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2018年本科教育大会召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不久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教师行业经历欠佳等问题,导致了我国酒店行业存在服务水平质量较低、员工跳槽频率高、高端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市场供求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在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院系需根据时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调整。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
一、引言
2018年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本科教育大会之后,本科教育大会和文件的把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性被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旅游行业重要一环的酒店业规模也不断扩展。现如今顾客需要更加多样、个性、智能、体验感的住宿产品,消费观念更加成熟理性,对酒店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了我国酒店行业存在服务水平质量较低、员工跳槽频率高、高端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市场供求不均衡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须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本科院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以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振兴。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比较成功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康奈尔模式”“洛桑模式”等。国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主要有“3+1”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3+1”校企合作模式应用较为广泛。采用“3+1”校企合作模式的本科院校,也就是3年校内知识学习和1年累计时间的校外酒店实习、实践。学生4年制本科的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酒店管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酒店相关实践内容,于大三下半学期学院组织酒店进行实习双选会,结合学生意愿和酒店需求,分配学生实习的企业,在大三时期进行为期半学年的专业实习。实习结束后,由酒店和院系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打分,酒店是依据对实践的表现,院系主要是根据针对学生实习期间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另外,可以根据学生和企业双方意愿,决定是否继续留在酒店,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所以多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多数为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校校合作主要是“3+1”中外合作办学等。“3+1”中外合作办学即3年校内学习和1年的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中前三年在国内学习,经考试合格后,最后一年可到合作的国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定位多数为培养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但由于学生费用相对较高,对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推行较为困难。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内容,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的影响。多数本科院校在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笼统,只是简单的沿用传统的管理学或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或者只是在其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稍加改动,没有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发展诉求、地方特色和自身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亮点。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多数本科院校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部门实习,整个实习期间多数是从事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工作,这种模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习内容没有明显区别,部分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认为去酒店参加专业实习是去酒店“打工”,专业实践教学还不够深入,与自己的期望存在较大的差距等。多数实习企业与院校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缺少劳动力的现状,加上时间有限,所以企业对学生提供的岗位多数是单一的一线服务人员岗位,忽略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个性化培养以及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等,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反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不能激发学生实习的兴趣,也没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一种合作模式是院校依托品牌建立特色班、实验班,如万豪集团开设的万里豪程、洲际集团开办的英才班项目等,里面设置的课程包含多个方面,注重学生差异化培养,灵活设计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升,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些品牌酒店集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比较多的植入自己集团的品牌优势和文化,这样就会使学生无形中增加对该品牌文化的认同感,而忽略对其他品牌的选择和适应。
3.教师行业经历欠缺
目前,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我国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过于看重注重学历学位,多数专业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没有做特殊要求。从专业教师队伍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无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实践,实际操作能力欠佳,教学内容容易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行业工作经验,不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而那些掌握实践经验的行业教师由于学历、编制、职称等各种原因,无法进入高校教授课程。
三、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定位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及时调整,把握好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作为独立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所以可以通过两个途径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一是多做前期行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变化,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二是多向行业专家请教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意见,甚至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及开发;三是建立优秀毕业生库,多与优秀毕业生交流,掌握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听取已就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意见,这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一定帮助。
(二)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为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发展,首先,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时企业能够积极参与,把自身企业文化、理念、经验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衔接好企业发展需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必要时可参考企业的实践经验或者行业发展需求开发课程。其次,高校在与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地对接“客房部”“餐饮部”“前厅部”等技能型岗位。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工作中,进行一段时间的一线工作后,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应允许学生到领班等管理层岗位或者行政岗位进行实习。最后,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过程中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奖励、表彰,做好实习工作过程管理,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增强专业实习的实效性,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及成果的宣传。
(三)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解决本科院校专业教师行业经历欠缺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一是让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走出课堂,到合作酒店挂职锻炼,深入酒店内部,积极投入酒店日常工作环境和管理工作中,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学人才转变。二是邀请酒店内的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进行培训,然后通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把实操和案例分析等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获得最新行业信息。三是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导师,将其在工作中的案例、经历与经验融入学生实践学习中,这样就可以解决专业教师队伍行业经历薄弱的问题。四是高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对于具备相同学历的教师,可以优先录取有酒店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也可以破格录取行业经历丰富的教师。
四、结语
为了实现本科教育振兴,酒店管理专业需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了解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缺点,通过政府、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几个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拟订一套完善、成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做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符合企业诉求的人才,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嵩,程宗宇.国内外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8):202-203.
[2]邵小慧.振兴本科教育视角下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20(3):60-62.
[3]李银.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34-36.
作者:范会珍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