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管理探索(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本文从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索实践
1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主体,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教育管理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原则,以温暖学生、塑造学生、发展学生为教育管理的宗旨,以科学的教育模式指导学生堂堂正正做人,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具备生存的能力。要克服困难,以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悟到学校的温暖,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由于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按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具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道德,并且成为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让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知识与研究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实现大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2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2.1建立科学育人的管理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的人力资源,大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地进行教育管理,时刻坚持“科学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管理原则,要营造以人为本的育人氛围,以领导作风、教师教风与学生学风的内涵性建设,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与寝室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内涵。
2.2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学生由中学进入高校,自主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自我推销能力,已经成为今后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需求。在校期间的优秀学生干部是众多用人单位优先考虑的指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活动,对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科学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班级等学生组织的功能,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模式。
3大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在西方有影响力的作家,被誉为“近20年来最有创造力的作家”。华莱士在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讲了一个小故事: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演讲中提到,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儿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要重复一遍。人,很容易这样生活,形成无意识的惯性。就像开头故事里两条年轻的鱼一样,生活在“水”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了。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我们从世界前沿教育家的研究成果中得以启发,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教育不是改变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是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才能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4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只有在传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教育管理的科学发展。在社团活动的运行模式上,要建立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运作机制。例如,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才艺比赛”“社团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共享;社团活动要提前规划好科学的活动方案,循序渐进地增强社团活动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社团活动可以与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进一步融合,以得到这些企业的大力赞助与支持,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社会化发展。在社团活动的长效机制上,要避开无聊的休闲性、娱乐性活动。在思考与创新社团活动内涵方面下功夫,将社团活动与研究性课题科学融合,使社团活动内涵丰富,在提高社团活动的辐射度与创新性的同时,推动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在社团活动的协同模式上,要增强社团的品牌意识,不同类型的社团之间要定期联合举办社团活动,也可以是高校的社团之间定期开展校际社团合作活动,使社团活动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创新合作,科学发展社团的影响力,提高社团的知名度,从而有条不紊地打造本校的品牌社团。
5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模式
5.1创新教育模式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大同小异地运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将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学生则在课堂上记笔记,下课后就死记硬背笔记的内容,因为笔记上的内容通常是考试的内容。这种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教育模式要进行创新,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大学生提出自己对某一知识点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使大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但掌握了教师所讲的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与专业基础等情况,特制课程表,而且可以采取小班授课模式,可以是一对一授课,也可以是手把手地授课。这样,将理论知识与学生互动近距离结合,把知识无微不至地传授到看得见的实处,大学生在紧张、活泼的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科学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考核模式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模式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考评。考评标准为:实践能力100%,其中单元训练考核(占30%分),专题实践考核(占40%分),期末考核(占30%分)。实践能力考试由平时单元训练考核成绩、专题实践考核成绩、期末试卷考核成绩汇总,最终形成总评成绩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而且也科学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5.2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如何才能证明一个人受到过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大学有义务帮助社会,让这个社会像大学一样,成为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实现自己潜力的地方。”“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是耶鲁大学的失败。”因为,理查德•莱文认为,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与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大学教育的任务。理查德•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这样提到,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我国的高校应把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介绍与本学科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与世界前沿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让大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产生研究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模式。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实验要蕴含丰富的研究内容,在教科书与参考书中无法找到现有的答案,要引导大学生搜集与整理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他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与归纳总结,可以创新提出独特的观点或研究出创新的成果。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通过调查、分析、创新与整理,提出研究的新观点或研究的成果,使学生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6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下创新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模式。校园文化对完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是挖掘大学生潜能、启发大学生智力、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文化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可以科学营造出热烈氛围,增添高校的生机与活力,使高校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科学地提高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因此,高校要经常开展一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校园文化项目中一展雄姿,增强自信心,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演讲比赛与辩论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增加自己的锻炼机会,科学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热情奔放的音乐中排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让大学生在如火如荼的校园体育文化比赛项目中感受健康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愉悦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耶鲁校长:如果学生拥有很专业的技能,那是耶鲁最大的失败[EB/OL].
[2]于爱华.体育运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研究[J].企业研究,2012(24):191-192.
[3]张志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大学生能力构建[J].许昌学院学报,2008(6):147-149.
