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论文(共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科研管理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科研管理论文(共3篇)

第一篇:高校科研管理策略研究

1云计算共享前提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于2006年,由谷歌首席执行长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云计算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计算机领域的巨变,吸引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和研究兴趣.谷歌、IBM、惠普和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纷纷宣布了云计算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也使得云计算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且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云计算已经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对于云计算目前任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不同机构和领域内人士对云计算有不同的定义,到底什么是云计算,目前至少可以找到100多种云计算的定义.现今接受度比较高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并且通常需要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可扩展和动态的虚拟化资源,这种新型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可用的、快捷的和按需求的网络访问,进入可以人为进行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共享池中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共享池中的资源能够快速提供给用户,而共享池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并且不需要与服务的供应商进行很多的沟通和交流.由此可见,云计算从概念理解上包括两个部分:计算部分和服务部分.计算部分主要进行资源整合,将分布的资源整合成资源池,并按需求动态配置供上层应用.服务部分主要连接用户,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种服务入口,从而达到使用云计算的目的.

2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思路

云计算的一个本意就是一切都是服务,如果在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引入云计算,那么科研人员就不需要对实验室的主机、网络设备、应用软件和存储进行配置,云计算会通过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用户便能获得想要的网络、数据和存储等计算资源.鉴于云计算能够为用户提供海量数据存储服务,可以将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海量实验数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明细和科研人员的参与等信息虚拟化到云端,这里的安全性问题将会在后文中说明,云计算对用户上传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动态反馈给用户,用户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地通过云计算来查看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有效的掌控科研项目的最新动态.在该服务模式下,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去做好科研立项、项目验收等重要工作,而不再为收集、加工整理、成果而犯愁,提高科研工作的满意度;科研工作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可以共享的科研信息,可以因提供共享得到较好的评价,还可以因共享产生虚拟的科研合作团队等等.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将基于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三层,这三层分别是基础云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层以及高校科研应用云层.各层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基础云平台层:此平台将由平台供应商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配置基本的云计算运行环境和硬件基础,包括构建云计算的基础网络架构.基础云服务层:云服务层主要是由应用开发商为满足科研需要而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此外还应该包括公共的软件应用接口.高校科研应用云层:这是高校进行科研管理的关键部分,在这一层中,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合理分配科研资源,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及时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

3构建面向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模型

构建面向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模型,就是设计云计算模型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按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面向云计算模型的科研管理系统由基础云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层以及高校科研应用云层等三层构成.更明确的来说,在三层分布中,基础云平台层处于最底层,它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配置最基本的云计算运行环境和硬件基础,包括构建实际可行的云计算网络结构.高校科研应用云层处于基础云平台层和基础云服务层之间,它是高校实现对科研管理的关键部分,高校科研应用层需要负责对云计算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进行管理,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并且对并行的任务进行有效调度,确保拥有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应用.该层主要由科研资源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四个专项管理子系统组成,这四个专项管理子系统对于高校实现科研管理大目标缺一不可.基础云服务层是三层结构中的最顶层,在该层中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存储、丰富的软件资源、每秒上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还包括服务接口、查找、访问云数据等功能.

4面向云计算模型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

在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应用云计算模型,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下图展示了在应用云计算模型前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的软件费用、硬件费用、人员费用、维护时间等条目的对比:我们发现在应用云计算模型后,单个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服务器的台数较之前减少了75%,软件的种类数量减少了60%,软硬件的维护时间数量减少了66%,维护人员减少了50%,系统的安全系数提高了48%.科研用户将一些实验数据或者一些其他的科研信息存储到云端是安全的,同时也节省磁盘空间,对于一些可公开的科研信息直接存储到云端即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接口对存储在云端的信息访问,而对于一些带有机密性质的科研信息可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对称加密算法先进行加密,然后再存储到云端,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检索过程中信息被第三者窃取.具体来说,依据上述科研管理系统模型,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首先需要各级各类科研管理部门强有力政策及软硬件的支持.如需要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服务器、数据库、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支撑,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激励举措,协调管理,引导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信息共享.二是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云计算运行环境和硬件基础,包括构建云计算的基础网络架构,构建云计算的安全环境等.三是建立基础云服务层.要确保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应构建科研资源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科研成果管理系统等完成基本科研管理所必需的系统.四是提升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深化数据应用.构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的接口,如与学校财务、人事、教务、图书馆等系统开通接口,提供信息共享;深化数据利用,在已有数据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如学科发展、团队评价、个人评价,又如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科研经费收支状况、合同的执行情况等,帮助决策者掌握本单位的科研进展状况和单位的管理状况,以便更好的进行决策分析.

