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管理论文(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教育方式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关系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教育管理体制与教育方式相互依存。我们要进行创新型教育,那么教育管理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首先,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决定着教育领域中的大小事务,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教育的管理体制也规定了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因此,教育的创新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了创新型教育的顺利开展,是创新型教育的保护屏障。其次,教育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决定了创新型教育的成效。好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将教育事物、教育工作人员安排的井井有条,并且给教师足够空间发挥自己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方式得到革新,从而推动创新教育的进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对创新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因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一定会调动一些力量支持创新教育的发展,增加教育设施,引进新型的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实施管理方式,既遵守原则又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创新型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所高校,只有实行科学的话教育管理体制才能开展创新型教育,一个需要开展创新型教育的高校首先就应该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效管理存在的弊端
第一,实施强制性管理。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很多高校实施的管理方式都是强制性管理。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校安排的课程非常死板,缺少实践性与体验性强的课程,而且课程考核的方式非常单一有时甚至不科学。例如:有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很少,甚至不开设体育理论课,这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没有好处,严重拉低了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的学校只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比优秀的依据,完全不开设实践性课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很多学生变成了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书呆子。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在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需要遵守的规则很多,这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创新的路程。第二,创新教育没有渗透到高效管理体制当中。很多高校只是口中开展创新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创新教育意识,创新教育只是流于表面,与高效管理体制不能协同作用。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新型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学生实施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期组织学生大力开展活动,成立多个社团,可是对于这些团体学校却缺少科学的管理,并没有将创新型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第三,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虽是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但并不是任由学生放任自由,很多高校教师将这一点理解错误,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对学生不管不顾,完全看不到教育的成果。另外,有些教师地专业水平不高,创新意识淡薄,在教学中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教育方式,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改革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需废除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强制性的管理模式都是行不通的。高校应该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将创新教育与高校管理体制融合起来。创新教育与教育管理体制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真正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管理体制当中,教育才能持续发展。高校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该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将创新教育提上日程,然后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与创新教育模式相配合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格局。最后,高校必须将提高教师的素质纳入到教育管理体制当中去。学校必须要意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教师,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另外,教师也应该积极自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
四、总结
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的重要事务,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优秀。高校创新教育必须开展,高校教育管理也必须改革。本文主由从教育方式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入手,讨论我国教育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并针对这些弊端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作者:曲范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浅议
一、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微博又称微博客,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140字)并可以公开的微型博客形式。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微博的兴起,给广大的网络用户提供了便捷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为高校教育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当下,微博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遇到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高度注意,并不断探索一些解决办法,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思想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大学生都在玩微博,大部分关注的是娱乐趣闻和名人明星,很少关注高等院校的微博。微博的广泛使用,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信息。然而,由于微博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这些信息有积极科学的、有消极偏激的,学生在成长阶段,很难区分哪些该读、哪些不该读,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由于微博上信息广阔且大部分的信息真假难分,学生无法自主对不良信息过滤,因此不少学生接收过多来自微博的信息文化后会对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产生误解,对教师言论产生质疑,使得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弱化,给高校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冲击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二)鉴于微博的特点,增加了高校处理突发性事件的难度
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及时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微博因其优势,逐渐成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各种信息都会快速扩散开来。对于一些突发情况,很快会引来大量的网络舆论。一些高校出现的突发状况,很容易引起微博上人们的热议,大量的网络舆论给高校造成巨大的压力,阻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高校处理突发性事件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当,则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一部分人利用微博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常常在微博上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误导了相当一部分人,加剧了矛盾,造成事件的恶化和增加事情解决的难度。