作者:褚云鹤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普遍存在高校教育模式较为滞后,生活管理较为制度化未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引起重视等问题,同时对改善的措施进行了阐述,意在旨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社会化路径;分析
0前言
如今为了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同时使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上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尽快融入社会,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开始对教育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正是由于高校的这一改革措施,使得“社会化”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社会化”管理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服务以及管理,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踏入社会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1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缺陷
1.1高校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国家一直都在倡导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发展,但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创新以及改革力度仍然有所缺乏,部分学院虽然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帜,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上依然过于陈旧。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就我国而言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过于传统、滞后,很难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脱离。众所周知,我国无论是从小学亦或是高中、大学,老师永远都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们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时,也都是以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也仅仅注重的是对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有严重的忽略。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方面则相对薄弱。对于目前的各大企业来讲,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并存优秀的人才。因此“社会化”教育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必不可少。
1.2对学生的个体化发展有所忽略仅注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高校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他们必须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负起应有的责任。但从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上看,我国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上,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于这种管理模式,就要求必须要将宿舍管理员、辅导员以及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对学生进行一个集中式的管理。例如要求学生几点准时上床、准时熄灯等。针对于大学生来讲,依然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正是基于这种传统、陈旧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干涉到了大学生们的生活自由,本身就是个体的大学生受到了以统一标准管理的约束。这种管理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一旦将来等他们步入社会,离开校园之后,便很难对自我进行管理和约束。
2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研究
2.1社团管理“社会化”路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当前的首要教育模式,因此,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只有融入“社会化”管理理念,才能够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与培养质量。高校内的社团较多,基本每个系都拥有自己的社团,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团管理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角度上去认知社团,接着邀请系内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高校需要加大社团的投资力度,逐步优化社团内的基础设施,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同时还要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2公寓管理“社会化”路径
在高校公寓管理中,其“社会化”管理必须要针对实际的管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定期开展实地调查,掌握区域内的发展情况,及时进行资料汇总,深入分析各项资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公寓“社会化”管理方式。比如,可以进行责任划分,高校要促使公寓管理者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公寓管理中逐步融入教育管理,确保公寓管理的全方位。同时采取公选的形式,组建专门的公寓管理小组,每个系的每个班级选出一名代表,充分挖掘学生的管理潜能。不仅如此,高校还需要不断优化校园网,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公寓网络管理平台,在平台内学生可以进行管理质量反馈,提出公寓内设施设备的不足,管理需求等。管理者只需要在平台上查看即可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统计学生的住宿需求等,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高校公寓管理。同时促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意识,为公寓建设出谋划策,确保在高校公寓管理中能够凸出人性化、高效化、合理化的管理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进而推动高校公寓“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2.3网络管理“社会化”路径
当前处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网络管理属于其中的关键部分。高校需要依据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开展多层次的网络思政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网络,精准识别网络中的各类信息,避免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与时俱进,构建校园网站、校园官微、公众微信号等,定期学校的各类规划、课程、网络思想等内容,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定期开展讲座、培训,引导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加以利用。网络“社会化”管理要求学校借助先进技术,动态监控校园网站,避免网站内出现各类不良情况,同时杜绝网络暴力的情况出现,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上网氛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4后勤管理“社会化”路径
一般情况下,在高校的日常运行中,后勤管理十分重要,但也很容易被忽视。主要是因为高校后勤管理涉及较多方面,就管理“社会化”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分析高校当前后勤管理中的问题,完善单一的管理方式,逐步引入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还必须要采取“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强化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全面满足后勤的客观需求。“外包式”管理模式,高校只需要强化监督即可,能够更好的指导高校后勤管理,从源头采取有效措施,以此全面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质量。针对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想要有效解决就必须要全面提升后勤管理质量,为后期的“社会化”管理奠定基础。在后勤管理“社会化”工作开展中,高校必须要全方位的分析自身后勤管理中的问题,借鉴企业的后勤管理方式,逐步优化高校内的后勤管理。例如:高校可以与后勤单位开展合作,采取外聘、外包形式,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与管理范围,逐步降低后勤管理中高校的控制力度,采取年终考核的形式,以此建立良好的后勤管理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外聘、外包形式,高校必须要定期考核,及时发现后勤管理中的问题,及时转变管理方式以此构建全新的后期管理竞争机制,全面提升后勤管理质量,凸显出后勤管理中国的“社会化”性质,更好为学生、院校服务。
2.5实践管理“社会化”路径
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还需要重视院校实践活动的管理,结合学生的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支教、志愿者等,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比如:校企合作、实习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精准定位自身制作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学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针对高年级学生应该定期举办讲座,使得学生掌握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不断完善、调节自身。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要坚持分析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技术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强化教学实践与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科学进行学分规划,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中,进而激发自身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在实践活动“社会化”管理工作中,高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加大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创业辅导,促使学生能够在创业中积累更多的知识,进而更好的完善自身,为自身后期的就业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还需要强化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毕业之后能够投入到基层,西部开展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及时转变传统思想正确认知教育管理“社会化”,从网络、公寓、社团、实践、后勤等方面入手,开展全方位管理,以此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质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19(18):90,98.