5结束语

高校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重点区域,如何对高校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对面向云计算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展开研究,提出了具备三层的云计算模型科研管理系统,以提高科研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率,将原有的专项子系统有效整合,保证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共享.

作者:陈翔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参与。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内容主要是事务性管理,侧重项目申报审核、流程把控、财务经费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超支或结余。虽然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两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科研项目活动全过程,以管理和督查为手段,主要起经办和传达的作用。而对整个项目的参与是通过财务条款支出方式、内容、使用规范等的审批来实现。且由于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两条线,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科研人员由于知识结构、对科研产出结果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导致预算松弛问题。同时,对科研项目承担方———教师在项目中的经费条款限制、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调整,以及不可抗力造成意外损失等问题有时也未能及时解决。

2.重结题、轻转化。

不少高校老师缺乏市场意识,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追求课题的自身层次,忽视与市场的集合。申报的课题研究最终目的以能顺利结题为主要目标,很少考虑后期的市场化。2012年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在15%~20%,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达到60%~70%。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出投入比例不高、生产与科研脱节。大多以选定项目、发表文章、成果验收(鉴定)、申报奖励为模式循环,满足于申报课题、、申请专利、获奖、职称评比等,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降低了社会效益。

3.缺乏专业的科研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

科研成果作为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若未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而目前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由于管理体制及专业人员缺乏的限制,此项工作未能在高校科研管理中作为引起足够的重视。科研成果的价值由于其特殊性,某种程度上讲确实难以准确合理地得以确定。加之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评价过程中通常强调学术价值,缺乏市场价值评估以及资本价值评价,不健全的评价机制,科研成果相关主体的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协同文化,诸多原因导致了成果转化过程漫长,甚至转化失败。

4.管理政策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目前的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在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方面尚不完善。一方面,高校对科技人员评定职称或奖励时,只将获得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著、获得科研奖励等作为硬指标考核,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及其成果转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却放在次要位置。在这种量化考核体系下,从事科研成果转化与服务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晋级、工资分配等方面往往受到冷遇,他们的劳动回报率低且不受重视,导致部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高。除此之外,由于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市场化机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人员的薪酬往往受到体制内分配机制的制约,难以与绩效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事技术中介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并使得高校难以吸引到高级技术经纪人才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二、技术经纪概念内涵与外延

基于知识活动视角,技术经纪活动就是为知识的生产、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等社会知识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即为知识活动双方或几方提供服务,从而完成知识流动。由于技术交易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技术经纪工作极其复杂,需要从事技术经纪活动的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信息和技巧的支撑。不仅需要周密的前期策划,灵活机动的促成交易,还要关注后期成长及双方合作。技术经纪活动需要周到细致的前期策划,能够把握技术与市场的关系,充分掌握相关信息,进行信息辨识,能够预测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选择评价技术交易方式及分析技术项目的可行性等。具体如下:

1.精准的信息分析与预测。

关注全球化视野下科技迅猛发展形势,了解目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寿命周期,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科技发展规划、战略重心等,这些信息的准备分析对知识需求双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明确供方之求。

明确知识供方的科研能力,其研发能力及研发成果在所在行业的地位、先进性及独特性,能否应用于企业或产业实践,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明确知识供方可提供产品是否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得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评价分析。

3.了解需方之求。

这种需求可能来自政府,也可能来自企业。需求可能千差万别,有时也并不能有现成的供方提供知识与其对应。技术经纪人对需求可以进行分解、挑选、匹配,使供求双方知识匹配,达成交易合作。

