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

摘要:现阶段,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日渐兴旺,其尽管对养老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距离。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各地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就要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并将其与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为促进和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以便为相关人士作为参考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应用分析

目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尤其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这些发展项目也为我国养老问题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养老产业要想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就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尤其在技术信息方面,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协同发展,不仅要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而且还要构建信息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满足现下社会养老需求。

1目前我国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现状

1.1发展力不足

养老服务机构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产业结构,其运营发展所需的启动资金,基本依靠当地政府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建设上,常常会出现因资金不足及管理水平不高,而导致机构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并且这种现象已呈现出日渐扩大的趋势。

1.2缺乏现代管理意识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都是以政府和社区为主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使之始终停留在初期水平,不仅会降低养老机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还会阻碍其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有效提升。另外,由于很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自身缺乏现代管理意识,所以在运营发展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和管理方法也是极为相似,毫无特色可言,这不仅无法满足现下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而且还会降低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信誉度。

1.3技术能力同需求脱节

目前,智慧养老已成为全球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智慧养老整体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很低,既没有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和管理人才,也没有现代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很难达到相应的社会养老标准;其次,一些智慧养老产品缺少实质性功能,不仅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使用需求,而且也缺少人性化设计。例如,智慧养老所推出的智能手机,一般老年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操作应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也使得其对终端产品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排斥,从而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另一方面也未达到服务老人的最终目标。

2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服务经营管理模式工作中的应用

2.1实时监控老年人人身安全和健康安全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城市老年人在人身安全和健康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因素要远远高于乡村老年人。而城市养老服务机构虽然为老年人构建了方便、舒适的老年生活环境,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增加了老年病症发病机率。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近年来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城市空气质量也要远远低于以往,老年人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诱发各种常见疾病,如:呼吸道病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另外,随着私家车辆的不断增多,给老年人的日常出行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而城市老年人不少都处于空巢状态,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这也是现下一些空巢老人容易遭遇不测的诱因之一。所以,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慧养老服务机构中,就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安全管理问题,能够实时监控老年人人身安全和健康安全,保证在第一时间预警老年人的需求与风险信号,这样才能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健康和安全的服务保障。

2.2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当前我国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除了要具备充足的日常生活资金,更多的是需要家人常伴左右。而大多数城镇老人的养老模式都集中在养老机构、家庭养老以及社区服务等模式下,因为很多城市老年人的子女要面临工作与生活两方面压力,根本无法常伴在父母身边,所以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下城市养老功能上就要显得不足。而一些养老机构以及社区服务机构由于缺少专业服务人员、专项建设资金以及现代化服务理念等,也是达不到预期服务效果。所以,在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智慧养老活动时,相关服务机构就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引入先进的服务系统和服务技术,以便可以从多方面满足社会养老需求,解决老龄化日趋严重问题。

2.3集成各种养老服务供给资源

众所周知,城市养老资源要比农村养老资源更为丰富,一般情况下,农村养老设施和资源都是以户为单位,而城市养老设施和资源就要显得更为多样化、现代化,其生活区域多以社区为单位,且一些先进的社区还会建有专门的社区医院、养老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这些养老资源和设施集中整合在一起,对于现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言,十分有利。所以,物联网应用于智慧养老产业中,也必须以最大化的聚集优势资源为目的,既要设计多功能服务模块,如:卫生服务功能模块、公共服务中心模块、居家生活帮助模块等,又要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不断提高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便可以最大限度让老年人体会到幸福晚年生活。

3提升物联网技术下智慧养老服务经营管理能力的相关措施

3.1有效提升智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养老产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社会服务行业,为了进一步促进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养老产业的有机结合,相关服务机构应结合现下社会实际养老需求,不断提升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进而形成社会、市场、政府共同参与的养老经营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对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市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另外,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支撑作用,为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同时,各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对现下市场规律、市场需求进行全面的掌握,以便可以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养老产品,再加上社区及社会服务者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使社区智慧养老产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大力提高养老机构蓄能发展力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种新型的相关技术手段也开始应运而生,如:远程定位监控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等。基于此,这就给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达到理想的经营管理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依托物联网技术,大力提高养老机构蓄能发展力,即一方面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智慧养老服务社区、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技术和产品的服务能力,使之更具丰富性、便捷性、体系性,这样才能真正满足现实养老需求,解决当下日益严重的养老供给不足问题。同时,还要秉持科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将信息服务与实体服务进行充分融合,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进而更好地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产业发展能力,为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重视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有效运用,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并将其合理纳入到智慧养老产业经营管理工作中,以便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关键信息,实现智慧养老产业形态同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成功对接,彻底解决信息零散、资源分割等相关问题,在满足现下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的基础上,最大化提升养老产业发展力。

3.3全面实施高效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产业结构也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宣传方式,来吸引潜在客户目光,让其了解相应产品的服务优势,从而获取最大产品效益以及受众的认同度。而作为新时期科技产物代表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智慧养老产业中的发展应用,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实施营销战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当地政府的重视度,大范围建立试点、示范社区等,并树立典型,通过相关实践来向广大群众宣传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以便获得受众认可,进一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二,以当地政府为依托,大力开发物联网智慧养老产品,并以政府和社区为名义的养老机构中,全面应用这些高科技产品,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使之能够亲身体验到智慧养老产业所带来的便捷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第三,各养老服务机构要根据我国老龄化问题以及现实养老需求,全面实施高效营销策略,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智慧养老产业,了解其与社会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扩大智慧养老产业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我国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以及社会家庭结构的不断变革,对于智慧养老产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基于这种形势,相关养老服务机构就要通过对自身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积极与物联网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进而来提高智慧养老产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并且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要有效提升智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蓄能发展力,全面实施高效营销策略,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社会养老问题,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一种更高效地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玉红,陈安娜.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D].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5):78-79.

[2]张金玉,胡一宽.基于人口老年化视角的我国老年公寓养老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7(1):154-155.

[3]潘小慧,李苏,马向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养老院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杭州电了科技大学,2017(10):109-110.

作者:陆祖荣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