[2]关贺元.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8(9):173-174.
[3]魏华.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7.22(16):284-286.
[4]陈桂香.大数据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7.37(19):139-140.
[5]刘辉.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决策论坛”论文集(下)[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22(10):120-130.
[6]孙晓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及运行中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26(9):58-59.
[7]施钢.社会化大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A].研究与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学生公寓工作研究论文集[C].2015.20(12):45-48.
[8]王德忠.学生公寓的物业化管理模式探讨——兼谈公寓社会化条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A].研究与交流——北京高校后勤学生公寓工作研究论文集[C].2015.9(10):349-367.
作者:邱敏蓉 姚易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提升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者是高校工作正常运行的核心。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安排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着直接的影响。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理应认清待遇问题、工作组织问题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通过构建相对公平的环境,提升整体工作绩效。本文与大家探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去选择正确路径提升工作绩效。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绩效提升;应用策略
高校教育管理者作为高效工作的核心部分,对于高校整体工作绩效有着决定性作用。在进行工作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对于与员工工作合理的安排与调剂,对于高校整体工作绩效的提升必不可少。而准确的调查是教育管理者提升工作效率、提升高校整体绩效的前提。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应切合实际情况,通过优化员工待遇、合理规划组织工作、树立良好工作作风,切实提升高校工作绩效。
1提升员工物质生活满意度,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
古人云:“食饱,然后知荣耻”。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民群体。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待遇直接影响着其生活质量,影响着教职工群体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也间接影响了工作人员对于工作进行的积极性以及高校整体工作绩效。教育管理者理应从基础入手,提升工作人员物质待遇,进而提升员工生活满意度、提升员工积极性,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员工工资待遇的公平性是保障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凭证之一。多年来同工不同酬现象的存在不断打击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制工作人员而言这种不良影响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制工作人员在高校占比不断增加,员工待遇公平性问题理应得到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通过恰当的工酬制度,缩短同等级员工之间工资待遇差距,切实提升员工对于生活满意度、提升高校整体工作绩效。如我校在进行工资待遇安排上便制定了“计工制”待遇分配制度。顾名思义,“计工制”待遇分配与工作人员工作业绩有着直接的关联。以教职工为例,教职工所教课程按基本工资分配。而提升工酬则按照教职工所做贡献来评定。如同等条件下,甲教授在学年当中没做科研、没做报告,而乙教授在该学年当中尽心尽力成功参与制作了好几个项目,则最终的工资分配乙教授得到的应与其项目成果成正比。同理在其他部门、其他员工的工资分配过程中也会根据员工工作量、工作成果的大小进行相应的分配,在制度上保证员工待遇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通过这种“计工”制待遇分配模式大大降低了由于工资分配不均问题导致员工积极性降低的风险,有效地提升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了高校整体工作绩效。待遇问题的解决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促使高校工作绩效提升的前提。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资待遇分配过程中理应充分认识到公平性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按劳分配等途径,优化员工物质待遇、提升员工对于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工作效率、提升高校整体工作绩效。
2保障员工工作满意度,提升高校组织工作质量
工作满意度对于提升员工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工资待遇作为员工对于工作满意度重要因素之一是提升员工对于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并不决定于待遇问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组织安排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更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在组织过程中理应切合实际,切实完善高校工作人员工作安排,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高校工作的整体绩效。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作为影响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理应得到管理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合理的教职工搭配是提升教职工工作的重要影响条件之一。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员工的工作分配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员工之间工作能力的匹配与人际关系的匹配。如我校在进行教职工工作分配过程中就会考虑员工之间的能力分配。如某班的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图同步进行,而CAD教学内容与机械制图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机械制图的良好基础支持,CAD教学将寸步难行。此时管理工作者则会根据机械制图教师能力强弱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该班学生在两学科之间能够更好地过度,提升两者教学质量。同理在教师人际关系上,教育管理者也会做出一定的考虑与调整,以提升员工工作满意程度、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而提升整体工作绩效。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高校教育工作的正常甚至高效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员工工作组织过程中理应切合实际、考虑员工工作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升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切实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行,进而提升高校整体工作绩效。
