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探究(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探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探究(6篇)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探究

摘要:

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和就业状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类现象。以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和国家教育为主线,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想、文化教育途径,为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创新元素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

毕业生;教育;管理

高校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紧密相连接的重要环节。如果说新生是高校传统风格的开启,那么毕业生就是高校培育成果的展示。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近些年,全球经济回暖缓慢,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成为众多高校教育者都在逐步思考的主要课题。高校的毕业生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状态:

一、毕业生组织意识淡薄,松散状态增加管理难度

毕业生的课程设置与其他年级有很大不同,理论课程相对较少,实践课程较多,给学生预留多数空闲时间来进行实习、实践。随着就业问题的逐步严峻,很多毕业生在大四一年面临着考研、实习、面试、工作等一系列事情,在校时间少,班集体观念不强,各自为政的现象经常发生,给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二、毕业生对未来存在迷茫感,预期值与现实冲突明显

因为入学年龄的缩小,如今的毕业生大多二十二三岁,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刚刚形成阶段。大部分毕业生与社会接触不多,还存在着对社会工作了解不深,对职业发展定位不准,对自我能力估计不低等“三不”现象。对就业市场还抱以过高的期望值,看重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忽略个人发展平台,认为自己的专业是热门专业,工作机会多,对知名企业投以重点关注,对发展前景很好但是初期薪金待遇都一般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予关注,还有一些毕业生专门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进行申报,过分看重社会地位和工作稳定程度,缺乏创新创业的工作态度。

三、毕业生普遍缺乏归属感,就业技能不高,传承高校精神意识不强

相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毕业生在学校的时间最长,对高校的精神文化领悟最深,应该是高校知识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优秀传播者。但是由于毕业生的游离心态和浮躁情绪,普遍缺乏个人归属感,往往意识不到自身肩负高校精神文化的传承使命,仅仅把就业看成是个人行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强。在当前高校从专业化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的大趋势下,学生涉猎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泛,可是针对自身专业就业的技能培训不多,针对性也不强,大多没有和社会上日新月异的职业变化与时俱进,存在知识理论程度过于滞后的现象,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的需求就是高校关注的焦点,针对毕业生存在的普遍现象,高校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积极思考,积极改进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树立毕业生教育品牌,体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优质元素。

四、针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毕业生的国家信仰、政治信仰教育,以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进入社会,自食其力,而是作为国家、民族的一分子投入到祖国建设、民族富强的宏伟大业中去。毕业生应当摒弃狭隘的利己主义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不以现实利益为着眼点,以民族发展和祖国需要为风向标,在社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自身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家乡文化教育,引导毕业生投身到家乡中尚在发展建设的偏远地区。号召毕业生用自己的所学所得建设家乡,美化家乡,爱我家乡,从家乡建设到民族、国家建设,融入自身的热情和信念,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加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加入社会实践元素,增强市场竞争力

强化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的理论指导,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体系,跟上社会职业发展速度。拓宽指导内容,以毕业生乐于接受的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相关职业要求的讲解,使毕业生提前了解职业、熟悉规则。针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从大三开始逐步增加与社会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模拟职业场景,了解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职业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六、打造高校毕业生品牌文化,传承大学教育思想,增强毕业生的文化归属感

树立高校自身的校园品牌文化,加强大学精神教育,使毕业生以学校为荣,以大学为傲,使大学精神深入人心。从学生入学开始,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开展一系列"爱我大学"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对学校的热爱逐步加深,和学校联系紧密,珍惜自己在校的宝贵时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品牌建设,打造勤奋、乐观、勇于向前的大学生队伍,使毕业生深感自身肩负传承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使命,增强毕业生的文化归属感。

七、建立专业的职业心理辅导队伍,加强毕业生职业心理承受力,增加抗压力

建立一支高校自身的理论强、素质高、与职业前沿联系紧密的专业的职业心理辅导队伍。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预测和转化。通过校园职业模拟和企业实习体验,使学生逐步接触职业发展,减少迷茫期,完善职业心理的塑造。针对毕业生有意模拟职业招聘环境,虚拟就业难度,使毕业生认清自身,不盲目抬高自身能力,错误预期职业现状和发展,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培育学生群体成果最集中的体现。毕业生的精神风貌直接代表了高校的整体形象,带动着整个高校地区的文化文明建设和职业发展平台。毕业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加强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对高校当地的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何薇 单位: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应艳.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12月

