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讨(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讨(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讨(5篇)

第一篇:高校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改革

【摘要】

尝试个性化课堂;引入先进教学软件与网络技术,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度;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

高职;教学;管理;改革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扁平化,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课堂吸引力逐步下降,再加上传统教学形式呆板、方法落后,课堂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技巧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同步,无法让学生体验科技进步的魅力。与此同时,很多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果没有合理高效的教学管理手段,会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无所适从,使教学工作陷入困境。笔者多年来尝试从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个性化课堂,提高学生关注度;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手段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让学生感觉新颖时尚,学习目的明确,提升课堂价值;改革学籍管理,丰富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效率,确保评价机制公平。

1.教学方法改革

1.1探索个性化课堂。

改革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首先,应增加选修课,使学生有足够的选课自由度,对于师资力量不够的院系,要加快推进网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上网,建立在线学习系统,教师线上辅导,学生考勤、作业、平时成绩可以在网页上查看,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其次,坚决摒弃“一言堂式”的课堂。根据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学。如工程应用型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将工程案例搬入课堂,先引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打造问题解决型课堂。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可采用“讨论式”教学。如《工程法规》课程,可让学生梳理重点难点,学生主持课堂,老师做嘉宾解答问题,打造沙龙式课堂,变老师主动为学生主动,思维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

1.2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人数多的班级,应重视“分层次”教学,同等对待每名学生,但必须针对不同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注重差异化教学。将学生组成若干等次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进行作业、课程设计、实验项目的相互协作。能力较强、有富余精力的小组除了完成基本的学分外,可进行创新性、设计性的项目锻炼。

1.3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

大力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注重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的互补互济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的丰富手段呈现知识内容;使内容表现形式新颖,界面赏心悦目,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利用好学校大力建设网络课程的契机,加快资源上网进程,丰富网络资源内容。建设线上课程、习题系统、答疑系统、考试系统和课程设计网上选题系统等全方位的网络资源。增加使用电视和网络视频教学比例。

1.4创新考试方法。

在考试内容上减少知识点复述类的题目,加强对知识应用,案例解决型题目的考查力度,特别是要精于设计综合多门课程知识的题目。改革考试方式,试点学生自命题考试,每名学生各出1题,最后全班汇总评议,选出一份试卷最优的试卷来考试,让学生从被动应试转变为主动测试。改革试点计算机考试,系统出题,一人一卷,系统自动评卷,充分保障考试的公平,提高考试效率。探索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设置课程论文撰写环节,强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和归纳整理能力。对于实习环节,实习过程和实习成果采用提交VCR的方式。工作过程、工艺流程采用视频记录,加以配音、文字旁白、原理插图等,使得实习工作记录完整,形象生动,更有利于评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习效果。学生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要查阅知识,使VCR更流畅,内容更丰满,增强了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要去学习视频拍摄、剪辑、配音、字幕等视频技巧,熟练视频制作软件,使学生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对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极大的提高。学生在视频中可以增加很多个性化的元素,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的机会。

2.教学管理改革

2.1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改革,关键在于提高管理效率与保障考核公平。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公共实验设备预约查询系统,师生可以查看学校所有实验室和重要仪器设备的使用周转情况,实行网上排号预约,提高公共资源的周转效率。加快建立学生在线学习网页,利用该网页可实现考勤、平时成绩自动登记以及自助考察等功能。建立学生座位信息系统,以往老师点名仅仅靠一张花名册,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座位信息系统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包括已修课程、绩点、专业排名等信息,实现对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利用上述教学管理软件,实现教学管理的全自动化、智能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率,保障考核机制的公平。

2.2完善教学督导和专业负责人制度。

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的责任权利。完善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师教案、课件、试卷和试题库随机抽查制度,毕业实习、毕业答辩档案资料检查等制度,毕业答辩过程全程录像制度。邀请兄弟院校同行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把脉问诊,使“专指委”的指导功能和“教学督导组”的监督功能相得益彰。建立专业负责人责任制,负责落实该专业的教学工作,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负责,对该专业的教学事故承担管理责任。

结语

积极探索,尝试个性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将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使之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窗口。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优化教学管理的运行模式和考核机制,提高效率,保障公平,促进高校课堂良性发展。

作者:王翠萍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经贸学院

第二篇: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探析

摘要:

