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作业成本法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面对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按照“谁支出、谁负责”的原则,对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最近的经费管理制度,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计量方法,通过作业成本法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适应性应用,提高项目间接成本的真实性,提升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推进科研业务与财务管理深度融合。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 间接成本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近年来,为切实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活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如何借助改革契机寻找科研项目改善成本管理的方法,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加强经费过程管控,提升项目成本的精细化核算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项目成本由可直接计入的直接成本和分配计入的间接费用构成,而间接费用作为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摊、计量一直是进行成本预测、统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作业成本法因其作为能有效且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将其应用于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管理与核算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作业成本法内涵及优点
1.作业成本法内涵。作业成本法是对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进行较为准确地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观念,产品成本是作业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应先按经济业务发生时的特质、类别对成本费用分别进行归集计算,从而形成作业成本;再按作业成本与产品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成本分配至所服务的项目中去,从而计算出产品全部成本。
2.作业成本法优点。在项目经费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把间接费用的分配与项目进度、工作量进行合理配比,提高项目成本构成的合理性、成本归集的准确性,可有效解决下列问题:一是间接成本比重较高,成本归集不准确。二是管理层对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在于能将间接费用更准确地分摊到成本对象中,解决期间费用在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和小批量定制化产品之间、技术型项目与制造类项目分摊不合理,致使成本失真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另一方面克服了间接费用不可控、责任划分不清楚等问题。主要优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更全面更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促进流程与作业的改进,提升产品定价和客户服务的精准性。二是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绩效管理。三是有效对作业基础进行预算,提升作业链管理能力。
三、实行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现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是相通的,这为在科研项目核算中使用作业成本法奠定了基础。按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科技项目业务成本的经费申报与核算管理采用完全成本法。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在进行各项科技业务活动时会耗费资源产生费用,在核算时会根据用途和对象将产生的费用进行归类,分别是可直接计入的直接成本和分配计入的间接费用。在成本核算实务中,与某一特定课题存在直接、明显的可追溯因果关系或耗用关系的,如材料费、专用费、外协费以及聘用人员劳务费等都可直接计入。而固定资产折旧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工资及劳务费等需采取先在“应付职工薪酬”“研制费用”或“管理费用”中归集,期末再按照一定分配标准分配转入。在传统计算分配方法的选择上,多采用直接工资比例法和工时比例法等进行分配。这种将科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包括直接成本、期间费用)按服务对象进行归集分配,形成某一项目的完全成本,使得费用全部对象化的统计核算方式与作业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作业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总和的理念是相通的。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对项目成本进行全面精细核算是完全可行的。这既是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也是为科研管理提供有用信息支撑的需要。四、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思路结合科研经费管理的特性,作业成本的应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按项目管理、按成本归集、按类别计量、按比例分摊。具体实施时可分为以下四步:
1.按项目管理。第一步,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项目管理部门明确项目,分项目进行管理,财务分项目进行核算。
2.按成本归集。第二步,将各类资源费用按类别归集到同质成本中,按资源费用的特性及资源成本动因分为可直接计入的和需分摊计入的。(1)可直接计入的。根据科研工作完成的特性,为项目直接消耗的材料费、专用费、外协费等直接相关费用,经费支出时均可严格按照相关财务规定直接计入。(2)需分摊计入的。按照经费构成的实际情况来看成,需分摊计入的成本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折旧、工资及劳务费、研制费、管理费等。
3.按类别计量。在实施间接费用分摊前,一是要关注成本动因与消耗资源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度越高,数据依据越充分,可信度就越高。二是要注意相关数据采集,完善项目工作量和各种物耗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记录越翔实成本分配越准确,如在进行燃料动力费分摊时,需使用与项目相关的水、电、气等的消耗量作为分摊依据;在对大型装置计提的固定资产使用费进行分摊时,会统计装置使用的机器工时;在对人工进行分摊时,会使用员工出勤记录,项目人员工时、工作日志等统计数据。只有规范并做好各项统计数据的日常统计工作,才能为后续间接费用的分摊提供数据支撑。
4.按比例分摊。第三步,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以统计出来的数据作为成本分配率的基准,分别计算出各项目在其中所占比例,将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至各项目中去。将各间接费用按其费用特性,按耗费资源的因果分别采用适用的分配比例分配进入项目成本中。注意分配方法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5.计算项目成本。第四步,将科研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用全部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将分摊费用与直接成本共同构成某一项目的完全成本,真实反映成本信息。
五、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某科研单位承担A、B、C三个科研项目,其中:A项目为研制类项目、B项目为技术类项目、C项目为研究类项目。某科研单位202X年的成本构成如下表:第一步,按科研项目的管理要求对项目进行专项核算。第二步,将各项费用按项目、类别分别归集到相应成本费用中,按成本动因、直接材料、专用费等可直接计入,固定资产使用费、人员工资、研制费用等先归集到各自成本费用类别后,再按比例分配计入。第三步,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计算。
1.传统分配计算方法。在传统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一般采用人员工时法进行费用分配计算。按此方法,本案例采用各项目工时占总工时的比例作为间接费用分配比例,统计计算出的各项目成本如下表:
2.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在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区分项目类别性质。A项目为研制类项目,在研制过程中投入的材料、专用费较高,但人员投入技术等级较B、C项目低。B项目为技术类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需利用大型装置进行试验验证,固定资产使用程度较A、C项目较高、电量消耗较高。C项目为研究类项目,人员投入的技术等级较A、B项目较高。其次,提供完善匹配的数据统计。如工资计算,对从事项目的人员分别进行人工工时统计,计算出每名人员在相应项目中的工时及工资,即以每名员工的小时工资×工时计算投入的人工成本;固定资产使用费计算需对每个项目试验的起止时间进行记录,可以此为依据计算固定资产使用费;对试验所用设施进行单独水、电费计量,按统计出的计量数据进行分配,计算出每个项目所对应的资源费用及相应的作业成本。如各项资源所耗用的数量统计见下表:通过对传统计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传统的方法对各类间接费用都采用人员工时进行计算,高估了A项目这种技术等级较低的实际用工成本,从而高估了项目成本10.4万元。对于B项目,由于需要开展大量试验工作,设备使用率高、电费消耗量大,而传统方法均以人工为分配依据,并不管这些费用的真正驱动因素,使得传统方法下B项目的固定资产使用费少计10万元,电费支出被少计1.2万元;传统计算方法以单位人均工资为计算基数,未考虑各项目科研类型,如C项目作为研究类项目投入的人员等级高,人员工资较高,采用传统方法计算出的人工成本较实际投入减少了10万元。因此,作业成本法充分考虑了各项目作业的特性以及实际动因,克服了传统计算方法中不考虑费用驱动因素的作法,为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控提供了较好的解决路径。总体来看,科技业务核算中采用的完全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上高度契合。采用作业成本法在成本计算中充分考虑费用的驱动因素,更有利于开展项目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全周期管理绩效。具体实施时,统计计量数据的取得既是分配的关键点也是难点,需获得全员上下认同。在工作中明确实施责任主体,以信息化的手段、全员参与的自觉性来推动作业成本数据的采集;各部门有效配合,完善数据信息采集,将成本计算深入到各个作业层面,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并进行成本因果分析。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标准化、信息化,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为推动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现科研任务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岩.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创新实践案例研究[J].《当代会计》,2020(23):105-106
[2]陈红梅.军工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探索——以F公司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20(10):81-83
作者:钟雪梅 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