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艺术科研管理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数据时代下艺术科研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数据时代下艺术科研管理研究

摘要:艺术科研管理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有效的科研管理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大数据时代艺术科研管理面临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带来新的认知和思维启示,分析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能够以新的视角探讨新时期如何按照国家要求推进高校艺术科研管理。

关键词:大数据;艺术;科研管理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艺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需要大发展大繁荣。高校艺术科研管理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艺术学科的综合实力如何,与其自身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有效的科研管理,对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

(一)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

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是这个时代赋予广大艺术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艺术学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和影响力,必须将科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艺术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这就离不开合理规划、周密组织、综合协调和高效运行的艺术科研管理。只有正确认识艺术科研管理的时代特点,才有可能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艺术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当前,艺术科研管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艺术科研管理范围的复杂性。学科是人类对知识体系或知识系统的归纳分类。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这表明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性。艺术学下设5个一级学科,每个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并存。5个学科下共有33个专业,每个专业有不同的形式和载体,成果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第二,艺术科研管理对象的特殊性。艺术专业教师是高校从事艺术科研的主力军。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因长期以来接受的教育和观念,以及受艺术院校以往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影响,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知识和经验,具有较强的业务和教学技能,但是科研的意识不是很强烈,科研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科研的能力和素养不是很强。第三,艺术科研管理制度的宽泛性。作为学科门类中的一颗新星,艺术学独立不过6年的时间。独立的学科门类并不意味着科研管理制度的独立。艺术科研管理整体上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思路和设计,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原则性的内容很多,但针对艺术学规律和特点的细化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特性的构建,指导力和标准性有待加强。第四,艺术科研管理模式的模糊性。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和思路密切相关,是管理部门的具体实践,也是管理发展的内生力。艺术科研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职能定位尚不清晰,对学校内部,是行政部门还是教辅单位,对学校外部,是单一沟通还是联合协作,这些都尚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带来的管理模式上的模糊性,直接影响到艺术科研资源的配置,影响到艺术科研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能力和素质。

(二)艺术科研管理的发展要求

“5•17”重要讲话精神,对艺术科研管理工作如何在新时期推动艺术学科的创新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是艺术科研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在讲话中有针对性地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在艺术学领域也不同程度存在,凸显了加强艺术科研管理的重要性。201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成为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文件,对高校社科战线来说,就要着力唱好“三台戏”,扎实推进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二是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三是全面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1]这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攻略。就艺术科研管理工作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目标要求和方法论指引:要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将改革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更加明确艺术科研的改革任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深入研究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抓住改革关键节点和症结所在,稳步推进艺术科研管理改革。

二、大数据时代对艺术科研管理思维带来的改变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信息化作为新近出现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给经济、文化、政治带来了比以往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大数据(BigData)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兴的抽象概念,大数据至今尚无确切、统一定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同的界定。虽然对大数据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对大数据的特征达成了统一的共识,那就是IBM在高德纳分析员道格•莱尼提出的量(volume)、速(velocity)、类(variety)的理论基础上归纳和深化的4V特征: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ty)、高速性(velocity)和真实性(veracity)。规模性(vol-ume):数据量大,采集、存储和计算的量都非常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B(1024TB)、EB(1024PB)或ZB(1024EB)。多样性(varity):广泛的数据来源决定了数据形式的多样性。如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高速性(velocity):数据增长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传统数据源的局限性被打破,需要有效的信息筛选以确保其真实性。在此基础上,人们衍生增加了大数据的第5V特征,即价值性(value):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是大数据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数据的特征既是对大数据物理形态的描述,也是对大数据处理方法的阐述。大数据的特征连同大数据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进程表明,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大数据时代就在技术革新和思想革新的交互影响推进中到来了。

(二)大数据对艺术科研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时代,不仅是因为数据或处理数据的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改变了社会的关系和结构,由此引起了社会模式的变迁。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提出: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大数据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2]9同时,指出了大数据带来的三大思维变革:“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赖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2]29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科门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甚至价值体系。对于艺术学科而言,具体到艺术科研管理面临如何的机遇和挑战呢?大数据时代给艺术科研管理带来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机遇。艺术科研管理依托“无限大”的打通平台,享有“无穷大”的信息和资源,获取掌握宏观和微观的“无限多”要素,具备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条件。同时,能够打破信息壁垒和观念束缚,实现多元主体参与,自主选择多元,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表明立场,认知、理解、需求可以多维多角度,没有唯一的标准和模板,进而有利于开拓原有的领域和范围,突破现有的理论、方法,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创造性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艺术科研管理在把握机遇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有效对策、价值定位和求真创新的挑战。艺术科研管理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透彻分析种种相关或不相关的相关性,将信息提炼为知识,以知识促成决策和行动,做出有效对策。同时,需要明确价值定位,遵循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此前提下尝试新的事物,有价值地去解决存在或发现的问题。要非片面化、简单化、碎片化地理性探索与选择新方法,自觉把求真与求用结合起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推进艺术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科研管理工作如何坚持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一)把握价值角度———明方向、布好局

