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科研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院科研管理论文
1加强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
1.1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管理学、信息学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明确科研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但是个科研管理者、临床工作者,同时还是个较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从管理层面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具备数据分析、判断、信息捕捉、传达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用专业人员的眼光对于课题的创新型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合理化建议,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之间的科研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科研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存在潜在的合作和转化。
1.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为医务人员做好服务,体谅同时作为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力,给予更多的激励,尽量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为其争取更多的机会,想方设法增加申报渠道。同时在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申报项目之前要帮助科研人员仔细分析解读申报指南和要求;在申报过程中要认真审核项目申报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申报成功后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完成合同要求并积极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在项目完成后还要积极协助科研人员申报成果。工作细致、工作量大、加班加点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常态,而且没有显著的目标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他们的喜悦,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有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精神。
2重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科研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线,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需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临床科研管理论文
1临床科研管理中的医学理论问题
1.1伦理审查的公正性
我国伦理委员会设立于医疗机构中,作为医院的附属角色,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公正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医院决策者权利和意志的影响,导致伦理委员会在组织和利益上缺乏独立性。伦理委员会成员多为医院的工作人员或专业负责人,乃至医院的部分领导,这样的现象可能会出现伦理委员会成员是课题的参与者或是课题负责人的关系,这种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者、伦理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到个人履行职责,导致个人判断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伦理审查的公正性,从而无法保证公正、及时、有效的开展伦理审查工作。
1.2临床科研管理中的知情同意
通常知情同意书是在确定课题申报成功后开始撰写的。要求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研究的相关信息,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过程、获益与风险、退出的权利、数据保密等内容,其中就存在一些与伦理有关的问题。在研究背景中必定会交待此研究已获得某某国家部门批准立项,或者写到某专家牵头、经验疗法等,潜在受试者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或忽略研究风险,对是否参与研究的决定产生影响。然而,若不交待这些内容似乎在研究来源方面又没有什么可阐述的了。另外,知情同意书中告知潜在受试者关于研究的有效信息通常是不完全的。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于撰写者不了解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书写要求,更严重的是根本缺少相关数据造成的。因为科研评审要求中并未对临床前研究即药理毒理的动物实验研究,前期临床研究如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成品检验等部分的必要性做出详细规定。所以,知情同意书上除了所谓的经验和评审专家的可行性决定,不存在其他可靠证据可以证明其研究干预措施是有利于受试者的,其安全性是可靠的。
1.3科研研究者的伦理意识
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下,针对我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科研伦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被调查的科研人员中尽管大部分认识到伦理的重要性,但在科研课题方案设计时能够全面考虑伦理问题的人员比例却相对较低,仅为23.51%,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科研管理的难度。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临床研究生,这也是科研课题中对课题承担人员构成的要求,那么研究生对伦理的认识就变得十分重要。他们大部分为在校学生,并未接受过GCP及伦理培训,除了在校期间的《医学伦理学》学习外也没有临床试验的经验,但他们又是科研继续下去不可或缺的力量。一项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对3所医院的临床研究生进行关于科研人体试验的伦理审查状况调查研究表明,有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伦理审查有助于保护受试者权益,但不利于科研进行,没有实际意义或多此一举,对伦理审查有错误认识。在调查导师是否要求其研究生接受伦理审查的调查数据显示,仍有30%~40%的导师缺乏伦理意识,忽视伦理审查的必要性。导师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不仅承担科研任务而且对研究生的科研行为具有指导义务。由此也可反射出科研研究者伦理意识的淡薄。此项调查说明,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成员对伦理的认识存在偏差,伦理意识不足。
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论文
一、国内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担,也担负起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工作正在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呈现多渠道、多方向的增长趋势,地方政府对学校科技的投入力度也逐年递增,高校的科研规模不断扩大,科研活动越来越多,高校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科研管理与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但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学科研单位,倘若采取相同的管理方式则不能充分体现基层单位的办学特点,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很多高校针对教学型、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以及科研型基层单位,采取了分类考核制度,从而引导分类管理。
二、教学科研并重型单位科研管理特点
1.教学与科研并重,工作重心不分伯仲,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创新性。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不同于教学型和科研型单位,顾名思义,前者强调教学、科研任务二者兼顾,不分伯仲;后者是教学、科研二中选一,具有倾向性,其与传统的大学和科学研究院功能相近,其管理模式有相似、相通之处。单位工作重心不同,其管理方式必然具有差异,因此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不能沿袭教学型或者是科研型单位的管理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特点。
2.教学与科研并重,科学研究时间减半,科研管理
工作需要全面性。单位功能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定位,教学和科研任务并重型单位既要求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追求科研成绩,这不仅是单位考核目标,也是相应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指标。因此,教师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均采用五五对分,较之科研型单位的科研时间减少一半,这就要求基层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全面性,细致周到,促使教师方便、快捷地完成科研工作。
信息化管理变革科研管理论文
1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1从历史角度看:
医院科研管理涉及了课题立项、过程管理、成果的产出及应用转化、科研评价、科研交流、科研经费等一系列科技管理活动及产学研合作问题,过程繁琐,意义重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单就每年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经费的登记和统计工作就很费时费力,还不能完全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更不用提信息的及时更新与查询。管理工作跟不上,便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的科研状况,更无法跟踪、引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前沿,对科研的管理就无法到位。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常规的工作程序化、自动化、网络化,能够很好地解决科研管理中的信息问题。
