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思考

一、释疑解惑是智慧的钥匙

英国经济学家Parkinson(1958)的研究认为,“管理即是处理人的关系”。这个观点道理深刻,切中经营管理的实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囿于竞争压力,有时会重管事、轻管人,两者相分离,使得人力资源难以最大限度转化为正能量。事实上,管理是对经营主体“人”的不断释疑解惑过程,它是开启经营管理的智慧钥匙。

(一)提升决策能力

肖晓明(2013)认为,决策力是管理者决策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是管理者的一种品质,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Boselie(2003)认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涉及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运用,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会产生不同层面的疑惑。解决疑惑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深入钻研、学习实践、创新突破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能力的途径。

(二)激发创新活力

林凌(2008)认为企业的创新力就是企业通过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提升资源创造价值的活性和能力。当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的竞争谁能在创新驱动上占得先机,谁就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金融创新的国际实践看,技术变化、市场竞争、管制放松、全球化等多种驱动因素交织作用,推动金融业不断创新发展。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创新战略来看,通过实施国际化、综合化、电子化等发展战略,加快业务创新发展步伐,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为解决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满足外部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和效率,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系统平台搭建、风险监测模型、业务流程改造、运营模式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破解疑惑,推动管理出效益。

(三)强化执行效力

Welch(2001)认为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将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和效果。执行力是商业银行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组织经营管理的始终。Huselid(1995)研究认为“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也是战略实施的执行主体。商业银行的执行力关键在于基层行要结合实际,将上级行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发展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有效推动业务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因此,执行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决策制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基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上下同欲、形神合一,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效果。决策、创新和执行“三个力”是支撑商业银行持续竞争发展的关键,也是银行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其中,决策力像人的“大脑”,决定行动的方向;创新力犹如“双手”,由右脑控制,右脑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执行力则如“双腿”,每前进一步都必须靠它来实现。三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通过释疑解惑来推动和提升。

二、经营管理是门创造性艺术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一门专业,又是一门学问,需要具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更是一门实践艺术,需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断释疑解惑、破解难题。

(一)复杂问题简单化———管理的“理性”

蒋勋功(2009)认为最理性的管理是最简单的管理,无论产品设计、流程制度乃至经营决策,管理得以成功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复杂化”的过程。14世纪逻辑学家Occam提出的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通用电气、苹果等企业成功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简驭繁,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做到简单易行、精简高效。简单即高效。效能来自简单,简单管理的精髓就是效率。Terry(1960)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看似是基层执行效率问题,其实往往反映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具体来讲,在顶层设计上要避免“以内代外”,客户定位是核心导向,流程设计和职能安排要与客户定位相匹配。在风险控制上要避免“以虚忽实”,关键是注重实质、风险可控、处理高效。在管理分工上要避免“以统代管”,关键是平衡好集中管理与授权管理的关系。实践证明,商业银行规模越是庞大,“简单”越是知易行难,越需要靠制度和文化来保证。简单高效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文化。简单则精准。商业银行经营能否抓住实质,好比打靶能否瞄准靶心。“靶心”就是现象背后的本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经营管理,关键是要把握住“人”的靶心,对外体现为客户“靶心”,对内则是员工“靶心”。Angbazo(1997)认为瞄准客户需求的“靶心”,核心是寻求和解决客户需求的规律性问题,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只有紧盯客户需求变化,对市场定位、产品创新、流程设计、渠道整合等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精耕细作、有效挖潜,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体验满意最大化,才能赢得市场。

(二)有效激发正能量———管理的“人性”

Drucker(2002)认为管理的本质是经营人,领导力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激发正能量、规避负能量,促进决策认同,进而达到“知行合一”。做事先安人。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潘茜(2003)认为作为银行管理者,在工作中发扬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才能切实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参与决策,在拟定发展战略、出台重要制度办法,尤其是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考核、分配、用人等制度办法时,先民主、后集中,严格遵循流程,力求规范透明。让员工参与管理,有效发挥职代会职能,职代表代表员工参与民主管理,行使好代表权利和义务,积极献计献策、参与管理。让员工参与监督,发挥行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通过职代表巡视、行务公开栏等载体,确保考核激励、资源配置、员工福利等重大决策和实施情况接受员工监督。育人先铸魂。所谓魂,体现为一种精神信仰,体现为一种文化力量。当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商业银行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做好员工工作,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鹏山(2001)研究认为作为银行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思想文化优势,树立“为员工打工”的理念,为员工打造一个快乐、和谐、幸福的精神家园,打造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人生舞台,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原则灵活相结合———管理的“柔性”

