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留学生占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规模自2000年以来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留学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一些具体实践层面的管理问题,这些管理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管理模式等方面。本研究在前面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自2000年以来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与整理,并针对不足的地方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述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全球化、国际化战略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各国都参与到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来,人才和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制定各种政策来吸引全球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在这样一个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中国政府也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的人才竞争并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从1991年的1.18万人增长到2017年超过44万人,从质量上看,主要是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和研究生比例增高,2016年来华学历留学生超过21万人,占来华总数的47.4%,而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占来华总人数的14.4%。[1]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来华留学生都有所增长和提高。我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相关领域留学生政策的缺乏和滞后,留学生培养质量管理监控缺乏有效机制,各高校留学生日常管理缺乏灵活性和规范性,管理模式相对保守单一,等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共搜集自2000年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文献110篇,其中硕博士论文40篇,高倍引用论文30篇,还有其他相关文献。将上述研究文献按照内容分为政策导向、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管理模式这五大部分,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整理分析。除此之外,也借阅和参考了留学生管理的相关书籍以及各大高校的留学生网站,将有效信息进行了处理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1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政府政策制度分析
纵观来华留学生政策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具体、从规模到质量的过程。政府政策导向推动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2]首先看从无到有,我国留学生招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这个时期主要是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为友好国家培养人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系统政策,主要是以我国与他国签订双边协议的形式表现出来[3-4]。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开始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留学生,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来解决留学生管理问题,如198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为外国人举办短期学习班的有关规定》和1985年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等。此后,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但是还没有宏观的规划,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导向性政策。[5]其次从政策的宏观到具体,来华留学生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政策内容也进一步扩大到具体方面。宏观上包括了1985年制定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从总体上规定了留学生相关管理,同年还从国家层面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高校招生和对外交流的自主权力。具体的政策包括1989年颁布《关于招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6-7]这从制度层面规定了来华留学生自费问题,扩大了留学生来华渠道。1991年出台《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授予来华留学生我国学位试行办法》,对留学生学位管理作出具体要求,同时规范和细化了学位管理制度[8]。1999年,为进一步贯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发展”的方针,国家以江苏省为试点,开始试行教育部《髙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实施方案》[9]。2000年还进一步颁布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年度评审办法》,涉及来华留学生评选奖学金,从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制度。[10]最后从招生的规模到质量方面,一系列留学生政策的制定扩大了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也引起了重视。如2010年,教育部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指出,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这两部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要保证规模的增长,还要提高教育质量。
2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分析
2.1招生策略方面
招生策略分为招生的顶层设计和招生渠道。顶层设计主要是指对留学生招生宏观上的规划,包括重点生源基地的开拓,区别不同区域的招生途径等。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招生定位不明确,对于开辟生源基地的研究不足,没有凸显本校以及特色专业的特点。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招生渠道主要分为宏观上的和微观上的。从宏观上来看,目前国内来华留学生的生源渠道从性质上分,可以划分为官方途径和民间途径。官方途径主要是指我国政府和国外官方机构交涉接受留学生的渠道,也称为政府奖学金生,这类留学生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靠政府奖学金招生的途径未免有些狭窄;民间途径是指我国高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留学生实行的自主招生,主要包括了校际交流、留学中介机构以及个人申请等途径,这类留学生也称为学校奖学金生和自费生。[13-15]目前我国招收留学生的渠道是以民间渠道中的留学中介机构为主。[16-17]由此可见,我国留学生的生源渠道还是比较单一。[18-19]从微观上来看,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致力于通过设置校内奖学金、凸显招生的实力和特色等方式来吸引留学生。首先在校内奖学金方面,高校通过丰富奖学金项目,增多奖学金发放途径以及创新留学生奖学金制度来吸引留学生;[20]其次在招生实力和特色上,国内高校都开始关注自身的课程设置和特色专业,关注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以及语言进修和中医专业等特色专业。[21-22]高校并不是影响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的唯一因素,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合作协同,才能保证留学生招生的数量和质量。学者们对来华留学生招生策略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但也还存在着不足。首先,从整个招生策略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很少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招生策略,毕竟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及特点都不同,针对不同的国家应该有鲜明的招生特色;其次,在招生领域上,要突出重点领域,可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制定重点招生宣传,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生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我们就应该把招生重点放在“一带一路”这些沿线国家。最后,对于国内各大高校来说,要根据本校的特色以及区域优势进行招生宣传,综合性院校也有针对留学生的特色专业,医学、林业、农业、理工科院校要制定具体的符合院校特点的招生宣传。
2.2实际操作方面
