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公司声誉风险与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寿险公司声誉风险与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寿险公司声誉风险与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一、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定位初探

1.寿险公司声誉风险集中体现为市场行为风险。

根据保监会《管理指引》第3条的阐述,声誉风险“是指由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利益相关方对保险公司负面评价,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可见声誉风险存在于寿险经营管理全过程。该指引第14条要求“保险公司应在公司治理、市场行为、信息披露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充分考虑声誉风险,防范影响公司和行业声誉的风险发生”。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风险管理带有顶层设计特征,一般属总部管控范畴,而市场行为风险主要是寿险公司在履行权利、义务和服务等市场行为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属于分支机构管控范畴。纵观多年来寿险分支机构业务实践,其市场行为风险主要有三种:一是服务能力不足或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消费者基本权益受损;二是寿险产品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三是公司偿付能力不足,无法保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产品设计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亦属总部管控范畴,所以分支机构市场行为风险归根结底是因服务不到位而影响声誉的风险,地方监管机构常把“市场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相提并论,原因亦在此。

2.市场行为风险集中体现为“服务不到位”。

目前,公众对保险业“三个不认同”现象(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依旧存在。有客户从人手中购买了他们根本没弄懂的产品;还有客户自购买中长期险种后,除了被提示“续费”外,没得过其它服务。2013年保监会处理各类保险消费投诉2.1万件,“12378”热线全国转人工呼入总量近17万个。客户投诉原因五花八门,追根溯源,主要是因为“服务不到位”。

3.“服务不到位”折射出寿险公司现有客户服务管理的局限性。

如今,每家寿险公司都单独设立了客户服务部门,在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创新服务等做了大量工作,但很多客户对此感受不明显。原因一是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客服人员数量捉襟见肘。比如某省级分公司2013年拥有有效个人客户数1278.5万人,而全省直接从事客服工作的员工不足2500人。二是公司能提供的“面对面服务”有限。随着推行“零现金缴费和支付”,公司和客户基本上“不再见面”,除非有实务规定,客户一般不会主动去营业柜面,况且柜面数量也有限。三是公司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提供的“不见面服务”有局限性。不少客户一次也没去过营业柜面,仅仅是从相熟的人那里购得长险合同,久而久之,人演变成公司“替身”。据第三方公司针对某省级分公司客户调查后形成的《2013年度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501个被访客户的总体满意度平均8.52分(满分10分),其中打10分的占52.1%,8分以下的占19.7%。客户最不满意的因素主要在“人”(占44.5%)。对人不满意因素集中在“售后服务”(占36.2%)。客户对人的总体评价为8.26分(满分10分),其中“定期与客户联系或沟通”满意度为7.95分,明显低于总体评价。可见客户“对保险公司不满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人不满意”。

4.改善服务形象要从“客户拜访管理”抓起。

近年来,寿险公司采取很多举措重塑形象,包括加大人诚信制度建设、多角度治理销售误导等。寿险公司高度重视对人的“事前”教育培训和“事后”监督检查,然而对最易出漏洞的“事中”服务和销售过程的管控,似乎没找到特别有效且可行的手段,导致客户对公司的不满情绪在服务和销售环节就被酝酿并累积。从图3可知,客户“对人不满意”主要因为“对人售后服务不满意”,缺乏“定期与客户联系或沟通”必然导致人售后服务不佳。必须看到,客户服务并非某个职能部门的事,因为从人首次出现在客户面前推介保险时,服务就已开始。所以寿险公司须高度重视服务和销售的过程管理,从人“客户拜访管理”源头抓起。

二、客户拜访与市场行为风险管理的关联分析

我们据前文已经知道,声誉风险集中体现为市场行为风险,管控市场行为风险要从“客户拜访”这个基础环节着手。那是否把“客户拜访”做到位,就意味着能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市场行为风险呢?为回答这个问题,需先界定“客户拜访”。在人看来,“客户拜访”是和客户见面,通过开展礼节性沟通和互动式交流,达到销售的终极目的,它强调“通过拜访促成销售”。本文所指“客户拜访”包含各种形式的客户见面乃至交流沟通,客户拜访并不回避销售动机,但“达成销售”不是客户拜访的唯一目的,它更强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顺利签单”是服务已到位的一种自然结果。拜访是前提,如果没有拜访,所谓“人服务客户和开发客户”都无从谈起。