3树立良好的高校风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校风作为影响学生以及教师的重要氛围一直被人们用作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标准。校风的树立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教职工的不断推动作用。良好校风的树立不仅是提升高校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还关系到高校整体工作质量。教育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校风对于提升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树立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环境、提升整体工作绩效。校训作为校风树立的主要纲领是良好作风的标准与精神动力。教育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认清校训等精神支柱对于提升高校工作整体绩效的重要作用,利用非物质文化贯彻落实良好校风地树立,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工作绩效。如我校在进行校风树立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校训等非物质文化支柱。在新生入学过程中工作人员被要求向学生阐述我校校训缘由及向往,在提升学生校风意识的同时激励了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树立良好的校风、提升学校整体工作绩效。校风、校训是提升工作人员、学生的重要支柱之一,教育管理工作者理应认识到良好的氛围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提升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性。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教职工落实校风建设,促使教职工形成主人公意识、提升工作整体工作绩效。
4结语
教育管理工作者作为高校的领导者,是高校工作正常、高效运行的核心部件。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应认清员工对于待遇、工作情况的满意程度对于工作质量的影响,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提升工作人员待遇的公平性、构建良好的工作范围,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提升整体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周莉.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J].管理观察,2016(33):85-86.
[2]孙锦礼.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有效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50-151.
[3]徐加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绩效提升的路径选择[J].科教文汇,2016(12):138-139.
作者:陈鹏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发展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代,在这个时期,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合这一情况,若依然采取传统管理方式必将出现大量问题。为了给各大高校提供合理化建议,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建议,通过两方面的分析,希望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发展
1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校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还有利于高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核心竞争力。并且,教育制度的人性化发展与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必须高度符合,进一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
1.1符合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需求
在市场经济改革与国家更加重视教育的今天,传统管理模式与目前高校管理制度严重背离。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也为了帮助学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性化管理制度十分关键。众所周知,目前民办、公办的高校数量很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怎样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是全体高校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为了推动学校的发展,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高校管理制度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1.2符合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
每一个学校都拥有独特的教学理念,制定了特有的人才培养计划。而目前我国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可是真才实学的学生却凤毛麟角。为了对目前教学资源合理应用,让学生获得更快的发展,也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所以各大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21世纪学生的思想会产生较大的变化,更加喜欢独立考虑问题,因此学校也需要相应改变学校教育理念,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建议
2.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促使教育管理立足于人进行发展,基于爱的角度,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充分尊重。教育管理是教与学的整体过程,缺少爱的教育形态,将无法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很难形成健康的发展环境。爱是感染和尊重,更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提升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2.1.1教育引导,关爱学生
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把学生作为核心,突出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善于开导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加强思想教育,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这些都是关爱学生学习生活,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主要要求。
2.1.2平等尊重,培育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的主要前提。教育管理制度应当积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利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建立彼此交流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宽容、负责的心态,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轻松的环境。
2.1.3借助三个贴近,改善管理环境
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紧密联系三个贴近的基本内容,对管理环境不管改善。首先,教育管理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建设学生的寝室文化,开展课业文化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休闲娱乐时间;其次,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进入图书馆和自习室,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再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政治课堂,深入开展党员实践活动。借助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认识。