第二篇: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特点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党建工作内容日益复杂,学分制对高校党建改革有一定冲击,社会新时期,高校学生具有新特点,高校在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也应该积极进行创新,积极改进创新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前进发展方向,使其更加具有活力与无限生机。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党建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精英,是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栋梁,高校同时也是思想文化集散之地,常常会影响社会思潮的走向,高校党组织具有吸纳新生党员力量的作用,也体现了党在高校全部工作的基础。社会发展新时期下,我国在社会结构及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多元的变化,给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促进高校党建工作向系统性、创新性等方向发展,为我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做出贡献,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基于高校党组织的根本任务、教育规划、及师生需求,积极进行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

我国社会处于发展新时期,也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多样化特点,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更加具有开放性。社会开放性不简单单纯地表现为物质交换,更多地表现为多种制度、不同文化及价值观的交错、碰撞与融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及社会实践经验等还是比较缺乏的,非常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社会在处于转型期时,文化呈现出传承的断裂及传统权威的瓦解,学生面临多元化意识形态难以选择。

(二)党建工作内容日益复杂

我国高校在办学方面更加开放化,学生的个人本位、利益本位及权利本位等思想观念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城市化日益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下导致多数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角色定位模糊,自身生活、学业及就业压力增大,思想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给高校在新时期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化。

(三)学分制对高校党建改革的冲击

高校学分制不受专业、年级界线等方面限制,而高校学生党组织设置常常与学生行政管理基层组织较为一致,是一个自上而下构建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从上到下依次是学校党委、学院分党委、年级学生党支部及班级党支部,学校党组织建设与学分制出现了脱离,两者工作不协调,这极大地削弱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及堡垒作用。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外部环境分析

当今社会新时期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科技呈现出飞速发展趋势,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多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及精神力量相互交织,社会上一些错误、落后的思想价值观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广泛传播与渗透,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难度。我国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难度加大,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化、多样化,思想政治领域常常出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噪音,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出现了较为深刻变化,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给部分人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党建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国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发展带来了较深刻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工作状态及生活方式也受到了较大影响,网络现在广泛地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也是师生获取信息、与外界开展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但是网络信息具有虚拟性、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开放性高等特点,容易使大学生因受大量信息影响,致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工作内部环境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近几年来扩招人数急剧膨胀,高等教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但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人才队伍增长幅度却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而且党建工作具有口径宽、事务多等特点,因此其队伍力量薄弱、党建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加之我国一些高校还普遍存在的多种学制、多种管理模式并存及一校多区、一校多制等特点,高校内部组织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个性特点。

三、社会发展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一)建立培养与考察新党员的机制

社会发展新时期下,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必然会遇到较多新情况与新问题,高校党建教育工作人员应该对高校新党员数量及质量、政治素质及业务素质、培养及考察等关系处理好,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新党员培养与教育工作流程与新机制,更好地将高校中那些品学兼优、政治思想成熟的青年学生收入党组织中。大学生被吸收入党之后,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据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特点,在学校灵活设置大学生党支部,党支部设置应该灵活、分层推进,要不留空白。将大学生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锻炼学生党员的社会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将支部建立到班级内部。

(二)构建大学生党员全程化教育

机制党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现象,高校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建立关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全程化机制,也就是高校对党员要求在大学全部过程中,应该做到“三个一样”,入党前与入党后一个样、老师同学面前一个样,校内校外一致这“三个一样”,高校在构建全程化教育机制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五个作用”,在政治、思想、学习及工作上为学生树立学习模范榜样,使高校中各方面较优秀的学长对新生进行培养教育,高年级大学生党员进入新生班级,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大一新生解答疑惑。