4.具体事务办理。

协助或供需双方的洽谈或签约;处理或技术商品成交后的交割事务;协助解决知识或商品交易中的矛盾纠纷,遵照法规保护委托方利益;技术成果产业化等等。

三、技术经纪引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具体职能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不仅包括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还涉及众多参与方,各参与方因其角色定位参与程度等不同,还涉及法律、财务、管理等复杂程序。因此,科研成果的转化难度远远大于一般商品交易或传统的产品产业化。显然,技术中介服务搭建了官产学研、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为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起到重要作用,技术经纪引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社会分工论。

近代的分工制是指“有机团结”的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通俗的讲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特定的专业工作能力高校的大部分科研人员同时肩负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及精力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而科技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的缺失,专门从事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服务平台不够完善,使得资本化路径缺乏微观基础,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后续动能明显不足。

2.委托—理论。

高校科研人员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委托形式,交给技术经纪人,在委托权限内由技术经纪人行使和维护其利益。

3.成本—收益理论。

科研成本核算不仅包括有形资产的统计,无形资产的估量。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科研项目完整、真是、全面地全额成本核算,包括购买实验材料、调研差旅费等直接成本,还要核算开展科研项目占用学校的水电费、实验室占用费、实验设备折旧费、人员工资、津贴等间接成本,按合理的比例分摊计入总成本。全额成本核算,以核算为基础开展效益分析,兼顾多方利益,注重效率与公平。

4.技术经纪在高校科研系统的具体职能。

高校科研基本职能。收集、整理、筛选各级科研项目等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及先进技术信息;通过高校科研平台数据信息共享,向校内可能相关的教职工、推荐相关信息。在项目申请立项、组织实施、验收结题和成果跟踪等全过程中实施监管,重点对经费预算、技术条款、项目保障条件、知识产权归属、违约责任、争议及仲裁办法等进行专业核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预算调整等重大事项的变更,履行变更审批手续,关注项目申报及结题的时效性。处理协调高校跨学科、跨学院的知识生产活动,促成科研任务的完成。延伸校企供需对接服务,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了解企业知识需求,在高校内寻找可能关联的新知识、新技术,攻克企业难题。利用专业评估知识,协助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及项目可行性及经济价值进行论证。最终促成供需双方达成科研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合同,促成科技成果资本化。提供法律顾问、市场调查、技术咨询、方案评估、中试调查、产业化咨询等增值服务,协助科研人员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纠纷或矛盾,高校技术经纪人能够在熟知各方交易情况的前提下,从中协调磋商,调解矛盾,协助仲裁,确保高校的利益不受损害。引入技术经纪之后的科研管理系统,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更多的参与了科研成果转化,管理重心后移,同科研项目承担方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结题、成果转化的整个流程。

四、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技术经纪工作对策

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系统,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所属技术转移机构的功能定位,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增加技术经纪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收益比例,加大激励力度。在可划拨的经费中预留或结题后争取滚动支持,确保项目延伸(转化)时的经费支持。对于高校来说,不能依靠技术中介从事技术经纪工作,因此,要发挥高校内部科研管理人员的优势,使其从事技术经纪工作。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增强相关政策信息获取及政策解读、市场及产业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培训,明确技术经纪人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作用,规范技术经纪人在科研转化过程中的行为。

五、结束语

高校的科研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参与者众多的,以知识流动为贯穿。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秉承“人本、专业、高效”的管理理念,为科研做好服务工作。将技术经纪理念引入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弥补目前科研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也能够整合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健康、持续地发展。由于技术经纪理念引入我国时间不长,相关理论及行业规范还不健全,今后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需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管理人员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

作者:张诗莹 单位: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

第三篇:高校科研管理增值税措施

一、增值税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的执行,不仅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科研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增值税涉及高校科研管理的范围

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有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纵向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使用中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复的预算范围和开支比例使用科研经费,开具财政部统一监制的行政事业性收款票据,不涉及税款,影响微小;而横向经费一般由企业与高校签订合同进行管理,类似于企业行为,而此次税改涉及到高校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范围主要受影响的就是高校科研的横向项目。原来开具技贸发票缴纳5%营业税,改征为增值税。

