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新时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从协同育人的理念出发,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构建“项目化、双主体、三融合”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做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以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旅游人才。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随之变化,从以考证为目标逐渐转换为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传统的校内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已经难以满足学习需求,学生更需要在真实的旅游工作情境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这也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双主体、三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培养现代旅游业需要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一、研究背景
1.传统教学模式问题凸显。旅游管理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课堂教学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供需错位等现象,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形式单一、流于表面,教学中难以创设真实工作情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苏州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在《苏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引下,不断丰富旅游新供给、创新旅游服务新体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突出。2.“同里模式”教学实践。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笔者从2014年开始探索适合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同里模式”,即由学院与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在第二、三、四学期,学生除完成校内课程学习以外,须安排时间前往同里,完成规定课时的志愿讲解实践,结合游客评价,专任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双方成绩均合格者方可获得学分。实践证明,在该模式下,企业直接介入人才培养,在设备、场地、教学师资及管理理念等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能更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但由于缺乏平台,“同里模式”的实施仍存在学生实践形式单一、实践时间短、企业教师积极性不足等问题。3.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了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结合学院“533”课程体系,课题组在“同里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了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工作室,并基于工作室形成了“项目化、双主体、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政校企三融合构建工作室
①政府引导构建工作室。为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优秀旅游人才的引领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原吴江区旅游局以及同里国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全国优秀导游薛闰的工作室于2016年正式组建并引入学院,标志着政、校、企三方共建工作室的开端。工作室的建设获得了三方在经费、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②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工作室在学院及同里均挂牌设点,企业提供项目、设备、实践场地等,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提供专业指导,为学生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搭建了平台。学生在工作室完成项目实施及生产性实训,专任教师通过工作室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项目,提高教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
(2)项目化的教学内容
①“533”课程体系。依据“能力主线、阶段递进、注重发展”的课程建设理念,从旅游企业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职业发展能力这一核心要素为课程设计的主线,设计出能力递进的课程模块,并以项目为课程模块的关联载体,构建了体现职业成长规律的旅游管理专业“533”课程体系(如图2)。“5”即5个模块,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出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4个课程模块和1个拓展模块,每个模块围绕某一专业能力方向,设计1个综合性项目(学期项目或毕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即3级内容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案例、任务、项目为主的3级内容体系,设计了包括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和活动项目为内容的项目体系,覆盖了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的全方位学习活动;“3”即3类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②综合性实践项目。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中的每个模块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学期项目1为旅游企业认知,学期项目2为模拟导游,学期项目3为旅游商品设计,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方向,学期项目4分为旅行社产品设计以及景区活动策划。一个完整的学期项目需要完成从构思(C)、设计(D)、实现(I)到运作(O)的全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与技能为主,综合运用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合作完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实施,获得岗位所需要的特殊知识与技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③真实化实施情境。各模块中的综合性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需求,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课程体系共同设计项目思路,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及调研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构思不同的项目,以工作室为平台,团队合作,在真实情境中完成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问题,实现了校企共赢。(3)工作室以校企双方为主体①专任教师进入工作室。工作室的专任教师以旅游管理专业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项目,以专任教师指导为主,第二学年的项目与活动,由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为主,第三学年的毕业项目与顶岗实习,则以企业专家指导为主。工作室是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指导项目,互动频繁,强化了校企合作,也提升了专任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项目指导能力。②企业专家引入工作室。工作室以聘请的优秀企业专家命名,主要有全国优秀导游、金牌导游等,他们在工作室的运作中起到主导作用,承担实践教学的主要责任,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项目思路,在企业实践环境下指导项目的实施,并将企业文化及制度融入工作室的建设,实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自“薛闰导游工作室”组建以来,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薛闰导游工作室”以5A级景区同里古镇以及同里旅行社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了导游、景区、旅行社等职业面向的岗位实践。学生在第一学期对旅游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认知,第二学期通过选拔进入工作室,并以工作室为平台,在景区完成景点讲解、在旅行社完成一日游带团活动,第三学期完成旅游商品设计等项目,第四学期在旅行社完成旅行社产品开发、在景区完成活动策划等项目,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学年直接对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施,学有所用,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解决了企业的现实问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入职培训时间,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在工作室运行的三年多时间内,学生获得省技能大赛二、三等奖7项,并代表同里景区获区导游大赛金奖,多名学生成为企业骨干,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2.变革了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工作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云课堂、微信等工具,随时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了通用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后,结合学期项目思路与企业实际需求,构思并实施项目,所学知识与技能得到及时应用与巩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如在第三学期的项目中,有小组发现同里景区的地方特产存在包装简陋的问题,通过调研选出了深受游客喜爱的特产,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出精美易携带的特产包装及LOGO,在学院的学期项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也受到企业的高度好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评价上,不再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更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包括专任教师考核与企业专家考核两部分。企业专家根据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关注团队合作中各成员的作用。3.构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工作室以受聘的企业专家命名,并积极推荐企业专家申报江苏省产业教授,强化了企业专家在工作室中的主导地位,有效提高了企业专家的参与积极性。在“薛闰导游工作室”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专家高度参与,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项目,并从产业前沿视角进行专业指导,通过现代学徒制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指导,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三、结语
工作室创设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突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构建路径的有效探索。“薛闰导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推广,但也有其局限性:(1)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进入工作室的学生人数宜少不宜多,目前工作室的数量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工作室的数量迫在眉睫。(2)工作室的管理以企业模式为主,来自不同企业的专家实行不同的工作室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规范性、可推广的管理制度。(3)企业专家按所在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如国际旅行社与国内旅行社,学生通过所在工作室掌握了服务特定企业所需的技能,但对其他旅游企业所需的技能仍存在实践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於佩红.高职院校导游服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15-20.
[2]徐春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方向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3):22-26.
作者:陈亚萍 单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