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分析

摘要:近年来,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和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分析了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有利于科研与服务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位为服务区域农业,提升科研成果水平和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全面引入质量管理的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以期使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更好地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及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科技服务;区域农业

1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位

我国多数省或直辖市级农科院的研究所都属于基础应用型科研单位,肩负着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应用的双重职责。对于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来说,科研是根本也是服务农业的基础。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对实用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应用研究在农业科研院所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应用型农业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基础理论研究为辅,注重农业科研的应用和技术服务。

1.1科研是基础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是以农业生产所需求的技术、产品的创新与应用示范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农业发展的目标,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的研究。因此,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存在的根本即为科学研究,离开了科研,农业科研院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科研管理也应从满足科研的需要出发,为各项科研工作服好务,提供保障支撑。

1.2应用是抓手

应用型科研院所与基础研究型科研院所的根本区别就是应用,应用是科研的目的和根本出发点,没有技术成果的应用也就没有了科研的意义。因此,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实际要密切联系,科研工作必须抓住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服务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同时,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要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市场,促进院企合作和产研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应用这个抓手。同时,科研管理也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各类项目以应用为出发点,确保项目在评审、立项、执行、验收的过程中不“跑偏”。

2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现状

2.1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国家对农业及农业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十三五”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2016年,新落实科技部项目62项,经费926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经费1497万元;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19项,经费3950万元。随着科研项目的执行,一批批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2014—2016年度,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7项;2015年度,获原农业部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2014—2016年度,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24项。

2.2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研定位和方向与生产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有些应用型科研院所盲目跟风,科研定位和研究方向偏向基础理论研究,觉得只有基础理论研究才是“高、大、上”,重视基金类的项目而忽视研发应用类的项目,没有从生产实际出发,跟着文献搞科研、闭门造车的现象日益增多,导致科研成果水平参差不齐,转化应用效率不高。此外,由于我国的农业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直采用相对集中统一的管理制度,没有跟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农业科技的产出和研发主体是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的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各级政府下达的科研课题及任务指标。科研成绩往往是以文章、专利、奖励评判,而这些又与职称、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挂钩。科技人员则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缺乏面向农村、服务农业、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主观意愿和动力,创新能力不强,虽然成果技术书面成绩优秀,但难以满足“三农”的实际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都进了城,远离了农村,逐渐与农业生产实践脱节,研究对象从书本到书本,从文献到文献,缺乏深入实践及对农村、农业实际问题的理性感知,导致有些科研目标不是以农民生产需要为出发点,而是为科研而科研,为成果而科研,造成大量农村需要的实用技术无人研究。此外,多数科研停留在实验室小试,进入中试阶段的相对较少,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更少。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研力量的90%集中在产中阶段以前,其中的55%又集中在种植业领域[6],这与美国农业科研力量的70%集中在产后阶段有着显著的差距。2)科技管理薄弱,人员配备不足。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一般采用院所二级管理体制,院级科研处是科研管理的领导部门,各所科研管理部门是二级管理单位。所级科研管理部门受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没有单独成为一个部门,而是与综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承担的工作不但包括科研管理,还要兼顾科技服务、国际合作、宣传等工作,有时还要充当领导秘书的角色。这种科技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及人员的配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所科研效率的提高,甚至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3)科研人员主动性不强,热情不高。由于前些年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性收入的奖励机制不明确,导致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主动性不强,学术氛围不浓,对于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更是不感兴趣。此外,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导致青年科技人员产生“工作是自己的、成绩是领导的”错误观念,对科研失去了兴趣,不愿主动申报课题、、报奖及成果转化。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科研工作等与成果转化水平相挂钩,使得科技人员又不得不搞科研,但消极科研、被动科研的现象比较常见。4)优秀科研成果不多,可转化应用的成果较少,重视成果的数量而忽视质量。虽然是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但也要紧跟学科前沿发展,针对重大学术问题和农业生产现实需求,组织团队进行科学研究与攻关,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青年科研人才,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但现实问题是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团队效应不明显,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研究室或课题组从事科研的人员不多,而且重复性研究所占比重较大。重项目申报而轻成果产出和管理,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有些科研团队甚至十几年没有像样的成果产出,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数据证明,我国的科研成果与产业经济的转化率低于10%,这是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最为突出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真正利用全面质量管理为科研项目提供正确的指导,导致很多科研项目忽视了成果质量及转化应用[7]。5)科研成果保护力度不够,研发人员回报较少。农业科研及成果产出周期一般都很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普遍具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由于成果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成果保护难度很大,农民给予科研成果的回报相对较低。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保护和对转化应用的奖励,出台了鼓励科研单位进行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但由于农业科研的特殊性,这些政策制度的可执行性提升和优化完善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由于我国对科研人员的主要激励措施是晋升职称或授予学术荣誉,而这些激励又取决于所从事项目的级别、奖励的等级、的篇数以及影响因子高低,很少有来自农民给予科技人员的激励。这严重挫伤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加强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3.1制度先行,政策引导,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应转变发展模式、强化政策引导、聚焦应用性研究,制定实施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措施和制度,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政策范围内,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调动科技人员参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的积极性。科研项目要从单纯追求数量和经费向重视项目的质量和成果的有效产出转变,并与之匹配适合的评价体系。科研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优化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培养管理人才和团队,强化科研管理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促使科技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与服务。此外,要逐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课题申报过程中广泛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建议,最终选取最优、最有价值的科研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科研人员都参与了科研项目的决策,确保团队人员明确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质量[8]。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研究方向