(三)构建大学生党建网络互动机制

现在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领域中,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普及率高的特点,高校党建工作借助网络信息,能够很好地进行网络互动交流、网络时事热点讨论等,高校党支部工作人员也可以借助网络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增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四)建立培养大学生党支部书记教育制度

我国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队伍也随之扩大,但是高校党支部书记并没有很好很完善地配备好,常常出现几十个学生党员配备一个党支部书记。而且我国高校目前学生党支部书记具有较大流动性,常常由辅导员担任,这些辅导员多数较年轻,工作经验缺乏。高校应该对学校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知识方面教育与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增强党支部书记的修养及政治素养,使其具备统筹协调及指导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能力。

(五)改进创新大学生党员监督考核制度

大学生在入党之后,必须以身作则,不仅要自我约束,还要积极接受群众的监督,高校可以在学校各院系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及“党员床位”等,让党员在学生中做好示范榜样,树立党员形象,在思想心理上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各个方面做好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对党员的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党员对学习教育活动的趣味与热情,保证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四、结语

社会新时期,高校学生具有新特点,高校在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也应该积极进行创新,积极改进创新大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方式方法,不使用单纯政治观念说教及思想意识灌输,将传统单向、居高临下教育管理理念变为双向、师生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积极找到高校党建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把握好党建工作的前进发展方向,使其更加具有活力与无限生机。

作者:马君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陈潮光主编.大学生党建工作教程[M].人民出版社,2009.

[5]蒙红光.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04).

[6]修耀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1).

第三篇: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

[摘要]

非连续性是生命发展的重要特征,高校毕业生的管理教育一直备受关注,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管理要求高校在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中,要考虑学生生命发展的非连续这一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先解读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两个重要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透视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的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实现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新构建,进一步推动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合理化。

[关键词]

生命发展;非连续性;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

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多。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对毕业生的素质修养、行为举动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关系到高校今后的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在个体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视域下,研究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对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初步认识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哲学的重要命题,黑格尔曾说:“连续性就是单纯的,与自身同一的自身关系,这种关系不以界限和排除而中断。”①与连续性对应存在的是非连续性,非连续性“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和突变性”②。生命的连续性是生命发展的普遍现象,但在生命的可连续发展中,存在着生命的非连续性的可能。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生命发展连续性过程中,在受到不可控制的外来因素刺激和自身内部矛盾的共同影响下,生命的连续性被打破,以致在生命中的某些时段出现非连续性发展的状况。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生命发展连续性并不对立,相反,二者是统一的整体。具体来说,首先表现为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和生命发展连续性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都蕴含着彼此;其次表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事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转化,就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多可以转为少、少可以转换为多。谈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就不得不提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是指通过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危机而进行的教育。”③总的来说,教育是按照生命发展的顺序连续进行的,但是人的生命发展总是无法避免地充满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造成人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虽然非连续性是暂时的,但是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博尔诺夫是非连续性教育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的非连续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非连续性教育,因为连续性教育“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仅此还不够全面,还需要作一处重要修正”④。所以他指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形式”⑤。随着生命发展的非连续现象的增多,国内关于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教育的研究逐渐丰富,但总体来说,关于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在日常宣传中也很少涉及非连续性教育,当前中国高校对毕业生的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毕业生思想活跃,易出现极端行为

毕业生处在毕业的特殊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非理性思维强烈,进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阶段。思想变化导致行为不可预测,难以管束,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毕业生教育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大部分毕业生心智尚未成熟,往往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或者没有预料到的困难,他们容易采取极端行为,出现事故,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

(二)毕业生自我意识觉醒,思想矛盾

个体生命的非连续性加速了毕业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价值,在就业时希望能掌握选择工作的主动权,想自由择业,而不是让工作选择自己,被动就业,但毕业生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一定能选择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怀着满腔的抱负,希望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在选择工作时却有很多顾忌,对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抱有很高的期望;期盼在工作中有竞争,但又害怕竞争。虽然毕业生有追求、有理想,这是值得肯定、值得鼓励的,但是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考虑,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成功的,因为学校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了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功利性心理又表明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是失败的,毕业生并未形成科学的就业观。这种矛盾的局面就让学校开始思考究竟要不要改变当前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如果要改变,又该如何改,改到什么程度?

