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信息化科研管理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和组织准备。高校内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要与之相适应,其选型、采购、使用是一个循环升级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与高校科研的战略目标和业务流程紧密相联。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其核心要素是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的深度挖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高校科研的项目、人才、团队、基地、经费、成果、资产、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科研领域,有效支撑学校科研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科研资源空置、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标,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
从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技术特征来看,迄今为止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单机版(如基于Ashton-Tate公司的微机大众数据库dBASE、FoxSoftware的FoxBASE以及微软VisualFoxPro3.0建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第二代是简单网络版(如基于SQL、Ora-cle、Sysbase建立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第三代是狭义网络版(侧重校内);第四代是广义网络版(全面信息共享)。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使用的科研管理系统软件属于第二代或第三代。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前瞻性地进行第四代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变化。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作用是改变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实现面向科研需求方的集成化管理目标。为此,需要对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学校科研管理的业务流程,使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输更为便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管理者与教师、科研人员、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直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二、高校科研管理系统
(一)科研管理系统的结构
如果将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局限在纯粹的科研业务范围之内,自成一体,则它的生命周期将是很短暂的。实际上,科研管理系统不能孤立存在,它与学校的各个业务口径的管理系统、校外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功能程序包都有信息交换关系。
(二)科研管理系统的建设动态
目前,无论是商品化的软件系统,还是学校自建的软件系统,对管理系统的广义性均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或者说广义特点很不明显。科研管理系统的广义性与学校科研体制机制现状、目标、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忽视了广义性,将会在软件系统正式运行后产生结构上的隐患。尤其是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其所辖范围都在科研工作内部,是自我封闭的系统,与学校其他口径管理系统无法建立联机操作,对学校的各项决策基本仍靠手工处理(有纸办公)。
(三)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特点
高校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对科研管理业务过程的覆盖。(1)科研组织覆盖。系统的授权用户包括科研机构(二级单位、依托二级单位、挂靠二级单位等)、科研人员(教师系列与非教师系列、学生与博士后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信息全部纳入系统管理。(2)科研成果覆盖。科研成果覆盖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著作、软件著作权、结题成果、鉴定成果、获奖成果、专利成果等学校所有的科研成果类型。(3)项目类型覆盖。科研项目类型覆盖学校内外所有类型,例如:纵向科研项目(国家级、省部级),横向项目,学校自选项目,基地招标课题,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4)管理过程覆盖。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等传统的科研管理过程进行覆盖。过程覆盖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点。(5)科研信息覆盖。对科研活动属性信息、关联学科信息、合作单位属性信息、外部与科研相关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进行覆盖。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脱离OA软件的范畴。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实际上都是OA的某种变形,系统功能规划限于提高文件工作的效率,没有跳出整理→数据存储→数据编排→形成报表(或图表)的老套路。首先,数据库结构设计没有真正达到第一范式的要求,无法实现灵活的数据回溯;其次,应用程序设计的末端是供信息或向上提交的各种报表,未能深入监测、评价评估等关键环节;再次,数据整理及存储是纸质文档简单直观的数字式“克隆”,带有明显的桌面办公特征。(2)与学校其他管理系统软件脱节。科研管理系统功能模型自我封闭,与学校其他管理系统软件脱节,很难进行数据交换。有的科研管理系统虽然预设了对外接口,但由于缺乏数据标准,无法实现其设计功能。由此形成信息“孤岛”,不能进行信息数据共享。(3)辅助决策缺乏数据支持。科研管理系统的辅助决策模块或对专项决策系统缺乏数据支持。技术原因在于数据库设计的范式缺陷,存在直接数据提取困难的问题;工作原因在于数据维护不及时,存在数据空白,同时,无法处理专家系统的推理规则,存在间接数据生成困难的问题。观念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决策的知识和能力,有凭经验决策的习惯,缺乏科学决策的理性。
