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随着整体投入的加强,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在科研管理工作方面仍有待完善。针对在科研氛围、激励导向、制度建设、管理队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坚持科研导向,贴近学校特点,推进学校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研管理;新建本科;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各方面有待完善,往往效仿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同时未能完全摆脱专科时期的思维束缚,严重阻碍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提升科研质量水平,新建本科院校需结合自身特有的情况,找准定位,坚持应用型科研发展方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梳理出其在科研氛围、激励导向、制度建设、管理队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在相关大专院校基础上升格而来,学校和老师对于科研的认识和态度仍然停留在专科时期。首先由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集中在教学,同时学校缺少相关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教师对科研的了解甚少,普通教师没有科研的观念,迫于职称和考核压力,消极对待科研,难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缺乏将相关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知名度低,在项目申报和论文投稿中不占优势,教师对于高层次项目和论文更是缺乏科研自信。第一、教学与科研同为高校的基本职责,在保证教学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提升教师对科研的关注,关注教师个人学术研究的发展,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在年度考核、评定职称以及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面予以兼顾,激发主动参与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完善科研条件,对学校科研的软硬件投入需要有一定的保证,保证所需外文资料数据库,畅通信息检索渠道,以及购置相关先进的仪器设备。第二、教师个人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主,方能实现突破和创新,同时拥有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理念,争取将学术前沿知识带入课堂,实现教学的学术化,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在做好教学工作时加强科研。第三、提升科研能力,给予教师科研信心,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研究方向不明确,学校制度不清楚。学校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工作会议,解读科研政策文件,普及科研知识,激发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同时,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沙龙等多样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校内外科研骨干开设工作坊,从选题、申请书撰写以及论文润色等方面进行指导。邀请国内外学界名家举办“科研讲坛”,把握研究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科研团队建设和自身优势,形成教师个人的科研定位。最后,学校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类似“传帮带”的科研导师制度,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可持续性的指导。

二、健全科研制度,坚持应用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形成了相应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文件。相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由于刚从专科院校转变而来,缺乏相关的直接经验,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在科研的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上存在一定误区。第一、科研管理偏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致使教师们的体验不高,科研氛围不够。为此,学校应该在上级“放管服”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减法,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第二、过分追求项目获批立项,缺乏后期管理。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们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新建本科院校的身份,甚至利用相关资源获取项目立项,但没有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与督促,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导致项目最终难以保质保量完成,甚至被延期,直至撤项,忽视了相关撤项对个人、学院和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制定项目后期管理办法,对于延期撤项的给予惩罚性负向激励,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形成危机意识。第三、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往往注重项目立项奖以及相关论文奖励,而对人员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撑。学校需要通过制度在人、财、物方面,扶持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培育。在人才方面,积极推进“外引内培”人才建设,发展潜力科研骨干,组建科研团队,培养科研骨干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项目,进行交流与深造学习。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是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道路,但是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并有突出应用型的需求导向,过分地关注科研项目的级别,忽视了项目对学校应用型定位发展的匹配程度和支撑作用。科研成果方面,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又盲目崇拜论文级别,过分倾向高层次论文,按照研究型大学思路构建评价指标,导致教师成为论文机器,使得学校在发明专利、横向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应用性成果缺乏,难以支撑学校应用型定位的发展。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制度应该具有导向性,充分体现出对应用研究和学校特色的倾斜,通过各项指标的倾向性,逐步引导教师从自主研究到贴近学校自身应用型发展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比重。比如,适时修订校定权威期刊目录,符合学校定位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

