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程教育管理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第一届国际综合理科教学研讨会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瑞士洛桑召开后,世界局势也随着此次会议的召开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课程的综合改革自此次会议提出,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变化显现在教学实施中。虽然教学改革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进步,不断深化,一些不足也在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怎样在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使中国的教育适应国际国内的教育形式,进行科学的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风貌,已成为当前教育事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与教育问题,提出对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综合改革;教育形式;教学风貌;改革建议
一、引言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家家户户重点关注的内容,古有“私塾”,今有学校。“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中国从古传至今的谚语。而对于如今,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不断完善,已有比较完整的体系[1]。在自成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的教育事业也依然紧紧跟随世界形势的发展。随着教学研讨会的召开,世界形势已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随着新课程理念实施力度的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学校也必然将进行一次深刻的教学变革。所以,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新课程理念的顺利实施,促进师生及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及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学校应重点长期关注的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其一,管理者的教学观念未发生改变。“与时俱进”是现代社会必不可或缺的思想观念,如若思想不能跟随时代一起前进,思想的陈旧必然会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的进步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力。因此,当前教育工作的进展缓慢,很大部分原因是教育管理者重复陈旧的思想管理,不致力于变通与创新。因此,大部分学校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趋于一致,无法找出独特的教学管理模式。[1]使得在对于创新及变更要求严格的今天略显不足;其二,学校注重形式大于实质。在众多数学校的管理中,形式主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制定出规章制度后,并不会按制度严格治理学校,反而更多的是做表面文章。没有把规章制度实际应用在学校的治学管理中。并且在很多学校的管理内容中,把办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指定规章制度上,而这些规章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即为教师和学生,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过于严格,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很难做到办学的公平公正;其三,岗位设置冲突。首先,多数学校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掌握着整个学校的财产权及管理权,等等。这就类似于古代中国的一人独尊,一个组织离开了民主,由一个人掌握着整个组织的重大权力,必然会造成独断、官僚甚至暴政、腐败。另外,如果只有校长一个人掌握了大权,也不利于其他领导及教师的积极性,会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2]。其次,有很多学校在机构的设置上也会造成重叠,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德育处与班主任的设置就会造成机构重叠,班主任主要负责每个学生的德育工作,并且班主任会对于自己监管的每一个学生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且有足够的时间找学生们谈话聊天,以便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这会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和有效。所以,只要班主任认真负责,深入班级,加强对班级成员的了解,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必然会使得德育工作健康有效发展。而德育处对同学们的思想没有班主任了解的深刻,更没有时间对每一个同学进行更为深刻的了解,以至于工作的进行也相对困难。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权也可以全权交给团委部门,因为学校的团委部门相比于组织发展建设,更重要的职能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大局上进行把控。因此,“一个萝卜一个坑”,为合理的工作内容找到适合的岗位,避免冗杂,也是现在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四,关注学生的教育大于学习,教育与学习,虽然看似息息相关、无法分家。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受到“教师中心”的观念影响,造成重教不重学的情形,简单的理解为只关心自己的教学内容,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3]但在实际上,学生是学校的核心,而对于学校的升学率等重要指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所以,重教不重学会造成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效率不明显,就会影响学校升学率等因素,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只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更有甚者,或许是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会注重事情的结果大于过程。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管理者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学结果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这样就会造成在注重学生们学习成绩而忘记人们的教学初衷是首先怎样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就像古人云“君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以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是人们却会经常忘记先人对人们的教导。第二,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其一,形式化普遍存在。为了“课改”而“课改”,是课改过程始终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校会为了追逐潮流进行新课程改革,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学生们更好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确实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可是这种与时俱进是为了能带给学生们更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若把新课程改革变成一种形式,即为了改革而改革,这样不只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影响新课程改革进度的推进,更有可能影响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原本的教育变了意义;其二,对新模式绝对引用。新课改的浪潮袭来,使得许多学校盲目追求“新”[4]。完全摒弃传统教育的模式,在不知道实行结果的情况下完全照搬新模式。新课程改革思想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中不利于学生学习、实践的部分加以变革,是对“应试教育”部分的修改,而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与新概念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新课程改革的概念,更多的看重现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将其与传统模式中利于学生的发展的部分相结合,是传统概念在现代的升华。若丢失了全部的传统教育,也就丢失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意义,不是将新课程改革完全复制,而是将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以至于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完美衔接。第三,生搬硬套新模式。很多学校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模式的顺利实行,开始完全模仿新课程的内容。但是,这种“拿来主义”,没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会影响学校发展的正确方向。[3]很多教师为了更顺利更简易地进入课改模式,套用以前成功的教学案例,不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不仅不会给教学方式带来变革,反而会影响教师及主动性积极学生的适应性。所以,如果人们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环境对于教学环境改革的影响,摒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结果并不明朗。
三、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建议
第一,创新管理模式。对于中国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最重要的解决方式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3]。把关注的重点从“什么样的规章制度能够管住人”到“什么样的规章制度能够管好人”,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身体、精神等各方面的服务,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学校中得到全面发展。其次,管理者大多数采用死管理的措施,没有把管理措施进行更新,一味使用自己的传统思想,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的管理部分首先要摒弃对传统思想中过时的部分的坚持,要做到与时俱进,是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的优秀思想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若经济水平足够,还可以将学校的管理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现在的时代是科技时代,所以在管理和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网络,可以很大效率地提高信息传播以及教学效果的进步。利用网络宣扬健康的积极的消息,把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应用充分[1]。第二,确定改革目标。无论做什么事情,目标都是计划实施的首要前提。想要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必须明确此次改革的目标,从教学目标方面寻找突破口,抓住改革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传统教学观念中阻碍学生思想进步,限制学生实践能力和任何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得教育内容变得健康、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所以,人们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要在适应学生们的学习方法的情况下,将学生们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探寻出一套既能促进学生们创新能力,又能提高实践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热爱学习、想要学习的主动性[2]。第三,将新思想与传统方式结合。传统模式之所以长期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是改革传统教育中不适应现展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摒弃。传统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课本所授知识,是对书本教学的最有效方法,所以将新思想与传统方式结合,能够在学生们已经接受课本的知识基础上,教师进行重难点内容的点拨,并启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将新课程观念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最好的解决方法[3]。第四,因材施教。借鉴固然重要,先例也是因为更多的借鉴才显得弥足珍贵。可若是不论结合一律照搬,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借鉴。“因材施教”才是最高效的借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无论是教学教程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教授都要有针对性有特殊性。一些教师之所以借鉴非常优秀的教学方式但是没有取得效果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使自己的闪光点放大,让自己的课堂独具特色。
四、结束语
新课程的改革过程是艰难的,对学校来说是非常漫长及困难的改变,因为在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不仅仅只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在改变着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对双方的要求都非常之高,因为要改变多年来的教学学习方式,接受新的内容。所以在改革中,教师们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结合。学生们也要积极配合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自己在适当的学习方式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教师与同学、传统教育模式与新课程概念下的管理模式相结合,是最适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式。
作者:周建香 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金良,崔海龙.新课程理念下教育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57-58.
[2]赵胜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3.
[3]万庆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