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激励政策力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激励政策力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激励政策力度研究

摘要:加大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激励政策力度,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本项研究核心在于政策创新,以重点调研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全新视角,总结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方法,借鉴相关改革的完整经验成果,在实践层面上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科研管理激励制度,在政策应用中切实提高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示范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政策;政策创新

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鼓舞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工作和省级示范校、“双高”建设等工作任务,都要求深入开展各项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运用科研管理政策创新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多出高水平成果,促进成果转化,以全面提高高职示范校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根据调研,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一)学校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和工作促进计划

提出当前和今后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总任务,以及具体工作任务,旨在于促进科研能力水平提升和科研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

(二)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制度

包括横纵向项目等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申请、团队组成、立项审批、过程管理和结项成果要求、结项验收鉴定及审批等管理流程,旨在促进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是学校全面提高科研工作质量的制度基础。

(三)科研活动过程管理的相关制度

包括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等,规范科研经费使用、严格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使学校科研活动明确边界和职责内涵,明确严格工作纪律约束,科研活动各环节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四)科研成果管理的相关制度

包括科研项目资助与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学术论文著作认定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规范科研项目成果认定、工作量计量和奖惩办法等,用以确立学校科研工作基本制度与激励机制,为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的计量提供统一标准,对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向高层次发展意义重大。

(五)学校科研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平台建设相关制度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包括学术期刊、学术论坛讲坛和学术社团等工作平台,其相关的基本制度和各项实施细则。

1.学术期刊平台的相关制度

有《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章程》《学术期刊稿件入编规则》《学术期刊编辑部三审三校制度》《学术期刊审读制度》等,应当按照国家出版管理的相关规定,规范学术期刊办刊行为,提高工作质量。

2.科研服务与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管理制度

包括科技产业园相关管理制度、专兼职科研人员工作量考核与绩效管理制度等,促进科技成果通过社会服务方式实现转化,切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学术论坛讲坛的相关管理制度

省内各高职示范校均应按照省委宣传部对论坛讲坛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树立正确的学风和学术纪律。

4.学术社团管理的相关制度

学术社团包括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基金会、联合会等各类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社会组织。各高职院校均应按照省科研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管理,确立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在推动学科和专业繁荣发展、推动服务社会与协同创新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学术风气和学术纪律。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职示范校的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对强化科研管理工作,推动高职示范校和“双高”建设院校科研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科研发展与科研激励政策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在《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中指出,在我国200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偏低且还没有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有68%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发表和转化数量也显现出较大的差距。科研能力排名前5位的均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序前20位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所占比例达70%。科研意识在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大差异:高职示范院校、省级和行业高职院校比一般高职院校科研意识强;新设置的高职院校科研意识明显偏弱。[1]高职示范校应当在比较分析高职示范院校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对高职示范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进行重新定位、完善和创新。

(一)科研与咨询服务方向需要凝聚和引导,科研意识亟待提升

学校科研工作缺乏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和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科研意识的形成和科研积极性的发挥;科研与咨询服务目的不明确,存在为评职称而研究,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教师还缺乏通过科研与咨询服务,真正走向专业市场、走向社会实践的意识,缺乏通过科研、培训与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意识。

(二)科研管理制度、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较弱,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服务体系不健全,对科研资金的投入相对不足,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也不高,没有将科研激励机制建设与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科研激励机制不成熟,体系不完整,缺乏对科研工作激励的总体统筹规划;科研管理停留在科研成果统计,为各种来源的评估检查、职称评审、数据平台提供数据参考上;科研激励机制导向不明确、形式单一、力度不足、缺乏长效,没能起到引领方向、培育团队、调动积极性、提高水平的作用。

(三)科研激励政策的动态适应机制尚未建立

在执行中的各项科研管理与激励政策,均应建立动态适应机制。科研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使用适应性较强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来实现管理效能。如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究所(中心)管理办法(或重点扶持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才遴选办法、研究团队的管理办法、重点研究方向遴选办法、学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等,均需要建立动态适应性监测和调整机制。

(四)科学普及与学术交流的包容性与成长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示范校同样承担着高校的社会服务责任,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之中。辽宁省各高职示范校均应支持“辽海讲坛”等日常性科普活动,争取更多的专家进入省级专家队伍,提高学校科研工作话语权和影响力;创新教授讲坛形式,将其升级为专题讲座、学术沙龙、辩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术和科研活动,形成经常性、多层次、遍地开花的科研活动氛围。各院校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当确立跻身辽宁省一级期刊行列、全国优秀学术期刊行列的发展目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扩充办公设备和增加软件投入,购买采编系统、校对系统;加强制度建设,适时建立、试行编委会责任制度;扩大对外交流,开放办刊资源,力争实现与多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完成多平台网上查询,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学校的学术组织工作应当保质保量完成学术、科研活动,努力使学科建设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利用刊物和网站等基本工作载体,为学校专业教师发表和交流学术成果提供条件;积极开展全省和全国性学术交流,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咨询报告,面向社会开展专业服务。

