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将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以便全面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科研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效益备受人们的关注。为此,研究如何通过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来提升科研人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校科研管理;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知识研究的重要阵地,其科研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知识创新、科技振兴和人才培养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虽然数量大幅度增加,但科研质量却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高校仍然采取“以物为本”“以事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着科研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科研激励过于物质化、科研评价过于数量化、公开透明度低、科研资源共享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且过多地强调学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科研行为的规范性,忽略了科学研究的公平、自由、中立原则及研究者个体因素。要破解这些问题,就亟待转变科研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以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激励方式和科学的考核方式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让他们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1]。

一、高校科研“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人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其潜在的能量,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人本管理突出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和重视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都是教师,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唯一的要求,他们更加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和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人本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就是在一切科研管理活动中,将科研人员放在核心位置,尊重他们、欣赏他们,促进他们全面且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智慧,打造高效率、高素质的科研团队,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健康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科研管理过于行政化,忽视教师情感需求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机制中的管理制度制定、科研成果评定、科研资源分配等工作大都都是由学校高层行政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负责完成,而作为科研主体的教师却没有参与的机会与权利。这就使得科研管理工作者需要负责科研计划、课题研究、成果转移、收发材料等大量的工作,从而陷入了事务管理的怪圈中。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形成机械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工作中缺乏热情和服务意识,甚至出现职业懈怠,从而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出现沟通障碍,造成隔阂,这非常不利于科研团队力量的充分发挥,自然无法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使他们脱颖而出,占据优势[2]。

(二)科研激励过于物质化,忽视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增加收入,同时也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往往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鼓励所有在校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请与研究。这种物质化的激励方式,让教师难以安心教学,而且也给他们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科研负担。教师的本职工作应是为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由于教师的科研兴趣以及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性,且每个学科教学所需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也是不同的,注重科研势必会挤占教学研究的时间,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必将严重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3]。同时,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当其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后,更加渴望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们的尊重。当过多的物质奖励不再对他们有吸引力的时候,就无法再激发教师的进取心,也无法令其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

(三)科研评价过于数量化,忽视教师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普遍通过设置指标体系的方法实行量化管理,这导致科研评价过分注重成果数量,而忽视了成果质量和科研过程。科研管理人员往往根据教师所申请的科研项目数量、所撰写论著数量、核心期刊数量等来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这种以量为主的考核方式,严重破坏了求创新、求真实、求发展的科研氛围。科研是科研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无数的科学实验来探索与验证研究对象的性质及其规律的,它的动力源来自科研人员对科研内容的浓厚兴趣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但由于许多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限比较短,要完成具有原创性的科研项目是较为困难的,即使能按时结题,也无法达到预期研究目标,获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三、人本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人本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改进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形成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服务人的管理机制,以便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及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科研管理理念

“兴趣是动力之源”,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求真、求实、求创新,需要科研人员对研究拥有足够的兴趣,并且能够在科研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这是科研人员能够保持科研热情的基础和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教师对科研的爱好程度不一,每个教师的能力和擅长专业不同,在科研与教学的选择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科研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有能力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学校应根据科研项目计划及进度,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避免出现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科研的情况[4]。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将服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二)构建以人为本科研管理队伍

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其科研的范围广,研究角度和方向多样化,甚至涉及跨学科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同时还要熟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业务,这样才能对科研项目实行科学、有效、系统的管理。为此,高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会,了解当前国内外先进的科研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从而建立一支精管理、专业知识广、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科研管理队伍。同时,学校应不断缩小科研管理人员与高效教师各方面待遇的差距,逐步完善科研管理人员考核机制。

(三)构建以人为本科研评价制度

没有评价制度教师尚可专心进行科学研究,有了评价制度反而助长了学术泡沫、学术腐败,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方以论文数量来衡量科研成绩,助长的是“著作等身”,却违背了“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岗位职责、专业背景、学科效益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第一,将科研成果和专利转化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再以出版论著、数量、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作为评价教师科研成果的依据,而是关注科研成果及专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专利拿到实践中去推广与应用,以便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5]。第二,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形式及研究周期都不相同,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应采取不同科研评价方法,这样做会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感以及满足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第三,实行弹性科研期限,延长科研考评周期。目前,科研项目研究时间普遍在2-3年,这对于一些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来说显然不够,已经违背了科研规律。科研的创新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同时受到现有科学技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创新性研究的时间往往会很长。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适当延长科研考评期限,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深入研究。

(四)建立“以人文本”科研激励制度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在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和激发科研工作者热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师是同时具备“经济人”和“科学人”双重身份的高素质人才。“经济人”的科研驱动力是经济利益,仅仅将科研当成一项任务,而“科学人”的科研动力则是来自教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仅仅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学科差异和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构建多元化、差异化、层次化的科研机制激励机制,以人为本,针对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科研项目激励方式,从而使每个教师的科研需求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7][8]。

(五)以人为本地整合科研资源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跨领域、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许多科研活动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很难取得突破,也容易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中[9]。为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发展趋势及科研人员的需求,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充分整合各院系、各专业的资源,并实现与兄弟院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在为教师科研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实现了不同学科科研的优势的互补,从而促进科研水平和成效的提高[10]。综上所述,人本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必须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将科研人员的兴趣差异、科研能力及个人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营造公正、规范和客观的高校科研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努力保持与激励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价值连城的科研精品,从而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远航.人本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3,(22):144-145.

〔2〕袁坤.如何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实现人本管理[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03):285-287.

〔3〕冯敏.人本管理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价值[J].时代教育,2017,(09):125-126.

〔4〕刘福莉,孙彩霞,王乐.制度视角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J].企业导报,2016,(11):32-32.

〔5〕张想玲.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合理构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29(04):67-70.

〔6〕张宇.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些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02):111-112.

〔7〕许哲军,付尧.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探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02):112-113.

〔8〕曹越,范良松.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4):98-99.

〔9〕陈甲武.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析[J].科技传播,2016,(08):65-67.

〔10〕杨桂梅,卢春艳.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探讨[J].大家,2016,(08):92-94.

作者:唐圣姣 单位:宁德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