(三)毕业生行为松散,无视学校纪律

高校毕业生即将毕业,找工作、考研、撰写毕业论文等都需要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他们又尚未真正毕业,还是在校学生,所以学校把毕业学年的课程数量安排得比之前的学年少,以减轻毕业生的课程压力。没有课程的牵绊,课余时间增多,部分毕业生又存在自制力欠缺,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自身要求低等问题,这就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缺勤率高,即便去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修得学分,以使自己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被打乱了,教学效果当然会变差。另外,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马上就要毕业了,所以开始无视校纪校规,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不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此外,学生在毕业之前一直都生活在环境单纯的校园里,他们对未知的未来不知所措,甚至畏惧,即便参加了相关的就业活动,也无法认清自己,无法给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教育管理下更多的功夫。

三、个体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就业难,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有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70%,虽然每年都会有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出现,国家就业政策也向毕业生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毕业生更大的自主择业权,但社会在发展,岗位要求在提高,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就业难问题依旧凸显。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就业不良风气,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2.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我国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社会正面临着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生产和需求的变化剧烈,部分传统产业遭遇寒冬,面临危机,对人才的需求有限,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就业难是造成毕业生出现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原因之一,毕业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很少经历挫折,但就业问题让他们突然承受沉重的压力,最后导致毕业生出现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状况。

3.虽然目前我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多元文化的不断入侵,社会上存在越来越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公共安全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这些都让毕业生的生命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另外,在信息时代中,网络上传播着各种暴力、色情读物和游戏,这极易让人在精神上产生扭曲,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会对涉世未深的毕业生产生负面影响,随时可能会造成生命发展非连续性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失范

1.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对前来校园招揽人才的用人单位敞开怀抱,不仅组织专场招聘会,而且有些高校甚至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部分毕业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往往会去参加校外的各类招聘,长期不在学校,这使得高校的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展开。

2.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签约较早,离正式毕业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这部分已签约但又尚未毕业的学生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加上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学生签约就意味着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甚至对这类学生放任不管,这就导致学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出现了真空。据统计,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学年中,都有请假、缺课的情况,超过80%的学生请假天数超过一周,学校对此很少追究。

3.高校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还存在只重形式、内容空洞陈旧、缺乏新意、执行不力、缺乏长期规划等问题。

四、生命发展非连续性语境下,合理进行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

(一)对毕业生开展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毕业生正确认识生命,使其能够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遭遇,重视生命的价值,最终让毕业生“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和善待生命,培养生命个体执著于生活的勇气,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⑥。

1.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时刻关注毕业生的生命世界,监测毕业生的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现象,一旦出现危险征兆,就马上进行必要的干预,展开生命教育,化危机为机遇。

2.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引导毕业生树立生命意识,使毕业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平等和值得赞美的存在;还可通过实践活动使毕业生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可被经验,而只可被践行”⑦。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而珍惜生命,发现自己,最终实现自我。

3.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教育毕业生直面生命中的失败和困难,也就是要引导毕业生敢于面对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让他们认识到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无法避免地遇到一些困难,遭遇一些失败,面临各种挫折,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顺,只有迎难而上,战胜困难,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4.对毕业生实施生命教育时,需教育毕业生尊重生命个性,每个生命都是具体存在的,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个体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要承认差异的存在。接受了生命教育的毕业生,能够在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发展出现非连续性后,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同时,展开生命教育还可以减轻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

(二)优化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方式

1.规范对毕业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虽然毕业生即将毕业,但并没有完全脱离校园,他们首要的身份仍然是学生,学校必须对他们负责。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约束毕业生的日常行为,将严格的教育管理和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相结合。在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放下姿态,平等地看待学生,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注重与毕业生的交流工作。

