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分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分析(3篇)

第一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的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快速发展,但也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校学生中间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使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得到强化,使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促进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非常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深思。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有的宗教信仰、教育基础和实践能力等特点,高校应积极采用严格管理和关爱并重的管理方针,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促进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点;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也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共同促进发展的政策,是我国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对普通高校而言,对少数民族的学生开展教育工作,不单纯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是加强民族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共同推动发展。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落实,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目前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校学习也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以及信仰等方面,相比较汉族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差异。这就需要高校必须要对指导思想进行明确,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对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保证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且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

1.1文化课基础薄弱,经济条件差异较大

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汉族学生来说有更多的才艺,并且大部分都能歌善舞,而能够考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学校也是比较优秀的人才,这部分人对于校园生活比较向往,非常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由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薄弱,汉语基础较差,而且会享受到特殊的民族政策,想要考入高校的成绩比汉族学生要简单得多,所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长时间下来就会导致成绩差,从而导致学业心理压力大,学籍异动和学业中断现象存在较高比例。

1.2校园“抱团”现象较为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都比较豪爽、热情,期待被他人接纳的心理更明显。但是,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与汉族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他们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无法短时间内就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抱团”,形成较为固定的群体,这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学习。

1.3文化适应困难

少数民族学生对在内地的饮食满意度较低,在和其他民族学生交往过程中因习惯和表达方式不同而感觉沟通不够顺畅。另外,家庭和父母是他们获得民族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最主要渠道,是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朋友一种自然互动的结果。不同的文化和道德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不同文化和道德教育模式冲突时带来的压力和紧张。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也进一步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当地文化的积极性。

2目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和基础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导致大部分人缺乏集体观念,但是他们有非常大的进取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压力。

2.1管理理念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慢慢提高了管理的力度。但是,因为有部分管理人员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信仰以及习惯不是特别了解,导致实际开展的教育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因为对民族团结上的问题比较敏感,就会对少数民族的学生特殊对待,而这种管教方式不同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规矩意识差,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不少高校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够,不能认清宗教活动与民族文化活动的差别,对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干涉模糊。

2.2管理措施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制定了针对性的方法,比如减少录取的分数线、对部分科目的及格线适当下降一些,对汉语不好的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为了使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正常生活下去,就会单独开设清真食堂;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有专门的奖学金。但是,上述提到的这些措施仅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并不能解决造成问题的原因。

2.3管理队伍问题

在我国的高校教学团队当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责任以及管理重点正确认识,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教育中“育人”这一最为核心的内容摒弃。教育管理队伍中,特别是辅导员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相关知识学习不够、理解不适等原因,造成辅导员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理解差异,实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很多都是起到表面说教的作用,在情感方面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并且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教育模式非常单一,实际的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这对学生的成长及后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析

第一,公平公正为核心,完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传统文化、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等差异性的影响,他们在高校学习生活中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公平公正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培养学生的制度意识。在教学管理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可以按照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稳步提高学习成绩。第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也非常悠久,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及风俗,学校在对待宗教信仰的时候必须要慎重。在一些比较隆重的民族节日上,学校可以为少数民族的学生举办活动,以民族节日为平台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学习。了解是文化尊重与学习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与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的情感能够抒发出来。并且一定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充分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增进各民族学生大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一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数据信息。而有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就会因为受到反动势力的影响,从而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高校教育的管理人员就应当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不断培养他们分辨事物真假的能力,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教育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社会主义贡献一份力量。第四,按照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利用教育、咨询等方法进行引导,搭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环境,从而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更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俞斌,魏晔,杨莉琪,甘晴,黄金朝,孙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7,(18):216.

[2]王建东.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34(1):36-39.

[3]陆如霞,朱秋语,戴上秦.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趋同化研究[J].新经济,2016,(17):110-111.

