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

摘要:当前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已呈常态化。但要把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有机融合到一起,发挥“1+1>2”的科研效果,绝非易事。提升高校实验室跨学科团队合作效率的关键是要构建高效的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高校在跨学科实验室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应立足实验室工作特点,深入考察现有绩效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

1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现状

鉴于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特殊性,引入绩效管理模式,易于协调不同专业人才之间的关系,显著提升科研合作水平,充分调动和保障实验室不同专业科研人员参与实验室研究的积极性。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德能勤绩廉”模式,就是从德、能、勤、绩、廉五个角度去考核实验室跨学科团队成员。这种考核一般采取年度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参与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二是“检查评比”绩效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工作状况的定期检查,评比不同人员工作实效,并随时公布评比结果。这种绩效管理方式适合高校跨学科实验室开展对工作人员的过程性评价。三是自我考核模式,主要通过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工作的成员自己评估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并上传自我考核数据提请全体成员审核的方式开展。自我考核模式考量参与实验室工作的不同专业的人员工作特点,能够较大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其他绩效管理模式,如共同参与管理模式等。当然,随着我国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在开展绩效管理中,并不是仅仅采用上面一种绩效管理模式,往往是两种及以上绩效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初步构建,为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是,我国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2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2.1评估不同专业成员工作实效及绩效数据采集较困难

与企业绩效管理相比,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有自己特点,如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工作的成员构成复杂化、人员变动较快等。这就导致在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成员工作实效评估中难度相应提升,尤其是绩效数据采集较困难。不同专业的人员所属部门绩效管理方式存在差异性,这也导致在跨学科科研团队评估中绩效考核标准也存在一定冲突,如有的成员所属部门侧重于学术成果的考核,有的成员所属部门侧重于科技研究过程考核,有的成员所属部门侧重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考核等。因此,如何评估不同专业成员的工作实效,进行扎实有效的数据采集,是当前高校构建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2.2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考核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

从绩效管理制度看,很多高校在制定跨学科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中,往往是从学校的宏观绩效管理制度出发,出台制定相关绩效管理制度。但是,跨学科实验室工作毕竟不同于常规的高校教学工作,也不同于其他普通实验室工作,如果不能彰显跨学科实验室工作特点,就无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制度。从考核指标权重设置看,不少高校在考核中,侧重于终结性指标的考核,未能充分考察过程性指标。这导致很多在实验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工作并没有得到认可。还有的高校在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指标设置中,实验室领导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权重设置较高,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业绩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低,导致绩效管理本末倒置。

2.3未能彰显基层人员绩效管理主体性

尽管过去十几年我们都在倡导高校管理去行政化,但是行政化管理在部分高校还是存在,甚至个别高校更加严峻化。这导致很多高校在跨学科实验室绩效管理中,难免受到行政化管理的影响。不少高校在具体的跨学科实验室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中,还是习惯上采用“从上至下”的绩效管理模式,即侧重于上级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成员工作实效的考核。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彰显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管理的主体性。上级主管部门对跨学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往往存在表面化、浅层化等现象。同时,上级主管部门由于自身工作人员有限等问题,也导致在开展对下属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存在考核片面,过于倚重下级部门提供的绩效考核数据,对相关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的核实存在工作不到位的弊端。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中的基层科技人员在绩效管理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利于跨学科实验室科研任务目标的实现。

2.4未能建立及时有效的绩效管理反馈机制

绩效管理反馈机制是构建可持续性绩效管理的后续保障。我国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很多绩效管理反馈机制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多数高校侧重于年终绩效管理结果的反馈,并没有出具详实完善的绩效评估数据及其来源,导致终结性绩效管理反馈很难获得被评估人员的认可。有的绩效管理反馈机制仅仅反馈了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被评估人员的后续工作缺乏科学指导价值。2013年,国内某教育网站对国内部分高校的跨学科实验室绩效管理现状展开问卷调研,在绩效管理反馈机制问题调研中,2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实验室并未制定绩效管理后续有效反馈机制,4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实验室绩效管理反馈机制运行效果有限,对自己后续工作帮助不大,仅有1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绩效管理反馈机制相对较好,充分看到自己工作的特点,对自己改进后续工作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3构建新型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议

3.1建立不同专业成员绩效数据采集与评估机制

一是要首先明确绩效数据采集标准。高校跨学科实验室要在充分考察学校、不同成员所属部门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标准的前提下,创新制定适合本实验室工作实际的数据采集标准。二是明确绩效数据采集渠道。要实现科学完善的绩效数据采集,应当建立线下采集为主,线上汇总与后续采集为辅的数据采集渠道。三是注重信息化数据采集与评估。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云端网络技术等为高校跨学科实验室开展绩效管理数据采集与评估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可以从技术层面保障数据采集与评估的公正合理性。

3.2创新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合理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

从绩效管理制度看,高校跨学科实验室要能够结合本实验室工作的特点,创新绩效管理制度内容,要根据本实验室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原有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从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设置看,要更加重视过程性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设置,要改变以往终结性指标考核权重过高的弊端,更加注重参与跨学科实验室科研合作人员的工作过程的考察,即便是没有达成预期科研成果,只要是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做出贡献就应当在绩效考核中有所体现。同时,在指标权重设置中,要更加向一线基层科研人员倾斜,要保障一线基层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激情投入后续科研工作中。

3.3创建立体式绩效管理模式

高校构建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要改变以往“从上至下”的绩效管理评估主体模式,更加重视基层人员绩效管理主体性的发挥,创建上下结合的、立体式新型绩效管理评估主体体系。高校跨学科实验室在对工作人员绩效管理中,要吸收基层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的合理建议,为基层工作人员参与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渠道。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在参与跨学科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中,应当更加主动积极地走向基层,充分调研基层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状况,出具真实全面的绩效评估考核数据。

3.4构建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高校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中,要重视反馈机制的构建。一是反馈机制必须让所有被评估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相关绩效评估数据采集的来源与依据;二是反馈机制必须能够为被评估人员提供后续工作改进的支持,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借助绩效反馈机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为后续工作改进提供帮助等。同时,为了保障绩效管理反馈机制运行,高校在实验室跨学科科研团队绩效管理中,要定期开展绩效管理反馈信息的调研,如鼓励跨学科实验室借助绩效管理网络平台反馈自己对绩效管理的建议等。

参考文献:

[1]刘慧娟.绩效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5):35-37.

[2]聂飞飞.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3]邢燕鹏.跨专业群视野下实验室创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23+25.

作者:俞淼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