二、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如何开展
(一)将微博融入高校教学活动当中
将微博应用到高校的教学课堂里,通过紧密的互动环节,利用微博信息快捷交流的优势,教师将提问以及反馈的环节融入其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微博的群组功能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学生们能够与书友畅所欲言,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可以建立个人和团体互助合作机制,即协作学习机制,充分发挥微博作为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有利于高校教育文化建设。此外,由于学校教师资源有限,一些学生无法参与到名师课堂中去,为了扩展学生知识来源范围,学校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建立师生交流专栏,使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实现师生间互动,让一些无法与名师交流的学生能够与名师交流观点,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同时增添校园学习氛围。
(二)利用微博,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来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诸如,建设校园新风貌主题的微博,做好广泛的宣传的工作,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校园新风貌建设活动当中来,各尽其能,搜集各种信息,如图片、文字、视频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建设校园文化,一方面不断增加学生对学校的感恩之情。还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个平台,不断的注入一些正能量的文化信息,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导向。诸如,邀请一些文化名人,为高校教育写一些励志故事和名言,利用名人效应,让更多的学子们在名人的影响下汲取正能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利用微博,扩大高校就业指导的途径
现阶段,各大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现状。随着信息平台微博的出现,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积极使用最切合学生实际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启了官方微博。官方微博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官方微博可以及时编发国家政策、求职指南、创业指南、职场指南等就业指导信息,通过这些提示,提高了毕业生的求职能力,规避了存在的就业陷阱。通过微博,快速传递就业岗位的信息,微博的开通,既方便了毕业生的求职,减轻了毕业生们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四)利用微博,扩大高校的招生宣传渠道
自诞生以来,微博获得了广大公众的喜爱,尤其是广泛的学生群体。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很容易拉近公众与高校的距离,为广大家长学生提供了解高校的风貌和文化气息的平台,不断增加对高校的认知度。微博具有随时随地更新的特点,有利于公众及时了解高校信息。微博在高校的开通,为考生提供了招生信息平台,也成功吸引了一批优质学生。考生通过在高校微博平台上浏览高校微博上的历史微博,了解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在校生对高校评价、学校学习思想氛围等,对想要了解的高校做深入了解,并可以与学长学姐们交流生活学习经验,为考生选择并认可高校提供依据,从而拓宽高校的招生宣传渠道。
三、小结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平台,获得广泛群众的喜爱,其中青少年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微博时代逐渐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迅猛发展的社会化媒体,使得微博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平台。因此,我国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微博,实现真正为教育服务的目标。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为学生服务。本文是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高校教育管理现状,不断总结归纳得出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全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微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应如何开展。由于我的知识面比较窄,所以未能面面俱到,但是我希望能够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关注高校教育的朋友们的注意。
作者:陈佩馥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
新形势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在发生大碰撞,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大聚集地,成为了思潮碰撞的大平台。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大学生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非主流思想的影响,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很可能误入歧途。因此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式,为祖国培养出健康、向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2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理念严重落后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接受对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前的关键时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换言之,大学生们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按照现代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具有足够的时代性,要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包含有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其它内容。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还保留在传统的硬性思想灌输、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管理的服务性等落后模式。
2.2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不合理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法就是指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所采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了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更好的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高校应当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还不是很恰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带有强制性色彩的行政命令充斥于高校校园内,这种强制方法既无法收到理想的实际效果,又打击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及主观能动性。
2.3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机制不够高效
从目前的多数高校来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还远远不够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需要校党委、学工处、团委以及学生会等其它各个部门和团体的协同配合,但是这些部门和团体之间缺乏良好的“化学反应”,团队服务、协同意识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
2.4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相对来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者们在学历和学识阅历上都没有从事一线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们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多以女性居多,男女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导致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时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率。再次,大量存在“双肩挑”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他们往往还在学校其它部门担任学生管理或者政务管理工作,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加快转变管理理念
要加快转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就要摈弃传统的硬性思想灌输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管理的服务性,发展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还要将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引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服务意识,并最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民主化。
3.2加快改进管理方法
