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治理在地方高校教育管理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英文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全球治理委员会(CommissiononG1obalGovernance)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英文中的管理一词源于意大利文,原意为训练或处理马匹,后逐渐扩大应用;中文“管”原为锁钥,延伸其义为对人、事、财、物的约束、控制;“理”为处理、条理。治理和管理原意有重叠之处,皆涵盖控制之意,但是两者的应用差异明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管理和高校治理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晰,管理一般强调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较为程序化;治理则强调相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强调多元参与和多方协商。在我国,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等地方政府的高校一般称为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地方高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地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当今社会正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和新媒体,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借机向大学生进行渗透和煽动,诋毁我国社会制度和大学制度,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紊乱,对学校教育管理产生更多的质疑;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快脱离了家长的管束,家庭的教育和帮助突然缺失,但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并没有减弱,同时家长也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学生的在校管理;对与地方高校而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各个地方大学城拔地而起,高校在完成了升格或兼并后,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如此的大的规模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扩招背后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管理理念的落后和管理人员的缺失越来越让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到了被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其身上,从小在各种过度的关怀中长大,一方面他们拥有较好的教育,渴望独立和自由,对学校的各项管理不理解,不适应。另一方面则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的心理准备,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二)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在我国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工作大都以“严格”为基础,保安全保稳定是管理追求的目标。学校经过多年的运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各项制度,虽然也在根据新的情况不断修订,但原有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多大改变。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在这个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其运用所拥有的权威和制度对被管理者实施从上而下的管理。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每天要应付各个部门布置的任务,处理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学生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让他们没有精力去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学生工作规律,更谈不上对学生针对性培养和个性化教育。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在国家民主法治不断走向完善的环境中长大,他们有强烈的民主意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又十分便捷,不会盲目的接受或否定,这必然导致对现有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质疑。他们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去,但现有管理模式缺乏对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规定,学生只能通过学生组织、座谈会、评教等传统模式来参与管理,无法满足其深入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需求。
(三)对教育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认识
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社会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学校内部各部门、辅导员、专业教师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差别很大。对于学工部门和学生工作者来说,强调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希望学校更多的部门和人员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去。而学校其它部门在遇到与学生相关的事务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学工部门、找辅导员,将很多的事务性工作都汇聚到了学生工作部门或辅导员那里,造成学生工作者的千头万绪和疲于应付。现在大学的规模普遍较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人才,高学历和高职称成为用人导向,科研成为考查的重点。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上课或拿课题做论文,从来没有把育人作为自己的任务,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从家庭层面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是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自主性,不再干涉其在校的相关情况;有些家长则希望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去,让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而社会对于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负面问题关注较多,将更多的责任推向了高校及其管理体制。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管理的主体单一,缺乏多元合作与有效协同
目前,地方高校承担教育管理责任的主要是学工部门,学校一般设有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各二级学院(系)设有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总支)等,在现有体制下,他们是当然的管理主体,而与学生事务相关的教务处、保卫处、后勤等部门则处于从属地位。学工部门冲在教育管理的前线,其它部门也乐于配合或依赖学工部门进行工作。学生家长希望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去,有些学校的学工部门也在开展一些工作,让家长参与进来,但总体来说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有限。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地方高校中更多地扮演了学工队伍一部分的角色,他们主要承担的是繁荣校园文化、日常管理和信息的上传下达,在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仍然是学生工作者管理的对象。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其它相关部门,在学生工作事务中,职责界限也不十分清晰,他们更多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完成某项工作走到一起,缺乏顶层设计,无法在有效协同下开展工作。
传统高校组织结构一般是金字塔式,侧重于金字塔底部对于金字塔顶部决策的执行。这种建制层级特点突出,注意垂直管理功能的应用,虽不可谓之错误,但是却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统一管理特点,此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从某方面讲,能够带来效率和明显效果,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学校制度和自己管理理念也能够很直接的得到贯彻。但行政化的管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以学生为中心”无法落实到实处。各地方高校虽然也在强调”服务”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在面对维持学校秩序的重要性和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事务时,学生工作者更愿意选择“严管”。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地方高校学生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虽然也有,但大都是程序化的,很少能被学校采纳,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加之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能力不够等原因,无法真正建立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机制,也就谈不上民主协商和平等有效互动等问题了。
三、基于公共治理视角的学生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一)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观念转变
“管理”和“治理”虽一字之差,但要从人的观念上彻底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是一个发展趋势,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以及学生的新特点客观上促使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革新,这种革新可以积极借鉴“公共治理”有关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其次,不要将“管理”和“治理”割裂和对立起来。两者都有控制的意思,只是方法和实现路径有所不同,治理中也会有管理,管理中的“权威”在治理中依然存在,只是表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第三,要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中审视这一转变。国家层面已明确提出了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应当走在前列,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做贡献。
(二)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
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在互联、互通、互动的网格化治理中实现利益共赢。在当前治理环境日益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构建学校、学院、学生、家长四主体的学生事务治理体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联合社区治理主体构建出学校、学院(系)、学生、社会、家长五主体的学生事务治理体系,进而推动学生事务有序开展。在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切关注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和诉求,抓住“学生”这个中心,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学校与院系、学校与学生的协同;要依据多中心治理理论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制度明确“权责利”,保障决策、落实和监督反馈的透明和科学。
(三)构建学生工作治理的保障机制
首先是制度保障,学生工作管理法治化理念的确立,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从传统行政型管理模式到公共治理模式转变关键之所在。所以,高校学生工作治理的制度保障要以法治为基础和指导,彻底摒弃人治的弊端,构建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其次是组织保障,高校学生工作治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现有的机构和组织设置会对治理体系的建立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应在现有组织的基础上,设置诸如学生工作治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第三是人员保障,或者说队伍保障。制度建立后要靠人来执行,学生工作队伍对治理理念的认同和推进对治理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为此,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和能力。
作者:丁浩亮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