1.2从长远角度看:
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满足医院目前对信息化的需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还要兼顾将来数据膨胀、网络兼容以及信息安全的问题。
1.3从技术角度看:
良好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从科研管理的内容出发,按照流程及科学规范的管理要求,将传统的科研管理工作自动化,网络化,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贮存、信息反馈及信息利用等工作,做到简化工作流程,快速、准确、高效地管理科研数据,降低科研管理成本,可以使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科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职业院校信息系统科研管理论文
一、系统的用途分析
1.教师角色业务流程
教师角色主要进行三项任务:论文录入、著作教材录入、科研项目申报。以科研项目申报为例,教师首先进行项目申报,分院秘书负责教师申报任务初审,若初审不通过则返回修改,若初审通过则进入下一步主管部门审核,若通过则进行科研立项,立项后教师要更新课题进展情况,结题阶段需录入成果信息,同时项目结题后将成果计入教师档案并得到相应的考核分。
2.主管部门业务流程
主管部门主要进行项目管理、论文管理、教材管理等。以项目管理为例,主管部门需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项目立项后要对项目进展进行监督并反馈意见,项目结题后要进行评审并反馈结果。
二、系统功能设计
1.主要功能
地方院校科研管理论文
1树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逐渐增多,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度越来越复杂,科研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科研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些人缺乏现代管理学知识和业务素质,单一的科研部门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科研管理模式,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观念。首先,创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协同管理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执行、验收以及成果管理等过程,财务部门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管理,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预算,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的资产做有效管理,以减少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事务上的精力,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其次,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精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专业队伍,做到工作协调、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从纯管理中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需要改善科研管理部门的办公条件,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对工作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或晋升机会,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政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要重视国家研究目标及政策的科学指导,发挥地方院校学科优势,探索适合本学校情况的科研发展战略,引导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2.1探索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机制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地方高校自身有利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学科研者在职攻读学位,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影响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激发青年教学科研者学习的积极性。地方高校还可以根据国家《关于选拔公派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规定》,选派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留学学习。
2.2打造优秀学科团队
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以科研带头人为中心的内部组织结构。地方高校可采取“公开招聘、公开答辩、公平竞争”的办法,每年筛选一次,选拔和资助科研骨干进行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同时制定考核指标,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吸收到学术梯队和课题组中,制定好的政策鼓励他们投身科研。
高校科研管理论文(共3篇)
第一篇:高校科研管理策略研究
1云计算共享前提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于2006年,由谷歌首席执行长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搜索引擎大会(SESSanJose2006)上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云计算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计算机领域的巨变,吸引众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和研究兴趣.谷歌、IBM、惠普和英特尔等国际巨头纷纷宣布了云计算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也使得云计算获得了迅猛发展,并且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目前云计算已经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对于云计算目前任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定义,不同机构和领域内人士对云计算有不同的定义,到底什么是云计算,目前至少可以找到100多种云计算的定义.现今接受度比较高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关于云计算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并且通常需要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可扩展和动态的虚拟化资源,这种新型模式能够为用户提供可用的、快捷的和按需求的网络访问,进入可以人为进行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共享池中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和服务,共享池中的资源能够快速提供给用户,而共享池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并且不需要与服务的供应商进行很多的沟通和交流.由此可见,云计算从概念理解上包括两个部分:计算部分和服务部分.计算部分主要进行资源整合,将分布的资源整合成资源池,并按需求动态配置供上层应用.服务部分主要连接用户,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种服务入口,从而达到使用云计算的目的.
2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思路
云计算的一个本意就是一切都是服务,如果在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引入云计算,那么科研人员就不需要对实验室的主机、网络设备、应用软件和存储进行配置,云计算会通过网络为科研人员提供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用户便能获得想要的网络、数据和存储等计算资源.鉴于云计算能够为用户提供海量数据存储服务,可以将科研管理系统中的海量实验数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明细和科研人员的参与等信息虚拟化到云端,这里的安全性问题将会在后文中说明,云计算对用户上传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并动态反馈给用户,用户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地通过云计算来查看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有效的掌控科研项目的最新动态.在该服务模式下,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去做好科研立项、项目验收等重要工作,而不再为收集、加工整理、成果而犯愁,提高科研工作的满意度;科研工作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取可以共享的科研信息,可以因提供共享得到较好的评价,还可以因共享产生虚拟的科研合作团队等等.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可以将基于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三层,这三层分别是基础云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层以及高校科研应用云层.各层主要具有以下的功能:基础云平台层:此平台将由平台供应商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配置基本的云计算运行环境和硬件基础,包括构建云计算的基础网络架构.基础云服务层:云服务层主要是由应用开发商为满足科研需要而提供相关的云计算服务,此外还应该包括公共的软件应用接口.高校科研应用云层:这是高校进行科研管理的关键部分,在这一层中,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合理分配科研资源,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及时保障信息、资源的共享.