2.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主要从形势和政策两方面展开。形势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毕业生认清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毕业生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让毕业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摒弃找工作只找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铁饭碗”的观念,将目光投向广大的民营企业,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另外还要认识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对岗位和薪水要有合适的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以确保自己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至于毕业就失业。政策的教育主要是让毕业生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要为毕业生组织专门的宣讲会,向毕业生详细解读国家的各项政策,如“双向选择”“选调生”“村官”“西部计划”等一系列和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能扩大就业面的政策,还要让毕业生有明确的目标,了解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

3.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可以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大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应在学校相关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社会大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并且要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最后才能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学校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学校能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相关服务,毕业生能获得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避免走弯路。高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还可以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由于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毕业,学校每年都在做相关的就业信息统计,学校比较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因此,学校完全有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五、总结

毕业生的核心任务是就业,引发毕业生生命发展非连续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就业,所以高校在思考毕业生教育管理对策时,主要应围绕生命教育和就业指导来展开,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这些途径顺利就业,而且其生命发展非连续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作者:罗光晔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注释]

①(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之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95.

②庞学光.完整性教育的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23.

③顾明远.教育人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2.

④⑤(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51.

⑥娄进举,宋旭红.生命发展非连续性中的生命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

⑦(德)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7.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

高校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其重要性是不可比拟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时今日,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只有在创新的教育模式下才可以给予大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创新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然而,从整体上看,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大学生普遍缺少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1.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教育模式创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慢慢地与国际接轨,然而仍然残留着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在高校教育中太过于注重讲解课本知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教育都应当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能只重视课本知识的讲解,应当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出全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

1.1.2培养策略没有落实。高校老师没有有效地贯彻有关方针,没有适当更新教育策略,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1.1.3高校教育跟不上时代步伐。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社会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有关专家应当高度关注这一问题[1]。

1.2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如今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然而创新人才数量却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因素有两个:

1.2.1大学生普遍都缺乏创新精神,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2.2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教育并且给予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忽略了创新神经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老师教学方式死板,本身缺乏创新精神,给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1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是一种精神状态,融入了人类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思维,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去研究未知的知识。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讲解教材知识,忽略了提高学生全方位能力,也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得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给予他们创造力。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进步,知识也在日益变化着,专业化知识更是如此。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学校不仅应当重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2]。并且,高校应当高度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创新,提高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2.2实现科学化教学管理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用科学化管理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所谓科学化管理其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方式影响着教学管理的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为教学刮玻璃提供了基础。比如,人事分配制度倘若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那么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就更加容易实现,反之就难以实现。同时教学管理工作也受到了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因此相关管理工作也成为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六点:第一,课程管理,包括了课程编制的全过程。第二,教学过程的监督,比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料等等。第三,师资管理,涉及了学术研究、人事分配等问题。第四,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涉及了招生等方面的内容。第五,校园设备与管理,包括了教学设备管理、科研设备管理等等。第六,校园文化管理,涉及了学术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等等。2.3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提高教育

策略的有效性,从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2.3.2增强对大学生的关怀,从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学生良好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2.3.3丰富教育策略,千遍一律的教育方式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死板的教学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当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3]。

2.3.4教育是日积月累的事,是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达到目标的,因此高校教育需要时间的延续性来使得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2.3.5实现教育模式的国际化。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充分地与国际交流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学生从受教育以来一直深受着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时今日,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改进传统教学的不足,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3.结束语

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努力、深入研究出良好的教学方案才可以真正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今的社会日益变迁,因此教育模式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激活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发展,提高其创新思维,为其以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来锦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探究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华章,2013,(22),114.

[2]蒋蕾.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新课程(下),2012,(11),24-25.

[3]郑进,康薇.“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湖北理工学院化工类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3,(01),101-103.

