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科教兴国以及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迈进了改革的大潮中,由最初的教学为主向着教研复合型发展模式过渡。高校作为科研管理的创新基地,随着大量科研信息、科研奖项的申报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管理重心明显下移。随之产生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使得高等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但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实现科研管理创新,成为困扰高校二级学院发展的瓶颈,下面展开具体探究。
关键词:
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创新;研究
一、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也被称之为学院制。学院制在我国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是经历了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借鉴、废除以及再度兴起的过程被重视。其发展历程如下: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的有关规定。在其中对高校二级学院规定为:“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须具备三个以上学院者,才能成为大学。且三个学院必须包括文理学院或农、工、医各学院之一。不足三个学院者为独立学院,大学的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各科可分若干学系[1]。”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定》,在规定中明确指出大学如有必要可设立学院。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的历史环境下,学院已然成为大学成立的必要条件及关键因素。1952年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学院制逐渐退出历史的发展舞台。受到当时计划京津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建立校、系等二级管理模式[2]。内部组织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最初的三级结构转变为二级结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与社会之间科技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也明显增加。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高等教育体系,沿袭下来的校-系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展要求,面临改革。20世纪90年,学院制再度兴起,在信息化办学模式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背景下,高校呈现出多科性以及综合性特点。二级学院的出现,使得整合教学资源得到整合,提高学院办学能力,受到广大高校的欢迎[3]。
二、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发展趋势
对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探究,探索在未来教育体系当中科研管理的根本发展趋势。以教育体系相对发达的国家(地区)为例,职能机构在二级学院当中的设置较少。例如法国的大学主要包括三个职能结构,分别为行政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教学与大学生活委员会等。而美国、日本等高校职能部门的设定在十个以下,我国台湾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在不断精简。高校发展学院的总体规划,能够协调全局性的事务。高等教育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开展人才招聘以及职称评定的基本工作。学校在开展这一管理模式中,起到协调与监督的基本作用。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放权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必将成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发展趋势。高校二级学院的发展享有多种权力,包括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等多种职权。将其作为办学实体性的结构,充分的调动学院的主动性发展要求,满足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基本要求。结合以上内容,能够充分确定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做到放权让政,权责对等。二级学院在发展中,应该强调办学实体,建立独立的学科发展模式,将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核心与重点,强化科研团队并优化科研手段,实现教育自主管理的基本要求,完成科研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不足之处
在信息化办公体系下,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更新与改革,在全面总结与分析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的基础之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不足之处如下:
(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在探究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明确指出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通常为校、院、系的发展模式,实现校级科技管理处、二级学院、所科研秘书等。这种管理观念以及设立结构,在高校二级院校科研管理体系下,存在管理权力集中度较高的问题,涉及到的管理层面以及管理范畴十分庞大,严重影响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站在管理权限的角度进行分析,当前二级学院、所科研秘书缺乏应有的管理权限,通常处于被动的科研业务处理环境下,自主权、主动性丧失。在这种权力相对集中的发展模式下,管理观念过于陈旧,创新机制缺乏健全。现阶段,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观念相当落后,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科研管理理解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则通常表现在高校二级学院自身层面,在思想上以及认识上缺乏创新,服务意识没能得到建立。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进入到发展成熟阶段,并且已然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当中。信息化程度较低,成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创新的一大阻碍。结合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的实际状况,存在信息不够健全、信息整体性不强等问题。虽然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已经能够深入了解其中内在的发展指标以及发展要求,建立信息数据库系统。但在科研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信息化程度表现出的问题具体体现依旧显著:
1、数据库内部存储信息不够健全,科研人员在反复搜索的过程中,无法对准确信息进行获取与控制,导致工作效率被降低。并且数据库当中的数据信息不健全,也势必影响对信息的应用程度,科研管理受到影响。
2、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能够全面优化高校二级学院对于科研信息的使用效率。但当前,高校二级学院并未重视科研管理中数据库信息的交互作用,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3、信息重复。信息化程度在科研管理中效果十分显著,直接决定着科研管理信息搜集与统计的工作量。信息重复现象的出现,造成信息的可用性受到影响。在高校二级学院开展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对市场导向性需求容易出现错误判断[4]。基于上述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与阻碍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因素,如何提高信息化程度,成为科研管理创新关键手段。
(三)科研管理协调性不强
高校二级学院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涉及到的主体环节较多。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集中科研力量,全力进行项目的申请,将重点放在项目的申请方面。但在科研项目申请的过程中,又受到科研人员的专业领域以及兴趣范围等因素的限制。科研项目选型没有准确与市场发展导向相结合,造成成果的转化率低下,产出投入比较低。同时,受到科研项目申请的影响,存在重复申请以及侵权行为。同时,高校二级学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关注度的影响,导致对管理过程认知程度严重不足。结合科研管理人员的流动性以及权责不明的状态,缺乏监管体制进行严格监管。高校二级学院科研项目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项目拖期现象普遍存在。缺乏良好的监管机制、改革科研管理环节缺乏有效融合,造成科研管理整体协调性受到影响,产、学、研无法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违背科研管理的发展初衷。
