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思考

[摘要]

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征出发,浅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我国2013年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高校财政性拨款大幅度增加,生均拨款大幅提高。2013年湖北省实现了高校本科生均拨款达到12000元。目前,我省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参照公办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模式为“运行保障综合定额经费+事业发展专项经费”模式。”运行保障综合定额经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要安排的支出,一是人员经费,二是公用经费。原则上人员经费基本持平,公用经费体现差异,引入学科调节系数,本科12个大类学科,高职院校按照专业相似的原则,按大类将相应学科整合成8大类分别与本科相关对应。由于我省高职院校学生较多,规模较大,再加上近些年生均拨款大幅度提高,资金进出流量大幅增加,这些需要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提升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制约机制,做好预算精细化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科学化管理和资金最优化配置。

一、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精细化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它是一种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强调,落实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责任,将责任明确化和具体化。它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细致执行为特征,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国际准则和标准为指引,促进职工敬业、认真做事,从而达到减少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管理方式。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应用于高职院校预算管理之中,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建立健全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规范、流程、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明确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岗位职责,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岗位责任体系,加强各部门与财务处协作,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各环节预算管理,避免粗放式的预算管理,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一种方式[1]。它是通过不断优化预算管理手段、深化预算管理内容、拓展预算管理领域,将预算管理融合到学校的各个方面,以预算管理带动学校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对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开支定额标准,将预算管理延伸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它着眼于宏观,落实于微观,是消除失误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结合,细到消除一个环节的失误,大到学校发展规划。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细化预算管理的重点在于“梳、理”,成功在于“精、细”。精细化预算管理要实现四大特征:精、准、细、严。“精”是目标精确,“准”是数字准确,“细”是执行细化,“严”是监控严格。它的核心在于,实行预算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预算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预算执行文化。

二、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预算编制粗放,没有统一的科学定额标准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他们认为预算是财务处的事情,由财务处编制学校预算,各部门不参与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程序上,财务处既未了解经费申报部门工作性质,人员及业务量大小等情况;也未与其沟通和交流部门工作安排和规划。在编制方法上,采用“基数+增长”的粗略估算方法,缺乏了解具体业务和针对性量化分析以及每一项具体业务所需经费多少的科学论证。在编制内容上,没有细化支出科目,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统一制定科学的学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目前,高职院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是参照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表执行。然而,省直部门与高校工作性质不一样,业务有区别,高职院校有自己的办学业务,而省直部门是公务活动,没有收入与对应支出业务,高职院校参照省直部门日常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表是不科学的。目前急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制定科学的统一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表。

(二)预算精细化管理不强,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预算精细化管理是以预算、控制、考核为核心内容建立的一套完整科学的内部管理系统。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将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程控制和管理,并实行考核和评定业绩。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没有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更没有日常规范细化的操作流程,只有总预算管理总制度。预算精细化管理不强,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预算意识淡薄。

学校各部门对预算不够重视,事前缺乏对预算要求,预算任务以及预算目标的深入了解,在工作中预算意识不强,实际工作与预算脱节,导致预算执行部门普遍处于“事后被动买单”、“事后照单全收”的地位和状态。

2.预算刚性不强。

由于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和将来工作存在多种不确定情况,导致在日常工作中随意增加和调整预算项目、调整追加经费预算情况随时发生,擅自扩大预算经费支出和随意提高开支标准、混淆开支渠道的现象,致使大大降低预算的严肃性,削弱了预算的权威性。

3.没有兑现预算奖惩制度。

预算节约没有奖励,预算超支没有惩罚,随意超支,对预算执行结果不重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脱钩,没有把当年预算执行情况运用到下一年的预算编制中。

(三)重视控制经费开支标准,忽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标准审核报销各种支出,严格根据学校下达给部门和院系经费指标来控制使用,对经费日常支出报销管理工作很重视,财务报销审核注重票据真实性,而对票据合理性没有关注,比如:高价购置设备和高价购置设备后闲置不用也成为合理报账内容。对日常公用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基本不进行绩效评价,不重视日常公用经费使用效果,对日常公用经费没有进行有效监督和反馈,只是对较大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校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和定额标准,使预算编制精细化

部门预算编制不仅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四点:第一,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了解经费申请单位的下一年工作安排以及具体内容、人员和业务量等情况,采用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与其一起商定与工作计划配套的支出预算;认真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核实各类基础数据。第二,运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通常部门预算的编制每年8月布置,经历“二上二下”程序,在第二年三月份正式下达,“一年预算半年编”。科学的预算编制机制应该是:校长主管,全员参与,院系主体,财务承办;规划为要,事业为重,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民主,科学决策,谋求绩效,阳光公开。第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财务处结合学校情况,在执行新《预算法》和遵照上级有关规定前提下,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制定出适合学校的科学预算定额标准,建立统一的开支标准,做好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区别划分。例如:对人员支出预算实行定编定员定额管理,人员经费通俗地讲就是基本工资和津补贴,应按人事部门、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来办,超出了批复的项目和标准都是违反有关规定的,不能纳入预算编制中。对日常公用支出预算由财务处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结合省财政预算编制手册规定的定额标准,同时参考同类高职院校的水平,根据本校过去的实际情况与今后学校发展规划,相应编制日常公用支出预算。日常公用支出预算可以结合学校情况,分析支出结构和上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教学业务费定额标准由教务处来制定,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财力对学校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可以适当地调增,专业课程建设经费定额标准由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共同来制定,设备定额标准由资产处根据学校目前资产配置情况和学校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来制定,图书定额标准由图书馆来制定,维修定额标准由后勤基建处制定。在制定定额标准时应考虑通过日常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来降低消耗,适当调减对应的定额标准。第四,建立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对项目预算实行先立项、专家论证分析,校长办公会审批后进入项目库管理。在编制预算时,根据轻重缓急、学校发展规划和资金情况来安排当年项目预算。对每个项目支出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并采用零基预算编制的方法纳入当年预算管理。

