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道德养成与能力提升共存、区域化与国际化并进,通过构建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和开放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为全域旅游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和持续的发展后劲提供保证。
[关键词]全域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相关产业、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代表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全域旅游从概念产生到试点探索,目前已进入全面战略部署阶段,而我国的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升,但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新要求
全域旅游的核心理念包括全新的发展观、合作观、资源观、产品观、市场观和服务观,而“六新”理念的落地实施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资源做支撑。因此要更新人才的认知观,创新培养理念,为全域旅游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和持续的发展后劲提供保障。
1.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
在全域旅游范围内,行业间相互协作融合更加紧密,旅游从业人员不只服务于旅游业,还涉及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旅游+”各个行业和工种,这意味着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对新技术新技能的要求更高,只单纯拥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还应具备一定的跨界复合知识。
1.2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各类“点”和“线”的旅游场所将逐步免费,“点”和“线”占旅游总收人的比重将逐步下降,随着“面”的不断覆盖,旅游市场由大众化到日益细分,个性化、定制化的专项市场需求不断凸显[1]。全域旅游要全面利用新资源,促进旅游与其它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项目、设计新产品、开展新服务来满足游客新需求,突破传统“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在旅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上做文章,围绕着观光、休闲、度假、乡村、城市、文化、商务、特种等多种类型,突出旅游产品的知识性、参与性和体验性
1.3道德养成与能力提升共存
全域旅游讲求高精细服务标准,讲求高质量体验感受,这就要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通过旅游让游客产生美好的体验感,让经营者和从业者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让目的地里的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进而全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目的地经济水平。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旅游投诉依然存在,行业风气有待改进,从业人员服务观念有待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比重,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渗透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性,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最终实现为游客提供全天候全程化优质服务的目标。
1.4区域化与国际化并进
旅游业是开放性和国际化最强的行业之一,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的协调发展机制,区域内全面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行各业发展旅游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发挥作用,提升效能,构筑公共平台,提供社会服务,重视整合公共环境、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创造发展商机,做到用规范化引领旅游服务业发展,用标准化提升旅游服务业竞争力,强调在充分考虑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游客的同时服务于国际游客,按国际化标准,提升并完善区域内旅游要素的服务水平。
2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2.1通专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全域旅游是走全景化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旅游与当地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格局。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态度及观念上要树立无边界的思维模式,要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不同岗位上进行历练。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理念制约,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明显,如何更新理念,突出“能力本位”,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是当务之急。通过拓展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业态的维度和深度,丰富并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通识课程教育,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不同职群间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
2.2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更为多元,培养形式应更为灵活。作为一门职业性学科,旅游教育应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行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2]。地方本科院校要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文化和职业素养,又要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寻找前景好的线上线下旅游企业,邀请企业到学校讲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互聘方式,密切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创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工作室和创业能力培育基地等途径,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提高办学品质、办学效益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2.3文化引领,培养实用型人才
全域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无景区化模式,是将旅游作为本地区重要支柱产业,这不仅需要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保障,还需要各方共同参与进行全资源整合、全要素调动、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目的地居民要充分发挥旅游吸引物的作用,积极为广大游客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品味、多层次、立体化的体验产品,让游客的需求得到全方位的满足[3]。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社群多方教育入手,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地方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上肩负着神圣使命,要通过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途径对市民开展全域旅游知识培训,让市民感受高校的文化氛围,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提高城市公民的文明程度和礼仪修养,打造优秀人才队伍,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
2.4国际合作,培养开放型人才
全域旅游从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隘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是要打破区域界限和行业限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和大开发格局。全域旅游人才要具有全球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国家对外发展重大战略,加强与国外相关组织与院校的合作,推进课程、师资、教学、实习和就业的国际化进程,选用国外优秀的教材,加强外语类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与国际接轨,通过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结语
为了适应“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旅游人才的定义需重新界定,地方本科院校要在结合旅游行业趋势与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采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举措,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和开放型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以促进全域旅游持续旺盛的发展势头和持续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潘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7(36):53-55.
[2]张素梅.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6(12):64-65.
[3]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6-140.
作者:程晓丽 单位: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