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激励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在各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短期内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学校也同步制定了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但是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普遍存在一些局限,无法满足学校科研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初期的部分制度大多是在其他高校的基础上,进行删删改改,并未贴近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新建本科院校获得的上级部门经费投入有限,造成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相关奖励、项目配套和人才引进力度上不够,甚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学校需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实现科研经费投入的年年递增。第二、奖励制度偏向物质化,倾向于奖励金额的多少,没有关注到教师精神激励的需求,对个人荣誉、科研地位(头衔)等精神层面往往缺乏重视。为此,学校需要将物质和精神激励方式有机结合,除了一般的金钱奖励之外,还能通过给予相关的荣誉和身份进行激励。比如,取得的突出成绩进行宣传报道,评选年度科研先进个人,聘任“帮扶”导师。此外,组织和个人激励相结合,对相关科研单位、科研团队给予激励。这样极大程度地调动教师个人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激励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分类细化不充分,打击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多数激励制度评价指标中,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即使部分新建本科高校采用理工和人文分类评价标准,仍然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在研究规律与研究成果上的特点和差异。比如,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类学科相对于英语、设计类人文社科类学科占有较大优势。评价指标甚至对某些学科取得的,拥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不采纳认定,严重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各学科自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够使得激励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基于各自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关注各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依各学科自身研究特点分类。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每一类学科设计更加合理的指标,确定每个学科的论文级别、项目层次的认定,形成各自的评价内容。

四、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通常采用扁平化的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集中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强,管理流程短,管理效率高的优势。但随着科研规模的日益增大、科研队伍人员增多以及科研活动多样化,学校科研管理人员深陷常规性日常事务,难以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无法集中精力规划和统筹全校科研发展,不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实行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流程下放至二级学院,给予二级学院部分科研管理权。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一般由学院(副)院长和科研秘书为主体,大多是兼职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普遍存在科研管理业务能力不强、精力分散,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工作延续性差。第一、现行二级科研管理体系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职责不明确,往往使得二级学院作为“二传手”,仅仅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失去对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职能。通过制度明确下放权责,二级学院才能规范、合理地把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激发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二、为了保证二级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需要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学校对二级单位层面的考核,依据各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各级别项目立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以及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到全校二级单位及负责人的年度优秀评比。二是二级单位对内部教师进行分类考核,按照不同职称和岗位,制定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科研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人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第三、为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创造活力,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学校通过相关制度,支持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和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支持和引导科研朝着学校定位方向发展。制定有效的正向和反向激励机制,对科研考核优秀的二级学院进行奖励,反之进行通报批评,扣减预算支持。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之上,配合以精神奖励,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第四、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业务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业务能力上,熟练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各项科研管理政策、项目申报指南、项目过程管理、经费预算、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等。同时,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入到科研管理与服务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对二级科研管理队伍进行考核与激励,定期评选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和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同时在职位晋升方面得到倾斜,提升职业认同感,充分激发各级科研管理的主动性。第五、推动科研管理档案建设,随着科研管理规模的日益增大,科研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不断丰富,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流水账式粗犷的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对于科研管理中涉及项目、团队、基地等资料和数据,校院二级及时审查并归档,争取做到电子与纸质双备份,形成线上和线下档案管理。为今后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溯源追踪的需要。同时,树立严格的保密意识,避免知识产权问题,严守相关信息安全。

五、强化后期管理,注重项目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立项,疏忽项目后期管理。急于提升学校科研相关指标,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们进行项目申报,以此来提高科研项目立项数和到账经费数额,其中不乏通过相关资源获批立项,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项目获批之后,在学校缺少相关科研氛围和科研诚信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思想认识甚至仍然处于专科阶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实际的监督。同时项目负责人科研底子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缺乏掌握不够,导致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实现项目的过程性监督,以此来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方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项目,实现良性循环,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1.利用学术讲座、校内外专家科研座谈会以及外出交流学习等举措,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正确的科研行为。2.通过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相关行为,贴合本校的后期管理制度是开展后期管理的保障,同时也是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服务,便于激励和约束的统一,特别是反向激励措施,如有项目撤销,本人三年内不得申报任何项目,所在单位年度考核扣除相应分数。3.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无法胜任后期管理。首先,在放管服大背景下,充分相信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给予足够多的自主权,同时强化其本人主体责任意识。同时推进二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能够进行监督,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计划。

【参考文献】

[1]黄东升.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科研转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22-24.

[2]崔怀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J].管理观察,2017(13):157-158.

[3]罗兴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9-11.

[4]周琼.对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0):36-37.

作者:杨盛伟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