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协同创新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家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以来强调科研管理和实践转化,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分析协同创新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意义,并从校内协同和校外协同两方面探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字:
协同创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
协同创新理论近年来在许多领域引起重视,也得到一定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依然停留在独立局限的管理理念。将协同创新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有利于凝聚校内各部门、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力量,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助推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一、协同创新理论
关于“协同”一词,字典是这样阐述的:同心协力,互相配合。顾名思义,协同则是整合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目标的一个过程。“创新”是近几年我国非常提倡的理念,要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想法,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来创造或者改进新事物。创新代表:更新、创造新的东西以及改变。协同创新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教授基于“协同”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1]他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2]协同创新就是把协同的思想融合到各类创新活动当中,使得各个活动要素在协同配合下共同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实现“1+1>2”的目标。在传统的创新活动当中,由于缺乏协同合作的观念,各项活动往往都是局限在各个独自的领域,导致难以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资源,进而容易出现效率低下、创新成果少等这些问题。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改变现有的创新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协同创新理论要求在协同下创新,在创新中协同。通过充分调动和整合创新活动中的各项人才、信息、技术等相关资源,打破学科、专业等因素的壁垒,突破部门、行业、区域的限制,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在各领域、各专业、各行业的碰撞下,营造多元化的环境,擦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分割,进而有效地促进深度合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创新质量。单一的创新模式已经不适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只有协同创新,才能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科研管理的特点
(一)互补性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原来的模式中,各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在协同创新理论指导下的科研管理能够把产、学、研、用等各个创新主体要素整合调动起来,并且在科研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做到取长补短,避免单个领域以及既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增强各个创新主体要素的互补性,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二)共属性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具有共属性。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平台,以优秀的科研项目吸引教师、企业、政府等主体参与。企业、政府对学校的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政策扶持,学校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相关研究。通过科研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在过程更容易转化为企业、政府所需的技术成果,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性的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各个创新主体能达到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三)拓展性
协同创新科研管理的拓展性不仅表现在参与主体上,还表现在管理对象、合作领域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以往的科研管理,协同创新更加强调打破壁垒,从原来的工作范围拓展到其他领域。合作主体由原来的以学校为主转变为学校、政府、市场多元主体;科研管理领域也由原先的以本校优势专业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等多方位需求为导向的具有拓展性的科研管理体系;受众群体也由原来的在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企业拓展到整个社会。
三、协同创新理论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传统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主要是负责组织课题申报、组织学术会议、学报编辑、统计建档等科研管理工作。在高职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当下,仍然诸多观点认为:高职院校的学术水平不够,科研工作主要是为教师评职称服务。如果依然按照这种观点来进行科研管理,那么学校的办学水平注定是无法提高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纯学术化来进行管理,必须要立足自身特色,用协同创新的视角来进行体制改革。通过协同创新理论,转变原来高职院校较为单一的参与主体,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一元化的管理机制,开辟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新路径,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主体的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共享、资源互补、管理互通、人才共培的协同创新型科研管理体制。
(二)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产学研结合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困境的必然举措。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大部分没有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搭建桥梁,导致实际效益不高。协同创新理论有利于转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原有“独立作战、各自为营”的工作方式,促进各创新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另外,随着技术发展和创新形态演变,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在学校创新进程中的特殊地位进一步凸显,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也正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转变,协同创新理论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方面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带动高职院校整体水平提升
高职院校不仅具有基本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职能,还具有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竞争力的体现。但是,当前的现状仍然表明: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还未发挥起应起的重要作用。仍然有不少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不应该把科研管理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要更注重人才培养和提升就业率。这种片面的观点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时展,它把科研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分割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当今各领域交流愈发频繁的形势下,只有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进行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放开手脚”进行管理,开展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构建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
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育管理领域,并加以系统研究的人,当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3]“模式”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通过各种模式对现状进行条理化的分析,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我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协同创新要建立“校内协同”和“校外协同”并行的管理模式,双管齐下,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校内协同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方式,科研工作往往是以各系、部为单位来各自独立进行,这使得很多的有效资源没有得到共享和最大化地利用。建立科研管理的校内协同模式,是通过发挥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体作用,协调和调动各系、部的师资、课程等资源,达到协同合作创新的效果。要想建立校内协同模式,必须建立科研合作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发挥平台的作用,围绕某个或者多个科研项目,将学校各系、部的相关优势学科、人才资源等进行整合,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通过该举措,不仅能够做到物尽所能、人尽所才,能充分发挥了各项资源的有效性,而且,能够大大改变以往各自为营、资源不足的局面,显著提高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校内协同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各个科研项目合理利用校内资源的使用率和项目成果的产出率,推动科研项目的多学科渗透,而且能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建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校内协同模式,对科研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充分了解各项目、学科、师资等资源的优劣势,而且更要具备协调和调动各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校外协同模式
高职院校需要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只注重校内协同模式的建立,更应该注重与校外各行政单位、部门机构的协同联系。德国是职业教育发展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德国,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的协同合作创新已经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模式,这为发掘高职院校发展潜力、促进协同突破核心关键科研难点、共享资源、并为向社会输送紧缺技能型人才打破了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校校科研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之间加强科研协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的问题。就现实因素而言,由于高校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学科壁垒森严、利益分配不均以及高校教师协同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协同机制体制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尤其是科研管理的协同创新阻碍重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也愈发重要,不仅能够很好地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而且有利于共同攻克相关领域的重点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要做到更好地建立校校科研协同创新模式,首先必须要建立一系列包括:课题合作、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利益分配、激励考评的有效机制,这是建立校校科研协同创新模式的首要条件。其次,高职之间的科研协同创新模式可以选择共同成立课题协同申报小组、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建立重点实验室、建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库等。通过这些模式的建立能做到各院校之间资源互通有无,互利共赢。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校校协同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较为公平和完善的评价体系保障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各项的协同创新工作,才能保证校校之间的科研协同创新发挥应有的作用。
2.校企科研协同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较为重要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提供实训基地等方式进行。然而,在科研协同合作方面,大部分学校和企业却没有认识到校企科研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抓住各种契机。这从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成效可以得到验证: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相对而言,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5%。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不够重视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协作,另一方面在科研成果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商业化,使其实现增值;对于企业而言,大部分企业还是把重心放在开拓市场上,而忽略对科研协作的投入,缺乏长远眼光。校企科研协同合作需要双方在长期合作中找到共同的增长点,利用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源优势等进行协同创新。例如:在科研项目的选题上,要以企业的市场分析为主,注重市场需求,同时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进行选题立项;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企业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企业市场需求进行协同研究;在课题成果的界定上,要以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为主,改变学术研究只注重论文的评价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市场检验、互利共赢”的科研协同合作模式。
3.校政科研协同创新模式
一方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服务社会。学校与政府二者如果能够有效协同合作,就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特点和优势,寻求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关注点,比如对政策的解读分析、对创新领域的研发突破、对人才培养的供求思考等等,通过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协同合作商讨相关课题研究或者借助政府平台进行实地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咨询决策服务;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促进高职院校、企业等各个主体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各项互补资源,加快促进各领域的协同合作,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因此,通过协同创新既能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更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作者:林珊?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慧.以协同创新理念助推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5):6-10.
[2]王康日,罗鸿.同城联盟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1-124.
[3]易万成.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14(0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