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根据网络搜索调查,目前广东省内近30家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类(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等)专业,各院校开办该专业的历史并不长,基本在10年左右,但所有的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主要有“项目驱动式”、“订单式”、“专业共建式”等合作模式。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于1999年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是广东省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已有10余届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为培养毕业后能与企业人才需求直接接轨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该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与喜达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成立了广州地区唯一的“喜达屋人才培养基地”;与广州大厦形成了“学校开进企业,企业即为学校”的“1+1+1”模式(即在学习时间分布上为在校学习一年的基础课程、在广州大厦顶岗实习培训一年、返校再学习一年至毕业)的“广厦班”;与流花宾馆合作成立了“循环轮岗,半工半读”的“流花班”;与莲慈素食馆开展了“实习就业管理一条龙”模式;目前正在与星河湾集团共建“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等。另外,还与包括广州凯旋华美达、广州花园酒店、广州白云国际会展中心、广州良辰美景国际旅行社等几十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可谓校企合作形式丰富多样,模式不断创新。但诸多院校校企合作都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的趋势,真正落到实处,持续服务学生、学院和企业的合作少之又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多呈现合作质量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的特点。

二、制约校企合作成效的原因分析

通过与合作企业的交流,以及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在旅游管理类专业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中,评价反应褒贬不一。有合作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是多方共赢,企业能参与未来员工的培养,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但也有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就是解决短时间的人才供给紧缺问题,还要付出新手培训的时间和成本,缺乏持续合作动力。有学生和家长认为校企合作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快速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但也有学生和家长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剥削学生劳动力的另一种说法。诚然,众口难调。但也说明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及家长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成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企业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

企业和高职院校是追求不同效益目标的实体,任何企业都是以追求利润,也就是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而高职院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以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所以,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初,企业和院校的动机就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企业合作动机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通过聘请学生填补“旺季”时候的用工短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如广州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广州众多酒店和旅行社真正的“旺季”,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基层服务劳动力需求量大,所以,“广交会”也成为广州各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集中的“顶岗实习”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均处在“企业面临用工短缺,学校让学生‘顶岗’”的合作阶段。的确,企业经营的“旺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是学生“顶岗”最合适的时机,但是,在“旺季”,企业忙于处理大批量的业务,疏于对实习学生的培训和有效管理,自然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家长所谓的“剥削学生劳动力”的情况。

(二)高职院校实力制约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权

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数都是“高校热,企业冷”,只有少量企业会主动提出达成校企合作协议,而在合作的形式、内容方面,也是主要考虑企业的运营周期、经营特点,忽视学校教学周期和学生学习特点,企业在合作中掌握了大部分的主动权。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一定程度的话语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实力还有待提高,无法吸引企业主动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直接上岗,再加上劳动力市场上基础服务人员的供给大于需求,也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积极的重要原因。

(三)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家长思想较守旧

在信息化爆炸时代下成长的90后学生比较早熟,有主见、崇尚个性,随着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大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服务奉献意识;再加上当今发达的通讯网络和全方位的媒介传播,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重利轻义的现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态度不端正,不能吃苦,讲报酬,注重经济收益,口无遮拦、出言不逊等问题。在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合作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家长对于服务型企业有一定偏见,认为在酒店和旅游企业“服务”是伺候人,是低贱的工作,对学校、企业和学生缺乏一定的支持和理解,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成效途径

(一)推动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获取政策支持

国际上存在很多成功的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模式先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澳大利亚的TAFE、美国社区学院、日本的专门大学等。[3]他们的成功均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虽然我国在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地方政府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推出相对滞后,政府在协调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各方面的利益与矛盾的力度明显不够。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的提升可由上至下,通过政府本身体制自身循环逐步完善,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亦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力量推动政府加大扶持校企合作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如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为校企合作方争取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加强相关信息引导和服务、推动并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加快“重道轻器”等陈旧思想的转变、提倡同工同酬的价值观念等。

(二)引导企业关注长期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经济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首要目标。而校企合作则需要企业肩负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企业能否平衡好利润最大化和社会责任目标,是校企合作是否能深入持续的关键所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学校对企业的资源依赖相对于企业对学校的资源依赖要高,为此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服务和管理尚未完善时,学校可以抓住当前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通过建立并推广校企合作的成功典型、分析双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建立并完善顶岗学生的考核机制、提高学分互认度、建立直接对话通道等,引导并促使企业更多的考虑长期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局面。

(三)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紧跟社会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应是培养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能获得社会、市场认可的职业教育才是成功的,培养的学生才能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必须改进人才层次和引进渠道、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实训条件、提升服务能力,从质量上求生存,走有特色的市场化发展路线。第一,调整改进人才层次和引进渠道,重点培养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市场认知水平,重组知识结构。目前较多的专业教师主要为学校直接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其理论知识强于实践技能,与市场重技能的需求相矛盾,因此应加大现有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第二,课程设计应紧贴市场需求,紧跟旅游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迅速调整课程模块。学校需要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倾听企业的声音,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和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学校应提升服务水平,协调好校企合作中各方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中,部分学生有时不能快速转变学生和职员的身份,同时企业亦不能较好地处理企业效益和人才培养的关系,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中学生与企业甚至企业与学校出现摩擦,学校能否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是校企合作能否发挥既定效益的关键所在,学校应变身为合作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学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最后,学校应提升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也可以争取企业送员工到学校来,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才能在校企合作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

(四)加强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营造主动学习氛围

学生是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参与方,是连接学校、企业、家长以及社会的桥梁,在学校其身份为学生,而在企业则为职员,学生能否快速转变角色、调整行为方式、端正态度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败。为此社会、学校、企业、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均需努力促使学生快速转变观念、提升认知水平、端正目的等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政府需着重从落实政策、引导社会观念等方面,尊重并重视服务行业,形成一股“我服务,我骄傲”的风尚。而学校和企业则应以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再就业技能为目标,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同时,校企合作各参与方应多换位思考,关注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避免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带来的负面效应。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构建校企合作通道,才能避免出现类似“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赢得学生的认同。

四、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网站等旅游专业技能,胜任旅游行业各类服务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旅游行业各类基础管理岗位对人才素质需求是“重实践、轻理论,重应用、轻研究”,因此,旅游管理类专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意义重大。

作者:宋焱琼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