3构建面向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模型
构建面向云计算的科研管理系统模型,就是设计云计算模型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案.按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思路面向云计算模型的科研管理系统由基础云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层以及高校科研应用云层等三层构成.更明确的来说,在三层分布中,基础云平台层处于最底层,它为高校科研管理系统配置最基本的云计算运行环境和硬件基础,包括构建实际可行的云计算网络结构.高校科研应用云层处于基础云平台层和基础云服务层之间,它是高校实现对科研管理的关键部分,高校科研应用层需要负责对云计算的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进行管理,合理分配科研资源、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并且对并行的任务进行有效调度,确保拥有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应用.该层主要由科研资源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四个专项管理子系统组成,这四个专项管理子系统对于高校实现科研管理大目标缺一不可.基础云服务层是三层结构中的最顶层,在该层中为用户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存储、丰富的软件资源、每秒上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还包括服务接口、查找、访问云数据等功能.
管道施工企业科研管理论文
一、未雨绸缪,把好科研立项关
从时间上看,由于管道施工企业的各上级单位均要求在科研项目立项前,先进行局内部专家的开题论证,因而不能等到每年年初再开始研究科研项目的立项,而应该在上年的九、十月份针对企业可能承担、延续承担甚至是行业前沿的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的施工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考量和研究,明确研究目标、研究计划、研究任务、任务划分及测算研究经费等。从空间上看,立项不能仅局限于本企业的需要,而要着眼于行业前沿科技的发展。比如,管道行业进行水网大口径管道施工一直面临着高风险、高投入的难题,以往在便道修筑、管材运输和施工设备通行上只能采取开挖排水沟强排、铺设枕木排等高投入的技术方案。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管道二公司)2012年首先在企业内组织专家组审核立项了《特殊地区管道施工技术研究》课题,重点研究设计一种湿地铺路车,使其能够在土壤承重能力20-30KPa的典型水网湿地区域铺设一种便于通行的钢质柔性带,作为设备通行路面,以便于管材运输和施工设备通行。在顺利完成科技查新、经费预算、立项建议书和PPT编制准备后,在局组织的开题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该课题实用性强,能真正解决水网现场的施工难题。2013年7月—9月,课题组在江如工地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配套钢质柔性带和聚酯柔性带湿地铺路车能够满足在施工作业区土质松软地带设备的通行。课题通过审核后,管道二公司在行业中率先采用柔性带用于水网湿地地区管道施工作业带便道修筑,提高了水网地区施工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二、过程决定结果,抓好科研课题实施关
管道施工企业的科研课题具有“一长五多”的特点:一是耗时长,一般需要1~2年;二是耗资多,有的课题多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科研投入;三是涉及人员多,包括投资部门领导、上级主管领导及管理人员、评审专家、参加研发人员、辅助人员、管理人员等;四是单位多,参与单位有课题投资部门、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公司主管部门、承担课题项目部或分公司;五是地点多,科研人员分散,研发地点和试验、成果推广地点不同;六是环节多,要经过立项论证、签订任务书、研发实施、阶段检查、年度检查、自验收、最终验收、成果登记、申报奖励等环节。为此,抓好科研项目的过程管控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唯一抓手,专业管理部门要从3个方面把好项目研发的实施关。
1.确保研究人员真正到位
有的企业在立项时课题组中往往会因为照顾关系而让某些部门领导挂名,真正承担研发任务的人员却不多。针对这种问题,科研部门要确保课题成员必须是真正能解决专业研发问题和从事课题管理的专业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管道施工企业人员分散,每次现场试验、季度检查、年度检查甚至是自验收都涉及到协调课题组人员按时参加汇报的问题。如管道二公司和研究院、设计院共同承担了集团公司的《大型常压储罐安装技术研究》课题,公司有3人参加课题组(1人为项目经理、另2人分别为兰州、江西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保证专业人员到位,管道二公司积极向兰州EPC项目部出具集团公司和管道局科技部门的试验和会议通知,取得该项目部的支持;主动与江西项目经理协商,在尽量不影响现场技术管理的同时,协调课题成员返回徐州进行大型储罐厚壁板焊接试验,并在奖金、津贴等方面提供相应的证明,避免因科研影响到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
2.想方设法为课题研发创造研发和试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