高校进行精细化管理指利用一定规则将管理工作系统化和细分化,采取程序化、标准化及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以实现管理工作各单元准确、高效、协同及持续运行。文章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并就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高校;教学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数量越来越多,培养的人才质量越来越高。现高校的发展重点已由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向质量提升方面转变,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管理。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各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纷纷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指将管理责任细化、具体化和明确化,旨在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精。精细化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是对现有工作精益求精的一种表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重视管理过程及质量。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指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照教学管理的客观依据,结合相应教学目标、管理原则及方法程序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1]。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中的“精”在于要求教师具备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明确工作目标及具体岗位职责,以及优化工作流程;“细”在于要求高校教学管理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并将规则系统化和细致化,以将工作、管理及流程做细;“化”在于要求整个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重在强调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数据化和信息化。

2.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2.1转变管理观念

意识决定行动,高校要想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必须转变现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顺利开展。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明确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学校所有人员都肩负着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第二,将精细化管理与学生培养相互结合,实现学生每个阶段的精细化管理,细化并落实教学管理的各个目标,同时有意识提升整个学校的执行能力,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教学管理。

2.2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管理制度是高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和标准,若执行力度不够,就算制度制定得再好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制度不复存在。因此,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不断吸收和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成果,以不断改善现有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其次,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管理制度措施,以优化现有管理制度,使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相符。再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相关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化,以对教学管理创新起推动作用。最后,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加强部门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学精细化管理取得新突破,切实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

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的建立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能有效、顺序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教学日常工作管理机制。首先依据学院及二级职能部门的教学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结合各类人员的教学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教学日常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教学培养方案、考务及认证、教学档案、教学监督、教研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目标;其次依据目标细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使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更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2.4构建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

为避免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盲目性,任何教学管理行为都需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各类数据找到适当的管理思路,而不是依靠经验或主观臆断。再者,精细化管理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内容较多,且需处理的事项较多,数据及信息的真实和有效直接关系决策管理的科学性。为此,高校有必要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实际工作当中,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管理需求,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收集及分析系统,保证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推动教学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优质人才,为此,高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并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所以,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保证教学效率提高。首先在教学评价中引入先进的科技,以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次汲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现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学校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2]。

3.结语

精细化管理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当中不仅可加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度及管理精度,还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因此,平时教学过程当中,高校应重视精细化管理作用,并在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以规范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高校教学顺利开展,并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谭慧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翔.浅谈高职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2):53-54.

[2]李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下),2015(05):134.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与素质

摘要: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协调作用。分析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就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用;素质

高校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素质对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1]。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校教学管理事务的承担者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包括教材的采购、供应和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有监督执行教学计划,确定考试科目、考试的日程安排、考试成绩登记、统计学分等。这些工作虽然很具体、很琐碎,但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有序开展,如果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这些工作,那么也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理清工作思路,周密制定工作计划,踏实地对待每一份工作,在各自岗位上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师教学的密切配合者

教师是学校教学任务的主力军,教学管理人员则是教师教学的配合者。学期伊始,教学管理人员应公开教学课程表,向各个科目的老师发放学生名册、学生考勤表、分数登记表、补考学生名单及日程安排表,向辅助老师发放各种辅助资料以及相应科目的教学教材,解决教师因特殊情况而临时调课程以及更换教室等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还需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事务,及时做好提醒或监督,避免产生疏漏。学期末,提前准备好下学期任课教师的教材,收集好教师的成绩和考卷,完成教师新课程的资格审查,制定教学的概况表,登记学生的成绩等。这些都是对教学工作的全力配合,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三)学生学习的伴读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教育、行政管理层的指导、后勤总务的保证,同时也需要一种监督和“陪伴”。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主要因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熟悉掌握在校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人员的“陪伴”从学校开学到期末放假,从入学高校到学成毕业,具体有学生的注册管理、上课出勤情况的统计、学生考试成绩的汇总、学生每个学期成绩的资格审查、奖励处分和其他学籍管理等众多环节。教学管理人员掌握了所有学生的情况,他们对学生学习和相关活动情况作出最直接、最客观的记录和反映,最终对学生的学习及活动做出公正的评价,因此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最有力的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学得怎样,今后该如何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管理人员是学生学习的伴读者,比教师的监督更持续,比行政管理层的关心更周到,比亲人的爱护更直接。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素质是教学管理人员做好管理工作的必要素质之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担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任,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甚至教师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及其政治修养对学校的校风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2]。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3]。