(四)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科研管理你队伍素质建设,是整个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水平的主观因素。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科研管理队伍素质水平不够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结合当前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层次较多,包括本科以及硕士学历等,通常任职人员主要是非专业科研管理人才,身兼数职,造成管理重点与管理手段上的倾向性以及专业度不够明显。
2、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低下。在校、院、系的多重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当中的科研秘书通常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受到高校传统人才使用原则,即重使用,轻培养原则,工作量以及责任下放。原本就缺乏激励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的因素,针对科员人员的福利待遇缺乏完善,导致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下降,服务机制无法建立[5]。
3、科研管理人员不稳定性。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科研管理人员并非专项管理人才,多为合同秘书以及兼职状态。其产生的不稳定性较大,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福利待遇、薪资水平等内容,容易出现人员流动现象,对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产生影响,不利于优质科研管理团队的建设。
四、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创新措施
想要实现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创新发展,则需要全面总结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弊端,为其提供优化途径,为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优化管理思想
创新科研管理,建立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减少权力集中管理,适当放权,进而确保各个层级科研管理工作的灵活性目标与特点。同时,在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中明确与细化分工模式,将各个管理部门的权责进行明确,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所主管领导、二级学院科研秘书、科研项目管理负责人等多种机制,将各自所需要承担的管理责任进行具体明确,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6]。同时,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观念,成为推动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实效性提升的基础。科研管理注重以人为本,将服务意识作为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意识形态,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依据国家政策、市场导向等基础原则,在开展项目申报之前应该准确的掌握与理解项目本身价值,确保申报与填写科研信息准确性,确保科研价值的提升,为项目资助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
全面总结与分析科研管理信息化弊端之后,对信息化发展与开展进行总结与分析。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建立并实时有效的科研数据库,运用现有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手段,对数据当中的信息存储量、信息质量进行创新,发挥出信息资源倾斜性优势,强调信息更新,确保科研人员进行信息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科研信息,提高科研实效性[7]。在现阶段二级学院科研管理模式下,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以及验收已经成为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满足信息化建设基础要求。虽然已经实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但依旧需要在网络平台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满足数据库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
(三)建立全程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全程的科研管理制度,则是将科研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优化与协调,将不同环节进行有效连接,形成全新的科研管理新格局。全过程项目管理涵盖了科研管理的整个过程,包括自课题形成的项目申请、审批、实施、评价、验收、报告成果、技术推广以及编入档案等环节。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建立项目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准确掌握与抓住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确保科研管理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减少拖期现象的产生。当然,科研管理应该遵循一定的活动规律与基本原则,协调科研管理全过程的内在关系要素,做到多关系的协调、服务、整合与制度化,为管理制度建立营造良好的建立环境[8]。全程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具备高价值的科研项目被建立,实现多角度学习,提高科研项目的发展水平。
(四)培养科研管理优质队伍
优质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创新发展,为创新提供支撑。
1、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异性因素,可在开展科研管理的培训工作,树立责任意识,对在职科研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学历并非决定着管理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衡量,学历仅为单一的因素[9]。基于此,在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服务沟通能力以及管理手段方面,全面增强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
2、高校二级学院在开展科研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问题,并具备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薪酬体系、福利待遇方面进行改善,通过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3、应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不稳定性,则需要高校二级学院实现自身的优化,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标准,依据该标准对科研管理人才进行稳定性检验,在多方面完善奖惩机制,提高稳定性要求。只有在上述条件全面符合优质队伍建设的条件下进行优化,最终得出优质科研管理团队。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效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作为一项服务与本学院科研人员并联系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只有在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思考,创新与优化管理模式,才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服务于科研管理人员,服务于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
作者:傅笑然 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建尤.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管理创新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2]蔡雪寒.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02).