2.2完善保障制度
2.2.1改变高校管理的激励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应当科学制定激励制度。首先,应充分尊重教师拥有的合法权益。因为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只有对其权益充分保证,才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发挥自身职能。其次,全面思考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基于制度层面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满足。只有如此,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贯彻执行高校人性化管理制度。
2.2.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同时也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借助于学生自主管理,对其行为有效规范,充分确保教育水平。这一管理方式与人性化教育理念相符,可以推动学生更加健康的发展。
2.3科学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2.3.1推行自由选择学习方式
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达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教学方式,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学分。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从而加快学生吸收信息的速度。
2.3.2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学完专业要求的学分之后,可以自由选修第二专业,抑或是达到学分以后可以准备研究生考试,节省学习时间。弹性学分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方面高校制度制定者可以深化研究,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强化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益。
2.3.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高校教师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学习,高校将学分制与导师制结合,成功解决了实行学分制过程中的问题。大量大学新生对专业学习内容缺少清晰的概念,缺少科学的职业发展计划,这时本科生导师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可以按照学生填写的兴趣爱好,合理制定引导政策,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一步解决学分制管理学生的不足。
2.3.4改革考试制度
现代考试历年是轻知识重能力、轻检导向、轻结果重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选择考试题目和学习纲要需要对学生整体素质全面考察,通过灵活的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研究考核模式,促使学生健康发展。达到成绩考评结构的多样化,在评价期末考试成绩方面,综合学生日常学习和表现,进而达到合理考核的目标。
2.3.5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抛弃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利用多维评价制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系统,全面评价学生发展情况,追踪了解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由重视知识与技能评价转换为重视认知态度、创新能力的评价。具体包括理解原理概念的状况,掌握实践操作技巧,应用知识的水平,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建立多维学生评价制度,才可以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高度相符。
2.3.6制定学生意见征集制度
教学管理者应当全面了解到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在政策改革之前,全面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整理学生关注的问题,在深入研究以后有选择性地采纳。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对于提出合理建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
3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育管理者给予较高的重视。当前比较流行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制度,与我国社会发展人才需求高度相符。高校教育迫切需要人性化特点,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发展人性化教育管理的同时,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提出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为大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贾斯棋.谈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与渗透[J].才智,2017(27):37.
[2]关贺元.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173-174.
[3]李瑞贵.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人性缺失的内部因素分析[J].纺织教育,2010,25(1):5-7.
作者:吴宇辉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第五篇:茶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初探
摘要:网络时代下,各类茶文化元素不断革新,形成了独有的现代传统共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茶文化元素能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及身心健康度。基于此,各高校通过茶文化的精神内核,开始以此为借鉴,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本文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茶文化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时代;茶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1网络时代下的新型茶元素
1.1网络流行化的茶语言
茶叶作为现阶段复兴繁荣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其形成的流行茶语言、茶概念也越来越多。一方面,以“饮茶”为主的各类茶流行语开始出现,例如因以茶代酒风俗延伸的“醉茶”就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茶多酚下茶叶摄入量过多对人体的感官影响,二是人们对茶叶口感及品质的极高赞美。另一方面,以茶文化思想本身衍生的各类网络词语或句子层出不穷。最著名的莫过于“人生如茶”。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被许多人用作社交软件上的座右铭及个人介绍。网络文化中的“茶人生活”也被各高校年轻人所推崇。甚至“绿茶、红茶”都成了形容某人性格的代名词。综上,在网络各类信息交错发展下,茶文化出现了新的茶语言含义及茶流行用语,推动了茶文化的年轻态及创新发展。
1.2社交媒体下的茶热点
与茶市场的繁荣应运而生的,必然是茶热点。茶热点主要包括其市场经济大事件、文化(戏曲、习俗舞蹈)大事件以及茶科学(新型茶种研发、茶多酚分解研究)三个方面。首先,茶经济热点是人们最关注的部分。茶经济市场热点下各茶店的曝光或宣传,对顾客茶叶购买的选择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力。在自媒体、新媒体等各类社交媒体的监督下,茶市场自律性较强,并在市场体系内自身淘汰掉不良商家。其次,茶文化热点的宣传往往是官媒自发主动宣传,有助于我国茶文化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扶持。使人们在心理上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视。最后,茶科学的热点时间间隔性较长,出现概率不如前两者多,但却是茶热点中最为严谨的。对茶科学热点进行跟踪的必须是官媒或相关科学媒体刊物,以不影响科学研发为主,进行跟踪拍摄。综上,社交媒体下茶热点的扩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价值观念,使茶文化以各种形式深入到人们的讨论热点中,更加深入人心。