三、增强高职示范校科研管理政策激励的改革建议

(一)改革方向

1.强调对科研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素质要求

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要不断提升科研意识,要有责任感、紧迫感。学校要给以适度的压力,从压力中产生动力,从动力中产生自觉性、产生执行力。要把科研工作当做教师分内的工作,科研工作应当量化并列入年度考核,逐步围绕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形成学校“重拳出击”的科研工作特色,这是制度建设的重要进步。争取尽早实现对各教学科研岗位和各级技术职称岗位的科研成果硬约束,至少没有年度科研成果的教学、科研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不得参评任何评聘、评优和评奖,以此促进学校科研成果数量与高质量成果、获奖成果的不断涌现。[4]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有关文件,国家要求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学术安全培训制度。一是每年均需对全体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安全的教育和培训;二是重点对回国新聘人员、青年科研人员、出访回国人员进行重点内容的学术安全培训。要求全体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高度重视学术安全,学术研究无边界,但出版发表有纪律,要以正能量引领科学研究工作。

2.制定专项科研管理制度,重奖科研先进团队和先进个人

学校已经的科研工作制度文件,应重新梳理,使其基本涵盖科研工作基础管理框架。但是科研管理专项制度,如规范和鼓励横向项目的开展,科研领军人才、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培育,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平台形成,以及促进科研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仍有待开展校际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用以在全校树立崇尚创新、崇尚学术研究、崇尚社会咨询与社会服务的良好科研氛围。

3.发挥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

学校各类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要注意工作方法,创新活动方式,发挥省院两级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团体会员建设,健全组织,保障工作顺畅运转。要加强高职示范校学术活动与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工作人员力量,保证工作正常有效开展。一是凝练方向,搭建平台,汇聚人才,充分发挥优势和特长,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争取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产生更多的优秀成果。二是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积极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进程,促进学校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形成。三是组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高科研管理和研究工作者素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四是组织开展科研活动,促进成果的形成、推广和转化,为繁荣发展学校和辽宁全面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二)改革建议

高职示范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建设,应牢牢把握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服务体系两大线索,促进科研创新工作的目标体系初步确立。初步建成以院系(部)为基础的科研团队(所、院、中心),并普遍获得一个周期的科研项目培育,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奖励的质量和层次有所提升。代表学校较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研究周期性的培育,所取得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与奖励的数量与质量均有较大提高。

1.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

一是修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旨在改革完善学院科研成果奖励资助的激励机制,鼓励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和奖励,引导教师本着鼓励创新、服务需求原则,潜心工作,开展高层次、高水平项目的研究,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二是完善科研成果统计认证工作系统,主要针对获得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奖励的科研成果、计划或基金项目、高水平论文、学术专著、技术发明专利等进行奖励,可以每年进行1次。三是为学校科研工作者晋级、评职与考核,建立学院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机制。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通过对科研工作量化、统计,分析、鉴定各部门、团队、个人科研工作成果,为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奠定基础。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按照力求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原则,结合不同学科、人员岗位、工作方向等,设立科研项目(立项、结项、经费)、论文著作、技术专利、科技活动等7项指标,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和统计。

2.规范研究所(中心)、创新型重点扶持研究基地管理,规范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才遴选,及研究团队的管理

一是在继续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研究所(中心)管理办法,确定并试行创新型重点扶持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每个院系(部)均将培育研究所(中心)的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在领导班子中设专人分工负责科研工作和研究所(中心)的工作,以促进研究所(中心)、创新型重点扶持研究基地的培育和形成。二是确定学术带头人遴选办法和研究团队的管理办法,支持、鼓励教职工个人按照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领军人才的标准开展科研工作。根据国家标准专业分类目录和学院重点研究方向,促进、培育条件成熟的院系(部)积极开展研究团队建设。

3.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学院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术期刊认定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学院学会管理办法。制定学院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完善院级科研职能经费和科研发展经费管理办法。适时出台学院重点研究方向遴选办法、学院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和信息安全规范。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院级科研职能经费和科研发展经费管理办法,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为实施学院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今后逐步提高科研事业费人均标准,年科研事业费逐步提升。三是设立青年科研基金。在一般科研经费的基础上,设立学院科研发展基金,并在其中设立学院青年科研基金,用于资助青年教师申请省级以上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为青年教师拓展科研实践机会,培养能力,建设队伍。今后每年对未获批立项的重点申报项目以新设立的青年基金提供支持,连续支持和培育重点项目研究基础,帮助青年研究人才脱颖而出。四是规范管理科研项目专项资金使用行为。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结算方式,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条件时建立科研信用管理制度,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07-09(09).

[2]李艳秋.创新建设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J].求知导刊,2015(11):93-94.

[3]仝荣才.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9):174-176.

[4]庞宇,黄佑军,李新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探讨[J].时代农机,2017(5):189-191.

[5]陈岩.高职院校科研激励体系创新[J].北京教育学校学报,2016(3):52-56.

[6]孙洪敏.论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6(2):9-15.

[7]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2014):上册[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1.

作者:王磊 冯国财 甄强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