(二)高校应合理选择纳税人身份

高校在选择纳税人身份时有两种: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中一般纳税人税率为6%,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进项税,小规模纳税人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由于高校选择纳税人身份不同,其适用税率和计税方法不同,这使得高校可以通过其身份的选择进行事前筹划;高校在纳税筹划时要综合考虑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明智地选择纳税人身份。

(三)上下游抵扣链条断裂

目前增值税改革已进入到攻坚期,在其他行业改革中存在上下游抵扣链条断裂现象,例如,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中税率由3%的营业税税率改为11%的增值税税率,其施工中所用的砖、瓦等材料,大多数由个体经营户提供,他们一般要求直接现金交易,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建筑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涉及很多小规模纳税人,采用3%的征收率简易征收,也无法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该现象也存在高校增值税改革中。在进行试验台建设与科研相结合过程中,设备厂家选择具体提供增值税抵用发票的厂家;另外在寻找可用抵扣项时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少,例如文科专业在进行科研活动过程中,主要投入人力成本,科研活动所上交的增值税在寻找进行税额过程中,不可能通过购买大量的机器设备或原材料进行抵扣,使得增值税改革后税负并没有增加,情况恶劣时出现增加现象。

二、应对措施

高校作为非生产性单位,不是已盈利为最终目的,而横向科研项目作为高校进行产学研政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亦解决高校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针对增值税政策高校在科研管理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高校的“营改增”工作

随着“营改增”改革全面推广,高校增值税逐步成为除个人所得税之外的一重要税种。增值税的计征复杂、征管严格和法律责任重大,对高校综合管理要求更高。在进行科研合作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增值税政策带来在设备材料采购、票据、固定资产等方面新的变化,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加强科研人员培训和政策宣传

传统观念觉得税收上高校应该是受保护的对象,高校教职工缺乏对税收政策的了解,在科研工作中尤其如此。通过邀请税务部门的专家定期举行讲座、座谈等多种方式,让师生了解各种税收法规、政策以及具体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增强师生的纳税意识,要让师生明白增值税政策不仅是财务人员需要学习,科研人员也要加强学习;同时通过互动也让税务部门更加了解高校情况,以便更好地支持高校工作的开展。

(三)横向科研项目理应按规定全部使用税票

高校在进行横向科研经费开票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学校需认定纳税人身份,即选择一般纳税人和还是小规模纳税人,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智选择;其次,为加强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防止科研经费的流失,保证学校的科研经费总规模保持合理水平,学校科研部门应积极与财务部门进行探讨,将税率因素考虑在科研管理费的提取中;最后,为加大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力度,科研部门应积极协助财务部门出台具体的税票管理办法,在科研活动中,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税票的申请、开具以及经费管理等多方面工作,使得税票管理流程清晰,分工明确。

(四)严格把关合同的认定程序

在进行科研活动中,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使用国家统一制作的标准合同文本,规范科研合同的内容,由科研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订立合同,学校法人或委托人签字,加盖学校公章。充分利用合同开具增值税发票来免征增值税,为科研人员带来优惠。今后合同把关将更严格,由国税局将对省科技厅认定的免税合同进行认定,若在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要求补缴税金及罚金。因此严格把关合同的认定程序,即符合国税的要求和规定,也使得科研合同的内容规范和详实。

(五)增值税按科研项目模式进行管理

在“营改增”政策出台后,高校根据政策设立了销项税与进项税两个项目,从而实现全校总体增值税的核算,但是把增值税按科研模式进行管理还未实行,未能将增值税税款实行独立核算,做到合理支出。因此对增值税进行管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科研项目进行预算管理,预算中对合同开具发票应该支出的增值税额进行控制;其次,要求科研人员取得的增值税发票应与合同相关,而且在预算内的可报销内容,进项税额可予以抵扣。

三、小结

在关注增值税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影响的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在科研管理中如何贯彻增值税政策。在进行科研工作中,要重视由于增值税政策带来合同、发票、增值税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在科研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增值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以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魏俊红 黄欣欣 单位:浙江大学计划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