[3]郑世珠.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
[4]宋慧颖.季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04).
[5]毛艳,赵丹丹.国外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体制新概念分析[J].高教学刊,2015(01).
[6]阿曼古丽•依撕拉吉.浅析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创新管理模式[J].品牌(下半月),2015(06).
第二篇: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高校科研工作也被赋予了更多要求和期望,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是广大教育者高度重视的问题。文中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和对策,以不断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提升。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
近年来,国内高职教育事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高校开展科研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可以为促进社会科技发展做出有益贡献,这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改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鉴于此,本文将对如何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1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特征
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定位有其独特的特点,其将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作为主要教学发展目标。这对高职教师专业背景和工作要求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在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方面,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就存在明显区别。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就实用技术领域开展科研工作,要保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同时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成长需要,既要以理论为基础,又要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
2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30年时间里,高校数量增长至1200余所。但是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科研管理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基础比较薄弱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科研管理工作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导致科研基础比较薄弱。高校科研工作开展主要以教师自发进行为主,科研水平和层次相对较低,在长期发展规划方面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从当前高校科研工作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数高校对科研投入较少、领导重视不足,科研配套设施和环境相对简陋,科研工作管理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无法满足高水平科研工作发展需要。
2.2科研工作经验匮乏
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时间较短必然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科研管理工作经验匮乏。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工作开展还停留在自主、自发层面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大多数教师科研经验相对较少,加上教学工作任务较重,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较少,严重限制了科研工作水平提高。
2.3科研工作意识不强
高校科研工作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利用科研成果改进人才培养水平,通过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实现教研相长、共同提高。目前,高校教师是科研工作主力军,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任务,投入到科研工作的精力和时间相对有限,使得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2.4科研条件相对简陋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建立在良好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所谓科研物质条件主要是指实验室、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这是保证科研工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当前高校科研条件来看,大多数高校条件相对简陋,物质条件匮乏,无法满足科研工作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主要工作任务是教学和实训指导,对科研工作投入相对较少,加上学校在科研经费方面投入相对较少,从而使得高校科研物质条件简陋,严重制约了科研工作发展。
3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改进措施和对策
3.1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目标
从当前发展形势来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要突出实用技术研究和攻关,要通过科研工作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高校之间要加强科研合作,优化配置科研资源,提高科研管理和创新水平;三是要突出高校科研工作特色,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科研工作特点,选择有特色的科研项目,通过教学与科研并举不断增强高校综合竞争力。
3.2建立和实行科研工作责任制
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下沉工作重心。一是通过制定《科研工作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和《年度科研工作目标分解实施方案》等校级配套管理制度,将学校科研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工作岗位,确保科研工作目标贯彻落实;二是要加强二级学院(教学部)科研机构和组织建设,实施科研工作责任制,促进科研工作全面发展;三是要将科研工作作为学院重点考核工作来抓,将科研工作指标纳入到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当中,从数、科研项目立项、科研课题参与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评价,要将科研评价结果作为高职教师岗位晋升、薪酬调整重要参考依据,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科研工作参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3.3构建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优化配置高校科研资源,夯实科研工作管理基础。我们知道,教师是科研工作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身处教学、实训和科研管理基层一线,最能够发现各种问题和不足,在科研管理方面最有发言权。通过发挥制度作用将不同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科研团队,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实力;其次,建立一套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让不同院系的教师参与到科研活动当中来,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为科研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保证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教师科研成果得到客观评价,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参与积极性。
3.4不断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高校要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培训机会,通过举办“科研论坛”“科技讲坛”等讲座活动,为他们提供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组织和管理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科研素质。高校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学术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在课题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和验收等环节做好指导,不断提升教师实际科研能力,丰富科研管理经验。同时在进行科研课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课题验收等环节,组织全校教师参加讨论,不断提升全校教师科研实践经验。高校在“请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走出去”,在充分利用外部科研人才资源的同时,积极与兄弟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沟通和交流,通过优势互补、对比学习,找出自身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改进,促进广大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3.5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
科研管理工作贵在自觉和主动,需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要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和作用。在设计科研工作管理制度过程中,要从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他们实际科研能力和水平;要保持科研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长期性;要体现高校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总体来说,高校科研工作评价要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利用以及社会服务三个维度着手,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时,要突出激励功能和作用,充分利用物质和精神激励手段,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尊重科研工作发展规律,形成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和爱惜人才的工作机制;要在高校内部营造浓厚的科研工作氛围,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来。
4结语
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正确认识到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此,要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工作目标、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优化科研环境,推动高校科研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郑小燕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士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研究[N].教育研究,2009-12-21.