1.寿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见面营销”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广泛应用,通过电销和网络开展“不见面营销”被很多人寄予厚望,但如果想在短期内实现电销业务跨越发展,挑战很大。据某省级电销中心统计,实际签单率未超过千分之一。寿险营销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活动,客户与人的黏度在寿险营销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寿险产品尤其是长期产品销售,须依赖大量人力。无论人使用了多么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都不能完全替代对客户的当面拜访。

2.“客户拜访”缺位更易产生市场行为风险。

2011年以来,媒体不时披露银行保险柜面销售误导的实例,让不明真相的旁观者甚至对保险机制本身也产生怀疑。银保渠道为什么被推到风口浪尖?笔者认为,通过银行代销保险省去了“客户拜访”这条寿险营销的内在精髓,业务达成凭银行柜面人员几句“话术”。从理论上来讲,储户“存单变保单”并没有实质过错,只要储户愿意。关键是由于银行柜面人员的非主观故意,累积了误导风险。个人人也重视客户拜访,但其职业性质加上业绩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冲着签单去拜访,即使公司在培训时反复强调要做好服务,可一见到客户,人就会不自觉地把应有的客户服务演绎为推销保险,服务含金量被消减。

3.做好“客户拜访”将赋予寿险声誉正能量。

人愿意出门拜访客户和联系客户,本身就是专业自信、诚信经营的表现。寿险精英之所以成为营销高手,绝大多数得益于他们持之以恒的拜访与服务。人愿意多次拜访客户,表明他盼望和客户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而非“一锤子买卖”。多次拜访意味着人须不断为客户提供品牌服务、解惑服务、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乃至创新服务,这些“润物细无声”式服务将对客户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公司的忠诚客户。

三、改进客户服务品质的实证分析

下文结合某省级分公司部分经营单位2013年底开展的客户大拜访活动,解析如何通过有效管控客户经营流程、客户服务质量。

1.识别客户。

通过整合客户数据,保证客户服务准确性。通过与客户接触的各个触点采集客户信息并进行梳理归并,利用公司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整合客户数据,从数据源头上保证客户服务对象的准确性。

2.了解客户。

通过分析客户数据,保证客户服务的有效性。实施标准化客户信息管理,针对每位客户进行数据分析,主要进行了两类分析: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描述客户现状,帮助人了解客户的保险保障具体情况,例如客户性别、年龄、积分、级别、联系方式、意外险净风险保额、寿险净风险保额、重疾险风险保额、当前有效长险保单数、当前有效短险保单数等。人事先了解“客户是谁”及“客户的需求状况”,就能开展针对性的客户服务。二是利用客户潜在价值评估CRM模型对客户进行分析,例如购买寿险的预测概率、购买健康险的预测概率、预计寿险购买总保费能力、预计健康险购买总保费能力、预计总购买保费能力等。该评估模型根据客户的基本特征和行为特征,分析影响客户价值的关键因素,涵盖客户性别、年龄、收入、合同、理赔、分红、保全等上百个变量,对客户未来价值进行评估。

3.分析客户。

通过甄选目标客户,保证客户服务的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来定位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内容。一是对客户进行分类分级。通过对客户群体的进一步分析,划分VIP客户的不同等级。有限的服务资源需要优先保证VIP客户的服务,需要确保服务品质和频次。二是甄选出孤儿客户。孤儿客户不同于孤儿保单,孤儿客户指该客户持有的所有保单的人都已离职,并处于尚未重新分配新人的状态。所以,孤儿客户实际上处于无人服务状态,需重新指派人通过面见拜访来补充服务。通过公司配备给人的电子化支持工具派发目标客户清单,也可通过短信、手机APP、微信、网站乃至打印纸质清单等多种形式发放。

