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论文(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
1现代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1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俗称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采用案例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实践环境下,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并且千方百计地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同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案例教学法直接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案例,同时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酒店管理专业课中,把专业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对某一具体问题,巩固和强化学生的识别、分析能力。比如,在《饭店服务技术》课程中,讲述餐厅处理特殊问题时,教师首先将案例展示给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教师讲评案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或分小组完成。由学生自己负责收集信息、设计方案,以及最后实施项目和最终的评价。在实施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的要求都能了解和把握。比如,在《宴会设计》课程中,设计宴会的菜单、主题宴会的台面台型设计这样的内容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我的创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1.3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就是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参与教学活动中,对于某一具体的职务由学生来扮演,对某些工作进行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充分体验这一角色所起的作用,在表演中,使自己和其他学生均受到启示,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角色行为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对问题的观察力,在活动中学会进行体验和创造。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很多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给学生以动态情景,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在教学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在具体的事件中,参与者将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2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2.1教学形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抑制了学生的潜能。而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在45分钟的课堂上,通常情况下教师讲课仅占20%,剩下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
2.2教师作用
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作用,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承担知识的传授者。对于现代教学模式来说,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逐渐从活动的主体地位和主要角色转向活动的主持人和协调者,为学生展示、锻炼自己搭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准备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
2.3传递方式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单向传给学生。对于现代教学模式来说,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讲课,同时进行指导,学生的职责就是听课,以及活动,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以及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补充信息,直至学生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2.4参与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自身的努力程度成正比。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影视、音像和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3现代教学方法实施的作用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自由讨论使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现代教学法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制订方案、做出决案,反馈信息、评价成果,所有环节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大大地提高。通过实施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应对不同的情景,不断地做出新的应答,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4总结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通过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一方面掌握酒店专业各门专业课知识,另一方面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课程与实际的联系,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创设工作情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用教具、学具,组织学习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作者:郑莉红 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不稳定。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并未形成长期稳定的目标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状离所需的理想高度仍有不小差距,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考虑,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完善仍需更进一步的深入和延续。
2.契合度不高。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实施过程中的业务实践环节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和企业实习的标准融合度不够,不同品牌的酒店的做事方式因其经营理念而有所差异,学生常常无法做到在符合学校标准的同时,还遵循酒店的服务和管理理念。学校跟酒店应保持长期稳定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彼此发展动态,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双方进展尽力保持在同一频率上,从而使得合作更加默契。
3.灵活度不够。酒店往往会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学生能力条件来将实习生分配在不同的实践岗位,岗位一般分配之后就不会更换,这与学校培养初衷有所偏差,也并未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实践教学目标,学生无法获取到相对全面的实践经验。
4.缺乏政府支持。校企合作往往只是酒店与学校之间遵照市场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共同意愿并达成一致之后,自愿走到一起并最终形成合作关系的两者行为。然而,仅从对学生的要求角度来说,酒店和学校双方都持有不同意见。因此,校企双方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也无法维持长期有效的循环体系。这就需要政府的立法与协调,进而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并制定培养目标,其后各方再在操作的过程当中逐渐磨合。
5.学生忠诚度低。“实习生不愿到实习酒店工作”是各院校普遍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采取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来说,非常尴尬且无奈。双方投入大量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之后,效果与目标相背离。实习生不愿从事酒店业反映出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行业缺乏忠诚度,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因素有很多,有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首先,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传达给学生的行业印象与学生的实际感知有一定差别;其次,酒店对待实习生的培训并未采取特定方法与适宜的态度,这会造成学生对行业失去信心与兴趣;再者,酒店行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依然对酒店从业人员有歧视和偏见,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最后,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理性分析,这种对待学业或未来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造成学生对专业忠诚度低的原因。在各类行业中,酒店行业岗位的流动率居高。一项针对酒店人才的调查报告显示,员工流动率在30%以上的酒店占35%左右的比例;占36%的酒店其员工流失率保持在15%至30%之间,仅有5%的酒店其员工流动率低于10%。如表1所示,我国旅游高校面临着毕业生在酒店业内的低就业率、高流动率的问题。
二、解决途径
1.酒店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酒店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目标制定。校企合作之前应对彼此进行深入的了解,校方应充分了解酒店的经营理念及特色、经营现状、文化氛围和发展前景等,酒店应该深入学校,了解校方专业设置理念,教学方法、特点以及学生想法、普遍性格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规律、社会需求进行目标的确定。
1.2方案设计。一是课程设置。首先,丰富课程开发主体。如邀请酒店资深职业经理人,形成专业队伍,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一定数量的核心课程;其次,由职业经理人队伍,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岗位任务,知识,技能,态度,质量和受训工作要求等,进一步筛选相关的教学内容。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课程模块相结合,形成一个专业和专业化方向的课程体系;二是建立实训基地。酒店业是我国对外开放后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酒店业注重经营理念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工作氛围,注重实践、积累再加以运用的循环学习过程。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过程中,必须与酒店保持密切交流,最好能让酒店全程参与,实训场地的环境、档次以及各教学环节的技术含量都直接决定实训效果。校企双方应明确责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最大程度整合资源,为维护彼此的利益进行最深度的合作。与此同时,签订实习协议来确保实习效果,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聘请特定的酒店企业高管和专家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并给出相应鉴定及意见,以确保校外专业实践的质量与水平能够不断提高;三是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措施得以有效落实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是“内修外聘,强强联合”。“内修”是指修炼校内专任教师,针对每个老师的专攻方向,给其提供最优质的酒店进修学习,令其每年都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再上升至理论,进修阶段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偕同行业专业一起考核进修效果,达标后方可返校任教;“外聘”就是从酒店行业挖掘到最具实践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对其进行师资培训后让其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综上所述,“强强联合”即理论、实践高度结合,专职、兼职无缝对接,共同为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做出努力。力求达到课堂如社会,社会似课堂的境界。