大数据的5V特征,归结到应用的最终意义就是“价值”。“大数据时代使人们获得了视野,但不能定位视角的视野有可能让我们身陷沼泽而四顾茫然”[3],因此角度选择同问题确定和价值定位密切相关。“5•17”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同样,艺术学科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关键就在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艺术科研管理首要任务就是把好方向。要始终坚定政治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科研管理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方面,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事艺术科研管理,努力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原理与艺术科研管理实践有机结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另一方面,加强思想引领,尤其是引领艺术学科教师,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成为党和国家要求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合格的艺术科研工作者,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将正确的方向贯穿于一切科研活动的学术导向中,使艺术科研真正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在把好方向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主动服从艺术科研的需要,科学做好科研管理的规划和谋篇布局。

(二)拓展视野广度———宽认知、厚积累

大数据时代提供了获取数据信息的可能性和便利性,让我们可以充分地占有信息和要素。在“5•17”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对于艺术科研管理来说亦是如此。艺术科研管理一定不能陷入狭小的“专业”空间,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才能实现管理的深度和厚度。为此,我们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艺术科研管理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学习吃透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是首要环节。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文件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要求,只有吃透政策,掌握要领,把握实质,才能梳理总结好新探索新实践,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才能实现科研管理的主动对接、无缝对接和及时对接。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围绕我国艺术科研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基本原理、文化形态、理论制度、思想成果、批判精神以及方法论,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艺术科研管理的理念、主张、方案。三是对国外优秀成果的学习。本着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科研目标,对于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要一味拒斥。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有分析、有鉴别,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三)提升决策高度———找准点、定好位

艺术学科相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艺术学科的性质使科研包含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两种类型,也会出现重创作实践、轻理论研究的现象。坚持问题导向,艺术科研管理才能取得实效。因此,艺术科研管理要加强学科发展规划和引导,提升决策高度,才能使理论研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使创作实践有学术深度。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好的工作推进机制可以使各种相关因素综合、规范、协调、有序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工作的高质高效。一方面,艺术科研管理必须认真加强制度建设。要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根据学科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艺术科研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既高站位引导推动科研开展,又规范管理科研工作,同时给科研活动“松绑”“加油”,努力使教师们更新科研观念,加强科研意识,焕发科研活力。另一方面,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认真审视艺术学科改革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突出特色,坚持“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既重视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项目申报,发挥优势学科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又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开发形式多样的院内项目,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会议,又强调与实践探索的结合,开发艺术创作实践项目,搭建广阔的科研平台,丰富艺术科研的类型;既重视“线上”的科研项目管理,建立规范的机制,又关注“线下”的培训教育,组织各种类型的科研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的科研素养,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

(四)提高服务温度———重方法、添动能

艺术学科的特点使得从事艺术科研的教师们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认知、思维和表达方式,学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艺术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艺术科研管理坚持以人文本,以情感温度彰显服务力度,促进艺术科研健康持续发展。当然,这里所说的温度,决非简单的言语、态度的表现表达,而是一种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的传递传达。具体来说,可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个性化的项目管理。艺术科研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项目和成果的管理。因此,要抓好艺术科研的申报和过程管理,只有在项目立项、执行的过程中,从设计、组织、协调上做好个性化的服务保障,而非简单的约束和制约,才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搞好科研,才能奠定出好成果的基础。二是加强科研团队的创建。艺术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涉及的专业也比较丰富。但长期存在个人“独来独往”的“单干”现象,科研团体的凝聚力和合作度比较低。因此,需要打破个人独立研究的界限,给科研团队合作升温,加强思想、学术、话语的交流交融,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科研体系,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艺术科研人才队伍。三是探索科学的创新评价。重要的是处理好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不要将冰冷的数量作为衡量科研能力的唯一指标。根据艺术学科特点和教师的特性,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和奖励体系,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让大家有更强的自觉性,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研究,出成果。

(五)凸显技术力度———铺好路、搭好桥

“5•17”讲话中指出,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身处大数据时代,管理信息化始终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除了思维的变革和理念的提升,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大大加强推动艺术科研管理的发展。艺术科研管理作为信息化应用的新型领域,可以依托大数据建设科研系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管理的智慧化和智能化。对于艺术学科的教师而言,推进信息技术和科研管理系统建设,可以弥补他们在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为他们创造舒适、便捷、高效的科研条件。一方面,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要根据艺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师的特征进行架构和设计,依靠网络化的传输和操作,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要对所有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按照系统设定的程序和管理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操作,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障碍和信息资源壁垒,将科研同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集中到同一平台,实现管理工作协同化;要及时、全面地收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相关科研信息,为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上,要树立数据思维,需要对科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相关关联参数的设置,从而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对比、整理、分析及挖掘。要完善模块建设,针对艺术科研的特点,建立健全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经费、项目中检、项目成果、学术交流以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加强原始数据的获取、科研人员的主动推送、管理数据的自动采集等功能实现[4],充分实现信息平台挖掘数据内在价值的功能。

四、结语

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繁荣和发展艺术学仍然任重道远,艺术科研管理需砥砺前行。大数据方兴未艾,其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远未有尽头。艺术学科,有其特殊和复杂的学科属性,艺术科研管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如何将大数据应用同艺术科研管理结合起来,如何在艺术科研管理中加强大数据技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前沿性课题。只有长期不懈地积极探索艺术科研管理模式,研究管理方式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艺术科研管理质量,使其成为繁荣和发展艺术学科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求是,2017(10):26-28.

[2]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9.

[3]于平.大数据时代的艺术学对策研究[N].中国艺术报,2013-07-10.

[4]朱金龙.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7(4):20-23.

作者:罗晶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