(二)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繁忙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情绪消极、心情焦躁的心态,而教学管理所涉及的岗位较多,接触到的范围较广,在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应正视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适应自身的工作环境,遇到难事急事,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做好请示汇报或协调沟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顾大局、识大体,不断历练,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因为教学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除具有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外,还要加强与兄弟单位人员的配合协作,正确处理好与师生各方面的关系,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还要积极协助行政领导工作,做好政令的上传下达,确保学校政务管理严格有序。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在教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素质之一,主要表现在工作中敬业爱岗、责任心强、处事公平和实事求是等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学校在招生、入学注册、毕业资格审核以及教师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既严谨又琐碎,工作质量要求比较高,工作常常事无巨细,阶段性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吃苦耐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外,还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树立为学生、老师服务的角色意识,而不是一种管理者的高姿态。管理也是服务,管理寓于服务中,管理工作应树立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应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情对待每一位师生,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做到“管理”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高校教学管理既是一种监督,但更多的是为教学提供服务,教学管理目标是为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为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人员要本着真诚与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及时的指导、周密的安排、公正的评价、专业的服务等方式,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四)较强的专业知识素质

高校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都属于高校教学管理的范畴,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熟悉地掌握这些学校基本建设的基本意义和内容,深入了解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教学的管理规律,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提出科学的管理方法。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学习,开展岗位练兵,从专业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岗位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专业的教学管理计划,才能制定出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制定出来的工作计划及其管理制度更具有指导意义。

(五)富有创新精神能力

高校教育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而促进高校教学的动力往往在于高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它体现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教学管理水平,也就是说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的创新,而教学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管理人员。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如果将教学管理与事务性管理当成一种安排性的工作,必然会导致教学管理人员被动、机械、消极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精神,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5]。

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对策

(一)学校和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领导必须重视的工作,是高校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提高首先要得到学校和校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只有在领导重视下,各管理部门同心协力,教学管理工作才会更加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得到认可,工作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二)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的合理性

一个管理队伍需拥有一套合理化的管理方法,若这个管理队伍单一或是参差不齐,就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重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规划合理化的教学管理结构与管理方法,才能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鼓励青年管理者敢于创新,鼓励老年管理者老骥伏枥,青年管理者与老年管理者相互交流彼此的“创新”与“经验”,促使管理方法达到合理的结构要求,使管理人员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后继有人。

(三)制定服务机制,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服务的宗旨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总的来说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保持热情、真诚的服务态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到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四)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学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学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不断总结学习心得知识,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时代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还要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还应该具有时代意识感,与时俱进,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层面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业务知识,做到管理思维的广泛性和专业性。

(五)完善管理人员的教育及其培养机制

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校培养的人才即将面向社会,作为社会人才的教育培养者,高校应该把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教育和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切不可掉以轻心。高校应该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还可根据高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要求,制定中长期或者短期的培训计划,然后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脱产进修、交流学习等,不断完善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机制,最终达到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目标。

(六)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奖惩激励机制是工作动力的重要来源[6]。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也要与相关的奖惩制度相挂钩。奖惩机制不仅有利于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同时还能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引进优秀人才。首先,可以根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的性质以及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晋升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其次,为保证教学管理人员有一个相对公平、稳定的晋升机会,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高校教学管理职务系列评聘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再次,在职称的评定方面让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

综上,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现代高教职业特点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打好基础,勇于实践,敢于当担,才能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适应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作者:曾文苓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50.

[2]刘卫萍,宋美兰.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与队伍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2):13-14.

[3]雷雪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7(3):7-8.

[4]邹白茹,谢建湘.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15-16.

[5]黄素霞.关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11):8-9.

[6]林琳.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J].改革与开放,2010(2):20-21.

第四篇: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性提升策略

摘要:

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得益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也需要以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秩序为前提,而良好教学环境的建构与教学秩序的维护需要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因此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教学管理人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及技能现状,集中表现为专业性不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提升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性提升;策略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作为教学辅助工作,直接关系到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与人才培养输出,是高校日常教学与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新时期网络技术的冲击,及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考核的放松,我国大多数高校面临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的尴尬局面,因此探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性提升的有效策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只有做好基本的教学管理,做好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才能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同步,实现高效优质教学的同时带动人才的有效培养。

