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竞争更加激烈,招生工作压力更大
从我国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形式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校继续教育已经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已经成为众多社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因此,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但同时,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火热,也极大的增加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度。一方面,受到市场需求的刺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出继续教育,在极短时间了改变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也有着更多的高校开始发力,进而对继续教育的市场造成冲击。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竞争更加激烈的现状,也就对各个高校的继续教育招生工作打来更大的压力。
(二)校外函授站的管理不力
另一方面,在市场上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为了扩大市场,为了从招收的渠道实现再发展,不少高校建立了校外函授站,通过异地办学的方式来吸引异地的学生,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校外招生的方式曾取得较好的成绩,为我国高校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助力。在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高校为了提高招生人数、降低办学成本,进而扩大经济效益,个别站点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教学,一些高校也放松了对站点的管理和监控。在这种背景下,校外函授站点的办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甚至部分站点只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工作,对教学质量没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学生及家长对高校继续教育的信任度降低,直接导致校外教育的招生工作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各大网校的开办,其对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也造成不可忽视的冲击。
(三)重视程度不够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特别针对于著名的高校,其往往认为继续教育不是主流的教育,而只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认真对待继续教育,也就没有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人财物等资源的调配等工作中重视校外教学。这就直接导致高校继续教育的制度相对落后、管理体制相对混乱,也使得高校校外教育始终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建设,失去人力、财力的有力支撑,校外教育的办学质量也始终难以提升。
二、我国高校校外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
(一)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
首先,要解决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就必须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即消费者更加看重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其参加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无疑有两点。其一,通过相关考核获得更高的评价或证书,以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二,通过认真的学习,真实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无论从消费者的哪种消费目的来看,其都希望自己报名的继续教育有着一定的名气,能够更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因此,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建设是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有力手段。通过品牌建设,各个高校就能够对社会人员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能够极大的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招生工作降低压力。这就需要各个高校认真对待继续教育的发展,可以为继续教育输送高素质的教师,通过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同时以高校自身的品牌效应来为本校的继续教育打响名气。
(二)加强制度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推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离不开制度的有力支撑。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强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通过明确的方针和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不但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约束,也要能够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在重视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提下,针对权、责、利的划分来进行制度建设。通过明确的制度,才能够维持高校的传统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平衡,并在两个系统间充分协调各种资源,避免出现因为权责不清产生纠纷和矛盾。其次,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针对校外函授站点。从某种意义来说,校外函授站不但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前线,同时也是高校的招牌,直接影响到高校本身的信誉。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外函授站点的监督,应该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此达到约束的目的,最终促进校外函授站的正常发展,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各个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调动。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高校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以此提高社会的认可度,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众多困境,极大地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众多高校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其中的困境,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作者:梁志平 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