1.3制度设计。制度应当刚柔并济,不可太过死板或松懈。让酒店行业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体制的制定中,以确保培养方案的切实可行性。改变传统的学校单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的制度,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交由酒店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校企结合评判下产生学生最后的总体学习质量结果。推行实践项目选修学分制,通过推行这种制度拓宽学生接触社会的空间,使其更好的发展潜能,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择业,自主人生。将学业的主动权交由学生手上,变刚为柔。构建优胜劣汰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提早适应社会规则。
1.4监控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都扮演着合作伙伴的角色,共同为目标作出努力的同时还应对对方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有效性。培养方案实施之前双方都应做好应急预案措施,以保证培养过程当中出现变动或问题时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或补救行为,降低项目执行成本及风险。
1.5构建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评价系统核心是评估主体。然而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可知,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希望组织在制订战略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优先考虑,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权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甚至产生矛盾。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我们提供分析框架,为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当中评价主体为学校、酒店、学生、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被评价者为培养行为、方式和效果。酒店作为较大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评价体系设置应注意确保评价者的权重分配合理,评价者的身份保密性等。发展是核心,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换成评价指标,通过具体的制度将参与合作的学校以及被培养的学生的行为与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6总结改进。一是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提炼总结虽然是个艰苦的过程,但也是积累与提高的过程,把效果好的模式与方法总结提炼上升为“标准”,通过不断的循环罔替,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实施手册;二是处置遗留问题。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合作阶段,对本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合作过程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管理系统。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虽有不足但不可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就进入到下一个培训实施管理中,采用新的措施来纠偏,如此反复,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培训工作也将日趋完善。
2.酒店参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工作。酒店还可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根据本科生的特点,酒店可通过担任顾问或设立创新基金项目等方式深入到学生团体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对社团活动或学术科技竞赛进行指导。通过该途径,酒店不仅可以使企业文化被熟悉,还可提高酒店品牌知名度,进而为往后的招聘夺得先机。对于学校或学生而言,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增强其思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总结
对于高校和酒店来讲,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的合作,大有裨益。企业崇尚优胜劣汰、自由竞争的工作氛围,由技术革新带来的新鲜动力必定会为高校教育注入一股鲜活力量,有助于改善当前高校固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快专业教材的新陈代谢能力。此外,还可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减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企业的人才储备工作也可因此进行的更好,新员工的成长周期会缩短,培训成本得以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得到提高。
作者:康芬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三篇:酒店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便无法公平、公开、公正地顺利进行人才的招聘及选用工作。目前,部分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工作重心完全放在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而忽视了对用人机制进行建立。部分酒店则是笼统地延用传统的用人机制。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酒店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无法与现代酒店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无法满足酒店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进而对酒店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酒店发展的竞争其实质也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优秀的人才便降低酒店的服务质量,影响酒店的社会名誉,进而影响酒店的经济效益。
2.缺乏相应的学习培训制度
学习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员工的发展空间,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多数酒店经营者对培训工作的开展无正确的认识,不够重视对员工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学习和培训。或者培训工作的进行过于潦草,培训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业绩、员工发展等进行紧密联系。同时,酒店中缺乏相应的培训教师及培训教材。临时担任培训师的人员培训理念陈旧,其培训能力较差。这便导致培训手段过于简单枯燥,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无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效果较差。无明确、标准的培训制度作为依据,培训工作的进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业务素质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影响到员工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导致怠工、懒散等工作现象的出现,制约酒店的发展。
3.缺乏规范、安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制
多数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均未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从而降低了员工的安全,进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安全保障的工作无法调动和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制约酒店经济效果的提高。
4.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体制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奖惩不均。目前,多数酒店均重视对员工进行各种惩罚,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惩罚过严、激励不足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机制不仅无法提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使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增强其对企业的不满情感。第二,奖罚不明。多数酒店经营及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奖罚时,未能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因素,因此导致奖罚缺乏公平性。无法对员工进行分明的奖罚,容易导致员工产生委屈感和失望感,增强其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挫伤其工作的热情。第三,奖罚手段及方式过于单一,未能起到激励的效果。
二、完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分析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酒店在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及模式需紧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酒店的现展需求得到满足,促进酒店快速、健康发展。
1.完善人才招聘制度,优化人才聘用程序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的最初和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招聘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对人才招聘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善。在进行人才招聘工作前,需首先明确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及程序。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三感”、“三度”的标准来进行人才的选拨。三感具体指的是工作人员的亲切感、责任感及忠诚感。三度具体指的是靓度、风度及高度。出于形象的考虑,通常情况下,从事酒店服务的工作人员其平均身高应超过167cm,且需外表端正、五官端正,且表现出一定的气质。在酒店工作中,工作类型种类繁多,各类型工作均有其各自的人才技术及服务要求。因此在进行人员分配时,应根据工作的具体特点及要求进行科学地人才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和人才发展需求。人才招聘必须要严格把握形象好、技能高、管理强三大标准。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后勤部等是酒店中的重用部门,在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招聘和任用时,选严格挑选事业心及责任感强、组织协调能力高等人员来担任相应职位,实现人力资料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利用价值。同时,在招聘及任选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用原则,且公开化、透明化酒店内部各个重要职务,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酒店重要岗位为酒店的发展服务。人员的聘用需严格经过考试、面试、考核等程序,对工作人员各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保证酒店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水平及素质得到提高。
