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国际化转型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国际化转型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国际化转型探索

摘要:专业是否需要转型受制于专业特性、行业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强应用性、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变化性等要求该专业转型的及时性。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必须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对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直面专业发展困境,准确把握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及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发展历程、推进路径和支撑保障等。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国际化;探索与思考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背景

对接国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适应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对人才的新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塑造专业培养特色等都需要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国际化转型。1.教育部旅游类专业质量标准要求培养国际化人才。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新形势下重新找准定位,在办学目标、理念和实践上找到自身优势和特色。同时,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旅游管理类专业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类人才是新时期旅游教育的国家方针。2.重庆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要求地方院校做出人才响应。自党和国家对重庆明确了“两点”发展定位之后,重庆经济的国际化之路迅速推开,开通渝新欧班列、建立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批准成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系列举措推动大批外商来渝,大批国内投资者走出国门。优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推动重庆旅游快速发展。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中商产业研究院联合的2017中国最热门的50个旅游城市排行榜中,重庆排名第一;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17年10月城市旅游影响数据显示,重庆位列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携程《2018年重庆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重庆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发展速度领跑全国。重庆将建设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定位也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转型提出现实要求。3.旅游类专业整体就业情况不理想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据麦可思研究的2017年我国高校专业就业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将来就业较难的专业之一。据重庆市教委抽样调查,全市旅游管理本科生行业就业率约40%,旅游管理本科生本地就业率73%;旅游管理高职生行业就业率约55%,旅游管理高职生本地就业率78%。旅游行业一路高歌猛进,而旅游教育却状态低迷,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旅游行业整体薪资偏低,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缺乏特色,未能紧跟重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步伐。4.地方高校国际化转型实践为专业国际化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重庆工商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三型一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我校已与25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国际商学院”和“现代国际艺术学院”两个教育部首批中外合作学院,探索出了“2+2”“3+1”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商科人才的新路,是重庆市首家成建制设置ACCA、CFA等特色国际班的学校,这些国际化办学实践为旅游管理专业转型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概念及要点

(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概念

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是基于我国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对国际化、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的系列国际化转型过程。

(二)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基本要点

1.制定适合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前提。什么样的人才是国际化旅游人才?根据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化人才标准研究,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和复合型三个基本特征。所谓国际性就是人才应当具备外语能力、世界文化、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意识、国际规则、国际竞争力等元素,此是国际化的“硬核”。民族性是指人才需要熟悉“中国情况”,具有“中国情怀”,其中“中国情况”为国际化人才工作提供基础,“中国情怀”则为国际化人才工作提供方向,这些民族性因素是保障国际化的中国特色。复合型是指应当具备多元化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旅游基本规则、处理国际旅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及其他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1]2.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性课程建设。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和建设具有融合地方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是推进国际化的两大法宝。国际视野师资队伍不仅包含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国际送培教育、国际化视野培养,还包括邀请或聘用具有国外工作、学习经历的国际人才进入教师团队。国际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通过引进旅游发达地区的原版旅游类教材,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国际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管窥国际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然,通过国内外教师合作或精通国际文化和语言的自有教师编著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国际化旅游教材也是可行选择。[2]3.创新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方式是专业转型建设的核心和重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需要革新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手段上,在保持传统线下理论培养基础上,积极拓展融媒体线上培养新方式,同时采用具有国际旅游语境的虚拟仿真培养方式。在培养体系上,建立起“第一课堂重国际化课堂理论教学、第二课堂重国际化语境训练、第三课堂重国际化实践锻炼”的三个课题联动多元培养体系。在注重课堂国际化课堂理论教学同时,通过参加系列全英文模拟导游技能竞赛、国际酒店管理虚拟仿真模拟对抗赛事、校内英语角或外国文化交流会等增强学生国际语言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与国外高校建立联合人才培养、短期访学交流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在第三课堂上,与国际化连锁酒店集团合作、国际邮轮公司、海外旅行社合作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检验国际化旅游人才效果的重要场所。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是重庆市市属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建立,经过20多年发展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师资队伍弱、专业竞争力下降等系列问题,国际化转型成为其必然选择。

(一)国际化转型发展历程

根据时间及推进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05—2008年)。2005年,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在学校制定的“三型一化”人才培养战略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国际化转型试点专业,并率先启动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双语”课程教学建设,至2008年,合计开设了7门“双语”课程,并要求所有双语课程必须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这为国际化转型做出了前期教学试点和准备。2.启动阶段(2009—2012年)。随着学校正式启动“国际学生交换学习”项目,2009年,学校先后接纳了来自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交换生,为国际化转型进行初步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2011年,与“希尔顿全球”合作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始探索酒店方向的国际化实践基地建设。2012年,开设酒店管理“希尔顿班”,进行定制式人才培养,“希尔顿全球”派出部门经理为该班进行80个课时的全英文授课,开始探索在国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3.快速发展阶段(2013—2017年)。在此阶段,主要是成建制开设国际旅游特色班,全英文国际化课程自我建设,在海外设立固定式或非固定式实践教学基地,开始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如2013年,开设双语授课的“国际旅游特色实验班”,同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后在此班级基础上拓展为全英文授课的“国际旅游与酒店管理”实验班,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编班。2014年,启动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编制了国际化课程建设规划,首批建设课程7门,出版国际化专用教材3部。与美国韦德恩大学合作“硕士直通车”项目,国际化教育在教材建设、生源层次上进一步拓宽。