三、信息化技术引发传统科研管理方式的变革
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若以学校当前科研管理(学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科技处的主要业务)业务为中心,实现科研管理职能部门业务电子化目标,则这种科研管理系统即为狭义的。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信息人才和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平台,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
(一)事务处理电子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许多日常事务工作的方式,从传统的纸质文件过渡到电子文档和网站实施。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办理科研事务。目前,各级政府科研主管机关都已实现了科研管理全程事务处理的电子化,科研业务所需的文件、表格均可通过网络很方便地进行下载,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事务处理重心转移到对相关文件制作的指导、解释、辅助与审查方面,这种过渡代表了科研管理方式的进步。
(二)科研过程管理电子化
科研过程管理是指对科研活动进程的监控,根据科研项目的内容和阶段点设置,对科研项目的过程进行及时的采样检查和评估,掌握科研项目的执行动态。在传统科研管理方式下,由于存在信息规范、采集、储存、评判等多方面的技术限制,进行科研过程管理困难很多。在信息化技术推动下,科研项目契约文本实现电子化,项目责任人主要通过勾选选项,辅之以定量的文字描述,就可以将具体的项目动态输入数据库;项目管理者通过动态数据与存档的项目进度预案对照,就可以得到初步的检查结果。信息化条件下科研过程管理的重点是对项目现状与项目预案出现分离情况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作出评估,提出解决方案。
(三)科研保障服务电子化
互联网为高校科研保障服务提供了技术平台。在广义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式下,科研管理系统与学校的其他业务系统联通,可发现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人财物配置困难,便于科研管理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保障服务。例如,通过学校财务系统可以发现科研经费列支是否符合预算,通过学校设备系统可以了解现有仪器设备对科研项目的支撑作用,通过学校人事系统和学生系统可以了解项目组成员构成,通过学校资产系统可以了解科研活动所需的软硬资产是否齐备,等等。
(四)科研决策支持电子化
信息化技术可支撑新型的科研决策支持系统。和传统方式相比,这种电子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更为客观、准确。它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多种决策分析和方案,是学校科研决策的重要助手,成为学校电子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决策支持系统以有效性为主要目标,对决策者起“支持”和“辅助”的作用,支持决策的全过程。基本功能包括:第一,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提供与科研决策过程有关的各种数据;第二,对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模型、方法进行组织、维护和管理;第三,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在所要求的时间内灵活地运用模型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和加工,以获得综合的数据和预测信息;第四,辅助明确决策目标,建立、修改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和选优;第五,在原有数据、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再生成新的数据、模型和方法;第六,提供方便的人机对话接口和决策结果输出功能,具有良好的数据传输能力,以保证及时准确地把所需数据和信息提供给决策者。此外,信息技术还促使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传统的办公地点、办公时间、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服务方式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不仅从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科研管理的弊端,而且从内容和性质上深层次地变革了科研管理的模式。
