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就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连锁经营管理就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连锁经营管理就业定制式人才培养改革

摘要:目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多是由传统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演变而来,在人才培养的方案中,理论知识的培养多于岗位技能的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的用人需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分析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不足,结合连锁行业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提出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就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及具体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连锁经营的企业管理运营模式由于具有规模效益和资源共享的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很多服务业企业首选的经营模式。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高科技的创新,连锁经营模式的管理方法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对其从业者的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要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就业的零对接,就要不断地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培养理论知识和具体实务技能兼具的复合型基层管理者。这在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连锁经营模式的推广和发展。

一、连锁经营管理行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连锁行业人力资源供求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已经逐步渗入到商品零售及服务业以外的各类企业中。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15年,连锁百强企业销售总额达2.1万亿,增长4.3%,占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6.9%,连锁门店总数达11.1万家,增长4.7%。[1]2016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新零售”的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2]但目前国内连锁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还比较低,有的具备了娴熟的实践技能但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限制了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的理论基础十分扎实但由于缺少实践技能,导致工作上眼高手低,工作成果也不明显。企业急需的就是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提升空间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恰恰就是高职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在酒店服务业和餐饮服务业这些连锁经营管理比较普遍的行业领域,员工的流动率过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同时,新进员工的岗位技能不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技能培训,这种人力资源的断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解决连锁经营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刻不容缓。

(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用人需求具有高度契合性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及过硬的职业道德,在工商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连锁企业所需要的主要基层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同时也要熟悉不同行业连锁管理的差异,了解行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具备不同行业从业者对应的具体的岗位技能。但就目前的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完全达到了企业对基层管理者的理论素质要求,但对于就业的实务性技能的教育训练,不仅没有体现行业的差异性,而且学生的实务性技能训练也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目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现状是没有能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失去竞争力。同时企业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训练付出了更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调研和文献研究发现,目前社会上和学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即传统的学院式培养模式、企业内部培训模式、服务机构的培训模式和行业内的执业资格认证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培训时间、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一)传统的学院式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各级各类的院校,其较注重对基础理论的素质的培养,缺少对理论的实践和岗位技能的训练,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过硬,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但这种培养模式会导致毕业生欠缺岗位的实践技能,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而对企业而言,由于基层岗位的从业者缺少过硬的岗位实践的基本技能,导致企业要投入较多的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岗位培训,经济成本较高,且培养周期长,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现实的人力资源需求。从长远的行业发展来看,这种传统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满足我国连锁行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企业自身的内部培训模式

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的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很多连锁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内部培训体系,培训的对象包括新入职的员工和已入职的员工。连锁经营企业内部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已有的营运空间、营运设备和培训师资等企业内部资源对员工进行课程教授、岗位实训和技术指导等的岗位技能培训。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企业培训的重点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新进的基层员工,企业培训的重点是基础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培训多半是按照岗位来进行划分,培训的周期相对较短,以2~4周为主。对于已入职的员工,企业内部的培训又细分为针对轮岗的员工的培训和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针对轮岗的员工培训,培训内容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较少涉及理论基础的培养。例如国外的大型商场、百货、超市都有其专门的培训中心。[3]而针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多是企业的潜力型员工,要么是已经具备了熟练的基层岗位技能的资深基层员工,要么是对于连锁行业的经营运作较为熟知的资深管理者,此类培训对象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连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而非基层的业务人员,因此培训的重点集中在对于现今的连锁行业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前沿理论等管理决策能力的培养。企业内部培训的对象有限,且培训成本较高,不能很好地满足连锁企业基层从业者的需求。

(三)专业的培训咨询服务机构的培训模式

目前,在一些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很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定制化的人才培训服务。这种专业的培训教育服务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而言,由于其有很好的行业资源的综合优势,在课程设计方面相比企业内部培训要更完善,师资也更多元化。但由于成本的原因,往往不能提供从理论到技能的系统训练,要么是针对技能,要么是针对理论,人才培养的目标较为片面。这种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服务,虽然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式较为灵活,但由于培训的时间相对较短,对人才的理论素养的培养不能达到理想的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受训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对于连锁经营行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这种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不能提供同时具有基层管理岗位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的全面系统培训,导致受训者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四)行业内部的执业资格认证模式

这种执业资格认证模式是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推出的,其主要借鉴了国际上连锁经营管理行业的人才标准,并结合我国连锁经营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时结合现有的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推出的一项资格认证。此模式的发展是整合了连锁经营管理的多门基础课程,结合连锁企业的岗位职能和用人标准,提出了品类管理核心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品类管理师的认证考试制度。目前开设品类管理课程的院校已经近百所。2012年10月起,连锁经营协会对学生开放了“CCFA注册品类管理师(助理级)证书”考试,认证考试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次进行,分别在6月和12月,考试的形式为全国联考。目前有82家培训机构和院校参与考试的培训和考务工作。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品类管理课程,提升了学生认证考试的通过率,目前已有12576名考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92%。同时作为主考单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还邀请全国各地的连锁会员企业全程参与考试的监考和训练,在保证考试质量的同时,也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每年在认证考试中获得优秀考生不仅有奖金,还会获得知名连锁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这种认证结合了理论与技能的行业认证考试制度,对学生的综合岗位技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和评估,不仅很好地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此外,这种以行业用人需求为基础的执业认证考试体系也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校企合作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思路。尽管这四种模式在成本上和效果上更有优势,占主导的模式还是以传统学院式和企业内部培训式为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单位,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将企业内部培训与传统学院培养相结合,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以满足行业人力资源需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就业定制式教学改革的措施

