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知识协同框架背景下科研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1知识协同的内涵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知识协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等理论是知识协同的思想与方法基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协同提供了技术与平台支撑。目前,现有文献关于知识协同的研究分散于多个领域和主题中,知识协同已受到了各领域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到政务、商务和高校科研等领域,研究主题包括电子政务协同、客户知识协同、供应链知识协同、基于网络的知识协同、知识协同技术方法、集群环境知识协同,以及人力资源协同等方面。从文献研究现状看,我国尚缺少对科研领域的知识协同研究,这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不相符。加强科研管理领域的知识协同研究,将有助于增强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减少科研经费重复投入的问题,减少科技项目低水平和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关于知识协同理解和定义,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少代表性的认识。Nielsen指出知识协同能够以增强知识创新的方式提升联盟中各主体的业务绩效水平;Anklam指出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就是知识协同,知识协同以协同、协作、共享和合作创新为主题。樊治平等人指出知识协同是重要的战略管理思想,是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的最有效方式,可通过多主体、多目标、多任务等的集成方式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知识创新,从而实现“1+1>2”的知识协同效应。胡昌平和晏浩指出知识协同需要连接组织内部各个部门或人员,整合组织内部知识资源,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柯青和李刚指出知识协同通过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实现组织内外知识资源的协同管理和运作。因此,知识协同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合作互补以实现共赢的整体优化思想,其主要通过知识管理来增强各主体的协同能力,进而提升联盟中各主体及整体的协同创新效率和业务绩效水平。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知识协同是以创新为根本目标,以知识管理和协同论为基础,由多主体(组织、团队、个人)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是各组织优化整合相关资源,进而提升整体业务绩效的管理模式和战略手段。通过知识管理方法,各主体之间可以实现更加紧密的协同,协同效力高的主体联盟中知识流动、管理和创新的水平也会提高,因此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为顺应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需要将知识协同引入科研管理的实践领域。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是对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的综合运用,是在跨主体的协同环境下,将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分别与科研管理和科研项目活动相结合并互动发展的过程。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要实现的业务目标是在增强各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促进科研活动整体效能的质的飞跃。
1.2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特征
从战略层面看,我国加强科研管理领域的知识协同能力,就是要把国家创新体系视为科研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生态总系统,把全国各科研组织机构视为科研活动的职能单元,通过提高各职能单元的协同水平来消除科研分散和重复建设问题,以实现科研创新的整体优化。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科研管理活动需要借助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的方法,形成整体协同知识创新的新发展模式;其次是科研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协同既包括科研管理业务的协同又包括知识管理的协同;最后,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要实现多管理主体、多业务层面和多资源要素的统筹。知识协同环境就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科研组织机构、法规政策、制度规范、资源体系、技术平台和运行机制等要素,其中知识协同机制是指协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联系科研管理活动和资源要素的纽带,并由此形成相关的协同活动规范和运转模式。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相关机制可以划分为
2个层次类别:第一类是知识管理层面的协同机制;第二类是科研管理业务层面的协同机制,具体包括资金、人员、技术、设备和项目等资源要素的运行机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就需要针对科研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分析不同层面协同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构建协同环境,促进知识高效流动来优化科研管理相关决策,进而带动各类科研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共享,最终提高整体协同创新效率。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机制包含了与科研创新有关的各种资源要素,其中知识资源是比其它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它既是对管理中各要素情况的加工分析和反映,又是科研活动重要的成果内容,还是管理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在协同科研管理环境中,知识资源在诸多协同机制中流动,并被各个主体加以利用以进一步提高协同效力。因此,知识管理是知识协同实现的基础。
2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构建研究
协同是为了实现各类要素的关联互动和有序整合,各要素互动和整合的过程及规律是知识协同相关机制形成的基础,而知识协同机制的集合就是知识协同的内容结构和发展框架。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应该是基于多种机制的多层面协同,需要构建知识协同框架以引导知识协同的建设和实施。构建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首先要明确几个问题,如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需要围绕哪些要素进行,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哪些互动规律,当前还有哪些问题阻碍了知识协同相关机制的建立等等。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构建过程,是一个扫除现有障碍和建立新秩序的过程。
2.1科研管理中知识协同面临的障碍