4.服务客户。

通过有效管控拜访,保证客户服务满意度。人通过对客户的实际拜访,提供保单体检、客户保险需求分析、客户信息变更、保险咨询等现场服务,邀请客户参与公司组织开展的各类增值服务活动,如子女教育、健康保障、财富管理、法律、养老等讲座或主题活动。在拜访结束时,人邀请客户通过客户手机给公司客户服务短信平台发送满意度评价短信。这是公司管控人对客户真实有效拜访的关键。人只有真正拜访了客户,客户才可能通过自己的手机发短信给公司。人只有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提供专业、诚信、热情服务,客户才会给出满意评价。公司保存客户短信回复时间、客户手机号码、短信内容等信息。通过将客户手机号码与公司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中客户手机号码进行匹配验证,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性,进而保证客户拜访的真实性。将匹配验证结果及客户满意度评价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人拜访客户的面见率和服务质量,为人管理和考核提供依据。

5.效果评估。

通过满意度调查和客户签单统计,评估客户服务的效果。客户满意度不仅是衡量企业经营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促进企业改进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动力。最直接的客户满意度评估就是根据客户回复短信中的满意度统计。客户满意度统计中“非常满意”占比超过97%,明显超过前文由第三方公司调查出来的客户对人“定期与客户联系或沟通”满意度(7.95分)。这说明通过强化人对客户真实有效的拜访,可以提升客服质量,进而带动客户满意度提升。总之,通过强化真实有效的客户拜访,可以维护客户关系和公司声誉,实现寿险公司、人、客户三方共赢。

四、客户关系管理和声誉风险管理的互动前景

1.整合客户资源,健全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业务智能离不开数据。不论是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还是外部数据,都需要将其整合起来,以便从数据中获得信息,获得有用的规律和潜在的依赖关系,这样才有业务开发和应用的价值。从源头的“数据”到最终的“效益”形成一条数据价值链。整合客户资源解决的是客户资源“源头”的供应、标准化、再分配问题。首先,完善客户数据。整合已有各业务系统中的客户数据;通过各类客户信息收集活动,在公司和人与客户的各个接触点收集客户信息,补充客户个性化信息。实现标准化客户信息管理,实现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和共享。其次,推进客户资源再分配制度建设。通过回收和再分配,盘活客户资源,提高客户与人的匹配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资源转化效率。

2.有效利用服务资源,构建客户数据分析模型。

利用大数据、大平台来提升客户数据分析水平。在大数据支持下,精准催生效率,寿险公司可以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每个客户都有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带来公司经营管理、服务销售革命。构建分析模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营销策略建议,满足基层单位和人对客户资源的分析和提取需求,开展精准营销与服务营销。一是研究应用客户价值评估CRM技术。根据相关指标进行排序,选择高等级客户进行重点关注,提高服务资源的投入精度。二是研究应用客户需求导向式分析。围绕客户保险保障需求,给人提供服务销售支持。三是研究应用家庭需求导向式分析。根据客户家庭关系,进一步分析客户家庭的保险保障需求。四是研究应用机遇式分析。围绕续期缴费、缴费满期、合同满期、给付客户、理赔客户等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客户群体进行分析,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销售策略。五是研究应用产品导向式分析。围绕各类产品特点,分析和寻找适合服务销售的客户群体。

3.增强人“移动终端”服务能力。

保险终端是让保险产品与消费者产生接触、完成交易、实现销售和服务的场所。人就是专业从事寿险销售与服务活动的“移动终端”,是寿险公司与客户接触的重要信息源泉。寿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离不开对人“移动终端”的管理。多年来,个人人“移动终端”建设水平一直在低层次徘徊,人队伍“大进大出”现象突出,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与寿险产品的复杂性不对称,由此带来的服务质量差、销售误导、弄虚作假等声誉风险一直较突出。目前的实践主要针对人拜访客户环节开展,这个环节既是关键点,也是管理难点。实现对人真实拜访客户的有效管控是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基础,是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未来需要提升人“移动终端”的服务能力,赋予更多的服务功能,如移动保全、移动理赔、移动展业、移动支付等。

4.强化信息管控,提升服务手段。

无论是业务发展环境变化,还是政策监管环境变化,或者是金融创新的需要,信息化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和共享;客户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自动化、规范化。从技术环境来看,随着影像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客户信息的收集、记录、管理更加简单易行,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存储成本更加低廉。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人拜访量管控的方法,例如利用微信平台、手机APP等多种并存互补的信息化手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是寿险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基础。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市场行为风险管理,核心是客户关系管理,引擎是客户拜访管理,检验标准是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关键是资源整合及科技运用。分支机构声誉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推动全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中国寿险业软实力。

作者:肖建友 汤华 单位: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