(二)国际化转型实施路径

结合学校背景和学院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1.国际教育与合作。2009年,学院与泰国皇家理工大学(RMUTL)合作旅游管理的“倒2+2”模式,即学生在泰国学习两年、尔后在我校学习两年,双方互认学分,同时获得双方旅游管理的学士学位。同年,启动了中非、中泰“国际学生交换学习”项目,先后接纳了来自博茨瓦纳、泰国等国家的国际交换生。2013年开始开设“国际旅游特色实验班”,同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已毕业一届3人,目前在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留学生9人,分别来自泰国、肯尼亚、博茨瓦纳、法国等国家。2016年开始招收旅游、酒店管理本科留学生,分别来自泰国、肯尼亚,同年,与美国韦德恩大学合作,开通“硕士直通车”项目。2018年,与英国林肯大学合作启动硕士直通车项目。2.国际化课程建设。为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2005年,学院启动了国际化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尝试,开设“双语”课程7门,其中《旅游学概论(双语)》获批为重庆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4年,启动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化课程建设计划”,编制了国际化课程建设规划,首批建设课程7门。2016年启动第二批6门国际化课程建设,完成了课程建设的教学大纲、课程讲义的编写和课程PPT课件制作等,其中3门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应用总结,已经集结出版为国际化课程教材。3.国际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国际化转型提供有效支撑,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关键。学院先后派出11位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或研修学习,拥有3名海归博士,有4位教师本科是英语专业毕业,先后聘请了2名外教,邀请了6位海外学者来我院交流访问、讲学,派出海外讲学教师1人。目前能够承担国际化专业课程全英文授课的教师共有8人。通过整合全校师资、外教和合作伙伴“希尔顿全球”资源,初步形成了由国际、国内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实力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

(三)国际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学院成立了国际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推进方案》,向学校争取到了特殊项目人才引进指标和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基本形成。学院制定了《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指导意见》《旅游与酒店管理国际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旅游运行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旅游事务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能从事涉外语种(英语)导游及出境旅游领队、出入境旅游业务运作,能在国际高端品牌酒店、豪华邮轮从事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院制定了《旅游管理国际课程建设规划》,打造了由公共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希尔顿专项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构成的国际课程体系,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31门。

四、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的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转型是否成功受制于多种因素,例如地方经济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资源、地方高校对国际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地方高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等。1.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际化转型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转型能否成功受制于两个大的区域环境因素。一是所在高校的国际影响力。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能够获得国外高校认可,进而能在国际师资引进和交流、国际办学、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获得优势。二是所在城市的国际地位。一般地,我国沿海城市高校专业的国际化转型较为容易,原因在于其对外开放较早,开放力度较大,转型意识强,渠道和手段较多,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培养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转型实践也较为便利。2.国际合作项目往往会成为转型的短板。按专业国际化转型标准,国际合作是重要指标之一。受制于专业所在城市、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国际地位和专业的国际地位,地方本科院校在国际项目合作上往往较少,甚至缺乏。当前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国际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上。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在学校和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较弱,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弱,科研合作渠道较少,在国际期刊发文较少,参与国际会议较少。3.学校配套政策支持影响国际化推进速度。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政策、资金支持至关重要。在政策指导下,通过设置奖学金或助学金形式对国际留学生直接进行资助,将增大学生对项目吸引力,但大多数学校对国际交换生或留学生资助经费较少,其余是学生自费参加。另外,学校缺乏国际化项目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支持师资培养、外聘教师、实习基地建设、国际交流、项目管理等的项目更为普遍。4.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行者,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教育理念的教师,强化教师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国际化提升,丰富教师的国际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实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因而,必须要加大国际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通过选拔和挖掘现有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有潜力、有外语基础的骨干,大规模派往海外进行培训、进修或攻读学位,鼓励和支持教师申请访问学者,引进和招聘国际人才等措施和途径,建设国际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承义.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新篇章[J].外语学刊,2018(6).

[2]杜承铭,柯静嘉.涉外法治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之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7(1).

[3]王耘.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本土园艺专业国际化转型思考[J].科教文汇,2018(2).

作者:范春 王宁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