[2]黄达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创新探析[N].中国科学报,2013-09-23.
[3]叶向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1)
第三篇: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摘要】
在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时代,数据信息网络化已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民办院校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科研管理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实现科研信息网络化管理,摆脱过去的人工录入统计数据、手工建立档案等既费时间又消耗人力、物力、资金的传统管理方式,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科研管理的办公效率,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关键词】
民办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全面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大加快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信息网络化的建设步伐。高校是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之源头,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研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院校,随着学校整体实力的增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积极性越来越高,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加,涉及的面更加广泛。由于传统的人工科研管理工作层次低,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手工管理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院校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整合科研资源,探索协同创新,加快民办高校的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状况
中国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10多年。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对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越来越重视,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城市或地区,高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加强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了科研信息共享,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管理效益。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例如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管理信息化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应用。然而,高校对于科研管理系统的探索与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率不高,管理化的体系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于剑军、李鹏海于2005年发表的论文《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如何利用Delphi语言与SQL数据库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比较适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所的科研管理使用的管理系统,实现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等功能。2007年泉州师范学院王宇红对“科研管理系统与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赵清对“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任伟、李川、殷铭、胡鹏伟对“统一身份认证与组织结构管理在地方高校中的实现”进行了研究,2011年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薛萍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等。
三、民办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科研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大部分民办院校的科研管理依然是使用机械化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限于事务性管理,缺乏创新管理观念。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大多数只能限于使用Excel和Word表格简单的对数据统计与处理,手工录入建立科研档案手续复杂、花费时间多,人员精力投入大,有时还不准确。并且没有统一的动态科研数据库,不便于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不利于形成综合报表以及对数据的筛选甚至深入分析,难以形成科研动态数据和信息。传统的人工科研管理工作层次低,科研考核工作强度大,涉及到的人员多、面广,传统的人工考核容易出现误差,会造成不公平。
(二)领导不重视,信息化建设投入低
民办高校是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民间投资和学费收入,不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划拨范围。科研投入回收周期比较长,高校科研成果的经济转化也比较低,民办院校投资人为了考虑学校收益情况,只是注重教学,忽略了科研的投入。学校管理高层很多都是用商业模式管理学校,缺乏对高等教育学的深入研究,缺乏具有国际眼光、科学管理经验的专业性,看不清科研发展的动向,导致科研重视低,对科研管理投入资金极少,严重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教师科研水平低,对信息化建设积极性不高
民办院校师资只要集中在退休返聘教师和年轻教师两部分,退休教师由于没退休前一直忙于教学科研,思想有点怠慢,退休后不再愿意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年轻教师虽然有着科研的热情,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科研水平比较低。民办院校大部分教职工普遍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对于他们使用效率不高,反而增加了自己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等信息的录入工作量,浪费时间,造成教师对于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四、民办院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更新创新管理理念,增强科研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意识
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使一个机构更好更快地发展壮大,拥有科学的发展眼光,就有改革的动力。民办高校应更新管理观念,在科研管理中摒弃“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树立创新的科研管理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以科研为根”,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意识,建立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在科研管理中,要细心分析科研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提高他们对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参与度,增强全体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改善科研管理环境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在于两部分,第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即硬件平台建设,包括校园网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终端、网络交换硬件设备等的建设;第二是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即软件平台的建设,包括科研管理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等。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特色,制定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大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学校符合自身科研发展的科研管理系统,改善学校科研管理环境,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实现人机结合一体化管理。科研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网络在线科研管理,可以提高科研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效率,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实现科研信息共享,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服务社会经济能力。
(三)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系统使用水平
高校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科研队伍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科研管理信息人员的水平高低决定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水平的同时,要提高科研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对科研人员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培训,让全体科研人员熟悉科研管理系统使用程序。通过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科研人员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方便与科研效益,提高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水平,促进科研快速发展。
五、结论
民办高校是一个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地方性院校,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壮大,科研活动逐渐活跃,科研业务不断增加,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民办院校科研管理水平,提高科研服务效率的必经之路。民办高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学科、专业及区域优势,更新科研管理观念,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促进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本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升对区域社会经济的服务水平。
作者:梅耀敏 蔡金荣 孙明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科研处 珠海吉科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经管类平台
参考文献:
[1]曹海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3(8):274.