近几十年,我国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量逐年增加,已经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数量上的需求。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必须适应新形势,转变新思路,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目标调整科研方向[9]。由单一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转到质量与数量并重的研究方向上来,由解决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研究向经济作物的生产技术研究转变,由单一旱作农业研究向草地畜牧业研究方向综合发展。因此,科研管理要适应农业科研发展的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引领科研以市场需求来确定研究方向。

3.3革新项目立项和验收机制,推行量化考核,完善奖惩制度

将目前流行的同行专家定性评价的项目立项论证方式进一步优化创新,引入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同时,结合以往完成项目绩效考评及延续效益情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项目评审论证,减少人为因素对项目立项的影响。此外,作为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不能只注重基金类项目,要鼓励院所与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部门开展合作,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实施应用性项目。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对农业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科技人员数量却没有大幅度增加。为保证有限的人力资源切实高效地开展科研工作、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应用,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验收上,全面采取量化考核并完善奖惩制度。项目验收应引入第三方评价或绩效评价[10],客观而全面地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并引入末位淘汰机制,项目立项不代表项目就能顺利通过验收鉴定,从制度上避免“重申报,轻验收”的现象。对于主持高层次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高级别成果、搭建高层次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科技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混日子、等项目、多年没有成果产出的科技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形成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争先共进的科研氛围。另外,还需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做好科研工作的“留痕”,实现项目立项、研究和评审验收的全过程可追溯。

3.4提升科研成果水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应用型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有别于基础性科研,高水平和高层次的成果相对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科研没有前途。因为应用型科研成果有广泛的市场,这就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要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引领等方法提升科技成果水平,协助科研人员产出有特色、高水平、易推广、需求广的成果。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级各类组织的联系,推广产研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模式,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对于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作出重大成绩的人员要给予重奖,激励科技人员潜心提升科研成果水平,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1]。

3.5准确定位,服务区域农业

应用型科研院所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高新科技项目一般是由国家级研究机构主持承担,因为这些科研机构有着资源、人才及可调动各级研究机构积极性的综合优势。而对于省级及以下的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应有不同的科研侧重点,定位要针对区域农业特点,着力解决区域农业生产问题,发挥接地气、情况熟、便沟通、已推广的优势,注重科技成果和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省级农科院要成为本省的农业科技中心,致力解决当地农村、农业发展中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地、县级农科所要着力开展产品开发和试验示范工作。

3.6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聘请领域内的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向科研管理工作人员大力宣传科研管理的真正内涵,让其系统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为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提供理论基础保障,提升工作水平;二是要注重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待遇,制定并出台科研管理人员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给予他们晋升职称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确保队伍的稳定。

作者:谷佳林 梁丽娜 赵同科 耿冬梅 杜连凤 邹国元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