朱晓辉(2005)认为柔性管理是辩证思想在科学管理中的体现,旨在通过对制度内外的平衡、对变与不变的把握、对总体与个体的协调,激发最大管理效能。敬畏制度。对商业银行而言,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是稳健经营的保障,尤其对风险、质量以及纪律的把控。比如,贷款“三查”制度和客户优选原则,作为信贷风险控制的准则,只有不折不扣执行,才能守住风险底线。否则,教训非常深刻。各类服务管理制度、内控高压线、廉洁自律等规定,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碰,都应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尊重个性。对商业银行而言,经营发展更要具有灵活性,面对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不尊重个性,凡事一个标准、一种手段,往往扼杀创新、抑制活力。在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管理实践中,如果对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等关系处理不到位,格式化管理与灵活性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将会制约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比如,信贷政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下,经营机构“按本宣科”则难以把握住实质性风险,“盲目出击”则带来粗放式扩张,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真正符合客户和市场需求。同样,考核模式也需要根据不同机构特色分类对待,尽可能扬长避短、激发活力。

三、实践应用之见

结合经营管理实践,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充分激发正能量,关键是做好“聆听与沟通”、“甄别与换位”、“决策与调整”三个环节。

(一)聆听与沟通

信息是经营管理的灵魂。经营管理中产生的疑惑,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解决信心不对称问题,除经营数据等“硬信息”外,更需要了解“软信息”,即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或想法,更为重要和关键。面对面的聆听和沟通,则是获取“软信息”的重要手段。聆听员工内心的声音。刘江国(2011)认为员工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又是现实问题的发现者。一项政策落实得到位不到位,符合不符合经营实际,一线员工最有发言权。如果员工的想法得不到倾听和重视,会导致下情不能上达,上级听不到基层最真实的声音。长此以往,小问题越积越多,就会演变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多深入到基层去,多和员工面对面交流,多听听群众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员工“原汁原味”的心声,才能了解实情,了解员工的真实诉求。只有听到员工内心的声音,各项工作安排和决策才能凝聚集体智慧,真正接地气,促进基层工作,充分激发正能量。抓住问题关键的症结。白先华(2008)认为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自身也是经营者,只有经常深入一线,亲自体验、带头实干,善于聆听、反复沟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找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问题的“牛鼻子”。要善于把握细节,从客户的投诉和期盼、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中找到经营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和关键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跨越。

(二)甄别与换位

听到的信息,不一定客观和全面,还需要有效甄别,换位思考,全方位权衡和考虑。每个机构和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认知差异,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很正常。作为管理者,更多时候需要站在全局高度权衡利弊,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反复比较,才能实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甄别中判断取舍。信息需要甄别判断,面对资讯“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加辨别、分析和判断,来者不拒,就会受很多无用,甚至有害信息的干扰,导致决策失准。李庚寅(2012)认为只有科学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精准制导。作为管理者,要善于把握重点,结合经营实际,加强信息“过滤”,剔除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找出对管理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提升信息质量。善于捕捉热点,及时跟踪外部环境变化,寻找市场关注焦点和业务热点,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善于分析提炼,加强公开信息的深度挖掘,组建专门分析师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趋势性、规律性特点,为业务发展提供精确指导。互动中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基本要求和管理艺术。作为一名商业银行管理者,只有善于站在员工的立场、站在客户的利益、站在其他部门的角度出发,聆听不同声音和意见,才能寻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和平衡点。关注客户需求,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加快金融创新,优化产品流程,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整合联动,打破部门壁垒与区域分割,加强条与块之间的协同配合,既有效发挥条线的专业经营优势,又充分激发基层行的管理潜能,做到“全行一盘棋”。

(三)决策与调整

经过认真分析和甄别,综合权衡,才能做出比较明智的判断。对正确的决策需要坚持,对发现的问题知错即改、举一反三,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善于以变应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重塑的新常态,银行业也正步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期。王聪(2014)认为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只有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才能在竞争中掌控主动、实现跨越。事在人为,前思考,聚焦经济转型和居民财富增长带来的新市场,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思维新手段,着力推进传统业务经营质量升级,加快战略性成长业务快速发展,打造增长新格局。统筹兼顾,顶层设计,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针对不同机构的经营定位、资源禀赋、经营能力等个性化特征,组建柔性化团队,实施差异化授权,开展个性化考核,充分激活经营潜力。勇于自我纠偏。确立“不改革就是成本,创新就是效益”的理念,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有些时候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革新、果断调整。关弈(2013)认为应按照商业银行定律办事,讲套路、讲合规、讲策略,处理好发展与风险、进退与取舍、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实现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的有效统一。鼓励创新,尽职免责,容忍失败,激发各经营机构和广大员工大胆尝试、敢于试错,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产品,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纠错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开展定期审计,加强精细管控,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认真反思,深刻剖析,找准源头,标本兼治,确保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沈立强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