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

摘 要:随着社会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算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治理机制的关键内容,其职能的发挥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发展效率和效果的提升。但在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带来一些管理风险。基于此,文章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分析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建设中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保证事业单位实现上述目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基础服务。但在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期间,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给各项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阻碍。所以需要事业单位明确问题的存在,提供科学的解决措施,提升新时期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预算绩效管理特征预算绩效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一部分,以绩效指标为引导,衡量项目成本,评估业绩情况,以这些工作为核心,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并提高绩效水平的整体性预算系统。

1.战略性

工作开展需要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为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服务。所以开展工作需要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关注单位的业务活动时,应将单位长期目标的实现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使长短目标有机结合,保证不同阶段预算编制的良好衔接。

2.资源优化配置

全面预算工作属于全员参与,全方位和全过程进行的控制体系,在工作网络监控下,需要纳入单位所有的资源,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分配,实现各部门职能的协调合作,避免出现资源闲置的问题。

3.系统管理性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一个极致化的系统控制过程,流程性比较明显,对于纳入管理的资源需要进行立项、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等操作,从而降低预算风险,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4.标杆性

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为单位的业务和财务活动提供控制和衡量的标准,并保证所有的主体都明确自身的行动目标和最终可能达成的结果。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建设的重要作用

开展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一是可以优化管理机制,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进而提升服务水平。本质上说,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管理工作。二是有利于提高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绩效管理是对预算资金进行的全过程管理,通过管理可以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程序及资金支付等全过程监督,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做出调整,更好地提高财政职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可以推动事业单位发挥为人民服务的职能,通过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和执行,针对性解决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预算责任。四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当前社会对政府单位财政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开展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可以推进预算结果面向群众公开,以满足群众获取信息的要求。五是推进公共支出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预算编制工作时,要明确效益目标,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使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促进政府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同时还有利于缓解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中频现的收支矛盾问题。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主体不明确

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所以一些单位的绩效方式多是上级对下级,部门领导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价,全面性不足,绩效机制不完善,主体过于单一。这样严重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同时也助长了个别员工为获得优秀的绩效结果,刻意讨好领导,导致单位中出现不良风气,绩效方式过于行政化,制度要求不明确,绩效标准不科学。

(二)部门设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需要安排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但一般情况下都是安排给人事部门负责,缺乏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一般是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精力被分散,不能专职负责这项工作;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对于预算绩效指标的认识不全面,对这项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影响到工作的实效性,导致单位整体绩效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工作成员的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对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个别人员可能出现滥用职权的问题,影响绩效考核部门的评价结果,难以保证准确和公平。

(三)绩效指标不细致

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绩效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实用。如果指标的设置过于笼统、形式化,则很难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绩效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度量衡,虽然各级财政部门分别设置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各级财政部门设定的指标个性化不足,占比不高,大部分都是一些所有部门都能用到的指标,无法体现出本部门的特点,也无法保证经过工作开展可以掌握每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了解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在实际指标的建设过程中,建立的指标大部分是经济性指标,直观性较强,对于一些主观意识状态等的指标考虑不足,没有将定性与定量指标妥善结合,难以反映出单位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也就无法保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工作期间过于重视对细节问题的把控,忽视了对整体的布局和优化,难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多数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过程中,对绩效制度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之与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也就难以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单位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单纯模仿借鉴其他单位的绩效制度,导致实际的绩效指标不适用、不够精细、覆盖面不全面,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体现出公平性。

(四)绩效结果利用不充分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用预算绩效评价的结果衡量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不重视对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的利用,难以发挥出其本身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会导致开展这项工作的效用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改进。事业单位本身设置的各部门之间拥有不同的业务范围和工作内容,正常来讲应当有不同的预算绩效指标,但实际上管理人员设置了同样的指标,无法体现出每个部门的特殊性,也无法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的针对性。比如,个别部门在某个时间出现成本支出超出预算的问题,影响到绩效评价结果,但对于岗位工作安排没有影响,很多员工觉得部门绩效与个人绩效无关,所以不关注这类问题。个别部门的整体绩效情况良好,业绩优秀,但单位没有给出对应的激励措施,导致部门成员积极性降低。这些导致预算绩效管理的结果利用过于形式化,尚未发挥绩效管理的实际效用。

(五)监督机制不足

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拥有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在单位执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财政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难度较大,面对的阻力比较多,来自多个部门,影响到具体工作的实施效果。同时,事业单位也没有针对工作的执行过程和最终成果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监督机制不健全,再加上这项工作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多且复杂,进行执行和监督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影响到监督作用的发挥,进而无法保证执行结果。