2.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录用工作人员后,需要严格按照一定制度及程序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在酒店行业,培训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服务礼仪培训等。培训机制需根据酒店的具体规模及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制定。进行学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及服务意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酒店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应选择酒店中专业技能扎实、综合能力及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作为培训师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工作,也可以外聘优秀的酒店培训师来对员工进行培训。第二,培训师在进行培训时,需根据培训具体内容,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需灵活应用各种说话方式和教学方法,活跃培训课堂气氛,吸引学员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兴趣。第三,培训完成后,还需及时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提高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促进其业务技能及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才聘用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员工进行职业挑选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酒店管理中,需不断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享受到良好的劳动及社会保障,增强员工的安全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酒店在发展过程中想要吸收优秀的工作人员,就必须为每个员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安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高度重视对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进行建立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得到生活及安全保障,让员工踏踏实实地为酒店的发展服务,促进酒店经济效益的提高。
4.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酒店在进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的同时,需同时进行激励制度建设,并将其纳入考核机制中。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职工待遇的方式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酒店,为酒店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进而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激励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可有效提高员工的安全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优秀人才流失的发生。激励制度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奖罚分明的原则,这个才能让员工通过激励制度明确酒店工作的相关道德规范和技能要求,促进其不断完善自身工作能力及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高酒店的企业文化,而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会给酒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酒店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酒店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促进管理效果的提高,为酒店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作者:王凯霞 单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一、现状解析及原因探讨
1.学生层面
(1)不愿从事一线服务工作,对专业内涵的认知肤浅。酒店提供的实习岗位多为前台、客房、餐饮等一线服务部门,工作辛苦,实习酬劳不高。一部分,实习生由于受传统思想对酒店服务业错误认知的影响,心理上排斥服务行业。另一部分,学生虽然认同服务行业,但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歧义,尚未从心理认识到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职业态度、较强服务意识、牢固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较高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经历一线基层工作锻炼。必须从办理Checkin、Checkout、铺床、洗马桶、端盘子等等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多数学生觉得大学生的身份光鲜,让与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同事做一样的工作,但又拿更低的实习酬劳,实在是既委屈又不值得。学生通常会产生大材小用之感,将自己划入廉价劳动力的行列,对岗位实习反感抵触。
(2)遭遇挫折回避退缩,对实习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在酒店这个新环境里,老员工的排挤、超出预想的工作量、管理人员强硬的管理态度、所分的岗位不理想等现象极易使之产生失落感与挫败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只是为了获得实习成绩或赚取报酬才来到酒店。当他们的失落与沮丧不能靠个人意志转化为努力改变现状的动力,又没有得到外力的及时疏导,便容易演变成回避与逃离的借口。这类学生往往会自作主张中断实习,给酒店和学校的实习管理工作制造障碍。
(3)熟悉岗位后迷失进取方向,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多数的酒店一线工作,大概1-3个月便可成为岗位熟练工。而酒店提供的轮岗机会却很少,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便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进入为实习而实习的低迷时期,没有把实习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一定程度上错失了一线学习的良机。
2.酒店层面
(1)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管理理念对学生无任职吸引力。很多酒店的管理理念、薪酬福利制度存在问题,不仅对新入职的实习生缺少适当的关怀,而且对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熟视无睹,加之薪酬福利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等,都会降低实习生的工作安全感、幸福感及满意度,最终导致潜在人才的流失。
(2)轮岗机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降低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酒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实习期内为学生提供的岗位通常是单一的。从我们五年的调查显示,实习期间始终在一个岗位或部门工作的学生人数比例都超过了80%。酒店不愿提供轮岗机会的原因:简化管理程序;节省额外培训支出;招收实习生的数量已经超出合理的人员配比范围,而不具备轮岗的现实条件。轮岗机会的大量缺失造成学生实习体验单一,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缺失进而导致实习生酒店从业兴趣的降低。
(3)劳动强度和时间超出实习生心理预期的承受能力。在问卷调查及日常沟通中,较多学生反应了酒店劳动强度大、加班现象频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也不是个例,造成很多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感到身心俱疲,对酒店工作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决定于酒店的服务性质;另一方面也源自酒店管理者忽视了实习生群体的特质,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
3.学校层面
(1)对实习合作酒店的选择不够审慎,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随着中国酒店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从数量上来看,可供选择的实习酒店非常多,但并非所有酒店均适合选作实习协作单位。有些短视的、管理不先进的、酒店吸纳实习生根本不是以培养潜在员工为目的,而是主要将之视为廉价、好管理的劳动力资源来使用。学校如果只为顺利完成实习安排而选择与这样的酒店合作,不仅无法实现教学与实习相融并进的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排斥酒店行业,将酒店业划在职业生涯以外。
(2)薄弱匮乏的师资,短暂小范围的实习跟踪指导。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在大四或大三的时候开始实习生活,这个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属于成年人,但在心理上远未成熟。对于实习中遇到的难题有时无法靠个人力量得以解决,需要有酒店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当前国内多数院校人力资源紧张,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仅能或难以满足在校生的教学需求,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导致实习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工作实践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出现消极怠工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3)实习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多数院校的岗位实习评价指标不完善,仅采取形式单一的毕业论文、调研报告、实习日志的形式给出实习成绩。个别酒店提供的实习生实习鉴定书也是千篇一律,字数有限,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由于学校和酒店的约束能力有限,学生敷衍了是等投机心理的滋生,对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深思和理解。
二、优化实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机制
(1)建立生活化、常规化的实习动员机制。有效的实习动员,靠1—2场临阵磨枪式的实习动员大会是无法实现的。专业管理者应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深入渗透实习启蒙教育。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在课程设置、授课模式选择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让在校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就业前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上岗后心理抗打击能力。邀请毕业后一直从事酒店工作的学生回校交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酒店行业是可以做、能做好、前景好的行业。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生实习跟踪制度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给在职教师创造顶岗实践机会和参加行业教育研讨机会,为专业教师争取教师进店顶岗实习机会。这样既可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时更新其知识体系,又能了解真实的实习情况,为理论和实践教学积累最直接的材料,努力培养即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人才。积极聘请酒店业在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优秀的员工)引进课堂并参与日常教学,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理念,了解最贴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眼界。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酒店、学生与酒店的沟通机制。借助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邮箱、QQ、电话等通讯工具,及时准确的了解实习生动向,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问题。另外学生实习期间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看望实习生,可以使实习生得到无法替代的心理满足感。
(3)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传统“3+1”(本科)的教学模式,将其调整成“2.5+1+0.5”的教学模式,将“2+1”(高职)的教学模式调整成“1.5+1+0.5”教学模式。通过两年半或一年半的在校理论学习后,将学生送到实习单位,给学生留半年时间返校或选择留在酒店继续工作。每年的1月份(春节期间)是酒店的用工荒,这个时候把学生推向市场,即将学生早半年送出去实习,占据较好的实习岗位。最后半年自愿选择回校或继续留下酒店工作,这样学生比同一年毕业的学生相比较多了份竞争优势。
