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原第二学期的课程职业形象与礼仪调整至第一学期,结合学生以往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具体情况,将笔试科目中内容最多、难度最大的课程导游基础知识由第三学期调整至第二学期,让学生提前学习完课程,并在学生考证的第三学期增加导游资格考试辅导课程,通过系统的校本练习和培训,将课程学习与考证准备充分结合,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钟莹 单位: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