来华留学生招生的实际操作方面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入学标准和入学程序两个大方面。首先,入学标准是指在入学之前要达到学校的一些考核要求才能进入高校门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留学生入学都是申请入学,尚无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语言以及专业学能的统一入学标准与测试,各个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料制定不同,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流程。这样招收的留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因此有学者为保证生源质量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生入学考试体系的必要性,并借鉴国外留学生入学考试要求,建议在我国也设置学业语言能力测试和相应的专业学能测试。[23]其次,入学程序是指在录取工作完成前的流程。目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的程序一般是先在网上申请,然后提交评审材料,经过各项考试,最后会有面试环节。录取原则就是根据各项成绩、证明材料和面试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只有成功录取了学生并完成了注册手续才能真正实现由生源向在校生的转化。[24]在入学程序上,有的高校为了扩大留学生规模,会减少中间环节,在成绩考核上降低标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留学生生源质量。总之,在入学标准和入学程序上都要严格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对生源质量要求有一定的考察标准,这样才能提高招生质量,输入的留学生质量标准高,相应地,就会有较高的输出质量。
3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分析
留学生教学管理是留学生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衡量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是学者比较重视且研究颇多的部分。留学生教学管理是指与教学相关的事宜,包括教学语言、师资队伍、专业设置以及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语言方面,由于留学生来自于世界各地,语言就成了能否融入这个国家的首要问题。教学语言不仅对吸引生源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和质量。目前,国内留学生的教学语言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全英文教学、全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25]第一种全英文教学,可以分为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和中国教师全英文授课。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主要的代表学校是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该校2009年有306名留学生,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最低成本获得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同等的学位。该校师资都是英国总部严格删选的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全英文教学方面,2011年以来全国有28所高校可以为留学生英文授课,[26]温州医学院是中国教师全英文授课的典型代表。由于来华学医的留学生较多,因此医学院采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居多。对于全英文授课,政府没有介入实施监控,也缺乏质量评估。第二种是全汉语教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华留学生需要先学习一到两年的汉语然后再进入四年的本科教育,学制较长。第三种形式是双语教学,这是针对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或者用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从目前留学生的生源结构看,后两种模式培养周期长,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全英文教学难度虽大,但对于吸引留学生来华以及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都是最好的选择。[27]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来华留学生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师资主要包括语言文化任课教师和专业课授课师资。在语言文化任课教师方面,高校外聘的教师多,师资的门槛低、流动性大,对于有高学历和一定科研能力师资的要求与实际聘用的教师差距较大。在专业授课师资方面,专业课师资都是校内各个单位聘请来的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比例较低。此外,国内高校针对留学生的语言和专业课的英文授课师资数量不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的教学需求。因此,要扩大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数量上解决留学生国际化师资匮乏问题,其次是国内高校的英文授课师资质量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不能进行全英文教学,造成师生交流障碍,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28]因此,高校要注重国内留学生英文教师英语能力的提高,包括听说能力和英语专业能力的提升。[29]再次,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留学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现代化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教材内容来看,目前国内尚无统一规划的留学生全英文教材,有些教师根据各科特点编写了相应的本土教材,但教材逻辑与本科规划教材存在差异,教材内容信息陈旧,不能反映新内容和新方法,也无法经常更新、改版教材。[30]教材内容的现代化还需加强。从教学方法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留学生仍然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有少数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总之,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留学生教育质量,高校应该关注留学生教材内容的更新,以及全英文教材的优化和改善,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教师应根据留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31]最后,在专业设置方面,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打破了以往学习汉语为主的格局,2016年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来华留学生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个百分点。[32]自2017年以来,在华留学生总数超过44万人,学历生超过21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7.4%,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达到了25.38%,位居各专业之首,工科专业留学生达到21%左右,经济类专业留学生接近15%,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达到10%左右。[33]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长,留学生的质量和层次也在提高,专业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留学生课程设置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课程内容单一且安排不合理、缺乏针对性、上课内容与知识衔接的困难等问题。[34-35]因此,高校针对留学生的专业结构要面向国际市场,设置国际化课程,只有专业、课程与国际接轨,[36]受到国际认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除了专业课程之外,高校应该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是帮助留学生走出课堂,真正接触中国现实社会,切身体会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学习前苏联模式,专业划分太细,重专业轻基础。其次,与国外的专业设置对比来看,专业设置尤其是专业名称和内容与国际不接轨,划分过于细化的专业与国际通识教育相违背。最后就是各级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不同。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将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纳入教学管理之中,尤其是全英文授课质量的评估,目前还没有针对英文授课评估的管理。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留学生非课程形式的素质教育,要加强留学生的素质教育,关于留学生的通识教育没有得到高校普遍重视。最后,在针对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方面,学者们目前研究的较少,培养方案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留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学位授予包括留学生学士学位、硕士和博士学位,学位授予要达到留学生毕业论文的标准才可授予,不能降低毕业标准。
4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分析