(4)完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应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和成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设计的考核项目应该既能发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又能体现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性。在考核项目设置上我们做了以下尝试:根据实习期内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需求及心理变化,将实习考核拆分成三个循序渐进的项目任务来布置。第一阶段:实习“孕育期”。实习时间,实习期间的1-3个月;实习任务,复述酒店和所在部门组织机构,介绍所在部门产品;提交时间,实习期的第三个月底前。该项目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酒店内外环境,对酒店产品要有意识关注,在对客服务中加深体验,熟悉企业文化,增强酒店融入感。第二阶段:实习“哺乳期”。实习时间,实习期间的4-6个月;实习任务,根据工作岗位,列举工作中遇到的5个突发事件,附带解决方案;上交时间,实习期的第六个月底前。本项目要求,学生对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生的问题真实的记录,客观的描述解决方案,反思是否学以致用。目的是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矫正、设计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能力。第三阶段:实习“断乳期”。实习时间,实习期间的6-10个月;项目任务,撰写酒店管理方面的论文或实习调研报告一份;提交时间,实习结束、返校之前。本项目要求,实习生以合格的酒店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以国际化的视野、良好的职业态度、较强的服务意识、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为落脚点。真实反应酒店管理、学校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学生对上述实习考核方式普遍评价较高,认为该评价体系在实习的不同阶段指引他们在岗位上不断探索、学习新知。虽说花费精力远超传统的实习报告,但对离开校园的学子而言确实发挥了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
2.酒店方“以人为本”的策略调整
(1)增加轮岗机会、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实习成就感。实习期间,酒店应力争为实习生提供至少一次的轮岗机会,并因人因岗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体现了企业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也增加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既可有效降低实习生从事单一工作的乏味、疲惫感,又可增进他们对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的了解,提升其实习成就感。
(2)制定合理的实习生劳动合同,保护实习生合理的劳动休息权利。虽然国家并未制定细化的实习生劳动合同法。但是酒店行业是流动人口最多的行业之一,每到旺季,劳动强度大,人员匮乏,要想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保证实习生的合理权利,建立实习生忠诚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保障了实习生的权利,又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大的担忧,将忠诚的实习生变成忠诚的员工。(3)加强情感交流,改善薪酬福利,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愉悦感。实习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自身存在一个角色转化的调整期,在服务技能的掌握、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酒店管理者应给予实习生适当的关怀,帮助他们尽快地、顺利地完成从被服务对象(学生)到服务者的转化,感受到工作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温馨,培养其职业认同感。有效的福利制度保障,改善实习生的福利待遇,如薪金待遇、医疗待遇、培训待遇等。使学生体验到酒店的人性化关怀。
三、总结
综上所述,能否探究出优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有效途径: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关系到学生择业的正确性。需要学校、酒店、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三方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实习管理的科学、规范、完善,必将增进实习工作的实效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崔鸿涛 单位:渤海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四个合作的内涵
1.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合作育人为模式
合作育人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共同承担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制度。(1)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2)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建立行业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来发挥指导作用,即行业制订标准,学校按标准培养,行业企业来监督和评价。(3)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企业要具体而微地承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对学生做出评价、共同管理学生。
2.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合作就业为目标
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校企双方应紧紧围绕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能力提升的主线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包括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成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机构、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指导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开展职业角色体验活动、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就业辅导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
合作发展就是在前面三个合作的基础上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作为高职院校,要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工作重点,把校企合作作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战略,拓宽校企合作思路,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企业,要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通过校企合作做好人才储备,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前高职教育“四个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明,校企合作缺乏激励政策和制度保障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引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政策仍没有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至今未出台规范高职合作办学的法规制度和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特别是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造成有些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二)校企双方目标利益难以达成一致
高职院校和企业不同的社会属性造成二者合作的目标存在差异,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冲突。学校作为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主要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是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它需要学校培养生产需要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现行机制下,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没有直接的责任与义务。这样,在合作时企业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寻找平衡点,增加了合作的不稳定性。
(三)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学校的技术与人才资源,学校只有发挥服务功能,才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师企业经历较少,科研能力较弱,对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帮助不大。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一些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特色,距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三、基于四个合作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与河源假日酒店合作,合作的主要方式是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及就业。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酒店管理专业与河源酒店行业的合作范围逐渐拓展,合作形式越来越全面。从2010年开始,进行了“四个合作”方面的探索。
(一)组建河源酒店职业教育联盟
2011年,由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河源酒店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由河源市旅游局、市酒店业协会、高星级酒店(度假村)和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中职院校组成,其性质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联合体。这种新的联盟发展模式无论是对职业院校、酒店企业还是政府,都将发挥巨大的引导作用。它既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知识、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又能充分发挥酒店企业在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还可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充分履行校企双方的社会责任,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政行校企联盟,发挥各自在行业指导、先进酒店管理理念、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二)开展以订单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校企全面合作
从2010年开始,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河源的三家主要酒店企业合作,分别成立了翔丰酒店班、假日酒店班和御临门温泉班等三个全过程订单式培养班级,校企双方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合作,企业参与招生、教学、管理和实习的全过程。主要合作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学生入学之前,校企双方就开始协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招生宣传、新生入学教育、认识实习、节假日帮工、暑期社会实践、企业文化课程开设、学生技能比赛、企业奖学金发放、顶岗实习安排、就业等方方面面。(2)共同开发课程利用酒店职业教育联盟这一平台,合作酒店的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和学校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共同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了解酒店的岗位设置、岗位工作任务、酒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然后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共同制订课程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及要求。(3)企业资助学生由于订单班的学生相当于企业的“准员工”,为了激励学生,企业出资设立了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家企业还冠名赞助酒店管理专业技能竞赛,这种冠名竞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苦练技能、参与活动培养能力的积极性,又宣传了学校、宣传了专业,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同时,宣传了企业,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4)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学生一入学,相关酒店便出资为学生制作体现企业特点的班服,使学生有企业归属感;酒店还定期派培训人员给学生讲授“企业文化”方面的课程;企业举行重大活动也邀请学生参加;酒店在节假日业务繁忙时请学生帮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