为了能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可以采用如下的对策方法:一方面,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引入合理的经济奖惩措施,刺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提高工作效率,高效完成教育管理任务;另一方面,从制度方面入手,可以在高校中制定一系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规章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切实维护教师和学生合理权益;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充分的管理好物质、信息等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3.3加快健全运行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离不开各个相关部门和团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只有每个部门和团体都能够明确自身的分工和职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达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高效运行。健全的运行机制还离不开适当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措施,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就要定期对各个部门和团体的工作进行考核,对优劣情况分别进行奖惩。另外,学校还要与社会、家庭等校外资源建立足够的交流,相互配合,共同推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前进。
3.4加快推动队伍建设
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队伍建设就要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并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职业化,降低教育管理队伍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努力建设一支责任感强,真正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热情和能力的队伍。
4总结
总之,在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一定会伴随有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能够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张丽平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专业化浅谈
1高校教育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传统化:
尽管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变革和创新,但是我国教育管理理念一直都未彻底的从传统“八股文”式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大学教育,教学的模式一直都还停留在通过对书本的公式、理论等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课程安排往往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教育常常会被忽视,因而像一个电子专业的高才生可能不会接一个简单电路,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文科生连政府行文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有资料显示,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偏重理论研究,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普及不够,在跨国企业的岗位需求中,我国学生满足率不足一成。另外,我国现行的教育教材,书本内容无论是理论还是案列,有很多还都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根本就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前沿科研的理论需求。
1.2考评学分化:
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综合技能和整体素质人才的重任,国家许多领域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及技术项目都在高校进行研究和实验,这给高校的学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但是无论教育到了哪个阶段,我国的教育一直都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考核现状,而大学的学分制更是这种现象的衍生。暂不论“高分低能”,高考状元无法就业等个别情况,试想在大学四年,要修180多的学分,近60门课,分别涉及数学、英语、政治、辅修课等方向,学生要把精力分散在这么多的课程上,这么多学习方向中,怎么可能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专业课程学习当中去,至于潜心深入专业方向上的研究更是天方夜谭。另外,量化式考核指标体系以学分追求为导向,“重学分轻质量”成为学生选择课程过重中必然原则。
1.3专业类别化:
目前,在大学本科阶段,很多专业都是分门别类、泛泛而学,需要进一步的深造才能学到有针对性的课程,像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这样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寻找对口的工作很困难。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重学历轻素质的传统人才需求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但是,基于我国专业定位,每个专业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专业壁垒,很少有相互之间渗透的,像外语专业与物理专业,两者就没有交集,学生从事外企科研工作就存在很大障碍,就目前的专业分类,高校很难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另外,虽然随着高校数量的日益增多,生源日显减少,为了能吸引生源,高校开设了许多比较前沿的综合型专业,但是却没有引进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没有合理的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只是在原来的专业上简单更换了一个专业名称而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虽然选择了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在就业时候,根本就无法通过或者胜任企业给出相对应的工作。
2高校如何改进教育管理模式
2.1必须树立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强调视教育为一种“服务”,为消费者———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学生发展的种种需要。强调市场经营的思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主线,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观,这是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学生智能发展上的新要求。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注重知识、技术的传授,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创新为主线,把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
2.2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教育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和管理的基本条件,这是由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教育管理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基本原理,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做到“管理育人”。
2.3高校教职工必须强化六种意识:
合作意识:高校教育活动的有序运行,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作,教育管理人员要具有善于协调沟通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接口管理,做到不推诿,不扯皮,从大局出发,以工作为主,同心协力,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形象意识:教育管理人员要认认真真办事,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服务,做到公正、公平、公道、公开,待人接物要和蔼亲切,善于理解,善于同情,做到热心、用心、耐心、细心,在教学评估、教学评价、教学评优奖罚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公平合理,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超前意识:超前意识就是要突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人员应对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超前把握,对有关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要科学规划工作重点。
3结语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管理队伍。高校应重视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推进教育管理专业化。
作者:万富奎 单位: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存在认知偏差
(一)高校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高校管理者仅把大学生创业教育当作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工作内容,将创业教育的重点落在应届毕业生身上,而未意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持久性过程。同时也忽视了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二)高校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