四、信息化技术推动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促进科研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知识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使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日益技术化、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设备成为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硬件;现代管理方法,如全面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计划、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设备管理)、优选法、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线性规划、计划评审技术、技术经济分析、预测技术等,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科研管理主体的工作人员,在网络信息时代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多样的技能,要成为通才而不是专才,要具有创新精神而不能因循守旧。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科研管理的对象(师生和科研人员)获得较高的素质,具有更强的自律性、自我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知识和技能既是科研管理人员从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担负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促进科研管理模式向民主化、公众化方向发展
在传统科研管理体制下,决策与执行是严格分开的:决策是领导者的职责,执行则是其下属部门和层次的任务,科研管理活动更多是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单方面意志的体现。而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使任何现场的管理者在任何时候都可获得作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无需先向上级请示和汇报后再执行上级的决策。这样,在科研管理组织内部,层层参与决策、人人参与决策,智囊团和专家人员的意见得到及时反馈,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会大大提高。在科研管理组织外部,教学科研单位利用互联网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及时反馈自己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活动更加关注民意,注重事务公开、公开交流和群众参与,科研管理与科研活动一线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通过电子民意信箱,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可以参与管理部门的各种讨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通过信息网络,公众个人可以随时与具体科研管理职能机构或管理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对一些关系重大、影响面宽的复杂政策,科研管理组织的决策层可提出决策意图,让人们在互联网上提出方案,也可以把收集的决策方案在网上讨论,充分利用大家的聪明才智作出科学决策。
(三)促进科研管理模式向动态化、灵活化方向发展
传统科研管理的突出弊端是管理活动的静态性和滞后性。即使存在某些动态管理的方式,也因成本过高和缺乏有效的技术而难以落实。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对信息的及时、全面把握、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使任何层面、任何单位、任何环节的管理活动和协调活动成为可能。高校科研管理鼓励不同层级间的管理要素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各类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协调和交叉性联系,注重对外在环境反应和协调的一致。灵活性、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维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动态管理和动态平衡的基本要求,而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大增强这种灵活性。
(四)促进科研管理模式向协同化、合作化方向发展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的试验区,是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区。“2011计划”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尽快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协同创新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改革高校科研体制机制,充分释放高校的创新潜质,需要建立全新的科研管理理念和制度体系,突破各种壁垒,营造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下数据流动不畅,存在管理瓶颈,信息共享程度差。运用信息化技术,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共享,数据公开、公用,跳过因数据独占形成的隔阂,有效推动高校科研协同化、合作化的战略要求。
五、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经典科研管理系统大规模的研发普及已接近尾声,或者说正进入第三代技术的瓶颈期。摆脱这个停滞局面,进入第四代科研管理系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建立更广泛的科研管理信息标准
为适应第四代系统的建设要求,首先应制定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的国家(或省部)标准,改变制定管理标准方面各校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状。为此,需要国家或省部技术标准部门出面,组织专家学者和高校管理人员(包括教学、科研、图书情报、人事、财务、档案、行政、外事、校产各个口径)共同研究编制,参考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标准,制定适合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通用信息标准,并赋予国家标准的身份,在全国高校执行,企业和政府部门参照执行,使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二)变信息孤岛为信息流