2.系统设计“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是订单培养的关键,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过去与假日酒店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设计,完善了“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1)有组织、成建制的参加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分别派指导教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实习;(2)使学生有机会实习管理岗位,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对过去分散实习的第六学期也进行了有效管理,第五学期主要实习基层岗位,第六学期学生轮流实习领班;(3)企业设计培训方案,并派管理人员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如《酒店服务心理学》、《酒店营销策划》等课程就安排在酒店由管理人员结合企业真实案例授课。
3.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学校与酒店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教材,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与酒店主要岗位对应的教材,既可用于学校教学也可用于酒店员工培训。
4.校企共同组建教师队伍
学校聘请酒店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或指导实践,介绍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同时,学校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并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服务。通过校企全面合作,真正建立起“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5.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学校成立了酒店管理研究中心,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为合作企业提供酒店企业文化创新、营销方案的制订、酒店人力资源培训方案的制订及菜品创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将产学合作提升到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较高层次。
作者:俞彤 朱智 唐继旺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1.时刻关注酒店行业发展,认真开展专业调研
开展专业社会调研是突出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职业发展性,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专业社会调研,了解酒店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等,使专业设置和调整更好地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酒店行业和企业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岗位的任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综合考虑学生就业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适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对调研资料一定要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调研结论,为专业建设改革、创新提供最新的、最有力的依据。
2.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实践专家研讨会是寻找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第一步。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会引导高职教育围绕产业结构的发展去建设专业。召开好实践专家研讨会对于做好职业教育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实践专家来自企业,对市场有更真实的认识,分析到位,能找准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实践专家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层次化、系统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培养逻辑体系,设计以工作过程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增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推动人才供需市场互补,真正办成迎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
3.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与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基本一致,构建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模式。培养过程应以实践知识学习为专业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实际工作环境,尽早接触企业。设计和实施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联系企业,共同实施对学生的系统实践能力培养。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要增加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更多时间用于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力。教师也要开展信息化教学学习,积极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建成以就业为导向,岗位能力为目标,工学交替为基础,课程建设为重点,实践教学为关键,学习效果为依据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集中顶岗实训,切实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要培养适合酒店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深入到酒店实践环节中,培养职业意识,熟悉企业管理环境,积累企业经验,提升技能和综合素质。校内课程实训能较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这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毕业直接上岗无缝对接的需求,所以很有必要强化集中顶岗实习。如半年的集中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提前深入企业,过度为“职业人”,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选择能够代表酒店行业先进水平的经营实体建立合作关系,以使学生可以在实真实环境中深刻感受到酒店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酒店的具体运作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提升。
5.广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共同编写教学运行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资料;组建校企合作协会、专业指导委员,共同开发行业用人市场;共同开展上岗证、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形式的培训;酒店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委派专业教师到酒店挂职锻炼,邀请酒店行业专家到校讲课或是举行专题讲座,传递行业信息,介绍行业最新动态等,引导企业关心支持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度合作。要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拓展合作领域,共享优质资源。行业企业蕴藏着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和建设内容丰富、更新及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校师生、企业员工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沟通互动、行业培训等服务,让教师和学生随时关注行业发展,获得最丰富的市场信息。
6、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构建“互动共享”型师资队伍
只有拥有一批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才能够带动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师资队伍中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在少数。那么要想让培养出的学生紧跟市场发展,首先应构建“互动”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到酒店进行挂职锻炼,努力提高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同时了解酒店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来随时充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最有价值的行业知识;另一方面,从酒店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指导,灌输学生行业发展意识。同时建议教师多走出去参加各种行业培训和交流会议,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养成良好的职业思维,更好传授给学生。
7.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建立评价体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应该与酒店人才需求考评一致,高职酒店管理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标准改革传统考核模式,探讨新的评价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需求市场的发展,突出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相结合,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深化实践教学考试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核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最终做到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为导向,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形成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程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与口试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8.小结
总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要随时关注酒店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着力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提高,突出行业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不断探索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争取为社会培育更多可用之才。作者简介:倪小丽,女,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师,讲师,主要从事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倪小丽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七篇:酒店管理中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重构
(一)评价主体方面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评价主体仍然很单一,决定权还在教师手上,学生基本上很少参与评价。为此,浙旅院酒店管理专业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进行了改革,将评价主体由授课教师扩展为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等。当然,这里所说的多元主体并不是指所有的学习内容、评价项目都由多个主体同时评价,而是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评价项目,由不同主体进行评价,从评价活动的整体来看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如针对综合型实训作业、实训项目或对学生素养的培养,采用“教师、学生联手考评”的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打分,教师单独打分,总评成绩即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结果。
(二)评价内容方面