根据现有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连锁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构建“理念导航、德能并重、工学结合、岗位零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4],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实现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推行弹性学期制度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较为广泛,就业的竞争者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等工商管理大类的毕业生。如果没有熟练的专业岗位技能,其就业的可替代性就很高,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失去竞争力。作为高职毕业生,在理论基础上和本科学生相比没有竞争力,其竞争力的重点就是熟练的岗位技能。因此,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理论教学适度、实践教学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模块教学”培养特点的原则,注重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技能和岗位应变能力的培养是无法完全在校园内实现的,因此企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企业的岗位实践需要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必须要求校企双方合理地安排,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同时,为学生寻找最真实的岗位实践的环境。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基础是必须找到双方的利益共赢点,连锁经营的模式在零售和餐饮酒店服务业中最为广泛,而这两个行业的人才流动率较高,行业的经营有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在企业用人需求的高峰期,企业更愿意提供实习的岗位给学生,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在业绩高峰期时的员工短缺问题。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也是了解连锁行业运作,切实感受和训练工作技能的最佳时期。但这可能会与学校传统的学期安排相冲突,造成实践能力训练与课程理论教学的冲突。因此,可以考虑推行弹性学期制,将实践训练的时间安排与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结合,将连续的实践实训教学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实践实训的训练也分阶段展开,一年级安排岗位认知的实践,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和第三学期的十一黄金周,利用元旦、春节等多数连锁经营企业的销售高峰期,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顶岗实习,重点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和基层岗位的实际操作性技能。同时根据岗位能力递进培养的原则,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安排。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时间以6个月为宜。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可以跨越寒暑假期,这样的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也是训练学生综合岗位技能的最佳时期和就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最佳时间段。同时,结合企业的需求,学校也将后续的教学安排采取送课到企业的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融入顶岗实践中,延长顶岗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强化工作的技能,积累行业工作的经验。

(二)改革传统的连锁经营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连锁经营管理作为现代商业运作的一种经营模式,具有跨行业的特点,多数的服务业都广泛采用,尤其是餐饮业华润零售服务业最为普遍。同时教育、医疗服务业的连锁经营模式近年来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首先明确“培养什么人”,以后围绕“怎么培养人”这一中心而展开关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策划分析。[5]因此,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连锁经营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各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连锁行业内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零售企业营运、采购、店长、物流、生鲜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在基础理论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管理基础理论和经济基础的理论学习,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也为学生未来考取相关证书和升学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较好的就业竞争优势,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对岗位一线工作技能的训练,适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同时充分与行业企业互动,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岗位任职的技能变化,将最新的企业岗位培训课程纳入到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内,以此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提升学生就业初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针对不同连锁行业的就业岗位设置差异化的实践技能实训课程

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以服务业的连锁企业的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岗位为主,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酒店服务业和零售服务业,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的要求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可以结合学生的意愿和学校的校企合作资源,设置不同的就业方向定制选修课课程和岗位实训课程,并制定不同的技能训练计划。同时,在教学场地和教学师资上,也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结合学生的未来就业意向,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将学生的实践实训类等技能训练课程与学生就业意向的岗位群相结合,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为学生和企业搭建零对接的渠道,让学生能够较早地了解行业企业的运作,更好地培养就业岗位的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节约人力资源培训和招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企业制定人才定制化的培养合作协议,并采取学生自愿选择的方式,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深度融合,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四)密切联系行业协会

校企合作是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校企双赢”。[6]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虽然有很大的共赢基础,但由于信息沟通的机制不健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往的合作,较多地依赖就业招聘,通过招聘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合作意愿,但无法深入地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造成人才培养常常滞后于企业的用人需求。而行业协会是联系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平台。行业协会拥有大量的会员企业,并且对会员企业的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同时行业协会也是行业发展前沿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主要推广者和行业人力资源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对行业内各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与行业协会建立密切的关系,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与企业实现有效的沟通,能够提升并改进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深度。此外,通过行业协会,也能够更好地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结合自身现有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改进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以所在的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2017年加入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同时选派老师参加了协会主办的品类管理师的培训课程,了解了零售训练营的教师教学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了解了连锁行业最新的经营模式和对从业者的新的技能要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做了重新的修订,将业内知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行业内的技能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知识和理念,拓展提升岗位技能,同时也帮助学生争取最好的就业机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管理的企业经营模式也从最初的服务业转向生产制造、绿色农业等更多元化的行业。特别是最近的人工智能和信息化管理基础的推广和应用,给连锁经营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连锁经营管理的从业者推出了新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者,要充分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企业,加强与企业间的互动与沟通,掌握企业用人的现实需求,并科学合理地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各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确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差异化目标,充分整合学校的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的共享平台,推进就业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岗位任职能力的基本素质相结合,以岗前培训为参考设置实践实训的教学安排,通过弹性学期制和顶岗实践和岗位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搭建学习就业零对接的一体化教学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和企业用人荒的问题,促进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与连锁企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易菊,何永权.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9):19-21.

[2]冯琳.“新零售”背景下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经贸实践,2018(4):299-300.

[3]何永权.连锁经营专业人才三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的新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129-131.

[4]魏继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53-154.

[5]黄蕾.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3-24.

[6]刘艳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05-107.

作者:刘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