(二)借鉴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实现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

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加强对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学校日常每一项业务,每一项业务流程,每一项工作,每一项工作细节,都需要制度来规范和考核,而不是每一个人主观随意做事。通过制定精细化的制度和流程来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我们首先考虑怎样制定可执行的精细化制度,这是最为细致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制度、规范不仅要齐全,还要有适用性、可操作性,易于掌握和理解,特别是要不断更新,适合新业务的需求。通过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来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是把办学三大基本要素人、才、物融合在一起管理学校经济活动,通过人来规划和安排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以及通过把权利和责任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来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学校全面预算是全方位的,同时也是系统的,主要包括业务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三部分,三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1.业务预算

业务预算是指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业务和相关管理活动而发生的在计划期内的各项具体活动预算。它是反映基本业务活动的预算,包括教学预算、教学辅助预算、科研预算、行政保障预算、后勤服务预算等。编制和执行好业务预算需要财务处与教务处、各学院、科研处、行政部门、后勤部门等相关部门深入沟通交流各部门预算年度的各项工作业务,与其工作规划安排相对应的资金,与部门一起根据各部门具体工作计划商定编好业务预算[3]。业务预算是做好学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业务预算做好了,相应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才有保障,反之预算精细化也就不可能实现。

2.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负债预算和净资产预算。它是综合反映业务流与资金流的关系,资金流随业务流走,编制财务预算一定要结合具体业务预算对应编制,财务预算是规划资金量和事业成果的预算。

3.资本预算

资本预算是反映学校教学基本业务活动之外的特殊业务的预算,它是大资本预算概念范畴,通常包括投资及其收益预算、房屋及建筑物预算、通用设备预算、专用设备预算、大型房屋维修预算、银行贷款预算、经营收支预算、附属单位缴款及对附属单位补助预算等等。要做好资本预算需要市场调研、资产核查和充分论证以及报送审核等程序。高职院校在做好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基础上,把三者结合实行全方位预算管理,做到全员预算、全过程预算,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三)建立预算执行的绩效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

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高,学校要建立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如果不实施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制度,预算就会流于形式。从总体来看,预算执行情况是反映学校利用现有资源,适应社会和市场变化办学能力的检验;从局部看,是学校内部各二级预算部门帮助学校实现整体办学目标所做出贡献的检验。目前,高职院校预算考评一般都是从预算管理角度进行简单考评,主要考评预算执行情况。一是财务预算执行率,就是把年初预算与年终决算相比较,总体考核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情况。二是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说明项目预算执行的效果,对项目所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益没有分析。高职院校在进行预算管理考评的基础上,应该建立业绩评价、价值评价、效益评价三种评价于一体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4]。该种评价体系侧重预算产生的价值、效益、业绩评价。业绩评价主要考察“花了多少钱、做了什么事”;价值评价主要考察“钱是否花在该花的地方、是否做了该做的事”;效益评价主要考察“事情做得怎么样,钱花得省不省”。在三种评价尺度的关系中,业绩评价是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基础性评价方式,即学校按照预算安排做了什么事、做了多少事;价值评价则集中体现了学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也是对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用意所在,是不是做了该做的事、花了该花的钱;效益评价体现了学校的投入产出比,即做得怎么样,之所以放在最后作为补充评价手段,是因为学校的大多数工作成果是一个预算年度看不到效果,在当年看到效果的工作只是少部分[5]。为了更好地执行绩效考评体系,学校还应该建立预算绩效奖惩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下一年度部门预算编制中,对绩效评价好的项目,在部门预算安排时优先考虑;对绩效评价较差的项目,没有可行性研究和绩效目标的,在部门预算安排时应严格把握,并减少项目资金安排,实现预算资金下拨与绩效考评结果优劣挂钩;对超过一定期限仍未使用完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调整或者收回上缴;对预算绩效评价好的部门负责人给予一定奖励,并尽可能使二级单位部门的预算绩效评价作为干部考评的一项指标,提高二级单位部门负责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同和重视,从而提高二级单位部门的预算绩效水平,真正实现预算精细化管理。

作者:徐彩萍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论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教育财会研究2012(2):4—11.

[2]肖薇.王义.公立高校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12(4):10—16.

[3]王丽平.我国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设计.教育财会研究2011(5):10—15.

[4]郑琳琳.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困境与对策.会计师2013(2):62—63.

[5]王丽凤.试论事业单位如何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