[2]陆军.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3(23):70-71.
[3]宋嵘嵘.刍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J].科研管理研究,2011,9(13):95-98.
[4]王志刚,张俊杰,张晓妮.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3(5):247-249.
[5]张永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4):221.
第四篇:高校系部科研管理思考
摘要:
高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本文针对目前系部科研管理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一起探讨。
关键词:
高校;系部;科研管理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高校系部工作在学校科研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承接学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对下系统管理系部科研工作,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系部教师之间的桥梁。全校的科研工作要靠全校老师齐心协力去完成,所以系部科研管理工作就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做好系部科研工作管理,对学校整体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1高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学校科研制度不完善、科研投入明显不足
大多数高校都是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来,由于历史原因,对科研管理工作并未上升到与教学工作同等地位,没有像本科院校那么重视科研,这样造成大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其次,高校对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很多自然科学课题的研究等硬件设备不能够为科研提供有力支持,使得教师申报高水平研究课题有局限;再者,高校普遍科研氛围不浓,学校强调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的根本,着力打造高水平教学师资队伍,忽视了科研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最后,系部科研管理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对教学管理、师资培养等考核体系来说,高校对教学系部及教师任务考核指标偏少,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并不能反映科研管理的真实水平。
1.2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校科研工作主要由各系部教师去完成,而由于学校教学导向性作用,教师普遍重教学轻科研,积极性不高,一些科研项目也是为了职称晋升发表而开展的;另外,因为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量有规定,许多老师花了大量精力去完成教学任务,原因有二:①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②评职称需要教学质量奖、质量工程奖项等硬性条件,大量精力都花到获得教学奖项上,科研只能让位;最后,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由于学校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有限,有些需要学校配套的资金项目很难落实,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申请指导性项目,那么为了项目结题而发表的文章版面费等大多就得由教师自己出,有时候甚至学校没有课题研究需要实验设备,教师本人得自费去外机构进行试验,这些都打击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师资队伍建设结构问题凸显,很多高校是由中职院校升级而来,师资队伍教师年龄偏大,很多老师是后期通过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取得的学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从事科研工作并非易事。
1.3专职科研管理人员缺乏
高校由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系部的科研管理工作是由其他岗位兼职,如由行政秘书兼职管理科研工作,并没有专职岗位。由于缺乏一只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难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有效管理。
1.4科研管理信息化应用薄弱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管理部门、学工管理部门等都在充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相对于这些部门而言,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薄弱,很多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不足。科研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加大了管理人员对科研信息收集、统计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2高校系部科研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系部要提供利于科研发展的政策支持
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沟通协调的核心部门,一方面,系部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向上提出有利于全校科研发展的建议措施。首先,建议学校需要找准定位,找到适合的科研工作的切入点,不要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自身能力,以适合的标准来推进科研工作;其次,系部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系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来核算出教师合理工作量,让教师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离出来,有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最后,要结合系部自身特点,向学校提出完善系部和教师的科研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议。另一方面,系部科研管理部门要在学校科研管理框架下,着眼系部,有前瞻性的布置好工作,鼓励教师申报项目,为教师提供配套支持,在项目资金方面,系部可以从系部创收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教师申报或者配套资金,系部还可以制定一套科研项目奖励办法;在系部硬件条件方面,着眼于未来发展,系部在进行实训室项目建设时,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需要来进行规划,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持,另外,系部还可以跟企业、机构等建立产学研合作,为教师进行科研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2.2系部要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系部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提供更为多元的建议,首先,对系部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分析,在引进新教师时,偏重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人才;其次,鼓励教师组成团队,发挥个人特长,还可成立平台,依托平台申请科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科研团队;再者,系部可以试点成立转职科研工作岗位,让系部科研骨干教师先试水,制定出相应岗位职责及考核指标;最后,对教师来说,最有效激励教师进行科研的方法是与职称晋升挂钩,在职称评聘条件方面,将对应的科研成果条件写入职称评聘条例。系部要有计划的让教师去高水平的学校、机构去学习、交流。
2.3系部要培养专职科研管理人员
对于系部来说,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必不可少,而目前科研管理工作大多由其他岗位兼任,需要设立专职科研管理岗位,首先思想上要树立“服务”意识,而且服务上需要创新,不仅仅是完成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管理、成果统计等常规工作,还需要发挥出本岗位应有组织、协调等作用,为领导对科研工作作出决策提供参考;在管理职能上,能以系统的专业知识,配备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系部科研管理进行科学化管理。
3结语
随着对高校科研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系部科研管理作用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其承上启下的地位,成为整个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摸索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顾薇薇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和平,滕勇.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32).
[2]黄木生,胡炼.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3).
[3]施复兴,石青青.高校科研工作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
第五篇:新形势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讨
摘要:
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综合竞争力。怎样充分发掘高校科研资源和潜力提升高校竞争力,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转变工作思路、推动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是改进科研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创新观念不断增强,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创造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创新重任。对于高校来说,科研和教学是其两大重要功能和使命,而科研能力强弱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研实力强弱。从当前国内高校科研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科研实力较弱,科研管理方法落手,科研人员积极性不强,科研经费难以为继,科研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不断促进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同时也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是当前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要负责制定高校科研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还承担着高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科研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等工作,可以说,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科研综合实力的强弱。高校科研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之一,高校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在国家创新体系当中,高校科研创新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是民族自主创新的源泉,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石。高校科研不仅要实现科技发展的突破,而且要不断自我改革科研管理制度,以制度创新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可以说,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是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科研管理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突破传统制度的局限性和约束性,总结和分析科研管理经验和教训,找到创新发展突破口。更关键的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时展趋势,根据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动力,实现高校科研发展新目标。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支持。
2新时期下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对策和建议
2.1树立正确的高校科研创新管理观念
高校在重构科研管理观念时,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紧扣知识这个核心内容,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目标。知识产权是科研人员通过脑力工作取得的智慧成果,是法律保护的宝贵无形资产。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的传播和再造者,汇聚了大量专业性人才。高效科研人员是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创造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高校科研管理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管理观念,强化现代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法律保护,切实维护好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权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和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人才和成果管理的保护机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强科研成果市场化管理,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生产技术的水平。高校科研管理首要目标是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在提高学校科研实力的同时,不断收获丰厚的经济回报,用市场经济尺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和成果的价值。
2.2创新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科技发展要求,高校必须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和改革,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制度,建立一套灵活的多元化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研人力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手段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科研管理全覆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规范,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保证科研管理政策一脉相承,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全面推进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改革。要坚决摒弃传统落后的等级管理制度,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科研管理者不能扮演传话筒和发号员的角色,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项目过程当中,转变科研管理工作作风和观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能者居其位、各尽其所能,打造高效、活泼、紧张的用人竞争氛围。此外,还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实际贡献和工作表现为考核依据,对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确保其付出与收获对等,通过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最大程度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学科建设与科研活动之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是高校主要目标之一,而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科建设创新思路为: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匹配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和资源人才培养作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层次,围绕高校重点科研项目打造科研人才队伍,突出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构筑人才培养高台,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实现。
2.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高校科研主要目标是提高社会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科研项目周期较长,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特点,因此科研管理工作也要形成系统化、流程化,要建立“申报———立项———实施———过程控制———结题———成果鉴定———成果推广”一套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在科研管理活动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鉴定水平。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果鉴定方案,突出科研项目特色和特点,提高成果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对科研人员创新激励,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科研兴校的人力资源基础。对于国家级重点项目,要制定独立的科研管理计划,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团队,采用“设计———科研———施工”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要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科研人员合法权益。要引导科研人员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选题,重点扶持重大产业项目。要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科研项目,给予政策性优惠。要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合作,共同出资建立科研研发基地,争取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有效降低科研风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2.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关键是要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还要具备科研管理专业知识和素养。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预算,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人是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影响科研管理效率和水平。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吸收和补充高素质科技人才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结合本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另外,还要建立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奖励先进、惩处落后。要不断改善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和生活待遇,不断提高队伍稳定性,强化科研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工作创新,集思广益,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作为社会知识传播和再创造的重要平台,承担着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根据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和方法,扎实提高科研管理综合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贡献。转变科研管理观念,采用现代科研管理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这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迫切任务。
作者:郑小燕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黄达人.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科学报,2013-09-23.