高校创业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易受社会观念影响,社会大众认为自主创业是求职受挫之后的选择,因此大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鲜有学生是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为出发点接受创业教育和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这也提醒了高校管理者应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生向社会性与贡献性方向引导。
(三)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认知偏差
在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家庭成员对于创业的认知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不够的情况,社会崇尚创业的文化没有形成。家庭成员认为大学生创业热情有余,毅力不足,难以坚持;而社会大众对于大学生创业的低认可度则源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基础不足,知识水平达不到创业要求。
二、创业教育管理多元治理资源的相对匮乏
(一)高水平、高效率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一方面,我国高校对于引进创业型教育师资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对现有师资的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力度不够,简言之就是半路出家。这类师资既没有实践经验,也不具备创业经历,在接受了短期的创业教育知识培训之后就授课,这种流于理论讲解,缺乏实践经验的创业教育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也会对阻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管理工作。
(二)创业基金和社会人脉关系的相对短缺
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创业的经济基础。运用现代信托关系,以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为原则,是一种特殊投资基金。一方面,创业资金是一种风险投资,而大学生自身的无经验性导致了他们创业的高风险性,大学生获得社会创业基金的门槛较高。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创业基金的直接目的固然是为了支持学生创业,但其追求的根本目的依旧是希望通过大学生创业培养出具备实力的校级创业团队,从而在各创业竞赛中为校争取荣誉。
(三)大学生创业的平台以及基地相对匮乏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和高校本身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基金短缺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创业平台和创业基地构建不足,大学生难以有置身于创业活动中的切实感受,难以有效锻炼和提升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业教育管理多元治理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不够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完善度低,教育效果平平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完善度较低。创业教育独立于其他学科教育,容易导致创业课程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创业激情有余,创业内功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单薄、零散。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也就无人研究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难以系统化、整合化,形成完整的体系。
(二)政府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扶持、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推动力还是在于高校本身,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及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显然是有待提高的。财政方面,虽然政府日益重视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创业资金投入方面仍然是供不应求;行政方面,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将其行政职能和信息优势运用到创业教育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跟不上脚步,政府主导部门在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意见,政府的这种缺位现象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四、提高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质量的基本对策
基于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现状的以上分析,结合对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剖析,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在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创业型人才
1.高校管理者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更新创业教育管理理念
在这个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培养大批创业型人才是高校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创业教育复杂且持续时间长的教育过程,无论过去高校管理者是抱着何种心态、何种目的开展创业教育,在创新型人才急需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必须更新创业教育管理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务实创业素质教育代替流于表面的形势教育。
2.高校教师以科学的创业教育观培养人才
创业教育教师是创业教育理念最直接的传播者。教师对创业教育抱有何种观念,教育受众就会受到该种观念的影响,这也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就业型还是创业型。这就需要创业教育教师转变原本的单一人才观,确立复合通用的人才观,将培养适应时展的创业型人才作为教学教育目标。
(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大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力度
1.优化教师资源,引进创业教育专业师资
创业教育师资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关键。高校可以就目前校内已具备的师资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培训及创业教育实践培训,为创业教育的师资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切身体验创业过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利用创业教育实践检验创业教育理论,加强与政企合作,外聘社会优秀创业人才。借助政府平台,寻找社会上创业成功的案例,可以采用外聘形式,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政府人员。
2.优化创业基础资源,拓展创业基地,增投创业基金
任何企业的建立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运作资金、人员等基础资源,大学生创业同样需要这些基础资源,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学生获取以上基础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高校及政府在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协助解决。
(三)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完善度,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可帮助大学生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创业知识,不合理的课程安排则会造成创业知识零散,反而对大学生创业起反作用。高校在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安排时应注意:(1)在大学生不同阶段应设置不同的教育课程,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应该侧重于创业理念的传播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高年级大学生应注重创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创业实战技巧。(2)因材施教,针对创业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如针对创业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注重创业成功案例的输入,提高创业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素质;针对创业专业知识差的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细致化讲解。(3)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在设置创业教育文化课的同时,应通过创业实践把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2.政府完善创业教育扶持机制,消除创业教育缺位现象
政府应该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由高校独立完成,政府应置身其中,成为创业教育的治理主体之一。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涉及范围广的教育过程,与普通学科教育不同,创业教育兼具学科性和社会性。政府只有消除其在创业教育中的缺位现象,积极参与到创业教育的管理链中,才能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欲求。
作者:陈培杰 翟红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