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旅游管理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国学教育与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关系
文化性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蕴含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是国之魂。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俨然应该占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国学教育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之“国”兼具地域、民族和政体这三个层面的含义,而且这三个层面又相互缠绕,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需要为目标提出来的,个体的人和整体的社会有机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个体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需要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功能上,这为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锁定了方向,即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学教育有利于提升人文素质。旅游业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具有异地性和暂时性等特征。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反之。旅游的根本属性在于其文化性,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之一也体现在文化性方面。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根据“2010———2015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国的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积极与国际旅游业接轨,行业前景光明。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前提是坚持民族特色、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华。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没有中断文明传承的国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凝聚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必然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国旅游业是烙印上国学特征的文化产业。我国虽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国学传统文化的挖掘层面上尚有较大空间,中国旅游的民族特色性还需加强。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才、引领中国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重要职责,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大类人才培养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国学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基础,不可缺失;国学课程应纳入高等院校旅游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升为学科基础课。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现状
面对蓬勃兴起的中国旅游业,国内的旅游教育事业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绝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以经济管理类课程、旅游类课程或心理类课程等作为学科基础课,国学课程缺位现象严重。国学教育在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面临着尴尬境地。
(一)国家对国学通识教育缺少政策支持
目前,已经开展此类课程教育的大多是高校教师自发的行为,缺少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从而难以形成正常的运行机制,很多高校难以开展国学通识课教育。
(二)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不够重视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理念密不可分。全国只有极个别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在学分上不做硬性要求。
(三)课程边界不清,缺乏专业针对性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何在浩瀚的典籍中寻找适合教育目标特点的工作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一提到国学,大家往往想到要读“四书五经”、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和令人生畏的线装书。国学教育决不止于解读文献经典,它的更大意义在于将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修身养德,让民族的脊梁体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上。从已经开设国学通识课程的高校来看,很多也是一、两门通论性质的课程而已,课程内容泛化、缺少专业针对性是普遍性的问题。
(四)师资力量欠缺
以目前高校旅游专业的授课教师来看,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从相近专业转向旅游专业,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同时很多国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不具有国学专业背景,专业理论功底薄弱,缺乏深度的专业研究,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功利的成才观造成国学素养的低下
浮躁、功利的不良社会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各种职业资格类考试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业余时间绝大多数学生热衷于消费各种快餐文化和娱乐,极个别能够静下心来读各种人文经典书籍的学生,也会被周围同学奉以“白眼”,视为异类。国学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这是保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旅游管理大类国学教育指导性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促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通识课程发展。
(二)加强“复合型”师资培养
培养既懂得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懂得国学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是旅游管理国学课程开展的智力保障。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世间万物皆有根。现代世界无论多新,总是扎根于过去。”国学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本身就具有特别的价值。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加强自身的国学素养尤为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绝大多数具有文史哲学科背景,他们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国学知识的学习,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机地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联系起来,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够节约师资培养成本。
(三)加大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学课程的设置力度
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经管类课程占据了学科基础类课程中的主要地位。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中,英语、思政类课程占据主导地位。我们提倡增加有关国学类课程的学时、学分。改革现有课程设置结构,将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国学经典选读、中国历史地理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国学中的管理等纳入培养计划,并做学分上的硬性要求,藉此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此外,古代汉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列入旅游管理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中。
(四)探索立体化旅游国学教材
根据清康熙年间《四库全书》分类,中国的古典文献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盲目、随意地选取其中某一部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学教材,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典籍进行系统的筛选,编写适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门教材就显得尤为必要。除了纸质教材之外,电视及网络相关介质媒体资源也可以作为补充,从而以多样、形象、逼真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国学教育教学水平。
(五)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种形式。认识实习主要安排在低年级,持续时间较短,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对专业的就业方向产生理性的认识。课程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实验室或校外,其主要目的是配合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也是毕业实习的前奏。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高年级进行,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中进行。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结合实际,为学生与社会顺利接轨提供支持。在以上三种实习阶段中,国学教育应融入其中,在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高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六)通过学生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氛围,鼓励学生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社团活动形式灵活,时间、空间自由度较高,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高,积极性强,接受和理解效果好。可以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读书交流会、阅读座谈会、旅游文化大赛、旅游策划大赛、中国民俗文化大赛、中国传统艺术季等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营造国学教育的群体氛围。
四、总结
旅游是人际交往、经济流通和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肩负着传播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端从业者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作者:安秀荣 王庆生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最为特色的一项环节,其主要采用将教学知识与实际环境相结合的形式,模拟社会工作场景,学生为实践操作主体,教师在旁指导的形式,旨在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接触工作场景,从而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做到教学与市场需求接轨,学习与实操并行的新型特色教学形式。该种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真实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力求真实性,让学生切身处地地体验市场环境,企业服务中所需的设备、器材、内容、技巧都将其一一真实呈现,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楼阁咖啡屋,便是由其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创立,面向校内师生营业的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真实地让学生管理、感受门店经营的一切事项,是实体企业门店经营整个服务过程的真实再现。
2.校企紧密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离不开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酒店、餐饮等企业)的支撑,只有校企紧密合作,才能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授课,旅游企业提供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成为市场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大大增强毕业后就业的自身竞争力,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今所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欠合理性