在全国通用的信息标准下,各校限期整改升级各自的科研管理数据库,按信息标准修改已有的数据记录(包括数据库结构、数据引擎、代码文件),补充必要的数据(包括数据库结构扩展、更新数据引擎、替换代码文件),真正打通科研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经过分片联调,实现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结构的统一,达到“异校同库”的战略目标,为全国高校科研管理数据共享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各校的科研管理信息孤岛才能得以破除,成为信息流。在学校共享过程中,要注意科技保密和知识产权问题。《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科研项目数据互联互通,为加强宏观统筹和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在2014年底前基本建成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2015年底基本实现与地方科研项目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开放服务。这个任务既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又是信息化技术在科研管理领域应用的现实课题。
(三)适应科研管理新模式、新概念
随着教育部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作为新的科研模式登上历史舞台。将“协同”概念运用到科研管理的各体制要素,将会带来科研管理模式的整体变化,如协同研发项目、协同转化成果、协同培养人才、协同建设科研组织、协同管理科研平台……诸如此类。另外,高校科研工作如何支撑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也是很现实的课题。第四代技术必须要能适应科研管理模式的新变化,改变科研管理“行政收发室”的错位角色,在学校科研智力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四)引进新技术
科研信息化管理中大胆引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如科研管理云平台的建设、科研管理云服务的开发。目前,已有部分省教育厅、科技厅和高校提出了这方面的研究动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云平台通常指能提供基于“云”的服务,供开发者创建应用时采用。用户不必构建自己的硬件、软件平台等基础,完全可以依靠云平台来创建新的各种应用。云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物理架构、技术架构、功能设计、与其他云平台的关系、编码规则的研发工作,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应用服务。
(五)关注高校科研国际化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实现国际化是必然的事情,也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国际化是伴随科研国际化的一种管理方式,涉及管理理念、技术理念、技术选型、信息实体的国际化。它能够适应高校国际化科研的需要,具有国际间科研信息的共享功能,与国际各相关技术或贸易协定、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国际行业组织协议有效衔接,与国际相关大型科研学术网站联通,采用国际通用的信息数据格式,使用双语界面和数据表达等。在这一过程中开拓新视野,学习新知识,提升新境界,扩大新影响。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坚持科技保密与维护国家尊严的基本原则。
作者:马跃 唐燕梅 王兵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处
第二篇
1信息平台的智能模式
高校内部的项目管理平台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对所有项目进行业务支撑,可以将很多流程同步化与自动化,有效的节约了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信息平台的日常维护模式为管理人员登陆信息平台系统,项目申报通知、项目申报明细要求、筛选、评审、递送、汇总结果等工作。平台可以识别登陆者身份,学院科研秘书和项目负责人分别进入自己对应的信息平台门户,通过平台与校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并进行跟踪管理和进度查询。信息平台可以根据登录者的不同身份提供不同的输出结果供使用者决策分析,如科研人员可以浏览项目的数据分析结果,不同专项的处理人员可以浏览自己对应负责的项目模块,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可以总览全校科研情况(学院分布、经项目等)的分析数据等。信息平台向用户提供了大量操作简便、功能完备的分析手段,诸如图表分析、定量分数、统计分析、数据汇总,以及支持web系统、提供管理功能等。
2内部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1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功能设计
内部管理系统是整个信息平台的核心,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内部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9个分模块,分别为综合信息平台、科研评估子模块、军工项目管理子模块、成果管理子模块、经费管理子模块、项目管理子模块、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系统模块、内务管理子模块。
2.2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
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部的日常工作核心。项目管理部分主要由横向项目、纵向项目、项目验收、和项目经费几个部分构成。项目管理和学校师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这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上实现项目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和流程规范化是十分关键的。横向项目多为高校与地方企业或单位合作开发的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一般涉及多个学科的不同知识领域,是较为综合的研究项目,部分理工科还涉及实验承接等工程。横向项目主要包括编号合同、买方市场、计划分类、项目背景等信息。纵向项目多为国家政府机关或者地方政府机关所管理的项目,可能涉及民生、科技、社会等方方面面。纵向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科研经费、配套设施、承接单位、学科分类、项目类别、所属部门、项目来源等信息。其中,项目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有但不限于负责人、付款日期、拨款单位,付款数额等信息,主要由经费分配和项目分配两部分组成。
