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快发展现代化的旅游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转型是根本的途径。构建一个由人才培养定位、互动办学模式、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实践化课堂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旅游管理;应用转型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旅游业对于促就业、增收入,推进中西部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但发展壮大旅游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高等院校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主体,其专业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1研究背景
1.1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规模与质量不匹配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余所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与办学规模相悖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且旅游管理专业进入教育部就业专业“红牌”、“黄牌”名录,成为国家重点控制的专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初创于研究型高校,而当前的旅游管理教育多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多沿用研究型高校的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的发展难以适应。
1.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转型的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应是高校教育的总体定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均作了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是必然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体系,教学实时情况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改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目标得以实现。
2应用转型条件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学术型”教师实战经验的缺乏
我国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理论素养较高。师资的构成一方面来自于具有历史、地理、管理等学科背景,跨学科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教师,另一方面来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教师。但二者相较于旅游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缺乏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一线实战技能。这些要素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产学研合作中人才培养的质量。
2.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缺失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既要服务于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同时要面对市场,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研究型高校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对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的小修小补将无济于事。必须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一套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也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以智慧旅游、在线旅游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互联网+旅游”形态异军突起,市场急需大量既精通互联网营销,又熟悉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2.3专业实习亟待创新
专业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耗时最久,内容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国内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探索中最常见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专业实习依托实习基地,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学期的校外实习。而旅游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倾向于接收实习生。一是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使人手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二是可以培养企业骨干,为企业发展作人才储备。但企业往往将实习学员统一安排至技术含量低的一线岗位。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实习生不具备充分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为节约培训和管理成本。这样的安排使实习学生不能深入体验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造成实习质量的欠缺。
2.4政策激励缺位
市场经济讲究以利润为第一目标,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紧迫感缺失,企业往往关注自身利益。在没有政策补助及税收减免的条件下,企业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以及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价工作的意见》中,对学校虽有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但对于“学术型”与“应用型”高校的评估标准未作明确区分,未提出关于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特殊要求。此外,高校教师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主体,其职称晋升主要参考科研成果指标,缺乏深入企业一线调研,提升实践技能的内在驱动力。
3应用转型条件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鉴于当前应用转型条件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亟待改进教学模式,以适应海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3.1适应海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
海南省当前处于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海南省在全国各地方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于2016年批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等3所本科高校试点整体转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正当其时。基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海南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特色和优势,重点研究旅游消费、旅游高端装备、主题公园和生态文化旅游,探索建立适应海南地方特色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3.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海口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校内建立中西餐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导游实验室、旅行社实验室;在校外打造高质量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实习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海口经济学院实行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海南航空、深圳航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博鳌索菲特大酒店、道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海口港、海南电视台、海口电视台、海南洋浦实业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均在90%以上,培养的近5万名毕业生遍布沿海及内地,以“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普遍青睐与广泛好评。不少已成为企业高管、社会精英。海口经济学院下一阶段将继续深入探索校企互动合作办学模式,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海口经济学院作为办学主体,将积极主动开展与旅游相关企业的项目合作,与企业建立关于师资、设备、培训的互动式合作体系,并丰富实训基地项目资源,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明确校企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拓宽校企合作的路径,甚至将探讨与合作企业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习机会和专业岗位。学生可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共享行业最新资讯,知名企业参观考察等。
3.3建立丰富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海口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也存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单一的管理评估制度问题。海口经济学院将探索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评价体系。(1)评价主体应趋向多元化。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应引入教育部门评估、旅游行业部门参与、旅游经营主体鉴定、同行互评以及学生自评五个层面作为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海口经济学院所在的著名旅游城市海口市,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洞察。因此,他们在海口经济学院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最重要权重。(2)评价内容应尽量全面化。评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应该在评估内容之列,实践技能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首要指标,应将其从传统的学分评价体系中单列出来。同时,应综合考量其旅游职业道德,身体素质、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并与时俱进丰富新的考核内容,尽量使考核内容多元化、全面化、发展化。(3)评价方法应努力综合化。评价方法是为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服务的,根据评价的主体及评价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考核机制依靠一个标准,单一分数机制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考核的方法中,利用信息技术将智能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引入,具有比单一的分数更具全面、科学、合理性。同时可以构建“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双维应用型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指标,并细化定性和定量的具体标准。
3.4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要实现向应用型方向的转型,一定要抢抓机遇,充分借助先进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各部门协调一致,发挥专业办学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进行变革,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实用性,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进行转型,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管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教学改革服务,保证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二是实践教学管理改革要具有针对性,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要求,以课程特点、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合理配置和灵活安排;三是实践教学改革要坚持协调一致、有序规范的原则。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涉及部门众多、人员广泛、环节复杂。实践教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序规范、上下联动,才能使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转型人才培养顺利接轨。
4结束语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转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利用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师资、学生、企业,构建“对接、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旅游管理实践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培育适应海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质量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7(08).
[2]陆相林,王显成,马育倩,等.应用转型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6(02).
[3]刘佳.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旅游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分析———以成都S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4).
作者:李秀桂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