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科研管理探寻(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研事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着重对新形势下我国高职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进行探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第二部分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以上问题的分析,提出高校科研管理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对策探索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职人才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科技全球化以及国内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高校科研管理由于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管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科研管理既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责任,又对制定高校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等方面具有直接的领导作用。国外的高校科研管理更加注重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科技计划的组织、管理与评估中井然有序,研究单位和人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重视科学预测,对研究项目采取饱和投资方式,能够对科学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更加注重加强与国外同类专业之间的交流。搞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领域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具体的方面展开。比如科研经费的管理研究、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研究、科研奖励激励政策研究等。而其中大多数的研究成果缺乏统一的系统性,因此本文着重对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国务院总理2016年2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管理的扶持力度,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科研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高校的科研人员力量分散、队伍整合困难;科研水平比较低;科研人才流动不合理等问题。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科研经费开支增大与浪费严重并存等问题。科研课题管理方面存在选题盲目,创新性不足;立项偏差;课题结题马马虎虎。科研成果管理方面存在成果多,专利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科研成果评价管理方面,存在缺乏统一的、公认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问题。高校作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科研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编制科研规划,制定校内科研制度等方面担负着及其重要的职责,国家每年对于具有科研基础的高校都会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在中西部其它院校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策的倾斜。因此科研管理工作在我国科技创新研发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乃至在全国的经济结构创新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高职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科研管理工作都在快速发展。我国高职科研管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一系列高精尖技术在这里得以孕育。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人才的管理以及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立项、结项等环节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二、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科研人才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人才是科研力量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直接关系着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但是当前在高校科研人才的管理上还没有把科研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院校过分强调科研任务,规定相关人员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量,有些科研指标定的不切合实际,这些都会给科研人员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二)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经费的管理一直是比较敏感的问题,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般从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获取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科研人员所获取的课题的级别、难度以及科研课题所取得的进度。但是有些院校不能完全按照相关经费制度去实施,违反科研经费的使用要求,延迟发放、超标发放以及不按相关标准发放科研经费的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不利于营造公平和谐的科研环境。此外,科研经费的申请上,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在科研申请上往往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容易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如何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在科研申请上自己学校内部的竞争都很难实现,这些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和积淀很不利。在科研经费的报销流程上,也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更好的改善报销流程,简便报销程序,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科研课题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科研课题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立项的申请,获准立项以后会取得立项通知书,按照立项通知书的要求进行科研,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申请结项,结项成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进行科研成果奖励的申报。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研课题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立项环节尤其是高级别的课题立项上,省级、国家级项目中很容易出现托关系、找后门的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有的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审核结项,甚至有些随意篡改项目中的人员名单,造成科研课题问题的随意化,利益化。这些都必须加以纠正和改进。
三、高校科研管理的发展对策
(一)科研人才的管理
科研人才是学校科研活动的生力军,科研人才的管理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的科研人才使用制度,把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督促他们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任务和目标,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给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舞台,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工作环境。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在多个领域和环节思考如何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力。科研管理如果忽视人才的作用,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人才不足以及科研管理人尽其才的局面。
(二)科研经费的使用
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是最能直接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也是最能体现科研公平环境是否建立的重要标志,因而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和其他学术机关以及检查机关合作,建立动态的科研经费检查体系,杜绝骗取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确保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和正常使用,杜绝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资源浪费。科研经费收入是高校科研人员的重要经济来源,为科研人员工作创造的重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
(三)科研课题的管理
科研课题的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也是涉及到人员最多的一个方面,由于课题的层次和等级的不同,给科研课题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科研课题的管理不仅仅需要职业院校自身严格把关,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和规范,从立项申报环节就从严要求,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坚决不予立项,杜绝托关系、找后门的现象发生;严格按照立项申请的内容执行,出现延迟或是恶意拖延,甚至是长期不结项的课题,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课题环节出现的违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有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科研环境。
总结
学校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把切实保障科研活动的健康顺利开展作为科研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申请立项和过程管理并重、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监督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管理规定,提供相应支撑服务,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行政领导科研管理绩效考核。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是由于高校科研管理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有些未能涉及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作者:潘潇潇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07-112.
[2]卢霄峻,董国利.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1:206-208.
[3]王志刚,张晓妮,王国辉.对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01:66-68.
[4]李瑛,孙涛.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基于200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01:218-221.
[5]张俊桂,吴圣龙.高校科研管理角色定位与工作转型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3:60-64.
[6]钱晓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图书馆协同开展科研信息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03:91-96.