1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现状及原因剖析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性建设亟待较强,深度剖析其不足主要由两方面定。首先是高校行政化色彩的加重影响了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为维持高校的日常运转,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制度运行体系,加上我国对制度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客观上加大了高校的行政化色彩,使得高校逐渐忽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关注与能力的考核,片面地将重点放在了行政素养的培养与挖掘上。此外部分高校几乎很少开展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培训,使得教学工作者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关联性较低,不利于优秀管理人员的晋升提拔。其次我国高校目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贡献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自身也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仅仅把教学管理工作当成简单琐碎而机械的事情,认为其从属于或者附属于高校教育教学,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下降,对主体地位认识的不足使得其很难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上述两个方面作为主要影响印证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亟待提升的事实。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提升的意义分析

除了客观存在的现状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提升带有社会必然性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的提升对于高校教学及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管理目标应该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只有做好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与培养,才能切实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指导意义,实现教学质量的同比提升。我们很难想象一所教学秩序混乱的高校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提升也可以带动教学的专业化,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一线专业教师在高校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加强高校管理可以规范教师言行,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善。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提升与建设有助于管理人员职位空间的拓展与提升。就现阶段的高校教学管理来说,高校分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两大标准进行职称评定,即使付出较大的努力,高校中的教学管理人员也往往只能获得专业技术岗位的评定与晋升,这种区别对待的提升方式削弱了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提升的积极性,不利于其职业空间的拓展,而做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可以让教学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激发其进取的信心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管理上的优化与完善,实现良好校园环境与校园秩序的建构。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内容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集中表现为两大方面。首先是扎实的知识素养。虽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不像教学人员需要服务于教学一线,但是专业的知识必不可少。其一要及时了解国家或者党对高校管理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及细则,将教学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利用教学管理的规律做好基本的教学管理指导。其二要掌握教育学与管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教育科学,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实现当前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切实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其三网络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趋向日益明显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会运用网络及电子设备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管理的实际效率。其次其专业化还表现为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确保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所谓的业务能力具体涉及到教学管理人员的计划决策能力、实际预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创新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学管理人员准确评估预测教学发展走向的基础,是实现各个部门协调一致的前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进行各类教学情报的传达,实现教学管理上的创新与调整,从而更好地带动高校教学工作。最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还表现为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服务一线教学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上级部门工作意图的传达与部署,同时与一线教学专业教师做好联系沟通,实现教学政策教学方针到教学实际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这得益于教学管理人员较高的职业素养。较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表现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事业责任感,即使是教师调课、考试安排部署及教学档案整理等细碎事情,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如果细节上把控不当,职业责任感缺失往往导致全校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开朗的性格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一线教学与高级管理中的过渡环节,因此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而开朗的性格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关键。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开朗豁达的性格加上与人协作的精神使得同事或者办事师生感到舒适愉悦,有利于双方和谐稳定关系的建构,在保证教学管理基本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4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提升的有效策略分析

4.1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提升职业素养与政治素养

作为一线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职责责任感与职业热爱感,这是建立于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职责道德素养基础之上的素养体现。提升教学管理人员政治素养与职责道德必须借助不断的学习。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自觉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学习的进取意识,借助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理论的完善实现素质的提升。其次要增强家国理念,将学校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管理作用,实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与质量的改进,在高度的职业责任心作用下做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4.2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前面我们提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体现之一就是较强的业务能力,这是其开展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高校应该重视教学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定期的业务教育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学管理人员自觉参与到业务的培训中去,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管理上的改进创新。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来说,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兼顾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在开展业务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分析,以真实案例的形式分析教学管理的改进方向。在开展业务培训时也可以对比其他地区的教学管理成果,通过对比适当借鉴。业务考核也是业务培训的常规内容,通过定期的业务考核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确保其业务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关注可以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的双提升。

4.3搭建交流平台,带动教学管理上的创新与突破

网络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交流更为便捷,而工作上的交流与探讨对于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创新,在工作中寻找创新思路、探索工作新方法,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才能在保证符合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综合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工作的创新与突破。而交流的实现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搭建完成信息的共享,并就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合作。借助网络平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取长补短及时做好自身教学管理的改进与调整。借助优点的汇聚与融合,实现新领域的开辟,从而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改进。在教学管理平台的指引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与其他院校及团体进行管理经验的交流探讨,从而实现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视野的开拓,最大限度发现自身不足,做好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的获取,实现自身教育管理水平的真正提升。因此在开展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时必须做好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借助平台实现教学管理的即时分享与,从而带动区域范围内的教学管理大规模提升。

