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在不断发展,互联网络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由此导致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血多前所未有的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通过加强教育管理手段得以改善。学生管理中,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解决高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教育;管理;心理学;高校;学生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所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应寻求新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发现教育管理心理学可将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作为研究主体,并充分对人的自主能动性进行充分调动,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目的。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使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展开,解决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问题,与传统管理理念相比,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具有人性化,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性格养成以及学习技能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将心理学与教育管理学相互融合的一个新型学科称为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心理学有所区别,教育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综合学科,能够将高校管理理念,科研管理理念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具有现代特征的学科。将心理学成果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发掘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活动与日常学习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可实现对高校学生的有效管理。教育管理心理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思想追求[1]。
二、影响高校学生心理的因素
就当下社会背景而言,对高校学生心理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种,主要可将其分为环境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共同构成了环境因素,而学生自身因素经过细分,可分为身体因素,性格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是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因素主要是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而决定的,我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中,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使我国就业体制和人事制度逐渐发生转变,而该转变必将对教育体制产生影响,教育体制顺应时代的发展,顺利完成市场化的变革,若学生在高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关需求,则会导致学生被社会所淘汰,造成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职业生活有着过高的期待值,同时具有较高的激情和热情,学生不清楚实际情况而直接到工作中极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绝望,悲观,厌世的情绪。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最直接接触的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父母的价值观与孩子的价值观有着直接联系[2]。就我国现状而言,父母通常对孩子过于宠爱,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独生子女的性格很容易发展为孤单、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家庭财富参差不齐也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尤其针对家庭极为困难的学生来说,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而不是一味注重学习成绩。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学生眼高手低,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实践性的现象,不能够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该现象与学校实际教育目的相违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学生自身因素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逐渐增多,高校学生自杀,多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就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状况而言,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学生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生活状态中是主要因素[3]。高校生活与以往的生活有着明显的差异,以往学校学习中以学生成绩为主,而高校学习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由此可导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挫败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事物的包容性更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为广泛,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之间交往的动机更为复杂,若高校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不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一旦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极易将矛盾激化,严重的情况下,会使高校学生出现自杀、报复他人或自我伤害的行为,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案例以及故意伤害事件增多的因素。学生的性格以及本身的身体因素,均能够导致学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当下学生可对互联网络充分利用,大学生正处于性格、习惯养成时期,不能够对信息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而大量的网络信息是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要注意正面引导学生的三观。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娱乐方式也逐渐增多,部分高校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不喜欢交际的性格,容易与社会脱离,可引发学生出现悲观的心理状态,养成自私、狭隘的性格。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由于过度担心,家长往往忽略学生的天性,对学生的照顾面面俱到,导致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不擅长体育活动,但对家长来说能够满足学生不因运动而受伤的需求,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受到影响,而高校针对学生来说,集体生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会出现明显改变,部分学生面对新的高校生活,会感到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加上高校较大的学习压力,往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4]。
三、将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也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教育重心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不可单单将学习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应重视素质培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我国培养出更加优质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将以人为本作为基础理念
教育管理心理学认为,学生是高校教育中的主体,应对学生实施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刚柔兼备,以人性化为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思想是支配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应将积极心理状态作为追求的目标,若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可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5]。将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于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了解各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根据其心理对教学计划及时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并给予心理辅导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表现日渐突出,高校应注重学生心理的问题,由于学生正处于意识、行为形成的阶段,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健康的人格。高校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将自信,平等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其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并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6]。与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日常生活习惯,若学生沉迷于网络,存在社交恐惧的现象,此时高校应利用课堂时间展开多项集体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作为引诱机制,可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调动作用,对鼓励学生努力社交、完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原有的高校心理辅助机制为学生有需求,主动寻求帮助,新时期背景下,可转变为心理指导,主动出击,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针对存在异常的学生给予辅导,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7]。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干预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执行者,一个优秀的心理辅导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用具有亲和力,可深入到学生中完成工作。心理教师的辅导,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展开起到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应加大心理辅助教师的福利待遇,并进行社会公开招聘,使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目标过低却会导致学生学习懒惰,而目标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要根据学生的状况,不同时期建立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8],利于学生良性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教育管理心理学已经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改善当下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尝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31(08):105-106.
[2]颜传香.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006(69):194-195.
[3]张洁.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5(9):51-51.
[4]刘媛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J].学园,2016,8(7):56-56.
[5]郭晓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J].留学生,2016,19(1X)219-220.
[6]陶媛.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8(3):107-107.
[7]叶子,冯文全.管理心理学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5(1):41-42.
[8]宋路平.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研究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4,5(48):194-195.
作者:季思远 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