浙旅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是高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在客房部的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是楼层清扫、房务中心、PA等,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楼层客房清扫、服务中心、PA等。学生毕业一两年后,发展岗位主要是领班、主管,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客房部日常服务质量的现场督导管理。本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达到就业岗位的专业要求。具体包括: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客房服务与管理知识,掌握客房业务内容、工作标准及流程;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客房服务基本操作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完成客房部的主要服务与基层管理工作;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酒店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依据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评价内容重新规划设计,按“入门—服务—管理”的思路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导论—饭店清洁保养—洗衣房运行—客房对客服—客房督导管理”五大模块,每一模块分别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式方面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目前,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大多采用“理论+操作+平时”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评价,一般采用理论试卷答卷的方式进行,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对理论试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且期末试卷占总评价比例过高等因素,学生往往只需考前突击复习便可获得及格成绩;对学生的职业技能采用操作考试的方式;平时考核成绩是作业和考勤统计。总体上看,这种评价方式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为避免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之间的严重错位,我们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环节,采取了过程性考核、加权计分的方式来获得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结果。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即进行单元考试,按权重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知识部分以理论试卷、论文、辩论答疑、综合作业等形式完成;能力方面,我们依据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分别设计了必考项目和抽考项目两个部分,其中“中式铺床、领班查房”设为学生的必考项目,而“工作车布置、卫生间清扫、开夜床、房间抹尘、杯具消毒、走房查房、地毯除渍、大理石推尘、地毯吸尘、洗衣服务、擦鞋服务、加床服务、开门服务、借物品服务、茶水服务、VIP服务、投诉处理、停电事件、火灾应急、病客照料”等为抽考项目,由学生任意抽取一项,通过实际操作、角色扮演、现场解答并由师生共同现场打分等方式完成考评;素质部分则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团队活动情况、对外沟通、交往能力、礼节礼貌、职业习惯、职业养成、责任心、抗挫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观察记录来完成。
二、对评价体系改革的个人体会
(一)尽可能争取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则有一定的难度,其不得已又会回归传统的评价模式,无法将改革进行到底,教学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准
新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有更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要有更高尚的师德师风、更强的责任心、更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高的专业能力,促使教师的教学由授课拓展到育人,由教学研究拓展到学生研究。
三、结语
高职高专所有的教学改革最终都落到课程改革上,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就像是乐队的指挥棒,统领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指挥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等所有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就业岗位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使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更真实地反映高职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叶秀霜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第八篇: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满意度研究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1.1院校影响因素分析
(1)实习过程缺乏主导性。实习是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校与酒店双赢的选择,但由于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在学生实习岗位、轮岗的安排上多由酒店方支配,学生轮岗的机率很低,难以满足酒店专业学生实习的要求。
(2)实习过程缺乏指导性。尽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专业教师负责其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思想、生活等层面的问题,但由于专业教师本身负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且距离比较远,精力有限,很难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3)实习过程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酒店是学校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更侧重于对实习生的监督和管理,而与合作酒店间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1.2酒店影响因素分析
(1)缺乏持续的培训指导。酒店作为院校实践教学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对实习生负有不可推卸的培训指导任务。但当前酒店多因为经营的需要,对刚步入酒店的实习生进行为期3~7天左右的入职培训,然后直接分配到部门顶岗实习,忽视了后期的持续培训。同时不少酒店关注的是在职员工,为在职员工制定较好的培训计划,有比较完善的晋升机制,但是多数酒店都没有关注实习生的职业发展,使实习生对企业没有归属感,造成实习生的流失率逐渐增高。
(2)缺乏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一方面,酒店在实习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过程中缺乏循序渐进的耐心和热心,导致实习生在最初的时间很难适应酒店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实习热情下降;另一方面,酒店在实习生的人力资源价值缺乏针对性的管理,甚至有酒店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待,忽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使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大幅度降低,甚至认为从事这项工作没有前途。
1.3学生影响因素分析
(1)心理调节能力较差。一方面,由于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从事酒店基层服务,单调的工作模式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因没有预见,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逐渐产生抵触的情绪,失去实习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酒店实习对实习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专业的服务意识。在实习中,学生因缺乏正确服务心态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在实习中受挫,产生实习中断的情况。
(2)职业认同感较低。由于学生实习周期比较短,使其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同时,在顾及酒店经济效益和岗位条件要求的情况下,酒店多根据实习生的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分配岗位工作,往往会把学生安排在餐厅、客房等基层的岗位,使实习生的职业期望与现实产生差距,职业认同感下降。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满意度对策分析
实习生作为酒店实习的主体,其实习满意度的高低对学校和酒店行业来讲都有重要影响。为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满意度,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实习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将实习划分为实习前、实习期间、实习结束三个阶段,明确学校与酒店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提高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满意度。
2.1实习前
(1)做好心理预防工作。学生进入酒店实习,将面临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困难及问题,易出现焦虑、自卑、不满等心理失衡状态。为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心理学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认真看待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及时调整,舒缓不良情绪。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酒店兼职工作,在实践中获得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各种人际交往问题;另一方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酒店管理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缩短个人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
(2)规范实习管理制度。首先,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上,优先选择知名度高、管理规范、合作力度大的酒店,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尤其在学生实习岗位的安排、后续培训等方面加大学院的主动权;其次,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邀请实习酒店负责人与实习学生开展交流,缩短学生对实习酒店的距离感和陌生感;第三,选派合适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指导或随行,解决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同时担任在酒店和学校之间进行联系和沟通。
2.2实习期间
(1)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针对实习生的特点,合作酒店为实习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酒店生活,缩短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第一,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的管理上要体现公平、公正,表现优秀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为实习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二,提供轮岗机会。为使实习生全面了解酒店各岗位的职责,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酒店在可以接受的周期内,为实习生提供轮岗机会,使实习生能够更充分地感受来自不同岗位工作的挑战和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重视后期培训。根据校企双方达成的协议,在实习生实习过程中,选择优秀的部门管理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在实际锻炼中更加明确个人的发展前景。同时,选择表现优秀的实习生从事管理岗位的工作,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人力资源价值,为酒店发展培养人才。
(2)加强沟通交流。为确保学生实习的顺利进行,学校与酒店、学生应加强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第一,学校与酒店保持积极的沟通交流,保障学生实习中的正当权益。学院作为学生的管理方,有义务监督和管理实习酒店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第二,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实习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温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引导和帮助解决。