实践教学在我国的教育界一直被看作为辅助式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被列为重要的地位,缺乏固定地、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以致衍生出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被动、实践模式混乱等诸多问题。如此缺乏条理的教学设置,致使学校所授知识不能与社会所需很好的融合、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质量不明显、学生缺乏清晰的目标。可看出,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此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实践操作课程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少,欠缺重视度,且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出现课程反复的情况,虽可令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亦出现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
2.师资配置欠合理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造就了对教师的要求除了重视基本的理论授课技能外,亦相当重视教师的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其既有相关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时长的旅游行业工作经验与阅历。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科研理论水平偏高,行业实践经验缺乏的情况。若教师自身缺乏相关旅游行业工作经验,则导致无法调动学生热情,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现今企业的要求有所差异,难以对学生施予应用型教育。
3.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缺乏
笔者对广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访谈人数为326名,表2为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满意度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配置还是较为缺乏,如上表所述,49%学生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还可以,部分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较好,少数同学认为不好,从调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设施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同时管理工作亦有待完善。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对策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教授理论课程的补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通过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令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水平不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应上升到应用的层次。
2.合理配置师资
随着旅游业与教育业的高速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也不断提升,除了要求师资具有相应的科研、教学能力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师资配置的期间,可引入教学能力高的企业教师教授实践性的学科,亦可定期派旅游管理专业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学习,务求令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皆达到我国现今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标准,同时校方需明确在校教师以及企业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3.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开展必定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验设施,只有实践教学实验设施达到标准水平,校方才能顺利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实验设施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及校外企业实践教学设施,校方应明确不同场地实践教学的设施,及其公正客观、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一套标准的校外校内相对应的实验设施,以期大力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结论
开放式实践教学为今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是应用型专业教学的核心部分,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训等)都发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合理配置师资、大力引入实践教学实验设施,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从而完善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其发展。
作者:谢婕 陈书星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民众的各种历史文化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他们对旅游业的行业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游客资源,不仅需要其员工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熟练,更需要员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处理各种新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弥补漠视社会需求与个人特点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所培养的人才的不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旅游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2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2.1思想因素
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学校和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如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的情况,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氛围。很多高校设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课程———企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相关实践机制缺失,并且缺少对于学生培养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建立起加强自身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教授与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建立起发现问题,用专业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主观心理愿望,不断加强自我适应环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缺少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自我培养的意识,喜欢从众及安于现状,这阻碍了学生主体自我创新意识的产生及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教育因素
2.2.1课程设置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的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学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获取大量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创新能力。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专业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显得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如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的是以旅游学科为基础、以理论知识结构为本位的模式。学校没有开设交叉学科课程,学生的知识域大多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大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有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宽阔的人文知识面,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能学到的只是笼统而全面的专业知识框架,课程设置无法在全面的基础上显示出专业性,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缺乏学习中的人性化考虑,而且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2.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渠道,抓好专业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效率的灵魂,教学方法不丰富,不仅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更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传授依赖课堂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承袭旧有的教育观念,强调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思想,导致学生的知识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师的知识教授中。并且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很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影响了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3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实践,需要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缺少保障,实践环节缺少管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设置与管理涉及面广,涉及过程繁杂,目标多,有时需要协调校内外多种关系协同解决问题,导致其管理难度增大。[3]部分高校过多地重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缺乏实训环节的合理安排,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不到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如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缺乏一些具有可操作的评判标准,使得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随意性大、缺少控制;高校在与企业联系实习基地方面,缺乏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保证,即使是安排少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有时也会出现无法安排专业技能人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情况。
2.3评价因素
评价机制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部分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在课程考卷设计上并不重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引发创新意识。而针对教师的评价模式又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重新开课、备课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基地的高校自身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除了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传授所必修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高校旅游专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未来的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提高,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观念。在学生自身层面上,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培养自己的立体思维;不断增强自身的逻辑与推理思维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并且要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和运用各种成效显著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方法,对所学专业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的创新实践能力。