三、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建设的建议

(一)科学设计绩效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需要重新优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单位要强化对绩效主体的确认,规定好绩效周期,设定科学的绩效指标,合理利用绩效结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建设:一是绩效指标设定科学合理,要依据单位实际工作情况设计绩效指标,提高其明确性以及可行性。二是合理使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岗位、工作内容等在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中的权重。三是完善绩效主体。将单位内所有部门和工作岗位以及单位整体都纳入绩效体系,这样才能从细节处入手,找出每个部门存在的预算绩效问题,从而提升单位的整体绩效。四是妥善运用绩效结果。遵循预算绩效管理结果来评定薪酬分配等级,需要确定严格的绩效标准,保证每个部门的绩效和每位员工的劳动权益,然后根据绩效结果确定薪酬制度,包括知识价值和劳动成果都需要有相应的回报。

(二)科学确定绩效指标

事业单位要科学确定绩效指标,针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实际工作情况,坚持分类绩效原则,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特点来制定绩效指标体系,落实分类绩效。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评分的操作,借助定岗定编的方法,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具体人数,然后抽选出不同岗位的员工代表,按照风险程度、技术难度、劳动强度等维度,对每个岗位和所属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然后确定出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绩效得分,汇总到一起就是部门和单位整体的预算绩效情况。同时,总结当地劳动局、财政局核定的年度绩效水平,在这个范围内核定绩效工资总量,优化绩效薪酬结构,合理安排基础性与奖励性的绩效工资,并合理分配月度与年终奖的比例,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合理确定绩效主体

绩效主体的确定在绩效管理建设中至关重要,如果针对的是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进行考核,可以是上级单位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考核,确定预算编制和完成情况;还可以同级绩效,也就是由同级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的预算绩效考核,对单位的运营情况、各部门工作情况、完成政府工作任务情况以及群众对于单位的满意度情况等进行考察,能够更加客观、真实的对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还有就是自我绩效评价,也就是由单位自身对自身运行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由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负责开展,对整个单位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察,确定整体绩效水平,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事业单位在绩效建设评价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管理目的和管理需求,确定好绩效主体,为不同时期的绩效管理做好铺垫。

(四)有效确定绩效周期

预算绩效管理周期的确定也是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如果周期较长,员工会逐渐遗忘绩效结果,无法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如果周期较短,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处理绩效过程和得出准确的结果,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事业单位需要科学确定绩效周期,根据需要可以分月、季、半年度及年度分别开展,针对少数特殊的业务活动可以单独开展绩效评价。对于某些特殊的业务内容也可以增加独立绩效。所以,单位需要结合业务情况和工作进展,合理确定绩效周期,例如在绩效评价的某个阶段,发现单位管理的效率及质量不高,就可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绩效活动,以审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修正,从而改善整体的工作状态。

(五)合理运用绩效结果

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相应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对此,事业单位需要在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的工作情况,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和激励机制进行挂钩,积极借助“平衡计分卡”等方法进行管理。比如将每个部门的总分设定为100分,并分别设置细节不同的25个指标,评价维度选择“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成本管控”四个方面,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绩效。对于得分符合标准的部门,进行奖励;对得分超标的部门,扩大奖励力度;对于得分不符合标准的部门,进行处罚,从而强化激励与约束作用。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编写《预算绩效管理分析报告》,公开预算绩效管理成绩、评分标准、奖惩标准以及绩效结果等,保证其透明性和公开性。

(六)强化管理机制建设

一是强化责任管理。事业单位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对于奖励性支出的提供,建立起目标导向机制,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成绩效指标,然后分别下发给各个部门,为每个部门都制定科学的目标,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并保证单位的公益性。同时单位要强化责任管理,针对绩效薪酬工作成立专门的小组,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归属,并由小组负责具体改革方案的修订、变更和实施,完成各指标的统计和评价工作,为改革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二是实行动态管理。事业单位要提升统筹兼顾的意识,借助目标过程管理绩效机制进行动态管理。从年度预算控制工作入手,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各项业务活动的预算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并根据活动的轻重缓急程度,对是否达成目标的结果给予奖励和处罚;同时将奖励性与基础性福利相结合,并适当向关键部门和业务倾斜。三是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提高预算绩效的执行力度。各单位可以结合预算内容及部门设置情况,将这项工作合理分配给相关职能部门,并要求各部门结合部门特点分化执行,细化执行目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及时完成相应的工作。

四、结语

总之,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事业单位进一步明确本单位的发展宗旨和目标,联系单位当前的运营情况,科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明确绩效主体、绩效指标、绩效周期和绩效结果的处理,稳步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进而推动事业单位各项职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任会领.新形势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和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20(5):51-52.

[2]刘霞.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市场,2021(4):95-96.

[3]李娟.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4):17-18.

作者:罗方园 单位:舒城县棠树乡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