[4]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作者:路婷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第二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思考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前进方向。在新形势下,尤其是“从严治党”特别要求发展党员要严格发展程序、提高党员质量,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须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前提下,重点梳理了学者们关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相关研究,希望为高校学生党员的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从严治党;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1引言

高校里汇集了各式各样有才能的人,党员师生一般都是高校中比较杰出的群体。不断加强党员师生的教育管理,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洗礼,这不仅是发展高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现如今高校的党员教育,一定要从各个高校党员教育自身特性出发、因材施教,规范培训内容与制度,创新教育管理手段与方法,从而提高整个高校党员的素质水平。

2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之近况

2.1学生入党动机不明确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入党目标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成了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党员的个人素质修养良莠不齐,许多人因为盲目心理或者追求功利导致入党动机比较复杂,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盲目入党,在家庭给予的压力或是看到同学纷纷入党,在对党组织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时候选择跟风入党;二是入党动机不纯,因为入党会在就业或者其他领域带来各种便利,为了一己私利而入党。这样的大学生党员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仅无法起到表率作用,还会将这种不良风气带入高校基层党组织,妨害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1]。

2.2学生党员理论知识储备匮乏,没有坚定信念

大部分高校学生在入党时,对党的认识基本一片空白,理论知识尤其匮乏,在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缺乏深刻认识。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反映了高校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当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而且高校党建工作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党员最应具备的基础和原则性的要求就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也没有在学生党员入党时对其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入党流程进行集中突击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2.3教育管理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

学生党员的培养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内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对其进行教育、确定之后考察发展对象、接收预备党员、对预备党员进行考察教育以及最后的转正等环节紧密相连,循序渐进,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党员的水平。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基层党组织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党员以及辅导员,一人身兼数职常常忙得焦头烂额,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了:还有的虽然自身思想觉悟很高,是一名合格的党员,但对于发展学生党员这项工作并不擅长;在对入党学生进行教育时,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教学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再选拔发展对象的时候,不重视群众意见,不能很好地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2]。

2.4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对于部分高校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培训效果不明显,他们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时俱进,无法根据最新的教育形势做出判断,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培训手段,只是为了政治学习而学习,不追求实用性与效果。也无法鼓励党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不佳。

3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

3.1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

全面“从严治党”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主体全涵盖。首先,从思想、作风在到制度等各个角度全覆盖,其次是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党组织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把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咬紧牙关不懈怠,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3]。

3.2从严治党是应对时代巨变的必然要求和内在需求

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接班人的重担,而且还要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十分迫切和重要,想要将高校党建工作做强做好,想要建设社会主义下的优秀大学,就一定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潜在危险,创新改革是我党必须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从严治党更是重中之重[4]。

3.3提高高校党员学生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代表着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在基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也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三观的榜样和领路人。新形势下,随着世界范围内提出一系列诸如创新创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方针政策,各种机遇伴随着挑战出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最迫切的任务[5]。

4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党员管理的建议

4.1从严培训,努力丰富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教育培训效果

要想确保教育培训的效果,各高校必须加强各级党校建设和创新。党校是高校内部培养优秀党员的主要场所,但是经常会出现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广大党员的培训效果。因此,高校除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党校发展,还要加大对培训的重视和创新,邀请学生喜欢的专家学者,借助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达到培训效果最优。二是要多开展一些党员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对党员的思想上进行教育,还要强调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多去参与、多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党性。例如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圣地参观等活动,这样党员可以亲身体验、切身体会。三要进一步增加学生党员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例如可以建设一个党建主题公园,让党员们在游览中加强交流学习。

4.2从严监督,建立健全检查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保证党员质量需要构建发展党员工作科学的监督机制保障。可以将此监督机制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合理监督党员发展过程,尽力将党员发展全过程做到公开透明。比如多向同学、舍友、班委了解情况,从导师、辅导员处了解日常表现、从任课老师处了解学习情况,得到综合性意见为发展党员过程中的监督进行反馈。再如公示制度、问责制度、审查制度、评议制度等都是确保发展党员程序规范的重要约束。从另一方面来讲,建立常态化、持续性监督机制对党员入党后进行监督,有助于增加党员身份认同感,有利于保障党员的先进性[6]。