第五篇:普通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对知识人才的需要,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逐渐普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现行成人教育管理模式分类、构成要素、结构特征着手,分析我国现行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创新,旨在进一步促进成人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

成人教育现状;管理模式;发展对策

成人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各种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与反思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已势在必行。

一、成人教育现状

(一)生源数量下降

近年来,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渐扩大,给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一定的阻力,许多高校的成人教育出现了招生困难甚至无生源现象,严重冲击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二)师资力量跟不上需求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专职教师不足、教学质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平稳发展。

(三)整体教育质量不理想

达肯沃尔德在《成人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但现在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加上成人教育对象各异,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学质量总是不够理想。

二、普通高校管理模式

(一)“实体型”管理

“实体型”管理也可以称作独立管理。它是指由成人教育院代表普通高等院校管理成人教育的一切事务,从招生、教学、评估到毕业等一系列工作全权交由成人教育院负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二)“非实体型”管理

“非实体型”管理就是成人教育管理与教学单位分离,管理主要工作是招生和学籍,对于教学和考试则不进行全方位关注。“非实体型”管理侧重点:第一,有利于制定策略,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有利于从整体上考虑规划全体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有利于把责任真正落实到各人。

(三)附带型管理

附带型管理即指成人教育没有独立的机构,隶属于其他部门监管,它的全部工作环节与普通教育管理一并处理。很多学校实施这样的管理是在思想上并没有把成人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创收手段。但不同的高校成人教育实行哪一种管理模式取决于该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因素。

三、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一)规范管理层级,减少无序和混乱

学校内要对各院系进行协调统一,明确权责,使其与成教院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成教院要明确行政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工作的无序与混乱。

(二)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要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在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成人教育学生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安排紧密结合并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合实际需要,更加突出课程安排的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达到成人教育的目的。

(三)开设辅助课程

在成人教育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和学习专业课,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纵向能力与横向拓展以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需要及实际能力选择课程。这就极大地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活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充实自身素养。

(四)实行学分管理

实行学分管理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外在的约束。在教学计划和学制年限的制度下,学生必须完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课程选择、修业时间以及专业方向的规划,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在学生考核上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测评

简单书面的考试已经难以测试学生的水平。在以考试为基础的情况下添加实践报告、调查研究、互相参评以及论文等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虽增加了难度,但这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相互探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及各院校都应该积极培养专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广大成人教育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四、总结

总之,高等院校中的成人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相关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水平,使之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张建环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崔立国,胡凤卓.21世纪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7).

[2]刘伟辉,陈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2).

[3]朱长发,孙亮,樊昕培.试论普通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段阳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以中央民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6(5).

第六篇:高校教育管理微博创新体现分析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网络文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在校园中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需要重视微博的作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利用微博获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与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本文就是探讨微博的特点、应用现状和价值,使微博成为学生管理的创新体现,为师生创造出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

微博;教育管理;创新微博

随着网络的更新换代,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创造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交流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者,在微博上内容供别人浏览。的内容一般较短,例如140字的限制,微博由此得名,当然了也可以图片、分享视频等。微博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及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欢迎。

一、微博的特点

(一)原创性

微博[1]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工具,它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进行信息更新,没有交流媒介的限制。人们常常会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些都是很难复制的内容,也是具有现实性,比如一些突发事情以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事,人们都会选择利用微博推送信息,微博的时效性、现场感以及迅速性,对社会的影响几乎超过了其他新闻媒体。

(二)便携性

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同水平线的交流平台,写博文需要完整的思绪以及较大的工作量,所以这种工作量对很对人来说相对有压力。而微博以其独特性,让人们能够畅所欲言,出现大量的原创作品,微博相对比较方便,微博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的紧密互动,它的出现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三)互动性

微博与传统的交流媒介有很大的区别,它实现了双向交流互动传播。微博上一般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即使不是认识的人,也会对其看到的现象发表看法,也会得到相应的回复,这样形成一种开放式的交流,也增强了博友之间的信息互动。根据以上这些原因,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使管理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成为主动者,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

二、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微博缺乏统一、合理的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的微博的建设与一些正式的官方微博不同,学生对微博管理都是自主自愿的,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常常会出现微博内容良莠不齐、微博主体模糊不清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微博的管理者也是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容易出现微博内容更新太慢、信息不及时的现象。

(二)微博应用的能力参差不齐

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微博在学校的普及度非常高,同时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对学生工作者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微博的受众比较高,但是在学生当中使用微博的能力和数量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会通过微博掌握实时消息或推送新闻,也有些学生不使用微博,他们不善于交流,对于微博的信息不感兴趣,最终导致他们也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学校动态,甚至说有些学生不理解微博的相关功能,这些情况肯定会给教育管理造成了不便。