[7]郭宁生,刘春龙.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层次分析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0:116-120.
[8]谢为群,施利毅.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初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05:129-133.
[9]闫磊凡,王德平.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2016,S1:301-308.
[10]郑爱平,张栋梁.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校科研管理协同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6,08.
[11]宋鸿雁.美国与英国高校科研管理专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2:10-13.
[12]包丽颖,安钰峰.浅议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2,03:32-33.
[13]张志生,张冰.持续改进在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12,06.
[14]李国栋.高校科研管理精细化的内容与实践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00-103.
第二篇:大数据环境高校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大数据”一经提出即倍受关注,它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文章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科高校研管理人员应不断强化数据意识、服务意识,注重数据的收集及价值的挖掘,为高校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助推力。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科研;管理
0引言
随着网上百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站、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站、在线教育、基于位置服务LBS等各种互联网工具、平台和服务系统使用的普及与深入,以及物联网感知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数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和积累,数据洪流(DataDeluge)已然形成,人类正在进入名副其实的“信息社会”,迎来大数据(BigData)时代。哈佛大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1]。当下,高校科研经费及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且科研管理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条件和资源。正如学者丛培民所说,科研管理,作为信息化应用的新兴领域,应当而且有可能在依托大数据建设智慧化的科研管理与决策环境方面走在前列[2]。
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大数据”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商业界乃至政府的关注。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dataresearchanddevelopmentinitiative)”,投资2亿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联合国“GlobalPulse”倡议项目2012年5月报告“大数据:发展的挑战与机遇(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opportunities)”。目前,大数据及其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政府部门、医疗卫生业、金融业和知识管理等方面,且在多个领域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1大数据的概念
关于大数据,GartnerGroup给出的定义是: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简单明了: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和定义,学术界莫衷一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大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1.2大数据的特征
大多数的文献把大数据的特征总结为4个V,即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首先,数据集合的规模不断扩大,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便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IDC的研究报告也称,未来10年全球大数据将增加50倍,管理数据仓库的服务器数量将增加10倍[4]。第二,大数据类型繁多,包括能够用数据或统一的结构加以表示的结构化数据、无法用数字或统一的结构表示的(如文本、图像、声音、网页等)非结构化数据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半结构化数据,如包括邮件、HTML、报表、资源库等。据预测,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将达到整个数据量的75%以上。第三,大数据往往以数据流的形式动态、快速地产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对实时快速处理有极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对数据流的掌控才能有效利用好数据。最后,大数据的价值性,一方面体现在大数据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等待挖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价值利用密度低,如不间断的监控视频中,有用的数据长度可能只有一两秒。
2大数据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善于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变得尤为重要,而大数据时代特有的思维方式也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2.1重视数据,树立大数据意识
亚马逊前任首席科学家AndreasWeigend曾说过:“数据是新的石油”。在大数据时代,应充分意识到数据是一种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源泉,同时充分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大量的信息、全覆盖的多维信息、超越模拟信息的可处理的数据化信息。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大数据意识,不断创新,拓宽数据收集渠道,重视各种相关性数据的积累和梳理。
2.2善于挖掘数据内在价值
大数据潜藏着巨大的价值。“大数据”之“大”,不仅仅是指容量之大,更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5]。预测是大数据最核心的价值,指的是将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的数据上,从而达到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估的目的。对于科研管理而言,“大数据”的预测价值能为管理者提供更可靠、确凿的依据以提高决策科学化,同时,海量数据也为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要通过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使大数据内在价值得到释放。
2.3运用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
张燕南等[6]认为,敏捷性、开放性、前瞻性和个性化是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代表特征,这几个特征与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征紧密相关。在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调整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数据洪流汹涌的大数据时代,为确保数据更好地被收集和利用,科研管理者思维的敏捷性必须不断提高;大数据提供了扩展思维的空间,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开放性思维,不因循守旧,善于方法创新、思路创新;与传统研究不同,大数据的视角集中在事物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上,数据驱动的相关分析有助于发现事物之间潜藏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精准迅速的前瞻性预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在工作中注重科研人员个体的个性化,提供有针对性的科研服务也是大数据时代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3高校科研管理中大数据的来源
要将大数据思想及技术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首先要解决大数据的来源问题。从采用数据库作为数据管理的主要方式开始,数据产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数据库为基础,各类应用数据被动地输入到系统的被动阶段;二是以Web2.0为特点的新型互联网应用,用户主动推送数据的主动阶段;三是广泛应用各类感知式系统,数据自动产生的自动阶段。现就此3个阶段来挖掘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大数据的来源。
3.1数据的原始取得
