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校外实习双师管理模式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校外实习双师管理模式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旅游管理校外实习双师管理模式反思

引言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建立起来的学科,目的是培养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是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校外完成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结合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关校外实习,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为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一般被安排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前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五星级酒店,进行为期半年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不仅在企业运营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学生正式步入社会以前提供实践平台,有助于实现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

一、校外实习管理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一般由学校统筹安排,学校派出专职教师负责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而企业在提供场地和培训的基础上也需要协助学校进行学生实习的鉴定和评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均为校外实习的参与主体,也是联系紧密的利益相关者。但由于校外实习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涉及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多方面的事务性工作,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与挑战。

二、“双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在校企合作共同管理的基础上,为提高学校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加大实习基地培养力度,前人已建立了一套“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管理模式。“双师”管理指在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前提下,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相互配合共同管理校外实习的学生。该模式既可以弥补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又可以解决企业导师理论功底欠缺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积极性

在校外实习的相对封闭性和短期性,使学生对企业很难产生归属感,容易出现工作散漫、松懈、逃避的现象。通过“双师”管理,学校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实习环境;企业导师则可以在第一时间营造温馨和谐的实习环境,以友好的态度迎接实习生。面对实习生的问题和困惑,企业导师还可以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调动实习生积极性,让实习生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二)提高实习工作效率,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是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实习过程管理中,学校指导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控,关注学生的生活、成长、心理和精神状况等,掌握学生实习期间的学习情况,促进实习工作高效开展。而企业导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培训是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径。企业导师的现场指导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习工作不仅仅是整理文件、做表格等操作化层面的机械重复,还要逐步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提高职业认同感。

三、“双师”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有如上优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少高校却并不注重对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生活情况的管控。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培训指导有限,学校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也基本“隐形”。“双师”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企业导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

企业注重实习生劳动力的使用,一般仅用两三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就让学生到相应的部门上岗。虽然有的企业会给实习生指派部门师傅作为实习期间的企业导师,但由于一线部门工作任务繁多,企业导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地性培训和监督。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需要经过阶段性的成长过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己独立完成这个过程,甚至有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也只记住了一些零散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没有系统地熟悉和掌握相关职业技能。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关注不足,仅仅是碎片化地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每日的岗位实习工作,不注重对学生技能提升的考核与评估,很难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

(二)学校指导教师实习过程管理缺位

学生校外实习的地点一般距离学校较远,甚至位于不同的城市。学校指导教师同时还承担着授课任务和事务性工作,不方便经常往返两地去了解学生工作状态和生活情况。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学校指导教师将学生送往企业实习后,就基本交给企业自行管理,与学生的沟通也仅通过微信等线上媒体进行,缺少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控,导致学生出现工作消极怠慢、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中途退出实习等问题。学校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实习小结,以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情况的了解。但实习小结的模板固定不变,学生通过实习小结也只是反馈生活琐事或经历过甚至处理过的问题,学校教师无法实时介入其中并适时给予帮助。此外,学校教师不了解学生校外实习的成长过程和工作状态,因而也很难根据实习单位的简单反馈和学生的自我报告合理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出现以上情况不仅仅是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校外实习工作的关注和重视不够,也是现有“双师”管理模式实际应用上的缺陷。

四、基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双师”管理模式创新

“双师”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保障实习质量的有效手段,而根据目前“双师”管理模式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新“双师”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新“双师”管理模式中,学生是校外实习的主体,企业导师与学生可以及时高效地进行现场互动,而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期间的学生之间现场互动有限,存在“互动分界线”。学生入职后的时间实际上也是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期,在此期间,针对不同时期引入阶段性考核机制,可以促进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培训计划、培训组织的及时调整和反馈,也有利于学校指导教师更实时清晰地了解学生培训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情况。具体来说,新“双师”管理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学生主体,重视各职业技能提升阶段

从实习准备、入职、上岗、离职直到实习结束,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行为特征的变化也是学生的需求变化和成长历程。一般校外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接受企业统一培训后即可正式上岗,进入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具体可以划分为学习期、熟悉期、掌握期和创新期5个时期,如图2所示。学习期间,学生需要学习本岗位的工作内容、设施设备的基本操作、对客服务的技巧等。在这一阶段里,学生不断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到熟悉期,学生基本对本岗位的具体环境、设施设备有一定了解,并熟悉工作内容、基本操作和企业专业术语。掌握期阶段,学生应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特点,能独立完成份内工作。进入运用期,学生可以将相关知识和技能自然地运用到工作中,并从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及时反思并总结经验。职业技能的学习、熟悉和掌握是学生校外实习的基本要求,而最后的创新期要求学生对工作技能和工作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完善、创新和再应用,因此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性地提出并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关键期不同阶段的特征和需求,是新“双师”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

(二)引入阶段性技能考核,充分发挥企业导师作用

在学生进入职业技能提升关键期后,引入阶段性技能考核,分别在学习期、熟悉期、掌握期和运营期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考核。由企业导师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阶段制订技能考核方案,对学生该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考核通过的学生被认定为合格;而考核未通过的学生需要再次进行该阶段知识技能培训,并重新接受技能考核直至通过。4个阶段的培训与考核全部结束后,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整体技能评估,作为学生校外实习评估的参考之一(如图1所示)。阶段性技能考核规范了学生校外实习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实时反馈的具体方式。通过阶段性技能考核,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均可以有效了解学生各阶段职业技能掌握情况,从而确保实习工作效率稳步提高。企业导师根据阶段性考核结果,还可以进一步与学生进行沟通,适时调整学生培训计划与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三)结合阶段性考核反馈,完善学校指导教师监督管理机制

结合“双师”管理特点,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与学生较长时间分隔两地,双方互动交流受到限制,影响了教师对学生实习进度和状态的实时管控。在新“双师”管理模式下,学校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反馈表和技能考核表,实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校外实习。当学生进入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时期,还可以通过实习小组共同反馈,要求学校指导教师前往实习企业看望学生,打破指导教师与学生在职业技能提升关键期缺乏互动的局面,完善学校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机制。

五、结语

本文以应用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有酒店实习经验的高等院校学生为主体,重点关注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管理过程。通过分析“双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学生需求、企业培训与考核以及学校指导教师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在新“双师”管理模式下,学生各阶段的职业技能提升受到重视,企业导师针对学生的培训考核与沟通反馈更加规范。学校指导教师也可以更及时合理地管控学生实习情况,以促进校外实习工作的良性循环,为旅游行业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刘为潍 周志宏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