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管理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人文方向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概述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便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经过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的发展方向仍然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最基本的要素,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促进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实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被管理地位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这样才能充分地将人文理念贯穿到整个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
二、存在问题
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形成,但是将人文理念运用到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去的时间还不长,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一)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缺乏人文性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片面强调教育管理的社会性,对教育自身的特征特点理解不够深刻,对于教学的规律的相对性不够重视,往往容易陷入强调管理统一性的误区,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能动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进步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
(二)高校教育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性
当前,大多高校的管理模式仍然比较僵化,教学管理目标较为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及时、合理调整,同时,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固化,对于教学的效果也不能随机应变,导致了教学工作脱离教育实际,更不能充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学生学不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积极性将会大大降低。
(三)高校教育的管理机制缺乏人文性
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实施,已经从宏观的改革转向了微观层次的教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变革,但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体制因素和观念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做到简政放权,这种现状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需求还不能适应,不利于教学管理的整体改革。
三、人文方向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教育管理的理论日趋多元化
目前,存在着多种关于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较为知名的有校本理论、人文理论和流程理论等。校本管理理论就是以学校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住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管理权,从而进行高校教育的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那么人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将教师和学生放在更加主体的地位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教育管理的手段日益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校园网络、电子化的办公系统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逐渐被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所影响和改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给人的思想、人的行为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影响,要重新定位管理职能,将现代化充分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
(三)教育管理的环境人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不单单停留在教学中,而且对于校园的文化、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的营造,要形成兼顾审美文化、导向文化、学习文化等的和谐校园,使学生在校园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被管理被约束走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四、总结
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工作的风向标。高校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的社会的导向作用,要积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加入到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中来,切实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将教育工作开展到人的根本需求上来,切实促进人才强国方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婷婷 单位:沈阳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思考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不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不能满足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着内容不够新颖、手段过于单一以及制度缺乏科学性等三方面的问题。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够新颖。
内容不够新颖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建国初期,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模式,带有非常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这在当时对于迅速恢复混乱的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落后于时代,与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仅仅停留在根据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重心发生错位,干部选拔任用不够科学,薪酬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具有全面性、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内容的陈旧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工作收效甚微。
(2)高校教育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
与西方发到国家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相比,可以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另一问题就是方法手段过于单一,依旧停留在较为传统的阶段,仍然处于探索与调整的阶段。在西方国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已经从现代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中吸收借鉴了相关理论,大大改进丰富了管理的方法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过分强调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手段具有滞后性,单一乏味。未能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现代学科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结合起来,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独特特点,忽略了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交流,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呆板生硬,最终导致未能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优质的服务。
(3)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性是影响制约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进程中,我国高校教育体制实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完善,促使着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化。然而,纵观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改进完善的力度仍然有限,实际的管理工作实践为了管理而管理,缺乏明确的指导原则和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很多时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未能体现出“高校管理”的特色和与众不同,未能真正体现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和精髓。这种制度规范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显得极其低效,与时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发挥出高校教育管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2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意义重大。鉴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时展到今天,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正在大踏步地前进。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受此影响,部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偏离主流,我们与西方国家争夺青年一代的形势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迫使着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为此,高校管理者就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挑战,准确把脉高校自身发展的问题,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和条件,积极探索富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2)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建设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从上文可知,当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内容陈旧、管理方法单一和制度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建设的顺利推进,大大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口碑,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此,为了打造高水平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相吻合的现代化大学,必须要持续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构建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借鉴采用综合性、灵活性的评价方式体系。唯有如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不断满足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需要。
(3)提高高校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不例外,这就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高校之间的竞争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强大压力。首先,就国内情况而言,受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生源数量在逐年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国家支持扶持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高校的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种反差导致了国内各大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竞争走向白热化。其次,就国外情况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先进管理模式给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国内外的激烈竞争迫使我国的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教育管理制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如何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是高校管理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要在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以及构建科学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努力。