自20世纪末推行高校信息化建设以来,很多高校都建立起自己内部科研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也即科研人员或科研管理人员将相关数据输入系统的被动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如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结题(含纵向课题、横向课题等)、科研成果(含论文、专著、专利及获奖等)、科研合同经费(含配套经费、经费预算、经费到账等)等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报表。虽然仅停留于数据收集阶段,科研管理人员也只能通过简单的统计或排序等功能获得表面的信息,但这也为我们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部分数据目前的主要用途集中于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自身历年来的科研成果,二级管理部门领导也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和掌握本部门科研人员历年来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部门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全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整体情况和重点研究方向等。除上述基本信息的原始取得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应注重不断收集以下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客观数据包括所有科研人员的基本科研信息(尤其是新入职人员),如毕业学校、研究方向、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参加或主持过的项目、取得过的成果、科研人员参加各种社会组织(尤其是科研组织)的情况等;主观数据主要通过问卷等形式取得,设计征询关于学校科研政策制定、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调查问卷,供科研人员填写,以丰富原有的基础数据库,并为管理政策的改革和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2科研人员的主动推送
数据产生的第二个重要源泉是用户原创内容。这类数据近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得用户产生数据的意愿更加强烈;其次就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移动设备的出现,这些易携带、全天候接入网络的移动设备使得人们在网上发表自己意见的途径更为便捷,这个阶段数据的产生方式是主动的[7]。在高校科研管理的领域,这一类数据即科研人员主动推送的数据所占比例很少,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平台以促进科研人员之间更多的交流。一方面,应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添加相应的相对自由的信息采集版块供科研人员自主填写项目及成果以外的其他信息,如近期所参加的国内外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否做报告等;又如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的国家、学科方向、联系的国外导师的基本情况等等,诸如此类的信息都可能为以后项目合作及申报提供相当可贵的数据。另一方面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一步组织建立校内的学术交流网,打破传统科研人员只顾“个人掘井”的传统科研方式,推广个人学术博客,实时探讨交流学术热点,交换研究经验,甚至可以因此组建科研团队、实现仪器设备共享等。
3.3科研管理数据的自动采集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地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8]。这是大数据时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所必须实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要增加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与高校其他数字化平台的关联度,以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之间的数据共享,方便系统自动匹配收集科研人员各种信息,如输入某一科研人员的姓名及所属部门,系统则能自动采集到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况、科研经费使用信息等;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科研管理系统功能,如增加可以通过自动化成果收集服务定期或者需要进行实时成果数据收集时从第三方文献库中导入中、英文的论文成果信息,并且支持基于个人特征的论文成果匹配等多种强大功能。
4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几点思考
管理学中有“科学、技术、管理是人类进步的三鼎足”这一经典理论,由此可见管理的重要性。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事业需要长足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意识的不断转变。
4.1增强主动意识,提高数据敏感度
传统的科研管理更多的是完成上传下达、材料收发等的任务,属于被动管理。这种管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跟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近些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大财团和学术研究机构更加积极地尝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决策”和“数据创新”,在尝试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新方法和新应用也不断地产生[8]。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强化大数据意识,提高数据敏感度,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及时的、优质的服务。科研管理人员应更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研究和搜集国家的科研管理政策和信息动态,以保证数据库的及时更新,根据数据本身特性进行归纳、整理,以保证数据的延续性,向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及时、更全面的科技资讯;了解和掌握科技前沿信息和重点学科发展动态,为学校学科发展方向、科技创新等提出相关意见,从而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充分激发校内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的繁荣和科技进步。
4.2以数据为依托,提供个性化服务
科研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他们开展科研创造条件,排忧解难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必须持续强化服务意识,甘当科研人员的服务员,为他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根据科研人员自身的学科方向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在掌控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从已收集的各种数据中分析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领域、重点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和预测,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和科研人员实际情况提供科研方向上的指引,以辅助进行科研管理的决策;结合校内科研人员个人研究重点为其推荐合适的纵向项目申请机会、横向企业需求、可合作的科研伙伴、可发表的期刊信息等多维度服务数据;还可以以学科方向为板块搭建科技交流信息平台,方便校内科研人员的交流和科研团队的组建等。
4.3对外信息公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大数据时代下强烈的数据意识不仅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注重收集自身所需要的数据,还要重视数据的对外输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近年来,虽然已有不少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和应用,但是总体而言,高校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转化成果较少[9]。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与高校科研管理中“重科研、轻成果”的传统理念及高校科研奖励政策导向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相关信息对外输出太少,直接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向校外推送科研成果数据,搭建社会化的科研主页,创建科技信息和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库,方便校外人员查询和关注,科研人员也可以在此创建自己的个人主页,由科研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自己定期收集成果并推送、自动更新至科研人员个人主页中,并可通过赞、评论和分享等社会化方式传播和推广个人成果,提高论文引用率,提高科研影响力;科研管理人员还应与校外其他各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畅通的沟通渠道,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利用网络媒体、科研成果展示会、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及时校内科研成果和创新研究。
5结语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其稳定性,但也应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和进步。大数据时代下,唯有进一步强化科研管理人员的数据意识、服务意识,注重数据的收集及价值的挖掘,积极探求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等更多方面的创新和转变,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服务质量,成为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的助推力。
作者:朱金龙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科技处
参考文献
[1]冯秀成.“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管理[J].廉政?望,2013(6):50-51.