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是指留学生从录取到离校前,包括证照、学籍、后勤保障、课外活动、突发事件的管理等,其内容可主要归为档案管理、文化适应问题、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突发事件管理。在档案管理方面,金晓达归纳了国内高校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档案,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官方和半官方的活动,主要记录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形成、制定、实施执行情况;记录接受国与派遣国留学生的交谈交涉等活动;记录了国家机关对留学生教育的指导监督以及评估等活动。二是来华留学生在高等学校内的教育活动,包括留学生的招生、学籍、教学、后勤管理等。三是来华留学生的个人档案,包括申请表、登记表、奖惩记录以及科研成果等。[37]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具体详细,从宏观到微观,涉及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复杂且繁琐,管理缺乏信息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在文化适应方面,目前国内高校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宗教信仰问题、心理适应问题以及思维方式问题。[38]学者们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宗教信仰问题,要求高校尊重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但不提供场所;[39]文化适应不了肯定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适应的问题要求高校建立心理服务机构解决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思维习惯也是受留学生本国文化影响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思维习惯,因此也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思维习惯的不同可能会带来违纪等问题,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思维的差异性,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留学生进行国别化的柔性管理。在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包括了内部规章制度、违纪处理、各类证件办理和后勤保障等。首先,在内部规章制度上,主要是规范留学生在高校内的各种行为,包括了违纪处理的法律法规、证件办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等。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不成系统,有的高校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有些细则不明确造成问题出现时没有按照相应的制度来执行,有的高校没有制定针对留学生的规章制度会导致出现问题不能参照条例或者按照国内的制度来执行。因此要健全校内各种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规章制度。在违纪处理方面,主要是思维习惯不同带来行为的差异,留学生由于不能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即使有些行为违背了国内规定,还是不能接受处罚,这就要求高校以及政府制定符合不同区域留学生的行为规章制度。在证件办理上,主要是护照和签证的办理,要及时关注国家对留学生证件规定方面的政策,注意证件的到期时间。在后勤保障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宿舍管理方面。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接受国解决外国留学生住房一般有三种模式,一是接受院校提供住房;二是在大学密集区附近集中建留学生公寓;三是在居民家中居住。[40]目前来华留学生住宿以第一种模式为主,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留学生层次也在不断提高,研究生层次留学生会附带家属一起来华学习,所以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是留学生宿舍由高校内部向社会外部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好留学生住宿问题,解决一系列相关的留学生医疗问题以及子女入学安置问题等,使来华留学生宿舍走向社会化管理。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方面,国内高校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发疾病,二是突发性公共事件,三是各种意外伤害。在突发性疾病方面,可能是水土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应,也可能是心理适应问题导致情绪压抑;在突发性公共事件方面,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在意外伤害方面,包括了生活上的纷争、交通事故以及宿舍安全问题等。安全管理问题也可以归纳为突发性事件问题,对于突发性事件,管理人员是措手不及的,因此在平时要有备无患,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处理机制和恢复机制。[41]同时,有学者还提出了整合社区资源来帮助高校解决留学生的安全问题。[42]总的来说,留学生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上面的四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涉及留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业指导等方面。但缺少留学生与本地学生交流与互动,应该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加强与本地学生的联系,让留学生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5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存在三种形式,归口管理模式、趋同化管理模式以及从归口管理模式到趋同化管理模式的过渡模式。归口管理模式是指将留学生的招生管理、签证及居留、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统一归口于校内一个单位,解决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相当于“校中校”。[43]在归口管理下,当前国内高校在实践工作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国际合作交流处模式;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模式;前两者合二为一模式。趋同化管理模式是指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一些管理功能回归到学校的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将来华留学生的管理趋同于国内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强调留学生的特殊性,把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融入到了学校的整个管理系统中。[44-46]目前国内高校都在往趋同化管理方向努力,[47]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趋同化管理。逢成华、彭庆红等学者除了提出归口管理中的三种模式之外,还提出了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分工合作模式以及在前两者基础上加上留学生处的立体合作模式。[48-49]姑且把这两种模式归纳为从归口模式到趋同化模式的过渡。逢成华对国内中文专业前100名高校作了统计,其中有75所高校采取分工合作模式,即国际合作交流处与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分工合作模式。因此,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还是处于向趋同化管理模式的过渡阶段。总之,来华留学生归口管理模式虽然集管理、服务和教学于一体,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趋同化管理模式是趋势,趋同化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管理质量,也要注意的是由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不同,在趋同化管理下,还是要“以人为本”,将制度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
6总结
总的来说,已有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综述的文章不是很多,大多文章都是从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策略的模式来进行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管理制度、招生、教学、日常管理以及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学者们仁者见仁,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比较详细。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在国家政策导向上,缺乏一些具体的从来华留学生的入口管理到过程管理再到出口管理的系统的政策规定;在招生管理上,没有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招生宣传;在教学管理上,对于高校的全英文授课评估以及通识教育存在缺失;在日常管理上,也很少依据不同区域的留学生行为特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在管理模式中,应该要采取趋同化管理中的“同中有异”原则。[50-51]本研究就是将前面学者们的观点作了一个述评,希望对后面学者的研究具有参考的价值。
作者:陈慧慧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