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当前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深入分析,正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行业密切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
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众多新型旅游业态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现代旅游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办学需要重新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
旅游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现实需求,这种现实需求体现到高校办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培养规格,也是高校专业办学的出发点。培养规格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其设定应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表述。一是在知识要求维度上,要求学生在掌握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互联网、大数据、网络营销,甚至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领域广,涵盖学科众多;二是在能力要求维度上,要求学生既具备旅游专业技能,又能够具备信息技术能力、市场策划能力、公共交流能力等,要求普遍较高;三是在素质要求维度上,往往要求学生具备高标准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以上要求不能具备时,行业不得从其他专业招揽人才,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虚化
从调研的情况看,虽然近年来教育部了新的专业标准,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还是依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而制定的。虽然大多也做了修订,但主要内容没有质的变化。这个目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问题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使之趋于虚化,没有实现良好效果。可以看到,在诸多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明显存在倾向于技能传授、组织各类竞赛及其训练等,使得专业人才培养异化成了旅游技能人才培养,而把培养目标中“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部分忽略了。导致其毕业生更多地成为了导游、服务生等,而不是本来的可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雷同陈旧
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重复性非常高。教材内容选择与高职中职类教材有较明显重叠,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大致相同,并没有凸显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教育的特殊性,好似旅游职业教育的翻版,重复教学内容较多,每个阶段性的时段,都是重复性的内容,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使本科层次的旅游管理教学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同时,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地增加新课程和新的教学内容,如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由于旅游主体和旅游业态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的移动互联网化,需要引入更多的新型营销的内容,但往往由于教师或者教学设施的限制而没有更新,以致课程内容缺乏现实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改革存在极端化情况
一方面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和程式化教学。具体表现为虽然对课程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没有本质上的创新,还普遍采用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教学课堂师生关系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但另一方面,高校也在大力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一般包含教法与学法两个方面,但当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说探究学习就只探究不学习了;一说游戏法就只玩不练了;一说发现法就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需要教师传授了。在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考核评价较单一,评价内容呆板、单调,存在教、考背离现象。评价重心仍侧重终结性评价,缺乏对过程的评估。
(四)与行业缺乏有效交流
从众多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情况看,和行业的交流存在,但长期处于表层状态。作为人才培养方和人才使用方,本应有紧密联系,但实践中两类主体在办学的核心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联系、沟通和交流。在业务方面,高等院校多关注自身的相关问题,而行业也主要关注自身的问题,双方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自身,缺乏从人才培养这个整体系统进行的研究与思考。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高校很少考虑行业要求是怎样的,而只是基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制定方案,设置课程,而不会太在意行业是不是这样,是不是需要这样。
三面向现代旅游业的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一)从旅游教育大系统的角度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包括了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层次,它们各有自己的侧重点,也就是说培养的是不一样的人。从社会需求来看,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也有不同的期望,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认知社会的用人需求,并让自身的办学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因此,高校要摆脱传统的自我本位思想,必须要按照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前本科层次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本科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二)以行业现实需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基于OBE(目标导向)的理念,培养规格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表述时通常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展开,把毕业要求细化,表述出该专业学生在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情况。所以,在进行方案优化时,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倒推毕业要求。认真了解旅游企业的真实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分析旅游管理教育的育、教和学各个环节,面对现代旅游行业发展新需求,未来的旅游行业的从业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哪些是在本科教育中需要他们掌握的。同时要多借鉴,注意学习吸收同类型学校的好的做法,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逐条细化为二级目标,认真梳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形成逻辑严密的目标—要求矩阵。
(三)构建紧跟时代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落到实处,具体要落实在课程设置上。宏观上,从时代角度考虑,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要符合时展的潮流;微观上,就是要按照毕业要求规定的指标树,逐一考虑需要开设的课程。首先要注意的是,旅游管理专业要以旅游管理从业者培养为总体方向,要以新时代旅游企业相关工作的新需求为标准,结合个体应有的能力要求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在这样一个体系的支持下,学生才能达到旅游管理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其次,在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时,还要力求多元化与个性化,可以考虑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中的服务面向,开发特色课程,以凸显办学特色,打造办学优势。构建课程体系时,各类课程的学分占比等结构性问题要有系统设计。结合当前教育实践,总体原则是学分学时适当,留出足够的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习效果。
(四)实行动态调整与教学评价多样化
旅游管理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特性的差异。高校校园一般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不同籍贯的学生文化传统差异较大。这样,必须要通过较为系统的组织来形成有辐射力的专业文化网络。根据培养目标选定特色项目,根据地域特点增加传统低于旅游文化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介,把分散的不同形式的专业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对接,在特定的高校校园形成全面覆盖的旅游文化网络,达到一体化教育的目的。在课程评价方面争取打破课时教学,实施学分教学。打破年级教学,实施选项教学等新的教学改革,并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可包括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习惯,还可以有心理方面的指标,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合作精神等。
(五)密切协同加强专业实践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凡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工作,都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才能达到学会弄懂的目的,才能把学习效果内化为自身能力。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系统的专业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在这个环节,高校是离不开旅游企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主动加强高校与旅游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共同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在专业实践的形式上,双方可以有更多样的形式,如双向的师资交流、双向顶岗等,高校的老师可以进入旅游企业顶岗任职,以更深入地体验和发现旅游行业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增加实践素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见习和岗位实践。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作为高校专业实习生的指导老师,或者到高校参与学生专业活动,开展主题讲座、论坛等。通过紧密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密切协同,推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与当前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罗霁,王成新.基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3):28-29.
[2]杨芳.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J].高教学刊,2019(10):148-150.
[3]付文武.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4):47-51.
[4]战丽娜.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6):145-147.
作者:郭军升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