[2]丛培民.从政策研究视角看大数据对科研管理与决策的影响[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3(6):29-35.
[5]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7]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146-169.
[8]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9]余应鸿.高校科研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与优化路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4-40.
第三篇: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发展
摘要
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是一种人性化、行进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引起关注,“塑料花”“假科研”等现象受到了教育机构的广泛重视。利用行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改良。
关键词
教育科研管理;知识管理;高级中学
当前中小学教育机构各方面工作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科研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是教学机构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的直接反应,优化并且完善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知识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中小学教育机构需要深刻认识到尊重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尊重教职人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积极面对教职人员在个体能力以及独立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挖掘教职人员的工作潜能,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好人力资源整合工作,认真分析每一位教职人员的工作特点,依据教职人员在科研工作与知识领域两个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知识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提高知识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公开知识管理方案,使其他教职人员能够顺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避免出现科研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知识管理人员需要充分发挥正向激励的促进作用,密切关注在科研工作中勇于创新、成果卓越的教职人员在教职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改善教职人员的科研氛围,协调发展科研教育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和管理理念,认真贯彻“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管理理念,信任教职人员,尊重教职人员的科研成果。
(二)重视知识共享与创新
知识管理工作需求管理者用知识共享的有关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知识共享主要分为知识存储、知识交流与知识传播三个方面的内容。所共享的知识根据存在形式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种类,显性知识具有固定专题与课题,所含有的信息与知识已经经过系统的分类与整理,体现出结构化、编码化两方面的特征,信息内容易于识别与共享。与之相对的隐性知识识别难度较大,无法直接共享,通过归纳与编码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是知识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进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创新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筛选两个过程,知识筛选即通过总结归纳将不符合实际运用需要的知识排除于知识管理体系之外,为知识创新与知识更新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显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过程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即知识创造过程。应该明确,创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论是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不断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造是知识管理工作目标的集中体现。知识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知识方面的内容,合理制定科研项目。
二、知识管理运用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教育体制改革需要创新
知识管理是有效促进教育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新形势下,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本质上是知识的竞争,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创新的支持,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了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需要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是符合人性的、扁平的、有机的科研形式,这种科研形式能够有效激发教职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教育改革工作要求教育科研单位要排除基层制管理的干扰,优化学习型组织的人员结构,最大程度挖掘小组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需要采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小组人员通过知识的利用、共享与创新加强内部知识交流,促进组内人员的共同进步。
(三)融入知识管理的教育科研管理具有优越性
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教育科研既要达成预期的科研成果,也要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职人员的个体多层次、多角度地实现知识的创新、共享与获取,有利于科研团队和教职人员共同进行与发展。
三、知识管理运用于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校中层管理部门通常是由校长直接领导,承担、指导、管理、组织教育科研部门的主要工作,教育科研部门具有评价职能、推广职能、研究职能、培训职能、管理职能,教育科研人员从研究项目的工作实际和总体目标出发,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新的信息资源制定中长期规划和科研实施计划,完善奖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教育科研课题,将教职人员编制成学习型小组,开展教育理论与学习教育理论讲座等。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将学习型组织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实践目标统一起来,教职人员的编组形式要尽量体现出弹性化、扁平化的特点,不定期调整小组的科研项目。
(二)完善运行机制
在课题管理方面,知识管理人员需要详细制定课题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包含课题的经费、立项、申报、过程管理,以及研究成果的奖励、推广以及评比等。知识管理视野下的课题管理要以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为工作重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能够对课题是的推广、评比、研究以及申报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制约与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科学化与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高研究课题的实践性与研究价值。在教科室管理方面,管理人员需要制定良好的运行机制,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目前的高校教育科研办公室属于学校的中层管理机构,在校长或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教育科研开展组织、管理、指导等工作。而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全知识管理理论在管理效率方面的要求,知识管理论理认为,学习型组织需要采用弹性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业务职能部门、科研领导小组、学校校长都应该加入到学习小组的协调工作中来。教科室除了要完成课题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外,还应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进修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
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与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师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的支持,教职人员是科研项目与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的质量。完善科研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科研队伍建设质量是发展学校科研工作的必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生产,改善科研工作环境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因此,严格遵循知识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从教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出发,利用教职人员现有的精力、时间与知识储备,分阶段地、有目标地发展和培养复古队伍,着眼于长期,促进教职人员与科研队伍的发展。
四、结束语
完善并改进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科学、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在教育科研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工作的具体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改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与人员编制,将教职人员的进修工作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黄文杰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秦珊珊.知识管理视野下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30):16-17.
