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创新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宏观上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供战略性指导,OBE教育理念在微观上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启迪。高校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严格遵循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路径,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党员;机制创新;教育管理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1]。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坚守育人初心,融汇育人之智,积攒育人之能。切实担负起把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落实下去,把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的责任,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深刻认识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1.1学生党员队伍成长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现在已有9000多万名党员,其中80、90后青年党员有3000多万。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力量,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党员受各种思潮观念影响的渠道显著增多。他们对于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还缺乏甄别能力,对于西方利用网络文化进行价值观渗透欠缺警惕观念。这些都给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洁洁良”事件时刻提醒我们,坚决不能放松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只有主动构建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才能制止学生党员的西化、异化,打造一支信仰坚定、政治可靠、遵章守纪、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学生党员队伍[2]。

1.2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校历来重视学生党员教育。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坚持把从严从实教育管理党员作为党建基础工作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大学生的入党热情高涨,学生党员数量持续攀升,质量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但也有一些高校还存在放松现象,党建工作的全面性、严格性、治理性没有落实到位,发展学生党员程序不够规范,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够齐全,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和组织纪律性还有待加强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党在高校的光辉形象。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着眼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着力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锐意创新实践,为高校党建工作走深走实走新提供理论实践支撑。

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强调:“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把青年党员培育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事关党的前途、国家的未来和人类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重要政治责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勇往直前的收官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学生党员正值韶华,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生际遇和发展空间,也肩负着史无前例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一定要把青年党员的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教育他们牢记初心,勇担使命,构筑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堡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硬核力量。

2严格遵循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原则

2.1坚持政治性原则

坚持政治性是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根本性原则。提出党的首要建设是政治建设。坚持政治性是党的全面领导在高校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必须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教育形式上把好政治关,在教育内容上增强政治性,牢牢遵循党章的根本要求,把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立起来、政治纪律和政治生态严起来、政治文化和政治修养抓起来,引导青年党员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2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即规律性。任何有效机制,都是对客观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坚持科学性原则是保证青年党员教育实践合理性的必然要求。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校党务工作者在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既尊重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又探索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构建规范的党员教育机制,实现依规管人、以律制人、以理服人,引导学生党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3坚持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指个人或组织对预期成果的主观设想,坚持目标性决定青年党员个人或高校党组织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高校党组织只有坚持目标性原则,才能增强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前瞻性,激发党组织的内生力,保证学生党员的教育方向,提升学生党员的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党组织既要立足当下,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抓紧建立制度规范。更要规划长远,以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为着眼点,统筹各种教育资源,整合各级党组织分工,明确学生党员教育的目标,制定科学的路线图。实际工作中还要时时对照目标不断调整,确保学生党员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2.4坚持主体性原则

学生党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总处在发展变化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党员为中心的理念,关心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党员的自主选择,关爱学生党员身心健康。积极改变传统的说教、命令等教育手段,注重思想教育内容的学理性,选取适合学生党员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时时处处事事做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面对学生党员个体需求的多样化,学生党支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学生党员个性特点分门别类加以指导,针对各种个性问题按部就班予以解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需施策,满足学生党员的获得感。

2.5坚持实效性原则

坚持实效性原则是教育学生党员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试金石。评价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效果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得到了广泛发挥;三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是否得到了整体提高。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时刻依据这三条标准检验修正工作思路,合理制定工作目标,持续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形成基层党建的强大动能,确保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3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机制创新的路径

“OBE”(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由Spady等人在美国提出,很快被世界推广的主流教育改革理念。随着2013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我国高校的逐步开展,OBE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引入OBE三大核心理念“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4]”创新学生党员教育机制,有利于协调各方面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升青年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六点”联动,构建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

只有唤醒了学生党员的归属感、价值感,促进学生党员成长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渗透和围堵,“拔节期”的学生党员更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党员为中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将春风化雨的教导和润物无声的培育注入大学生的全过程,着眼新生入学起点、入党积极分子焦点、发展对象重点、预备党员难点、转正党员亮点、毕业生党员落点“六点”联动,开展好入党“启蒙教育”“骨干教育”“集中教育”“考察教育”“先锋教育”“旗帜教育”,促进学生党员成长。

3.2坚持以目标为导向“六维”并举,构建学生党员管理目标体系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务工作者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完善学生党员教育机制。着手“政治思想”“遵章守纪”“工作服务”“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劳动实践”6个维度并举,构建学生党员目标管理体系,每个一级目标又细分为3个观测点,总计18个观测点,把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任务细化,让学生党员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以此督促激励学生党员行为,提高学生党员教育效能,见图2。

3.3坚持持续改进“三度”发力,构建学生党员监督激励机制

“孕穗期”的学生党员不仅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更需要科学精细的监督管理。高校党务工作者要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落实党组织监督责任、搭建学生监督平台、保障党内外监督权利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制定学生党员监督制度、优化学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听取党外师生的意见建议、畅通党外师生的监督渠道等举措构建学生党员监督激励机制,实现党内监督有力度、党外监督有广度、协同监督有效度。增强学生党员的获得感、使命感、归属感,引导青年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恪守“四个服从”,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贾鑫,陈明.教育有温度管理有力度监督有尺度从三个维度助力青年党员健康成长[J].人民论坛,2019(22).

[3].在纪念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新华网,2019-4-30.

[4]贾鑫,张驰,张朔.浅析OBE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党支部规范化建设[J].吉林教育,2019(22).

作者:贾鑫 陈明 齐乐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