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事业单位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更加优质高效地服务社会,面临着内部管理创新改革的难题。在探索改革路径的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便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以此来加快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提高各岗位工作效率。本文首先阐述了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含义、特征以及必要性,之后分别探讨了在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对策,希望所提出的各项建议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绩效管理;主要问题;优化对策
一、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下,先由各部门编制一份本部门预算计划,由财务部门汇总之后将其交由管理层进行审批,将审批文件上报之后便可以等待资金下拨。但是,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或者资金的不合理分配。而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各部门在制订预算安排时,需要充分依据事先制订好的绩效目标,并且贯彻落实“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这一导向原则,严禁将不符合既定绩效目标的项目引进项目库当中。同时,针对没有通过绩效考核的部门需要追究责任。这样一来,便显著提高了绩效目标管理效能,有效落实了预算支出责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尽其用,减少浪费。鉴于此,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完善事业单位治理体系、提高其治理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一工作指示,在2018年9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当中,进一步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具体说明,以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首先,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需要面向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环节实施综合性管控,并依据本单位绩效管理目标制订一套预算绩效管理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将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全面纳入该体系当中,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科学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要弱化各职能部门、各岗位之间的界限,尤其要渗透“业财融合”理念,最大限度提高本单位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的协调性、高效性与效益性,杜绝出现资源浪费或者资产闲置现象。其次,防范潜在管理风险。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自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程序性与实效性,整体管理体系由立项、编制、审核、监管以及评价、考核等多个环节共同构成,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管控作用。因此,与以往那种粗放式管理相比,更加全面完善、细致入微,可以有效防范预算编制、执行与考核等环节当中的潜在风险问题,确保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在有些事业单位当中,“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这种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必然导致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低下,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还有一些事业单位思想观念更新得不够彻底,导致在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表面化”倾向,并未触及这种新型管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其管理效能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认知,对其核心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使用率低、资产闲置、费用随意支出、资源损耗等问题,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合理性与规范性;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没有从本质上认清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的主体责任,只是将其简单地纳入本单位财务部门管辖范围当中,而其他职能部门普遍认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与本部门无关,导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具全员参与性,在管理实践中遇到诸多障碍与阻力。
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之前,需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编制一套管理方案,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引和全面指导。这项工作作为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第一步,其科学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最终的管理成效。但是,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很多预算编制都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依然大量存在资源浪费现象。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由财务部门完成,而财务部门并没有与业务部门进行密切沟通,由此导致预算编制基础信息不足,测算标准不具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预算编制方案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要么预算方案面临着频繁调整。但不论何种情况,都会对会计核算质量以及事业单位年终决算造成不利影响。
3.全面预算执行效果不理想
部分事业单位在执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进展缓慢,很多项目都集中在下半年开展,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些事业单位在分解和下达预算指标时过于粗略,不够详细具体,导致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在执行预算方案时无从下手,很多相关工作只能处于搁置状态;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与实际情况不匹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于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执行效果缺乏有效监管。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预算执行过程时常处于失控状态,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预算管理成效。
4.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在事业单位当中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一套健康完善的管理流程体系为其提供支撑。该体系需要全面覆盖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一种闭环形式的内部管理机制。但是,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都不够健全完善,导致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缺乏可靠依据。之所以存在此类问题,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行业种类较多,导致项目之间差异性较大,存在大量个性化绩效指标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给关键指标设计带来较大难度。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在设置预算绩效指标时,对于财政部门所提供的共性数据信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并没有充分考虑本单位支出绩效目标,更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项目指标设计,导致绩效指标体系和预算绩效目标均不够明确,无法精确反映出预算资金的控管效果,而与之相关的绩效管理成效也不甚理想。
5.组织结构不科学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较深,尚未依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需求更新内设机构,导致组织机构设置不够科学,权责分配也不够明确,存在工作内容重叠、职能交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建立起科学决策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另外,很多事业单位都缺少内部人员培训机制,致使现有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岗位技能不过关,对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以及自身岗位职责更是缺少足够认识,非常不利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1.更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要想有效开展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就要求单位管理人员建立起较强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深刻理解并且高度认同这一管理机制的重要价值。然后,引导所有职能部门、各岗位人员完成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发挥出管理人员的带头引领作用。例如,定期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召开绩效管理工作会议。在会议上,着重针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背景、作用原理、操作流程及相关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性讲解。然后,各部门负责人围绕着某个管理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彼此之间展开交流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各部门树立起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并且构建完善的、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做好后续的基础性工作。其次,组织全员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与有效性,避免进入“表面化”“形式化”等误区当中。比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展现有工作人员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丰富其工作经验,为更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支持。最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各部门负责人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预算指标和考核标准开展日常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在本部门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风气,对部门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确保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能够融入所有工作环节当中,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导向性作用
预算编制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因此,在制订预算编制时,必须强化其主体责任。以项目库为基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前期谋划工作。采用早编、细编、实编等策略,完善年度预算方案,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编制质量,提升可行性与指导价值。第一,认真落实评审规则。在开展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当前的政策依据,以及项目的绩效目标、预算支出。一定要确保预算编制的内容充分且全面,所有的依据都应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制定,并且确保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在开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方案具有可预见性及可执行性。第二,针对绩效目标加大审核力度。事业单位所有预算项目均需要纳入绩效管理体系,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能够在单位内全方位覆盖,为单位后续工作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依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该部门的预算执行效果得到提升。
3.提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执行效力
首先,强化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再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责任人。与此同时,要出台相配套的奖罚措施。通过这种措施,强化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与自我监管意识。其次,落实预算通报制度。各部门要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针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对症下药,通过沟通和交流,共同提高本部门预算执行效果。最后,运行预算执行跟踪监控机制。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充分利用绩效考核制度对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不断提高部门员的工作质效与规范化水平。同时,为本单位预算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全程保障。
4.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构建起一个科学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导向作用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绩效评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必要支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绩效指标落实情况以及项目总体支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其中的缺陷问题与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还需要结合数据分析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尤其针对项目总体目标和少数关键性指标进一步细化,搭建定量与定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绩效指标框架,为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此外,为了更好顺应预算绩效管理的新形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预算编制要求以相关管理流程,做好预算执行分析、绩效跟踪监控和评价结果反馈等重要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预算安排约束机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下年的预算拨付相挂钩。要全面落实问责机制,以此来提高项目库管理水平。对于那些绩效考核结果较好的项目,要给予优先保障;而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项目,则要加大督促改进力度。通过这一举措,推动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5.对组织结构进行持续性优化调整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赋予事业单位较以往更高的管理权限,以便于事业单位能够结合自身管理需求,对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设置及人员配置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组织机构臃肿现象。其次,事业单位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在事业单位内部,需要建立起一个由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负责人共同组成的预算绩效管理小组,负责内部项目绩效目标、监管、评价以及考核标准的制订,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了落实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该小组第一责任人可由三个岗位负责人轮流担任。通过这种方式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一个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并且确保各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五、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也亟待加快改革的步伐。因此,事业单位要尽快更新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做好人员培训工作,针对现有的组织结构做出优化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力争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作者:王晓琳 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