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科技创新是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立命之本、强院之路。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指出了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调整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重点;引进培养青年英才,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作用;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等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学科体系;项目经费;创新平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
1.1项目与经费大幅增长
“十二五”全院共获得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630项,项目经费达5.6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1.7倍和2.7倍。其中,在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7项,项目经费达6365万元,而“十一五”仅有1项;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不断加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而“十一五”仅有2项,全院原始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1.2人才团队建设得到加强
“十二五”通过从国内外重点院校引进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使全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到补充,学历和年龄结构等得到优化。与“十一五”末期相比,硕士及以上科技人员由183人增加至372人,其中,博士由39人增加至132人,硕士由144人增加至240人;35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由200人增加至251人。通过培养和引进,现有高层次领军人才69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达5人。另外,打造组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10个。
1.3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十二五”以来,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岗位1个、综合试验站6个,全院共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6个科学家岗位、15个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任务。农业农村部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茶树等农作物育种分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区域试验站、野外科学观测站、国家农业科学试验站,科技部水稻分子育种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院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长
“十二五”选育新品种19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37个,分别是“十一五”的1.8倍和1.6倍;申请专利464件,授权专利182件,分别是“十一五”的8.1倍和8.7倍,专利申请从2008年起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专利申请量最多,达231件;制定、修订标准190项,是“十一五”的2.6倍;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827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7篇,分别是“十一五”的1.8倍和4.5倍,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1.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66项,是“十一五”的1.5倍,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0项。获奖成果的数量逐年呈螺旋增长、质量显著提升,一等奖和二等奖分别是“十一五”的3.4倍和2.4倍。水稻两系育种、矮败小麦育种、油菜杂交育种、蔬菜育种、基因指纹技术、石榴基因组、长毛兔选育、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等研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在推动安徽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研究所和各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现有学科发展方向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不协调、不聚焦等问题,需加快学科建设步伐。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数量相对较少,团队仍存在结构不合理、方向不明确、目标不确定、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人才的引进与团队建设未实现有效衔接。三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较薄弱,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缺管理、低绩效等问题。四是与周边省份兄弟院所相比,项目研发经费特别是财政稳定支持经费相对较少,且项目管理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等现象。五是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拓展,对外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亟待创新转变,合作与交流的效果需进一步凸显。六是现有的分类评价、绩效考评、收入分配、研发投入等机制不健全,急需进一步改革创新,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3加快推进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建议
3.1调整优化学科体系,明确学科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学科建设。立足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发展定位,加强学科顶层设计,调整优化学科布局。集聚项目、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培优优势学科,培强重点学科,培育新兴学科,重点开展农业应用技术创新,兼顾应用基础研究,建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契合需求的学科体系。二是凝练学科方向。根据学科布局和建设重点,围绕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建设任务,聚焦生物育种、绿色种养、资源环境、营养健康、节本高效等领域核心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
3.2引进培养青年英才,打造优秀创新团队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9]。一是培养青年英才。制订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明确培育对象、时间、任务、目标等内容,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承担重点任务、培育专业精神、提高业务技能、开阔视野思路、涵养思想品德等途径,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科技人才。二是组建创新团队。根据院所学科发展规划和建设任务,组建结构合理、目标明确的创新团队,在人才引进、项目资金安排、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围绕团队建设需要,按照“德为先、用为上、引急需、补短板”的原则,有计划引进专业对口、素质过硬的人才,并采取建立科技档案、量化考核等措施跟踪培养。
3.3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作用
科研平台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10]。一是加强实物平台建设。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综合试验基地,加强长期定位试验基地建设;完善院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制度;积极争取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综合测试中心、综合实验基地及野外科学观测站等平台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二是着力数字平台建设。加强院所局域网硬件和软件建设,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加强科研方法信息化研究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推进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对现有各类实验室等平台的管理,制定创新平台考核奖励措施,发挥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3.4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拓展多元化投入渠道
一是建立项目申报机制。根据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和学科发展趋势,谋划和制定3~5年研究项目目录,并建立项目库。院所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各类项目主管部门沟通,定期、不定期各种渠道的项目信息,有重点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申报,并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为科技人员提供跟踪服务。二是在院所现有项目基础上,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条件,每年制定项目申报、到账经费指标,并加强对项目申报情况等的考核,实施奖惩制度。三是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稳定支持水平,并通过科企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拓展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渠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经费保障水平。
3.5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一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创新团队,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引智、出国培训、对外援助和互派访问学者等工作,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引智示范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市县政府合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组建或参与以国内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联盟,共同承担科研任务、研发成果技术;牵头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省级科研院校、市(县)农科院(所)等科技力量,针对区域农业重大科技问题等开展协同攻关,促进成果转化。
3.6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根据院所职能定位,实施岗位分类管理;规划各类岗位人才结构和规模,明确聘期内岗位责任和考核标准;建立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制定任务指标,严格管理程序和方法,加强对创新团队、项目、平台等的检查和考核,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制定和落实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对在科技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四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积极争取各类创新资源的同时,努力构建以财政稳定投入为主体,竞争性项目、社会投入为两翼,成果转化收益为补充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作者:李东平 戚少燕 江舰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