[2]叶向前.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3]杨德山,许艾珍.高职院校科研现状与基本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8).
[4]张国丽,田丽.高职院校科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2).
[5]仪淑丽.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第六篇:高校科研管理医教研融合现状及对策
摘要
本文通过对医教研融合背景下,临床医学院科研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医教研合作新形势的科研管理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
医教研融合;科研管理;问题分析;改进措施
高等院校科研水平与科研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医教研融合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实现医疗、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这给临床医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1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现状
1.1校院二级管理的工作模式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采用的内部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转化为“学校—学院(系)二级管理”,科研管理当然也不例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科技处是科技工作日常管理的主要职能机构,制定学校科研管理的相关文件,管理学校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资源、学科建设,向二级学院下达任务。各二级学院负责本部门科研项目的具体管理,配合校科技处共同进行组织管理,对各类研究工作给予支持和保证,协助科技处解决科研管理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从一开始的摸索,到现如今的不断深入,将高校科研管理的重心从学校逐步转移至二级学院。以科技项目申报为例,学校科技处依据院系学科布局以及上年度项目资助及完成情况,将申报名额直接分配至学院,施行等额或差额申报,既减轻了学校科技处的工作压力,又充分发挥了二级学院的作用,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1.2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能
科研秘书是学院二级管理队伍中的基层工作人员,但却是科研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中间环节。科研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完成学校科技处以及学院科研院长交办的各项事务。接受科技处布置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任务书落实、执行情况检查、结题工作的完成;组织协调学院各类科研会议、学术交流;做好全院教师科研项目、论文专著、获奖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的数据统计;协助科研院长做好学院科研平台、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是学校与学院间、学院与教师间科研工作开展的纽带,起着桥梁的作用。
1.3科研管理面临医教研融合的新形势
目前,临床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的医教研融合已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医教研融合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的全方位结合,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有效协同。①在医教研融合的背景下,临床医学院的教师扮演了教师与医生的双重角色,承担着教学与医疗的双重任务,在此种情况下,势必给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2医教研融合背景下,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科研投入不足,学院缺乏有效管理
医教研融合后,绝大部分教师按照专业方向归入相关临床科室并落实医疗工作岗位,由医院对教师医疗工作统筹协调、统一管理。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前提下,保证常规的教学工作已属不易,备课只能利用临床之余的时间。虽然教师对课题申报的积极性依然很高,但是由于临床及教学工作繁重,课题申报质量有所下降,数量也有所减少。教师真正能够用来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多,大多交由研究生来完成。青年教师更是无暇顾及科研,重医疗、轻教学、忽视科研的现象较为突出,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科研知识培训,最终导致很多课题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不能够按时结题,延期现象比较普遍,影响教师职称的晋升,阻碍教师自身的发展。但是,学院在科研管理中,并没有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没有充分认识到临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2过程管理薄弱,学院间科研交流缺乏
临床医学院教师长期在医院工作,医院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围,科研课题也多以临床病例研究为基础,少有实验室量级的基础实验。受医院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逐年下降,科研积极性也日渐缺乏。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与专职科研人员几乎“零接触”、“零交流”,学科与学科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以至于很多教师空有科研计划,项目获批后却难以付诸实施,或者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又缺乏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导致科研项目难以进行、无法完成。而学院在科研管理中,将管理的重心偏向于科研项目的前期管理,重视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对于立项后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往往不够重视;②另一方面,未能给教师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创造与其他学院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项目延期、进展困难、草草结题现象的发生。
2.3科研支持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与专职在校任教的大学教师相比,临床医学院教师在完成临床医疗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科研投入不足,学校虽有相应的科技奖励办法出台,但是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大部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仅仅是为了职称晋升,结题之后,成果也以学术论文的发表为主,申请发明专利的较少,因为申请专利以及科技奖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时间以及精力。科研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取得,对于过程中教师遇到的客观困难,缺少有力的支持与鼓励措施,造成科研项目繁多,但是真正实现成果转化的少之又少,难以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真正推广应用普及,为医疗服务。