(1)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
理念指导行为,理念决定行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首要的就是要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转变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对高校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正确定位。为此,高校就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思想观念上的先进认识,革新当前落后的错误思想观念,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考虑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努力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学习氛围,充分挖掘不同特点学生的潜在才华,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十字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层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明确理念,确定科学的管理方法,把教育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尽快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2)创新高校教学管理的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离不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这种教学管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各种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化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校、院、系三个层级中合理分权,扩大高校中院系的权力范围,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化、透明化、科学化。二是创新绩效管理办法,即在“优胜劣汰”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各种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群体的质量与水平。三是把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指导原则,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3)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管理学理论认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的根本前提。因此,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另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尽快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根本上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为此,高校应该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群体的学习主动性。
作者:姜娜 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的可行性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将其引入医学教育领域,此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个体经验中自我构建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PBL模式引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领域,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PBL模式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
现代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就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中的一个中介变量,一般来说,它涉及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因素。PBL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系统引入PBL模式,可改变原有的教育内容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的问题,能够使教育内容情境化,将学生带入“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的境界中,使教育内容情、生生情、师生情融为一体。在这种教育情境中,可以不断激发大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冲动,从而持续保持热烈而高涨的状态进行学习,真正达到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
(二)PBL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理论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学生党员是经过自愿申请、组织考察、群众认可、全面培养的优秀大学生代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帮助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思想、学习、实践等各方面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固化、内化和外化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理论和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二、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亚里士多德说“整体大于局部之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引入PBL模式要做到:其一,教育管理队伍要整合多方力量。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单靠组织部门和学院党建工作成员是不够的,一方面,该队伍本身就存在人数不足、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另一方面,单一的人员结构造成了知识的单一性,满足不了PBL模式下党员教育内容多样性对指导老师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需要一切相关力量的共同参与、沟通协作形成“新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总支依托学院企业嵌入式多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凝聚校内外合力,开展共建模式下的党支部活动,通过与企业、社区、合作单位的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活动,实现了党建活动指导老师来源的多元化。其二,教育内容要体现整体性。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根据大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系统规划教育内容,不能条块化,想一点做一点,将知识割裂开来,以至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三,教育管理过程要体现连续性。教育管理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呈螺旋式循环过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不能重计划、轻实施,忽视检查和总结的反馈,否则就会出现教育过程的脱节问题,影响过程的循环进行。
(二)方向性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他倡导身心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在他看来,德、智、体、美是全人的基本素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也是培养人才。因此,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引入PBL模式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一方面要以党员整体素质要求作为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符合时代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具体来说,学生党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性意识要强,同时要具备各专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的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咨询单位、质量安全管理结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该专业学生党员的素质应该定位为具有良好的党性修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动态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物皆变,绝对静止、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首先,教育管理环境是动态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处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其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等也会随之发展变化。其次,教育管理对象是动态的。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时代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其接受知识、处理问题的理念、方式都不一样。在现代化网络教学形势下,教育手段面临着信息化时代的重大变革。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基本停留在原来“听报告、念文件”的水平,教育内容脱离了党员的思想和工作的实际,形式和方法单调呆板,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容易使大学生党员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一旦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党员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将会大大减弱。因此,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理清教育管理环境,研究教育管理对象的差异和变化,用针对性强的内容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时代特征的手段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良好效果。
(四)能级性原则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分清了本系统的层次,然后把各个层次的功能都发挥出来。五邑大学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党校三级培训,做到了教育管理全程、全方位覆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做法是,根据入党程序,针对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推优后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这几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由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各党支部通过网上党校、上党课等形式,分批组织党校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一方面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实现了各级党组织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能够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知识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引入PBL模式,要分清层次,明确党总支、党支部、各项目小组等各层组织的职责,分工协作,互为一体,才能最终形成整体合力。
三、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
PBL模式的经典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PBL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过程为:设置问题(项目活动)—收集材料(信息)—党小组讨论(实施小组项目工作)—支委会、党员大会研讨(实施整体项目工作)—项目总结(反馈)。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创设组织环境