1.3传统茶元素的现代化
传统茶元素例如茶书、古代茶画、茶戏曲等等,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不断流变,以便能够在现代多文化环境下谋得生机,创新发展。一方面,传统的茶企、茶店、茶社及各类茶场所在不改变原有观感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的添加,增加体验感及便捷度。更有茶主题酒店、茶主题公园等新兴现代化概念的茶场所出现,占据茶文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古代茶画及传统茶戏曲,经过现代流行元素的增加,形成了新型绘画或表演方式。特别是茶戏曲的乐器伴奏以及声乐演唱方面,在人们对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市场需求上,其伴奏形式多样化,增添了萨克斯作为旋律乐器,爵士鼓作为节奏乐器。在声乐唱腔上也加入了流行乐元素,以便更好的契合听众审美需求。综上,传统茶元素的现代化改变渗透在各个方面,可以说,网络时代潜移默化地打开了传统茶元素的格局,甚至将茶元素运用在现代高效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之中。
2茶文化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分析
2.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其特殊性,传统的“课堂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课程任务指标完成度以及学生回课质量。茶文化作为思维型文化,其中的茶道茶德茶艺等精神故事,都是能够很好地引入心理学课堂的话题案例。因此,现今高校心理课堂教育经常性将茶文化中的精神案例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作为兴趣引入点,加入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讲解。然而,教师没有一个固定完善的体系,有时讲授的心理健康理论与所举事例太过牵强。在课堂上,大多是随机性的举例讲解,没有体系化的思维代入模式。基于此,现阶段心理教育课程改革已走出了“传统课程到文化理论嵌入课程”的第一阶段,到了需要完善授课体系,研究授课内容以便每个理论对应的茶案例都能够完全契合的第二发展阶段。
2.2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矫正
茶道精神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再以“课”来定义,更重视从课堂中反映出来的学生问题,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不同于其他课程,其课程考核不仅要进行理论笔试,还要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心理问卷测验,在考察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同时根据所答问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心理问卷评分过低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因此,此课程对于教师的考核管理及其重要。高校在进行心理教师招募时,都会对其进行培训管理,每个心理健康班级的教师都有同一个上级督查部门,以便更好地监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教师疏导工作的进行是否合理。
2.3心理健康课程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茶文化的渗透影响,正在不断流变。最初,心理健康课程旨在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便学生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而现今网络时代下,对“人权”的提倡以及“精神世界”的重视,课程的教导不再以“教育学生”为主,而以“关注学生”为主,从教育学生“为他人”到告诉学生“爱自己”。心理健康课程的价值取向格局逐渐变大,用高度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状态。其课程设置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讲授,开始双向互动甚至进行情景模拟,更有高校将心理健康课程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身心健康。
3茶元素融入高校心理教育的创新路径
3.1茶学为纲完善新型课改
前文提到,目前的茶文化在教学课堂上的融入还只是随机性和不规则性,即缺乏固定的准确体系供教师教学。因此,必须以茶学为纲,完善新型课改。一方面,成立校内茶学研究机构。对于茶学之下的不同文化典故的主题内核进行分析归类,并做出相对准确的契合当时背景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已划分好的茶学故事内容及解析,有针对性地与课本理论进行结合,为教师讲解时提供良好的参考范本。对于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管理较为成熟的高校,更可以指定出茶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材,为广大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提供良好的范本。
3.2茶德为铭提高师德责任
自茶文化渗透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后,其课程目的性开始转移,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教师责任的加重。面对众多的学生及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难免会感觉疲惫与解决无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使命感,以茶正德提高其师德责任。在心理课程教育管理之外成立心理咨询小组,由不同的心理健康教师每日负责,并且每日负责的心理问题也都有清晰的分类,例如周一“学习心理问题咨询日”,周二“家庭心理问题咨询日”等,教师每周仅负责一天,这样一来,教师能够在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下,在自己最熟悉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以及教学责任感,也能让教师通过学生的不同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向及教学模式,让其教学课堂更接地气,更能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3.3茶道为旨规范教学重心
茶道是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因此,茶文化融入高校心理教育管理中,茶道至关重要。以茶道为旨,规范教学重心,保证教学的价值取向,能够让高校心理教学在网络时代的不同流行元素及教学方式的轰鸣下,不忘初心,保持自身的教学标准。茶道“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及“精神至上”的道家思想,都是现阶段高校心理教育的核心。在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推广下,教师能够将茶道这类传统思想,以现代化的方式演绎出来,结合现代事例,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指向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度。
4结论
茶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为高校的教育改革焕发生机。通过完善新型课改、提高教师群体质量以及规范教学重心等创新路径,将茶元素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及实施可行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27-31.
[2]俞晖.试论网络时代中国茶文化的传播[J].农业考古,2006(02):44-48.
[3]李文刚,苏媛媛,郝磊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的视角[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02):28-30.
[4]方黛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2014(17):70-72.
作者:谢晓明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