3多方面改进科研管理模式,适应医教研合作的新形势
3.1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作为二级学院,应该配备专职的科研秘书,鼓励科研秘书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科研秘书的管理职能。科研秘书平时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协调和社交能力,增强信息操作和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形势发展,主动加强与学院科研院长、学校科技处、学院教师之间的联系,成为学院科研活动的纽带。工作中做到熟知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熟悉学院教师项目进展情况、熟识科研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教师提供更准确的科研指导,有效节省教师的时间,这对科研秘书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使用科研管理系统,使科研管理信息化。当前,高校的科研主管部门都有科研管理系统,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方式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而校级的科研管理系统不能够完全满足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需求,其管理系统信息量庞大,学院检索起来极为不便。③因此,二级学院应该使用自己的科研管理系统,将学院教师的个人信息、科研学科信息录入系统,便于科研信息的统计与查找,增强科研管理的时效性与可应用性;引入交互式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系统完成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网上评审,减少会议。信息化管理既方便教师、节约时间,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3.2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管理
科研项目的管理中,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针对临床医学院教师临床及教学任务繁重、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研究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课题完成质量低、延期现象严重的情况,学院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在研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科研秘书也要转变观念,配合院领导及科技处,做好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例如,对在研科研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学院设立检查组,成员由临床科研中心负责人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采取专家听取项目负责人“项目执行情况汇报”的形式,对照项目任务书进行检查。对创新性强、研究价值大、完成情况好的项目给予肯定,并鼓励申报高层次课题;对研究进度落后,预计难以按时完成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所在学科、教研室负责人要发挥指导、协调作用,配合学院工作,确保按项目合同书要求顺利完成。
3.3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院间科研交流
在学院二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作用,通过院级科研管理的协调、沟通,加强课题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同时,学院间也应该建立合作体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临床医学院与药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重任,学院间互通信息,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临床医学教师在现代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要积极利用药学院的科技资源;药学院要结合临床疏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使药物研究围绕医学临床问题,做到医药紧密结合。利用临床医学院的资源,围绕优势病种,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取得重大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上的突破。学院间不定期开展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互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互通教师信息,搭建互动合作的桥梁。针对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诸如成果归属等问题,科研管理应该在实践中解决,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医药结合。
3.4建立支持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科研潜力
科研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套好的支持与激励机制。作为学院科研管理者,应该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针对临床医学院教师科研精力投入不足、科研能力缺乏的情况,学院可选择经验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评议专家组,为有科研需要的教师推荐联系对口专家,实施对口帮扶。同时在项目申报等过程中,以会议评审或函审等多种形式,为项目申请者及负责人给出意见与建议。为激励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多出高水平成果,对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个人和团队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奖励。形成学院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学院的科研管理、科研水平双向突破。总之,在医教研融合的新形势下,临床医学院的科研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科研管理能力,为科研学科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作者:何婧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注释
①邹勇,全立明.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促进医教研合作协调发展[J].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245-247.
②赵海荣.试论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J].文教资料,2013(20):107-108.
③杨妙玲.浅议高校二级学院科研信息管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