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摘要]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然而目前旅游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失衡明显,专业开设率显著提升与人才专业性就业不对称矛盾突出。为此本研究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出发,结合绩效管理与过程管理理论,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与路径,以期推进专业建设的规范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1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接受通识教育、专业技能的时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应用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性。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瞄准社会服务业,以实用为目标,建设一个面宽项目全、教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满足当前国家旅游人才需求的关键路径。高校实践教学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在学科建设和管理中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管理轻运行统筹等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较弱。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以及同类型院校的专业调研,实践事实说明目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充分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过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反馈评价机制的不规范。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学校规模扩大与教育投资不足等困境,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现严重错位现象,国家人才需求与专业毕业择业的矛盾突出,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投入效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与困境

2.1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一直致力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初步形成一些典型的建设路径,在课程、教材和教法方面分别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1]。课程结构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发展,不断推进校内外实训平台的拓展与建设,采取多元培养方式,遴选实习与就业基地,走专业教学的特色化建设道路,具体表现为两大模式:模式一:首先,实训课程体系结构与企业实际应用对接,实习与就业密切联系,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到岗位上,适应多类型的工作,进而扩大就业机会;其次,依托签约合作企业,强化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教学社会参与的水平与能力;第三,邀请或者聘请企业的中层及以上人员参与学校内的专业训练以及校外企业实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学生来自一线的针对性指导。模式二:设置旅游管理院系,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的匹配,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日常教学层面的实践体系、课程实习层面的实践、暑期实践(小学期)的实践体系,以及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首先是来自日常教学层面的实践体系,在课程教学层面,依托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课程,通过课程模拟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行业基本内容。如在旅游项目策划课程中,通过分组作业,选择实际旅游景区(目的地),通过实地调研(或资料收集)、规划编制、模拟评审等环节,塑造接近真实的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情境;其次是来自课程实习层面的实践体系,利用假期,增加学生旅游野外实地考察的实践学习,并根据事先布置的小组活动任务,完成相关专项规划实践;第三,暑期实践(小学期)的实践体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暑期统一组织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探访古村落及知名景区,逐步提升专业认知;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参与课题组实地项目,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第四是来自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即在毕业实习期间选择在酒店、地产公司、规划设计单位、旅行社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与就业单位接轨。两大模式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但是在探索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过程随意化,实训设施不健全,校企合作有始无终,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统计不到位等等,同时旅游行业受教育者在进入特定的劳动力细分市场后转换工作的频度要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2]-[3],然而旅游业的迅猛及多样化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建设中并建立起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新模式,引入数据库技术并建立基于数据库的有效反馈信息系统,采用科学、规范的有效反馈方法对实践教学管理有效性进行分析评判,以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资源效益,这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面临的课题。

2.2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本研究的初衷是将效益管理理论充分引入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约束体系的有效评价,构建真正适用于专业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以保障体系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期望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切实能够改变现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从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各院校都积极制定适应地方需求的培养方案,学校专业的日常管理能够基本到位,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基本正常运转。新时期,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着发展效率低下等困境,可初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科研对实践教学需求不足和培养“对口人才”的方法不够多元,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一些院校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较为分散,引入教学资源也比较薄弱,甚至出现本科毕业生教本科生的情况,相对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很弱,实践教学也成为教学中的摆设,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教学层次也会造成学校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不足。2.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均衡。旅游管理专业相对于传统学科来说,是一门较为新的专业,是应中国旅游高速发展而生的一门学科,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属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一些重点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几学期以后便取消,对待旅游专业的教师资源、实训设施配置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资源配给在全校处于失衡的状态,专业定位不够明确。3.实践教学安排机制不合理。学校培养“对口”人才的理念还需深化,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匮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表现为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和错位现象突出。4.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目前高校中旅游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科班出身较少,师资水平还有待于提升,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如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等课程教学水平较弱,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益的发挥,应当实现从单纯教学型向职业导师转变[7];另外,高校对于专业建设的失衡,部分出现边缘旅游专业的现象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发展滞后的因素。5.实践教学管理运作机制不协调。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还处于不断丰富,不断成长的阶段,本身是由于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产生的倒逼效应而产生的,一方面没有完善的体系适用于专业的建设以及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的传统管理手段难以适用新型专业的发展需要,一般因专业需求而建设的实训室以及实训设备管理不到位,理念落后,浪费资源以及资金的现象比比皆是。6.对外服务机制不足。实践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沟通校内外的有效合作是专业建设基本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实践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一些高校中的旅游管理学科中还落在传统学科的建设模式中,不能自拔,与其自身的对外互动属性相悖,这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瓶颈。

