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资金来源渠道、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逐步改观,但依然存在理念认知偏差、资源供给不足和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不完善问题,需要从强化统一指导思想与理念认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供给和注重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三个层面进行优化,以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质量效益上台阶。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教育是基础;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造就更多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1]显然,有效提高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是民族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纷至沓来,我国教育管理领域也跨入信息化建设阶段,《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性文件已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顶层设计的范围,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早已是大势所趋。民族地区集多“区”①于一身,昭示了其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中西部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滞后于发达地区。”[2]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民族地区教育管理改革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带来诸多挑战,探索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路径,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教育管理信息化伴随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诞生,由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率先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在教育领域中应用而发起。“信息化”由《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明确定义,其核心在于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实现共享互动,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领域内的信息化建设,即“在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对各级各类教育事务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的目的,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3]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整体发展成效显著,其进程可分四大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0年),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代表的“跟跑”式发展;第二阶段(2000-2012年),以启动“校校通”和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为代表的“跟跑+并跑”式发展;第三阶段(2012-2018年),以“应用驱动”和“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并跑”式发展;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代表的“并跑+领跑”式发展[4]。
二、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直以来,学界在探讨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时问题导向为主流,在描述其发展现状时多出现“不够”“不足”“较弱”“缺乏”等之类字眼,缺乏客观正面的评价。事实上,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年,在基础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并成效明显。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我国先后制定了一批有助于民族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年)和《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2018年)等均重点强调了民族地区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对象。当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特点主要表现为“研究基础差、发展不均衡、研究力量弱”[5],新时代攻坚脱贫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与精准扶贫完美契合[6],而学界对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集中在教育问题分析[7]、统筹师资[8]和发展模式[9]等相关方向。综合而言,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理念、供需平衡以及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资金渠道逐渐拓宽
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口较大,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获取是一大难题,如何有效拓宽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是民族地区高校的共性需求。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发展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补贴保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中央财政承担了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西部地区80%以上的经费投入,率先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1]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通过社会化合作项目争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如一些民族地区高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企业合作,“近十年来,云南省的大部分民族地区在教育部支持和省级财政支撑下组织实施了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薄弱环节改造、西部高校网络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10],在民族地区区域组织相互的协作下,高校资金问题有了较大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得到了有效的拓宽。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逐步形成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发展初见成效,“近年来甘肃省民族地区平均每所学校信息化建设投资达67万元,其中81.21%的投资金额用于硬件建设。”[10]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高校积极鼓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行探索实践,同时积极寻求外界力量的支持,引进应用成熟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设备,并积极与有关企业进行合作和开发,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常用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校园一卡通、信息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等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民族地区高校均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并投入使用。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机制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层面的信息技术人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本土的专业性信息技术教师数量逐渐增加,并迅速成长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另外,民族地区一些高校通过构建区域性的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调配有限的人力与技术资源,初步实现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据统计,“甘肃省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中67.1%为兼职教师,教学点兼职教师的比例占80%,信息技术课教师中专职教师占28%。”[10]在政府的帮扶政策的基础上,民族地区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平台、队伍、信息管理等方面出台制度规定,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理念性认知偏差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一些领导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内涵认知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将教育事业发展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或信息系统建设简单等同于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部;第二,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等同于相关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操作与应用,忽视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服务师生、服务教育和服务社会的整体发展;第三,重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体性建设,而忽视体制、机制与组织架构的完善;第四,一些教育管理参与者的思想素养有待提升,由于教育管理信息建设的人员在思想、理念和技术上更新的滞后,导致民族地区一些高校信息化教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总体而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表现出一种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工具性而轻其价值性的特点,重视实际操作而忽略管理理念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正是这种认知理念上的偏差制约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改革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供给不足
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供给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源的缺失。民族地区各个领域发展均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才缺失问题,这与大环境不无关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人才的流向。就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而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数量较少,民族地区有些高校上百名学生才配备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岗位支撑力度不足。第二,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人员的供给与需求失衡,一方面是参与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部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第三,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参与者的日常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肩负多项工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一对千”的现象较为普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者所面对的压力比较大。综合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数量、能力的欠缺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短视现象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第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出现跟风现象,以致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仅以数据中心建设情况为例,“截止2013年,国内规划建设的数据中心有255个,这255个数据中心分布在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但是这其中只有67%投入使用”[3]。第二,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独立性,缺乏数据的传输与共享机制,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这无疑影响着区域性的合作与互动。第三,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缺乏“协同创新”理念。教育管理发展并非独立的,成熟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而在这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协同创新理念。总之,缺乏长远的规划是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之下,民族地区高校需要系统的、明晰的、统一的长远科学规划。
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策略
(一)统一指导思想与理念认知
第一,依据国家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明晰国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予的优惠,充分依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制度保障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紧紧把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常态化建设这些机会,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路径。第二,充分领会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基本概念的内涵,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发展理念,将“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共享”的理念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型的前提,加强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通,将服务师生、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充分发挥民族性优势,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二)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第一,制定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长远规划。民族地区高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作开放的思维,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科学长远的建设规划,突出教育管理平台搭建、结构重组、资源分配和质量评估,注重技术人员与平台资源的相互结合,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第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组织与领导。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与信息化技术合理匹配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现实价值,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可以有效地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三,优化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架构是当务之急。教育管理信息化涉及相关数据采集、管理、使用和维护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是建立在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发展架构基础之上的。民族地区高校应明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定位发展目标、科学确定体系结构、建强职能团队,细化规划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人才与技术是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各高校要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根据工作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同时引进专业能力突出、职业素养过硬和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完善评估机制。评估是检测建设成效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应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估机制,对平台建设、系统运行和技术维护等进行全面评估,以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高校作为需求方,拥有教育管理业务层面的海量数据和实务性技术,企业拥有信息化设备与技术的优势。民族地区高校与企业联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互利共赢,能够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杨志军,李群.欠发达地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机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3]苗国芳.四川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4]陈琳,陈耀华,毛文秀等.教育信息化何以引领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信息化25年回眸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20(4).
[5]师文慧.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2).
[6]李华,刘宋强,宣芳,等.教育信息化助推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
[7]杨方琦,杨晓宏.我国民族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8]高卉,李晶.互联网+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辅导教师专业能力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7(3).
[9]甘健侯,赵波,李艳红.“互联网+民族教育”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6(2).
[10]吕伟信,杨志军.全民教育监测报告2012/201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2013.
作者:曹勇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