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高职科研管理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职业教育高职科研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科研管理研究

摘要: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专业设置等,着力探究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突出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积极寻求科研项目的有效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构建。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自身特色

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1]该“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高等职业院校是要培养为区域发展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要为企业服务,特别是要为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而服务。而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也应按照“决定”精神,进一步明晰自身定位,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教育

我国的高职教育系统是由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高等院校组成的,考虑到教育和人才流动的社会成本,各高等院校以立足区域、服务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3]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从经济上来说,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沿海地区现代化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对适应现代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比较落后,对满足区域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的人才在结构、层次、领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而中部经济和产业结构又与沿海及西部情况存在差异。[3]高职教育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特征,应当体现在现代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力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劳动者。所以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致力于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也应该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在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与技术进步相协调,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衔接相配套。[4]比如在某一专业的培养方式方面,要根据区域内这一专业的发展程度和特色需求来深化本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本专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加大实习、实训的时间和学分比重,还要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考核评价及制度建设。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科研工作

(一)专业建设与科研活动

教育是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势必要面对日益发展和变化的社会需求。原本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一般是以已经形成的学科知识体系为背景,具有学科本位的特征。[3]而高职教育因其培养目标和鲜明的区域性,其专业建设应该直接是以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中形成的社会职业岗位为背景的。虽然高职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水平,不可避免地要依赖各个门类的学科知识,但其专业建设应强调其职业本位的特征,这样才能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的高级技能人才。有了合理的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也就是院校开展的科研活动是否能够为专业建设服务,这是当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一批专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的队伍,合理规划,提出对高职院校具有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二)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学科知识内在的和外部的逻辑结构来配置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手段、塑造教育对象,高职教育应该根据职业岗位操作过程的基本要求来配置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手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要针对职业岗位操作过程的基本要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某一知识点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某一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这一专业或行业的职业标准,科学地编制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形成与行业标准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并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动态进行调整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还应推动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对接,尤其是在实训环节,尽量使实训项目与行业企业当前的生产过程相一致,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掌握本专业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此外,高职院校应致力于与行业企业进行共建,建设例如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致力于共同培养适应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这些研发中心、实训室、工作室的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介入,如何使这些机构发挥最大的功用,贴近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明确的思路。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高职科研管理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是指高职院校为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对本单位的科研特色进行准确定位,合理配置科研资源,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的活动和过程。[6]在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有效进行科研管理应充分考虑如下六方面因素:

(一)科研定位要突出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服务什么”“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最基本的问题,而科研管理模式又很大程度上受高职院校科研定位限制,因此首先要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进行清晰定位。[6]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伴随地方需要而发展,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7]而学校定位是高职院校一切教学、科研活动运行的依据和出发点,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也应该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地方的原则来确定,尤其是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特点来进行科研方面的定位。就普遍来说,高职院校的科研应着重于区域特色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教学研究,因此高职院校科研服务的提供也应该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首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地方社会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为地方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成为地方发展的中坚分子。其次,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内容、层次上要与培养学术型、基础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综合型大学区分开,要与这些院校“错位”定位,要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例如,同一领域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为区域经济的特点。再者,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应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也就是说,高职的科研应该研究高职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致力于提高高职一线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6]

(二)科研管理要强调以服务为本

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调动科研人员(尤其是一线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整个院校的科研效率。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是学校科研活动的核心,也是科研管理的重点服务对象。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引导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尊重科研人员对学术的独特见解,充分肯定他们的学术地位。对已有一定建树的中年教师,科研工作人员要协助他扩大学术影响,提高其科研项目的社会知名度,还要协助他们搞好科研成果的对接和转化工作;对初涉科研的青年教师,则要帮助他们结合自身教授课程及已有基础选好研究方向,鼓励他们多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努力为他们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多出成果。[6]此外,由于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科研管理人员要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其真实需要,为政府、企业和本校的科研人员牵线搭桥、沟通信息,保障科研项目立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支持。当然,高职科研工作人员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秉承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坚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服务水平,这些都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三)科研管理的组织结构应尽量扁平化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改革传统的垂直管理的组织体制,减少组织的中间层次,使参与课题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具有充分的决策权、信息处理权,让他能够自主地进行横向协调,自由共享知识和信息。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就可以着重于科研组织的战略管理等非程序性决策和沟通各横向的科研部门和组织。[7]在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中,每一条科研信息都要逐级向上反馈,这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使得科研管理的决策滞后,时间上拖得很长,这容易耽误一些比较急的信息,而且决策的针对性也会变差;另一方面,原始的信息可能会在逐层上报和反馈的传递中失真,课题负责人想要传达的信息传达到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时可能已经出现偏差,这容易使科研管理的最终决策出现失误。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效率和顺畅的沟通成为人类工作、生活、学习的必须。传统的单一、多层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科研管理的发展和需要,无法发挥科研管理的效益。因此,新型的科研管理服务模式应该特别注重管理效率和传递信息的真实性。相对本科及以上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数量比较有限,在设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时可以采用相对扁平的结构形式,即尽量减少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让科研信息可以最快地实现传达。[6]在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尽量扁平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和课题组或创新团队连接起来,并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项目组(课题组)移动,让课题组或科研人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让他们直接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和课题的发展进度负责。扁平式的组织结构可以保证沟通的有效进行,信息也可以实现快速、真实地传递与反馈。此外,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还可以预留空间,让高职院校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控制科研项目的周期,从而节约科研经费。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

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进一步鼓励和调动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要以制度管理为主,辅之以人为管理等其他形式,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可以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高职院校要以学校长期及短期的科研发展规划为基础,制订有效的科研管理日常制度,明确管理部门的责任、义务。每年度的工作应该围绕既定的科研方向、科研内容、科研条件、科研经费保障、科研时间安排、科研过程监督进行全程有序管理。[5]此外,高校科研管理应该建立与教职工发展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应给予重奖,并将科研成果作为其优先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6]特别是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其的资助力度,还要与学校其他奖励配套,给他们较高的荣誉,以保持他们的科研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无法完成科研任务的人员也要做出相应的处罚,以此来调动和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项目成果要与市场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要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要与企业、政府部门、培训结构合作,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积极深入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做好横向开发,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真正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让项目成果与市场需求实现对接。[6]高职院校要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与特色,真正地参与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争取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努力成为政府部门相关标准的制定者。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形成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同时提高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三个合作方的利益,如此才能促进科研和院校的长久发展。

(六)发挥区位优势,开展境外科研合作

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可以积极与港台高校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建立科研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合作研究过程,研究团队必然得到成长,这就为高职院校培养了一批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力量。通过合作研究,必然会产生一批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会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通过合作研究,必然会使参与合作的高职院校形成有学术优势的领域。两岸院校的科研合作,有助于进一步吸收台湾职业教育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作者:吴小健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12-01].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山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4,(7),P51-55.

[3]邢天才.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构建[J].评价与管理,2006,(4),P41-46.

[4]周俊.构建体系、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4,(7),P5-11.

[5]邢天才,王觉.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J].辽宁高职学报,2002,(12),P38-42.

[6]张秀广.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7]杨德山.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原则[J].科技管理研究,2008,(3),P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