3实践教学规范建设路径

本研究以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围绕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困境,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建设(如图1),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率,提升教学人员整体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过程管理和有效的保障体系等,初步探索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路径,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3.1专业规范建设的内容

结合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以应用型为起点,以灵活为基点,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旅游专业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需求的指向性,系统地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分布教师资源,对口专业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科学的配给课时,设置课程专项模块,多元化训练指导,在有必要情况下引入教学设备,并配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包括专业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训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训(多元礼仪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双师培养等环节,打通专业,提升平台水平:专业社会实践与专业见习,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分学期时段进行,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到旅行社线路设计与踩点以及景区发展建设;实训课程的开设,需结合专业特色与市场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训室,鼓励学生依托课程与实训室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技能大赛等;设置特色培训课程,建立学校品牌培训课程,可以与社会服务接轨,针对旅游专业的服务属性进行联合培养和训练,如礼仪汇演、宴会展示、公益服务等等。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应注重国内外品牌化,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无缝接轨,同时注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不断增加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成果的体现之一,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实践拓展展开系统的研究。一般在此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所学全部理论,深入实习单位,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双师人才,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

3.2专业规范建设的路径

正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在全校专业建设中的位置,更新建设与管理的理念。首先,在深入了解所在院校发展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广泛参与专业发展较好院校的学习交流以及调研,掌握当前以及未来旅游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趋向,制定方案,反复总结校内外、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最终确定具有年级层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其次,客观看待院校中传统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方式,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一门正在起步中的学科,涉及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各院校还处于探索阶段,寻找适合自我院校旅游专业发展道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能够把传统学科或者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和管理模式直接嫁接到旅游管理专业,各方面关系的不顺畅也是影响旅游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子。第三,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评估以及反馈方案,逐步调整和完善,尤其是针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拿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涵盖具体的实施内容,将效益理论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以及全过程的信息反馈和考核。第四,针对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实施专业挂职在岗锻炼,如教酒店餐饮、前厅客房管理、景区规划、茶艺、调酒等等对口的教师,需要到高级别的对应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参与式管理,掌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有经验式的任教,不可盲目猜想式教学。第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实践,由于社会服务性为旅游专业的根本属性,发挥主观创新的空间很大,因此实践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点,教师引导教学,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诸如餐饮、导游讲解等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有效的保障实施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专业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研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有效保障体系是在分析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当前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全面研究实践教学效益管理的诸多要素,给出要素发展框架,从校一级层面给予文件性的支持与管理,激励与约束并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推广并进行不断修正,如针对不同专业推出《实习实训与就业过程管理手册》与《教师实习实训与就业过程管理手册》,结合专业实习,特推出实习专辑,企业参与式打分评价,实现全过程管理。建立不同类型实践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引导并衡量目标应达到预期的水平和标准,具体包括实践教学实施效益评价的要素内容、方法,每一个要素所构成的具体指标并赋予权重,指标上可以包括实践教学的设施利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成果与推广等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监督制度,跟随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是面对实践教学有效评价中的大量统计数据存在,用于储备信息、分析数据、管理信息、优化教学平台等,能够有效解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工作周期长、数据混乱、管理失范等问题。具体包括丰富和完善酒店客房实训室、旅游餐饮实训室、前厅综合管理实训室、礼仪服务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等设施信息化管理,教师、学生、校企合作单位等人员一体化信息管理等。

4结果与讨论

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建设尤其需要旅游高层次人才,但是目前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这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导向以及实践教学的水平息息相关,学生适应多元岗位性质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一般就业思想意识还局限在旅行社等单一部门以及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本研究从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与路径提出观点,给予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然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产业行业环境培育、院校发展、专业培养、师资水平等基础上的,是一个系统的多面性问题,我国本科院校目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构参差不齐,相关专业标准化建设也是门类繁多,说法不一,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相对不足,传统的学科观念束缚着这个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业内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2]张丽梅,张毅.受教育者职业生涯视角下的旅游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91-93.

[3]邬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2.

[4]马丽卿,姜中伟.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措施[J].亚太教育,2016(8):262-263.

[5]何忠诚,郝佳,暴莹等.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8):95-95.

[6]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9):116-118.

[7]李俊佳.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角色转型路径[J].新西部:理论版,2015(11):149-149.

作者:鲍捷 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