4.3从严教育,搭建发展对象与党员之间的交流平台

从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活动,增加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之间的联系。因为条件的制约,高校学生彼此间的接触交流机会十分有限,直接导致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接触机会减少。所以党支部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一些诸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学习交流等活动,增加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之间的交流。一方面,通过亲身接触来考察发展对象的个人思想境界及修养;另一方面,为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提供了宝贵的交流环境。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党员和发展对象的感情联络和思想交流,使发展对象增进对党的认识认同,同时提高了整个入党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按照《党章》的规定,当入党对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应为其指定入党培养联系人,以随时了解入党对象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入党对象和党组织之间需要培养联系人来紧密联系,联系人通过日常生活对入党对象进行考察,并将结果反馈给党组织,使党组织可以从更客观的角度了解入党对象。因此,各培养联系人应当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与入党对象沟通交流,尽可能的了解入党对象的个人情况,并及时向党组织反馈,在党员大会上对入党对象的近况进行总结,同参会党员一同讨论,发挥好引导、考察、联系的作用。同时也要从入党对象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辅导员等处多方位全方面的了解入党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得到对入党对象更客观和科学的评价。通过意见座谈会等形式积极了解党员和群众对入党对象的评价和意见,形成书面记录,并在党员发展大会上进行汇报,有利于所在支部的党员同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发展对象[7]。

4.4从严培养,注重学生党员实践锻炼,提升服务质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党组织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将学生党员培育成为学生队伍中的中坚骨干力量,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其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社会,争取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能够亮出党员的身份,树立党员的标杆,凸显党员的作用[8]。

5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这项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历时长、见效慢,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想要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党员,我们必须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和高校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和方法,构建更加适合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党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程卫,谷军,张远芝.“全面从严治党”方略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6):80-83.

【2】王春晖.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研究[J].党史文苑,2017(06):45-47.

【3】常倩倩.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科学化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7,17(03):44-46.

【4】肖贵清,杨万山.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意义及基本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5(07):17-23.

【5】左征军,尤传明.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科学化水平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5):32-34.

【6】崔惠斌,庄凯捷,郑银坤.“从严治党”背景下优化大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的探索[J].岭南学刊,2016(02):65-69.

【7】张诗凝.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和管理研究[J].高教学刊,2017(22):174-176+179.

【8】章招坤.从严治党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程序质量把控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W学院的调查[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7,19(01):12-14.

作者:郭鹤男 杨凯涵 尹月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摘要: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阐述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的管理现状,分析影响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新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一)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改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中都得到了贯彻[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用型高校也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育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同,并且将其应用于实践,如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解决,将学生的合理需求同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等。

2.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以往只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局面,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也逐渐重视起来。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教育管理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及价值观引导的重要途径。

3.推行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高校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应用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是基本模式。该模式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的学生工作处属于学院一级管理机构,学院各系属于二级管理机构。前者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管理,后者对本系学生进行管理,这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工作未能与时俱进

在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中,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由学生处来负责。一些应用型高校的管理处不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导致教导员的管理工作积极性不高[2]。此外,由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尽职尽责,工作态度较为消极。

2.管理工作没有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应用型高校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推进,同时应用型高校已经开展网络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因此,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改革。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3.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

在许多应用型高校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将提升学生的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仅将重点放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

4.管理者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管理者不仅要严格管理,还要为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从学生实际需要考虑,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分析

1.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要想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2.完善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要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构建院校领导与教职工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管理制度中,采用的都是院、系两级管理模式。

3.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在管理工作中,要把学生当作管理对象,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以班级、寝室等团体为阵地,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可以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班级建设,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4.建立稳定的教育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等,都对管理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之所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因为缺乏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在我国大多数应用型高校中,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待遇都较低,所以很难吸引优秀的管理者。另外,一些应用型高校的管理风气较差,学生上课不积极,缺乏上进心,个别教师的工作态度也不端正。因此,要转变管理风气,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首先,人才聘用要严格把关,除了看应聘者的学历以及教学资历外,还要对职业操守进行考察。其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并且优质的教育管理队伍,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5.建立数字化校园平台

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得到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推广应用。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技术得到了推广使用,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应用型高校中尚未普及。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将数字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要加大投入,建立数字化校园平台,将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纳入管理系统中,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宋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2):30—31.

[3]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194—195.

作者:王欣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