(1)知识资源的管存用不当问题。
在科研项目管理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还存在“失存和失用”的问题。当前,负责科研项目档案和文件管理部门,对产生于科研项目的报告、论文、专著等知识资源存在“重藏轻用”问题。知识资源收集、开发、共享和利用的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对科研管理协同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知识资源流动不畅问题。
在科研项目管理活动中的各主体之间,知识资源缺少传递和流动。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咨询专家、知识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等主体角色之间存在知识差等问题,不同领域中相近学科的科研管理活动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知识共享和交流没有贯穿科研管理协同的活动全过程。
(3)协同政策和制度不完善问题。
政策和制度是知识协同运转的保障。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是在原有管理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同,并不是完全打破原有的管理边界,不等于完全开放和透明,各主体仍然有自己的独立性,仍会保留自身的管理权利。在目前科研管理活动中,各科技研发力量之间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框架和协同环境尚未建立起来。没有政策和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各协同主体之间的权责不清、义务不明,导致协同过程难以进行。
(4)协同技术平台不兼容问题。
当前基于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协同正快速发展,这种虚拟合作技术大大提升了协同管理的效率。在科研管理知识协同中,各科研机构自身已有一套技术标准和管理平台,在重塑这些管理主体协同关系和相关机制的前提下,如何让这些技术平台进行互通、互联和互操作,关系到知识协同建设的实际效果。当前,我国科研管理活动中,对跨主体的技术平台协同的发展建设还未起步。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科研管理中要解决的知识障碍,后面两个问题是要解决的协同障碍。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科技体制现状的成因,又是影响协同创新发展和提升整体创新效能的关键问题。在科研管理活动中,通过引入知识协同的思想方法,既为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方案,又为科研创新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理念和思路。
2.2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框架特征
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要构筑于科研管理中各要素互动联系的基础之上,要围绕各类要素及其动态发展规律,进行知识协同设计。科研管理中包含多资源要素,科研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多层面的业务模式,因此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框架也是一个多层次结构。胡昌平和晏浩认为协同知识管理具体包括3个方面,即目标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LawrenceLiu在协同战略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在组织维度,协同框架包括了3个重要部分,即人与文化、过程与治理、技术。沈丽宁认为协同要素是企业内部开展知识交流和共享的保证,是协同的支撑。主要有人力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4个要素,其中人员、技术、资源和流程分别是协同知识管理的主体、手段、对象和过程。佟泽华指出知识协同包括4大要素:知识主体、客体,时间、环境。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应该是一个多元和多要素的体系结构,它在内容上至少包含了主体、过程和客体三类协同。人员和组织机构等要素可以归为主体这一类别。科研项目、知识、技术、资金等要素可以归为客体类别,客体就是知识协同的对象和内容。管理过程、协同过程、知识流程、各资源流等要素可以归到流程这个类别。此外,相关法规、政策、制度、战略、协同目标等内容构成了各协同主体的外部环境。知识协同可以分为3个层次类型:主体、客体和过程,它们之间是互动联系的。我国科研管理机构之间的协同通过这三个分类中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来实现,每个分类中的要素之间也是需要互动和统筹的。其中,知识资源是比其它资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其既是对管理中各要素情况的加工、分析和反映,又是科研活动重要的成果内容,还是管理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持。跨主体和多要素的知识协同中的各种联系接近网状模型。各要素的协同关系是一个体系,一般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确立开始,然后利用各种要素之间的协同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来管理主体联盟中分布的各种资源,进而通过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来达成战略目标。优化协同关系的体系建设,可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整体绩效水平。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各种机制关系中,跨主体、跨项目、跨流程、跨资源和跨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协同特征,又是当前我国科研管理活动需要首先突破的关节点和难点。这种协同体系具备跨主体和跨资源等一系列特征,是一种松散而又密切的业务协同框架。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不能依靠一个局部和片面的规划方案,需要对科研管理领域中的各个要素、关键关系和协同框架进行整体规划。从外至内,这五个“协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主体、流程和客体3类协同之间的交叉关系和层次关系,也反映了科研管理机构中知识协同框架从宏观至微观的层次关系。在实践中,仍需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各层次协同关系的实现研究,通过建立相关运行机制,调整优化管理体制,来搭建知识协同的框架结构。在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之际,构建我国科研管理的知识协同框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知识协同框架需要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在跨主体、跨项目、跨流程、跨资源和跨平台等各个方面加强科研管理的协同性。
3结语
总之,科技体制改革对我国科研管理和科研创新将产生根本性影响,为我国科研管理提出了向协同发展的重要命题。我国各领域的科研力量将不再以独立分割的理念和自成体系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发展。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兴起说明在科研管理业务领域中出现了知识化管理和协同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必将促进科研协同管理和创新的发展,将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徐少同 单位:中信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