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构建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强化师德师风,建立激励机制组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立网络课题结构,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搭建梯队培养平台,优化培训促进教科研深度融合等“立体化”科研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科研管理
信息时代的学习正在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体学习”。1995年,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教师基于个人发展需要,自愿参与、协同进步、共同促进的团体组织[2]。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实现教师专业提升的平台,能够将教师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化为整个教师团队的学习和成长。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专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合作、团队、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专业教师联结在一起,进行专业教学,专业知识、专业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共同体[3]。近年来,我校努力探寻“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
(一)思政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养成、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更能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围绕课程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主题,开展教科研工作研讨,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把问题分析清楚,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帮助教师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树立提档升级意识,深挖自身潜力,促进专业发展。分析研究教师现有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业务素质和发展潜力等现状,针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公共学科等不同的教师,开展“科研青蓝”工程培育青年教科研学习共同体行动。
(二)科学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我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选拔培养一批青年学术骨干;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问题,重点培养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发挥“青蓝工程”的平台作用,努力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秉承“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建立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其深入了解岗位能力标准,找准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个性特点,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为提升团队教师的整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可以让科研管理朝着科学、有序、标准、公平、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积极加强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坚持科学管理,认真落实团队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积极构建有利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立交桥,修订出台科研骨干评比条例、教科研奖励条例、教学骨干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推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工程
(一)科研兴教,建立网络课题结构。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科研兴教意识,加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培养。启动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以课题为抓手,建设立体化网络课题结构,确立课题分层立体化管理,建立课题立项管理档案。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建立各级课题的微信和QQ组群管理,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树立科研无处不在的意识。使课题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做法是“6个1”方案:学科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负责人,以1位青年科研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1个“科研青蓝”团队,每个“科研青蓝”团队要有1项课题,团队教师每学年要有1篇研究论文、1次读书荐书活动、1次课题研究展示活动。
(二)“2+4模式”,培育教学科研骨干。实施“2+4”课题管理模式,即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图1),各系部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第一级管理,负责课题的申报及具体活动的开展;学校科研处实施第二级管理统筹全校课题,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及过程性管理。课题立项后建立管理档案,细化过程管理,严格中期考核,考核分内容、分阶段,并强化课题与教学之间的联系。课题的研究,重在对教师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同时,对在研课题实行“四项考核办法”管理(图2),包括分享研读专业书目、开设研究课专题讲座、举办研究成果汇报展、论文课题指导等,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专业化发展。
(三)“三坛讲堂”,构筑理论前沿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学习共同体日益成为教研信息化的载体和表现[4]。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以分层选学,自主思学,微课助学为载体。针对不同教师群体制定教师的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鼓励团队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在制度上对团队教师提升学历予以政策倾斜。发挥我校是徐州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优势,在定期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的同时,努力为“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搭建成长平台,开设“教授论坛”“专家讲坛”“青年杏坛”等“三坛讲堂”,不同层次、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丰富教师专业知识。为满足团队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求,不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校担任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合作交流,到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同时,组织校内各级名师不定期开展教学公开课、示范课,安排名特优教师担任校内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要求教师参与“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建设,参加实训基地建设等,促进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全方位搭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通道。
(四)发展融合,搭建梯队培养平台。努力为学校教师搭建全员培训的成长平台,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室的优势和专家引领示范作用,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同伴互助,努力搭建平台,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高尚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科研能力”“职业能力”五个核心能力,通过常态化开展“学生心中的恩师”“读书沙龙活动”“好书品评推荐会”“教学骨干展示课”“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读书沙龙活动,让“读书沙龙活动周”和“好书品评推荐会”成为学校常态化的读书传统活动。将教师个人阅读和“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共读相结合,教师现场推荐和网络推荐相结合,教师通过平等对话、讨论、分享专业意见以及各种学习资源,努力营造全员阅读的浓厚氛围,养成常阅读、真阅读、深阅读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科研课题的有效开展作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推动战略,加大课题立项的管理和成果展示,通过典型示范和激励机制,在广大教师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确保学校发展后劲。每年度评选一次学校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再从教学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中选拔校级教学名师,最终培养出在省市乃至国内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
(五)优化培训,促教科研深度融合。为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学科教研室建设,我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相结合,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校本教研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教科研的深度融合。开展课堂教学开放周教研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课内拓展到课前、课中、课后,以学科教研室为单位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研模式。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研究课,深入到课堂教学细节进行研究、探索,开展案例剖析、教学研讨、交流评价、展示提升等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论文”写作校本教研活动,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教学和科研专题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将教学和校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有机结合,采取以视频自主学习与各教研室线上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学习结束后,每位专任教师完成学习心得1篇。由于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开展“真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教科研的深度融合。总之,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服务、引领、助推的职能,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坚持“五条原则”,即加强管理、工作有序、重点突出、打造特色、协调发展。实施教师成长“基石计划”和“2+4”课题管理模式,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工程,团队老中青名特优教师配置合理,带领一批优秀骨干教师,双向助力传帮带,相互影响共发展,生发综合育人动力。
【参考文献】
[1]曹景菲.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02).
[2]郭青松.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成长[J].教书育人,2020(08).
[3]刘国柱.教师学习共同体视角下校级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4]李臣之,黄芸芸.教师学习共同体建构路径的整体优化[J].教育导刊,2019(10).
作者:于庆 刘强 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