(3)加强指导管理。学生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因此,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实习非常重要。学院和实习酒店密切配合,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实习态度、专业技能等方面共同指导、管理,保证实习目标的顺利完成。
2.3实习结束
(1)设立双元主体评价。在实习结束时,由酒店和学校对实习生从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共同评价,选取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2)召开实习座谈会。召开实习座谈会,根据酒店、学生、教师等方面的总结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实习计划,并做好归档工作,改进校企合作的思路和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习的满意度。
3结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实习满意度不高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学校、酒店、学生三方共同导致的。要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满意度,须在学校、酒店、学生三者的努力下,明确各阶段的不同实习要求,使学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掌握基层管理者的必备能力,真正达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面的共赢。
作者:曹俊华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九篇: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学的依据。学校应聘请酒店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制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校虽聘请了酒店行业专家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但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参加会议,并未真正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与酒店进行深度合作。1.深入校企合作酒店进行市场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2.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对应的职业岗位,深入酒店实际工作岗位进行调研活动,分析出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3.对各岗位工作的具体工作过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每一典型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即学习课程)。4.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完成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各岗位对应的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各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5.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基本按照先通用知识、后职业基础知识、再职业技术知识的顺序,考虑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层级进阶因素,对各学习领域进行合理排序,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二)校企共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普遍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大部分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后都不想再从事酒店行业工作了,还有少数学生连6个月的顶岗实习都未能坚持完。就我校近三年酒店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现在仍在酒店或餐饮企业工作的,2010届毕业生比例为10%,2011届毕业生比例为17%,2012届毕业生比例为29%。随着毕业时间越长,坚持从事酒店工作的比例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也做得不够,再加上酒店仅把实习生作为劳动力来使用,缺乏对实习生必要的关心,也未给予实习生任何晋升的机会,他们感觉到前途迷惘,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酒店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低,学生慢慢地会对酒店工作产生厌烦情绪。我们通过“课岗融合”式教学,由学校和合作企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指导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首先在新生入校时聘请合作企业专家对新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并安排学生深入酒店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知实践,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专家一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酒店职业。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正确的职业指导,培养学生热爱酒店行业的职业观念。最后,通过毕业顶岗实习,酒店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和学生自己的职业意愿,指导他们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长远的发展规划,他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才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会不断努力,坚持在酒店行业工作,直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
“课岗融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为防止出现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学校必须邀请企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当中来,与酒店企业一起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应教材。分学习领域成立由酒店实践专家、校内课程负责教师和骨干教师一起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实际,我们分别成立前厅、客房、餐饮、酒吧4个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各小组首先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去酒店实地进行调研,根据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并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案及教学课件,在此基础上课程建设小组共同编写课岗融合式的教材。
(四)校企共同开展教学
“课岗融合”式教学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我们在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合作酒店为学校课程教学提供现场教学的场地并派遣优秀员工为学生进行技能指导;二是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短期课程实践的岗位,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学期结束的暑假,酒店为学生提供为期一个月的餐饮部门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餐饮服务工作;三是合作酒店为学生提供毕业顶岗实习的岗位并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指导。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携手酒店共同开展教学。一是聘请酒店一线技术员工为兼职实践教师,教授学生实践技能;二是聘请酒店资深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担任部分有关企业经营实践及企业文化方面的课程教学;三是聘请酒店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传递酒店行业最新发展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四是邀请酒店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探讨酒店专业教学教改工作。
(五)校企共同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岗融合”式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标准。学校要建立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标准要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标准体系,学生的考核成绩不再单纯根据一张试卷决定,而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的分工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六)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能否顺利实施“课岗融合”式教学的关键。当前我校酒店管理专任教师均为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就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鼓励教师积极考取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相关制度措施不健全,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未落到实处,部分教师仍未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鉴于此,我们下一步主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来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一是在安排学生毕业实习时,派遣专业教师一起去酒店挂职锻炼,教师一方面担任实习生的带队老师,负责学校与酒店、学校与学生、酒店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是酒店某部门的员工(一般担任部门领班或主管),与实习生一道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引进酒店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一线服务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技能,将他们吸收进学校的教学团队,辅以相关教学能力的培训,能对校内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
(七)校企共同进行科研课题研究
担任“课岗融合”式教学的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酒店实践经验,更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应与酒店企业人员一道共同就酒店经营及学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发课题。如我们与长沙神农大酒店、长沙华雅大酒店合作进行了院级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长沙运达喜来登饭店合作进行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岗融合”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专任教师了解了酒店的经营管理情况,为教学工作搜集了广泛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政府要有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活动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应主动引导、督促并肩负起协调和促进校企合作的责任。首先,国家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权、利,如美国曾先后制定多部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企业都必须参与职业教育。其次,地方政府部门应抓紧制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基础。再次,政府应当制定激励政策,如对获得教育部门授牌的校企合作单位给予必要的税收减免,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效调动企业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
(二)学校要提高认识,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但是现在仍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在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阶段的合作。殊不知,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不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
(三)企业要转变观念,拓宽合作领域