在内部信息平台中,一般操作流程是先进行项目分配管理,通过关键词的选择进行项目查询。财务处收到经费到达通知以后,将选中项目添加入经费所属栏目。操作人员进行项目预分配,对拨款所属明细项目进行选择。这样清楚明了,准确度较高。项目成果考核是项目结题的最后阶段,在考核中要对贡献和成本之间进行明细考核,包括对项目管理人员人力资本的考核,最终决定项目等级。高校科研管理内部信息平台应该设置横向项目于纵向项目到项目成果考核的通道,方便操作人员统一的管理。
3结语
阐述了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智能模式与系统设计原则。对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系统框架、版块设计思路提出观点。其中,重点列举了信息平台内部管理系统中的经费分配、成果考核等模块进行分析。在后续研究中,本文将结合现实使用情况,对高校信息平台的设计进一步细化与优化,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张昊 张研 刘周成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部
第三篇
1.科研管理模块
科研管理模块主要由项目初始化、项目过程管控、项目结题验收三大子模块,主要实现公司横纵向科技项目管理。
1.1项目初始化子模块
其与正式项目合同文本一致,包括项目名称、合同号、工作号、级别、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合同经费、起止年月、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成果形式、里程碑节点和阶段性成果、主要研究成员、经费分配表等内容,签字的正式合同文本扫描件作为附件也是“项目初始化”内容的一部分。
1.2项目过程管控子模块
包括会务、委外合同、委外合同结算、项目变更、其它事项等几个小版块。会务版块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内容简介(限100字)、会务开销及明细等信息。此外,附件还包含开会原因(签字或盖章扫描件)、会议材料、会议纪要(签字扫描版)、会务费用凭证(扫描件)、会议其它材料(照片、宣传)等。委外合同版块内容包括委外合同签署时间、委外合同编号、委外事项简介(限100字)、委外费用及明细等信息。委外合同结算版块内容包括结算时间、结算情况简介(限100字)、结算金额。附件包括结算凭证(扫描版)、支付验收证明(签字扫描版)。项目变更版块内容包括领导审批时间、项目变更简介(限100字)。附件包括变更申请表(签字扫描版)、其它材料等。其它事项版块指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四类模块之外的事项,包括时间、事项简介(限100字)、费用及明细、附件等。
1.3项目结题验收子模块
包括结题验收时间、结题验收简介(限100字)、费用开销及明细。附件包括结题验收自评估报告(签字扫描版)、竣工验收报告(签字扫描版)、结题验收材料、会务费用凭证(扫描件)、其它材料(照片等)。
2.研发项目过程管理
2.1设计进程子模块
包括研发项目任务创建、计划编制、计划跟踪、项目会议、计划变更、项目进展情况报告等。任务创建指项目负责人创建项目,包含项目名称、项目属性、进程监控负责人等。计划编制指根据项目不同属性,系统内置不同计划模板,并自动生成该模板。计划跟踪指项目进程负责人可根据计划随时查看任务完成情况。项目会议指项目计划监控人员可根据系统内置模板编制项目计划并。计划变更指依据项目负责人制,按照规章制度中规定流程进行计划变更。项目进展情况报告指系统提供任务报表功能,供项目进程负责人进行项目各种阶段报告的输出。
2.2设计质量子模块
主要由质量体系文件宣贯、年度质量计划、专题质量计划、项目接口管理、新增供应商管理、设计变更管理、在段质量改进管理等组成。质量体系文件宣贯主要实现质量体系文件、搜索、意见反馈、链接管理等功能。年度质量计划主要包括计划质量与详细实施监控过程等功能。专题质量计划由计划来源、计划编制、审批、、实施过程、完成情况等功能。项目接口管理包括项目外部接口和内部接口,它涵盖所有接口清单和接口文件,并实现同类接口的检索统计功能。新增供应商管理主要是建立供应商动态管理数据库,并实现供应商推荐管理的信息共享。设计变更管理是建立设计变更管理数据库,实现信息统计、分析与信息展示功能。在段质量改进管理包括年度计划管理、技术方案管理、每个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监控、段改实施过程数据库、段改费用监控等功能。
2.3设计成本子模块
包括设计和成本互动管理、设计变更预控、降成本简报等。设计和成本互动管理由整车成本测算、预计降成本项点、核定降成本项点、批准降成本项点四个部分组成。设计变更预控有数据库提供、数据库建立与更新、设计变更预控、降成本成果四部分组成,并按照规定工作流进程审批。降成本简报编制由系统汇总实施情况检查、实施效果核定、编制简报三个部分组成,并按照正规流程进行审批。
2.4公司级技术评审子模块
包括公司评审专家数据库、评审费用、评审实施过程等。评审专家数据库由具备资质的各产业、各专业、各部门的专家和骨干构成。评审费用管理由费用预算、申报、实施、发放四个部分组成,并根据不同属性进行横纵向统计。评审实施过程涵盖月度计划和实施汇总、评审申请、预审、正式评审、评审跟踪管理、评审文件归档等,并根据不同属性进行数据统计。
3.科技成果管理
3.1技术平移子模块
主要功能是建立数据库,数据库中涵盖着模板、协议、实施情况、相关文件、文件往来及凭证等内容。
3.2项目结题验收子模块
主要功能是建立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中涵盖申请报告、资源汇总表、科技查新情况、鉴定报告、专家信息统计、合格证汇总等内容。
4.综合管理
主要由一般信息、领导交办、重要通知、工作计划、业务联系、信息闭环管理等主要功能,实现科技管理信息与输出管理,科技工作数据库建立和使用。
5.结论
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工作,很好地在轨道交通行业对功能的需求和目前技术架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带动了科研部门内部管理方法的优化和流程的规范化,全面实现了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一定程度体现了策略性科研管理体系。
作者:卢艳玲 贾聪印 魏虹 唐微 付涵吟 单位: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