PBL模式下的教育过程均以小组的方式进行,PBL教育管理是否成功,分组是重要的环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与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不同,它是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开展工作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党建组织架构,创设科学的组织环境,是开展PBL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前提。目前,各高校、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有的按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有的按专业设置学生党支部,有的人数少的院系可能就是几个年级或几个专业合并设置1~2个学生党支部等。这样的设置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工作开展不畅的问题。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党总支进行了创新支部设置和党建工作架构的尝试,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创新支部设置。学院分专业设置了4个学生党支部,支部书记均为各专业骨干教师,负责指导支部开展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同时,根据学生的项目活动,尝试性地设立临时党支部。从2013年开始,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立了台山赤溪暑期党员支教队,设立了临时党支部,由带队老师或学院团总支书记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该支部在支教过程中,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走访当地群众,同时开展党组织生活并进行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党建工作小组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学院于2015开始,在各党支部内部设置了由2~3名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党员组成的若干党小组,一个党小组负责联系一个团支部,将党建带团建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学院成立了由辅导员指导,一名学生支部副书记担任负责人、各支部支委成员组成的党建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学生党建的事务性工作,理顺了各级的关系,工作成效明显。这一组织架构,为PBL模式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分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拓展问题设置
根据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PBL模式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在问题(项目)的设置上,要综合考虑党性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因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来源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理想信念问题。可以围绕党的发展历史、大学生怎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学生怎样坚持党员权利和履行党员义务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知荣辱、守气节的坚强操守。第二,时事热点问题。比如可以围绕中国梦、依法治国等主题,按照PBL模式的程序,通过主题研讨深刻认知、观看影片从多方位了解、开展支部活动从点滴落实等形式,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真正理解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党爱国情怀。第三,专业知识学习。通过建立学生科技竞赛党员团队、党员学术性社团、党员实习队和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习困难学生学业预警、宿舍管理等学院工作的形式,以学生各类科技竞赛、专业学习(包括组织学术讲座、专业作品展览、专业团体辅导等)、产学研实习和各类党员专项工作为问题(项目),一方面突出学生党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院优良学风的形成。第四,学生社会实践。依托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载体,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队,以暑期支教、迎新生服务、各类义工活动为问题(项目),通过参与项目,加强党员的服务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服务能力。
(三)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用,丰富互动手段
PBL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仅凭“一支笔、一张嘴、一块板、一堆纸”的方式,显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这种方式仅停留在简单的“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的集中学习、集中灌输层面。照本宣科、单向沟通,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调动不了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随着以网络为主要技术支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党员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思想日趋活跃,生活方式发生变化[9]。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主动迎接现代信息技术对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集中学习的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要适当保留,尤其是在支部大会研讨和总结反馈阶段,这种形式有利于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与人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党支部QQ群、微信群、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党员随时关注党的热点问题,集中研究讨论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收集材料(信息)开展研究(实施活动)阶段和党小组讨论阶段,这种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及时性、灵活性。
(四)激励与约束结合,强化反馈效果
总结反馈是保证PBL模式下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形成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建立约束机制。从宏观层面来说,要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监督考评机制。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了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定了《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党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考核的项目主要包括参加党内组织活动、组织纪律、学习态度和成绩三方面,每一个方面包含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观测点,对应相应分值,采用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党组织评议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考察每一个大学生党员。将考核结果与预备党员转正、评奖评优挂钩。从微观层面来说,针对每一个大学生党员活动项目,及时考核和反馈。如,土木建筑学院开展的党员“一帮一”互助行动,通过党支部工作考察、被辅导对象座谈和问卷调查、被辅导对象进步程度评估等形式,对每学期的指导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此外,还可以通过召开小型总结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反馈,总结优点,发现不足,以期更好地开展和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开展“七一”党员表彰会、项目活动总结表扬会、拓宽渠道加大对大学生党员教育项目活动的宣传、发送表扬信、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性学生宿舍等形式,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李华 单位:五邑大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高校教育管理应用
一、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中崭露头角。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枯燥无味的,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充分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起来,从而大幅度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网络技术的运用取代了原来费时费力的人力管理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节约了高校教育管理中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且还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技术对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能有效地将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在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网络信息化中,通过互联网迅速快捷地将全校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节约了各部门、各层次管理在资源分配中浪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比如,网络技术中的视频会议功能、网络教育平台功能等实用性功能的运用,能快速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三)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保障。
网络技术应用的运用让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完成从封闭式到信息化和公开化的转变,所有的数据和事项都具体的记载在管理系统中,在需要进行相关的决策时,可以根据网络技术数据网中的记载让领导一目了然,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使决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得到了保障。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展现的出自身的作用时,教育管理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原来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被引导式的管理观念所取代。高校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开始,运用“自我管理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自我管理学习中得到提高,满足现代学生在课堂教育中无法满足的实际需求。教师在运用网络技术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对社会适应的能力。
(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需要增强。
网络虽然是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还是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针对学生网络道德意识不高的问题中,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的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工作;对于有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对道德意识薄弱这块要着重注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展现出现代学生的良好素质和优秀品质。在网络技术中,黑客是网络中的高手,他们一般都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也在学校接受过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不高,所以才会做出破坏网络环境和安全的事。学校要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其他问题也机要迎刃而解了。
(三)建立完善高校的网络技术平台。
计算机硬件设施已经在各大高校普及,但在关于网络技术平台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却存在很多问题。在正常情况下,网络硬件的好坏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到高校信息交流、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所以,拥有完善的网络技术平台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结语
我国的教育系统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教育管理只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让高校教育管理实现了公开化,加快了社会信息大众化的完成,资源优化、机制创新。把教育管理工作推向了科学的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全力发展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信息中的建设,把我国的教育管理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赵鹏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