3.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创新教育阶段,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性课程”转变,灵活构建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置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后,高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爱好自由选择课程方向,选择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课程领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比较全面与充分的培养。相对而言,旅游行业与很多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课程知识,高校可以开设一系列的选修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尽量细分或开拓出较多的方向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可以增加一些理工类、艺术类的课程,实践课程中可以开展课外知识传授活动等,这些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锻炼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思维的多样性、创新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弥补学生知识面的不足,促使学生以后在行业实践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管理思维与创新能力提供基础保障。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创新课程,采取深入企业与目标市场,熟悉创意、了解创意,逐步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3改革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积极围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往实行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获得大量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必须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从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变,如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地采用案例,将旅游行业的真实实践内容融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开设研讨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整个过程,统整各项能力,通过兼具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实践,从教师教学生学到师生共同学习,弱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联系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管理实践,深入旅游行业,运用个人所学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参与解决旅游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4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转变教育模式的实施者,他们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强化教师自身的创新人才素质,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需要对专业教师加大创新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南京某高校在这一点的经验就值得大家借鉴。该学校为着力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加大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教师行业提升计划外,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加强与旅游企业联系,经常委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与学习;或者委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创新思维,推动和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者,高校还可以积极聘请著名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其他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建立起“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注重行业知识创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引路人。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校学习中需要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可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旅游企业资源,积极建立长期教学基地以及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选择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高校应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沟通,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人才培养计划,并要做到真正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完成、凝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专业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新环境下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程丽(2013)在《试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文中讲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喜来登酒店合作,于2011年设立了校企联盟的“喜达屋班”,通过对学生从学校到酒店的完整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在旅游管理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
3.6优化评价制度
建立形式多样的合理评价制度,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的培养,进而积极支持学生的各种创新观念培育,让学生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高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各种行业问题,将所有与行业相关的实践成绩都纳入到专业评价标准中,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考评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注重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自我满足,从而激发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到专业创新活动中来。
4总结
总之,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竞赛项目,运用课堂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学校中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气氛与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各种创新实践形式,满足学生的创新实践需要,让学生真正处在浓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氛围中。
作者:汪渊 单位: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第四篇: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探析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行为的主要问题,其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效果影响非常之大。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来看,其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时间,尽管如此该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工商管理相并列的重要性管理学科内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最大限度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符。但其还是带有浓重的传统教育色彩,过于注重理论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划分不得当,以及教学模式的过于传统等等,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专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即违背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也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这里所说的师资力量匮乏是具有相对性的。所谓相对性即旅游管理专业实际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学校教育之间的相对性。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只有20年,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其中以教师资源的缺乏最为突出。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但在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背景下,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专业的大面积开设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变得非常稀缺,进而形成了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的不平衡状态。另外,很多进入到高校中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在经过几年教学后,已经适应和融入到了教育环境当中,并逐渐出现了教学思想、行为与当前的旅游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所以从教学需求角度,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相对匮乏的。
3.实践课程开展不利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以旅游服务业为基础的管理型工作,其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从这一基本目标角度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充足的服务与管理水平,才能胜任旅游业对其的需求。从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旅游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其次,实践课程的仿真模拟环境不好;再次,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最后,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不足。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办法
1.根据职业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想要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旅游事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对课程内容予以科学配置。首先,要确保课程设置与当前的旅游业发展状态向一致,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人才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到岗位当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做好对课程内容的科学设置,尤其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的设置,保证学生既能够学会理论知识,又能够在实践课程当中有所收获。最后,要加大本专业内容与其他专业内容之间交叉学科内容的设置,为旅游业的融合性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为旅游业的创新融合性发展提供支持。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育基础水平
教师作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传递者与教学行为者,做好对他们的培养,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环节当中,首先要加大专业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通过系统性培养方式,来使更多的具有旅游管理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进入到高校当中,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其次,要做好对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意识能够与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需求保持一致,从根本上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发展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水平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教育目标,也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无论是对旅游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的培养,都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践课程环境,帮助学生在实践课程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当中的内容,为了确保实习的有效性,高校可以与一些当地信誉、名声较好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让学生进入其中予以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真正的岗位锻炼,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专业旅游人才的唯一规范、系统途径,其必须要保证教学理念、方针、方法以及行为的有效性,才能为我国旅游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其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旅游专业必须要加快教学改革,以确保所培养出的专业旅游业人才能够迅速的融入行业,为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最基础的支持。
作者:高仁华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