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内涵逻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其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工作手段的理性路径。目前,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存在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协同乏力、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价值导向,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此外要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及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以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价值和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
1课程思政:新时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都在对“育人”方式进行积极探索,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大绽放,汉代的“孝德”育人思想,唐代“科举制”兼容的思想,明清倡导的“知行合一,崇尚经世致用”,到民国的“五育并举”无不体现出先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智慧。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需要,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基本社会矛盾已发生变化。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供给,而高校作为人才供给的主战场,更需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有公共服务能力及意识人才的专业,将课程思政真正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真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强调专业课教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作用,形成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目标相统一,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专业服务型人才。其次,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专业课程讲授,恰如其分地引入思政元素,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暗渠”,发挥隐性作用。最后,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约束机制、协同机制等。
2课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逻辑基础
2.1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课
程思政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路径,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从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
2.2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手段,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用之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可为国家建设培养各种所需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公共责任、公共精神的现代公共管理人才。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2.3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本工作手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真正做到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学、教材、学科、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建设、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是践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现实体现。
3课程思政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困境
课程思政通过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润物无声地引入思政元素,提升专业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现实在具体践行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存在教师思政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协同乏力、评价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1)思政意识缺乏。专业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课程思政的实际落地过程中,因专业课教师自身主观意识缺乏,导致推进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例如,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口号,在教学中为了应付检查,只是片面地、突兀地引入一些思政内容,对于如何“适时适度”将思政元素融入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存在排斥,无法将政治术语与专业学术话语进行有效融合。
(2)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不足。专业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尤其针对学生学习规律、思想认识开展符合其特点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在公共事业管理核心专业课程如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教学中,因西方国家相关理论研究起步早、更具话语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认识误区。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成功的治理模式,这些研究成果是需要专业教师引入课程教学中的。因此,在中国治理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站在中国具体国情背景下,充分挖掘我国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引入中国特色元素。
(3)协同育人乏力。课程思政要在确保课程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协同效应。但目前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现象,“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且具体落实仅停留在政策宣传、表面执行等层面,诸如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思政内容,但是融入深度、层次、广度仍然不足,存在“大思政”背景下各个因素协同育人乏力的问题。
(4)尚未形成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障,但现实中,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结果转化不足的问题。首先,评价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于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导致专业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能力提升上,投入在教学中的精力十分有限。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例如现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同行评价、专业评价、学生评价的方式,主观性较强,对于教师投入、教学水平、学生意识提升难以量化。此外,评价结果转化不足导致不能够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运转的实现路径
4.1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为核心价值导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及追求的终极目标,“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高校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需真正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提升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切实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和理念。
4.2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
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构建“党委领导、学生主体、教师服务、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党委作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监督者,对于把握大局和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更加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多形式教学形式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此外,应广泛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例如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师生提供更好地教学平台资源,通过广泛宣传等形式,把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
4.3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可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使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相辅相成。首先,课程思政需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从而在增强学生专业能力时润物无声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打造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充分发挥团队课程建设的智慧和创造性,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室研究领域特长,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此外,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积极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发挥优秀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带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升级。
4.4建立健全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风向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保证活动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首先,评价机制要实现全方位,破除“五唯”,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实行动态评价机制。其次,在课程思政评估中,要根据专业课程具体实际,从课程思政的管理手段、责任主体、资源分类、协作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从整体上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进行考量。此外,评估方法要科学化。着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发展格局,多举措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提升。
作者:王汇闽 董武诚 丁玥 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