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产与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跟他们无关。其实,在今天酒店人才流动频繁及酒店人才需求缺口大的状况下,酒店企业应该转变观念,主动寻求与学校的合作,拓宽与学校的合作领域,在师资、实训设备、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既可缓解旺季用工压力,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又为酒店储备了优秀的后备人才,还可引进院校科研成果,实现酒店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等。
作者:张丽萍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构
1.课程内容建构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应涵盖知识和技能,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蕴含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指向学生的发展,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提升。课程内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能提高智能素质、综合素质。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以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一是除了酒店专业课程,要抓好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管理学等课程的设置。二是为了加强学生潜能的开发,安排旅游心理学、服务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好服务客人的根基;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反复的心理训练和理念灌输,不断提高认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和人际协调的能力、忍耐力及自我安慰的能力、自我激励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有积极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是要积极推进和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建立以学生专业技能为框架的课程模式,进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要与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重在突出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2.课程框架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个大模块,即普通文化课(人文素质)模块(包括入学教育、英语口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着眼于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基础课模块(包括礼仪与公关、英语口语、形象设计等),着眼于酒店行业乃至服务类行业岗位群的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课模块(包括鸡尾酒调制、茶艺花艺、专业实习、餐饮客房、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英语口语、毕业设计等),着眼于酒店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这三个大模块又分别有自身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实行“串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整个酒店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四个串行,具体分为“观摩实践”“同步单元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和“社会顶岗实践”。
“观摩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校时,带领学生到校内模拟实训室及校外高星级酒店等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初步了解其工作岗位的设置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初步熟悉酒店工作的基本职责。“同步单元模拟实践”是在各个学期针对每个知识点开展单元模拟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通。“综合模拟实践”是一项综合性实训教学,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具体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社会顶岗实践”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到酒店中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酒店具体岗位的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模块实施中,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课程性质的安排及顺序要合理。针对高职教育“2+1”的特点,在学生大一及大二的上学期,主要安排普通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必修课模块;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模块。这样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第四学期选修课的选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避免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尴尬的情景。
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结合。实践课要紧随理论课之后,一来可以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二来可以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三来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记忆所学知识。实践课模拟要真实,技能讲解、服务标准、设施设备都要与行业接轨。
第三,讲解内容的内部整合。教师授课时不能以某门课程的系统性为目标,要以学生知识的系统性为目标;在进行内容讲述时不能只为了讲解知识点而讲解,除了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外,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树立一个全局的观念。第四,拓宽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围绕拓宽学生基础、扩大就业范围而开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以机械技能为主的劳动形式被淘汰,逐步由心智技能为主的劳动所取代,职业工种由单一化向复合化方向发展。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就业理念的提升、从业心态的调整。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保障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些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没能体现酒店市场当前和发展的需求。一部分课程设置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眼高手低;另一部分课程设置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培养的人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偏离行业要求的现状。从整个酒店人才市场上看,不仅在人才质量方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而且存在数量供求方面的矛盾。酒店行业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从业人员素质上都迫切需要提高,将来酒店人才市场的竞争也将最终成为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作为高职教育的教育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上应该具有前瞻性,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更新相应的培养模式。
2.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指标就是就业率,其他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指标,从不同的侧面、角度进一步辅助说明就业的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有3个指标:一是学生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所学校特别是高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只有毕业生的出路畅通,学校才能有较高的美誉度,吸引更好更多的生源,走上良性循环。二是就业收入。指本学校与同类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相比工资收入所存在的状况,以及自己现在的工资与过去相比的增长情况。就业收入指标可分解为初始工资、工资率以及工资增长率。三是学生教育投资效益。这个指标主要是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说明学生教育总投资的效益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学校的投资收益率,能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
3.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2000年教育部对高职教育定位之后,各出版社纷纷以高职的名义出版了一系列教材,普遍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原因在于:一是编者、出版社为追求利润,控制出版时间,教材质量不能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吻合,适用性差;二是许多编者并非有教学经验的高职任课教师,而是从事本科、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工作,缺乏对高职基本情况的了解,教材理论厚重高深,高职学生不适应;三是有些编者对高职教育认识片面,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教材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即可,最终编写成了本科教材压缩版。高职教育要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首要问题就是要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体系。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内部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二是外部引进行业内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生产或科研一线工作经验;三是把握大环境,制定政策和措施为“双师型”转变创造有利条件。工作重点要放在对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上,并出台配套政策和相应措施:首先,建立实训室。可以根据主要课程设置实训室,也可以鼓励教师在校内建立个人实训室,让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训练得到提高。其次,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不断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及条件。最后,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一方面可以给学校带来新工艺、新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与现任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根据自己的层次定位和专业特征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框架,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教育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保障配合。文章在对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应用进行了尝试性开发研究的基础上,由点到面,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界课程的改革产生了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高职教育应该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应用性及适应性。第二,高职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心理素质由“被动服从型”向“敢于创新型”转变、学生技能上由“单一适应型”向“综合技能型”转变、学生的职业能力上由“规范标准型”向“个性特色型”转变,这个三个转变需要用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实现。第三,能够面向未来并体现发展性原则。
作者:赵建春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