[2]杜晓敏.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21):14-15.
[3]邹联克.比较视野下贵州省高中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16):11-12
第四篇:高校科研管理与柔性管理运用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都依赖于刚性的科研管理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积极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凸显人性的科学管理模式,符合高校科研工作具备的特殊性,顺应教育的情感需要,可以调动教研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探究潜能,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与张力,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
关键词:
柔性管理;科研工作;高校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先进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在高校的发展中,科研管理处于尤为重要的位置,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是高校开展科学教育任务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水平的提升,高校必须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善于运用柔性管理来激发教研人员的潜力,为实现科教兴校的目标提供战略性的条件服务,笔者分析了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策略,供以业界参考。
一、目前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纵观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停留在以刚性管理为主的模式上,依靠组织权威和命令监督来控制实施相关工作,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严格的定量考核以及评价,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维护高校正常有序的科研开展,但是很大程度上对高校的科研工作质量有一定滞留影响,只注重了行政和经济手段,忽视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培养,缺乏灵活和变通,淡化了科研人员群体的社会价值,打击了其自信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按照这种模式管理,会导致科研工作质量的低下,影响高校科教水平和战略目标的实施。
二、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对象往往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人员是最为关键的管理对象,高校科研人员是高学历、有能力的群体,他们也具备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保持思维的活跃是作为科研人员的前提,在实际科研工作中,时刻保持自信心也是很有必要的,追求个性和多样化是创造的前提条件。在高校的科研中,工作成果和贡献是难以精准衡量的,这就要求对其的管理具备灵活性,刚性管理模式只是保证了责任感和自觉性的加强,反而对科研人员造成了约束和限制,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潜能。所以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除了保障制度的完善,也应以科研人员为中心,重视科研小组总体的综合发展情况,重视其个人情感需求,尊重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引入柔性管理模式,进而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才能,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整体上推动全校科教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科研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建立人性化管理环境,建立情感纽带。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环境是建立良好氛围的基础,构建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科研骨干人才,充分发挥各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形成“人人想做事,人人成长”的良好环境。高校应科学化应用柔性管理,为科研人员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现,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尊重他们的正当需求,关心每位科研人员的情感、生活需要,只有建立好情感纽带,才能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源泉,这也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成效的关键。
2.建立依法治校的民主监管体系。依法治校也是实施高校综合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体现法治精神的根本要求,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合理运用柔性管理方式,在人格、权利和义务上赋予科研人员该有的平等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环境,保障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相互监督性,通过柔性管理和其他规定制度的结合,改革科研的相关规划和方案,让科研工作人员实时了解高校的重大问题和决策,公开透明政策决议、评选过程和结果,赋予科研人员该有的知情权、审议权和监督权等权利,依法治校,做好民主监督等工作,让科研人员融入高校的建设工作中。
3.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研工作评估中,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化评价科研成果,给予他们工作上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减少管理人员和评估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评估结果应公开接受监督,做到公平、中肯。弹性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鉴于工作特殊性,应当运用柔性原理原则,科学性约束其工作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赋予科研人员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
四、结语
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被各高校和企业广泛运用,学校在科研过程中必须顺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发展方向,使柔性管理充分发挥实践作用,进一步做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将每一步发展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充分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完善高校水平发展。
作者:吕沁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维英.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3(2):43-44.
[2]吴薇.柔性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6(3):30-32.
[3]杨晓岚.柔性管理模式在高校科研团队激励中的应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5(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