(三)微博应用的双刃剑

微博是社会进步和互联网发展的共同产物,微博以其自身的及时性、互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逐渐的被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去。微博的应用方便了师生的沟通,营造了全校互动的良好氛围,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学校发生了重大的意外事故,学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差,本来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随着微博的信息传播,就会对学校造成很多的负面形象,不利于学校工作的发展。

(四)微博应用的目的模糊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工作量比较大,涉及的教育工作板块也多,所以实现微博在高校管理的合理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影响学生对学校信息的关注度。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应用目的不清晰,不能准确的抓住学生这个受众群体,也不能预测其产生的影响。学校微博[2]定位是“官方”,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让他们觉得这是学校正式的交流平台,对于上面发表的一些事情,他们往往会顾虑较多,不愿意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甚至会对官微上的信息视而不见;学校官方微博管理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微博在学生教育管理的意义,没有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学校微博上设立的内容都相对局限,一般都只是关注到学校较少部分的学生,不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

三、怎样解决微博在高校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管理服务内容建设

运用微博创建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对象,包括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几个方面,同时管理各部门可以借助微博介绍学校制度和政策,比如,团委可以一些党风建设文化;教务处可以学生的考试时间、教室安排、考试报名相关信息;学工处可以学生勤学奖金等信息;总务处可以寝室管理制度相关信息。建立这样条理清晰的服务平台,根据微博信息传递及时、有效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

高校主动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的将“媒介素质”加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去,在日常的微博中传播相关的媒介知识,指导学生能够理智的看待媒介、准确的获得信息,如何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辩证的看待。当发生重大时间的时候,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时事进行深入理解,帮助学生看清真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建立完善的微博运行机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但是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建立微博,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完善、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难以支持微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了发挥微博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各高校需要寻求一种完善、有效的微博运行机制。

四、微博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微博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各高校的网站越来越完善,更多的网络工具应用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高校的班级管理比较特殊,人数较分散,为了方便学生工作的实施,班级都会借助QQ群、微信群通知活动安排。随着微博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多,微博这个交流媒介也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教学管理可以借助微博实现信息互通,可以借助微博开设学生的工作专题,运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气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这样可以更好的普及校园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感和荣誉感。

(二)微博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交流

传统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和老师关系紧张,尤其是面对面的沟通更是存在障碍,随着一些网络聊天软件的使用,渐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些软件中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QQ这个聊天软件,有些学生设置添加好友需要好友认证,只有通过许可才能成为好友以及了解他们的空间动态,这样会出现一些拒绝添加的情况。随着微博的更新使用,受众度越来越高,它的应用不仅弥补了其他沟通软件的弊端,而且迎合了年轻人的心理,同时微博的关注比较方便,交流平台更宽松,实现平等、愉快的交流目的,可以使老师更方便掌握学生的实时动态,从而更方便师生交流。通过创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微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遇到一些疑惑,可以借助微博直接向特定的微博进行咨询,同时负责相关内容的老师或管理者及时的在微博上给予回复,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借助微博这个新的交流媒介,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成效更明显。

(三)微博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合作

在教育管[3]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功能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的思维的自由行、灵活性。借助微博可以进行信息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合理利用微博这个交流媒介,可以帮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微博上分享他们的学习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紧密的合作。

五、总结

微博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于学校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微博的双向作用决定了高校需要适应新事物的发展,深刻的认识到微博的运作规律,利用微博传递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防止一些负面消息的影响。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各大高校需要积极的推进官方微博建设,在微博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在微博上合理调整相关的信息内容,不断的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一些完善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真正的实现好微博的应用价值,协助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者:吴雪霁 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娜,赵路明.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探索[J].亚太教育,2015,(23):292.

[2]景琳.浅析微博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和成效[J].东方文化周刊,2014,(18):154-154.

[3]梁芷铭.高校官方微博的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功能定位——高校官方微博系列研究之二[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