4.4建立考核机制,借助待遇的提升稳定管理队伍

基于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不高的现实,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及教学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学人员待遇上的不公平。因此建立健全激励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待遇的提升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是最佳出路。一方面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这与考核激励制度相辅相成,通过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多层次考核与业绩考核评定,从而完成德、能、勤、绩效等几大方面的评定考核,借助绩效的科学分配与奖惩挂钩实现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从而做好基本教学管理队伍的建构。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能力强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等形式做好对其工作的认可,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可以采用批评惩罚甚至解聘的形式引起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均衡局面,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借助合理的政策与公正的待遇稳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塑造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

4.5竞争优先选拨,降低工作难度,提升其专业素养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现有晋升机制的不合理与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的不健全。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竞争上岗机制,鼓励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考核实现优秀人员的优先上岗与优先提升,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氛围与发展空间,确保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的达标,从整体上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健全的教务管理工作机制应该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做好岗前培训确保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应对突发问题时不紧急不慌乱。此外应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划分,最大限度减轻教学管理工作的强度与难度。根据高校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繁复程度进行定岗定编,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管理人员身上,减轻压力的同时更能保证教学管理效率。通过机制的建立与编制的划分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升。

5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其虽然不直接承担一线教学任务,但是通过良好教学秩序的建构维护,通过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部署为一线教学提供保障,也是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流动性强,需求量大,为最大限度满足高校教学管理需要,对其专业化的考核与评定逐渐弱化,这也使得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整体下降,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学水平与质量,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就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带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提升,从而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稳定有序的内部环境,最大限度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作者:吴苗丽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军.论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技术与教育,2014,(1):13-15.

[2]章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念下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聂伟进.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制度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2,(6):65-67.

[4]韩军.论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4):80-81.

[5]吴哲.面向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薪酬均衡化问题诌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4,(3):281-282.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针对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评价和考核标准有待优化、实践教学的经费和资源有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增强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创新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扩大实践教学经费和资源投入等,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日新月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但与此同时一些腐朽的、不健康的思想传播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有效性弱化的问题[1]。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各种社会教学资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也面临各种挑战,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同、接受这些观念,并付诸于实践。近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实践教学形式和效果依然有待加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普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评价和考核标准有待优化,实践教学经费和资源有限等方面的问题。

1.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或实施细则,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较为随意,实践教学课程虚化等。究其原因,在于学校领导、教师、大学生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些领导将实践教学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手段,而非重要组成,进而对实践教学的投入、监控和管理上存在不足;因实践教学效果不易量化考核,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也有偏差,导致其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2];部分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课只要考试过关就行,导致其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1.2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实践教学过程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准备、实施和考核评价阶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进行相应的活动准备,缺乏合理的实施组织措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而是出于完成教育部门课程指标或者学校课程任务的应付,导致实践教学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教育方法的现象突出。据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排在前三位的是:课堂讨论(68.6%)、听报告(65.2%)、社会调查(55.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简单易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根据时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思维而转变的教学内容,没有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传媒方式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3]。

1.3评价和考核标准有待优化

目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措施。我国高校对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多采用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对于实践教学而言,其内容和组织形式相对灵活,且需要丰富多样,若采用单一的考核标准会打击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但是,若对实践教学没有定期检查、考核,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就会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被有效的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如何围绕思想政治课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制定出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4实践教学的经费和资源有限

每项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学经费做保障,尤其是实践教学,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需要一些器材、设备和必要的奖品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外活动则需要更多的经费,以应对吃住行及参观门票等方面的费用。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却很少,经费短缺使得很多实践教学形式无法开展,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4]。同时,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资金和人力的支持,还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大力配合。目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有限,一些领导和企业事业单位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做一种负担,而忽视其潜在的长远的效益,所以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困难。

2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探索适应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思维特点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实践教学中。

2.1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高校领导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协调,保证实践教学有充足的课时、经费和资源。再者,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之一,应该对实践教学的深远意义有清晰的认识,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切实在自身的思想上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再者,大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前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上网等虚拟世界的现象突出,很多时间用在娱乐和消遣上[5],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2.2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方向一致。实践教学要围绕这一方向,探索适应时代特征和大学生思维习惯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教书育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方向和原则,以社会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特点为基础,深入探究困扰大学生的各种生活和学习问题以及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难,从实践教学的细节中充实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6]。同时,还应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课堂内可以组织: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辩论会、讲座和报告会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田野调查、参观考察、公益活动、校园社团活动、课题调研等形式,以丰富多彩、青春活泼等贴近大学生特点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2.3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思政政治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管理和组织的应有之义。但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并非易事,鉴于实践教学形式比较灵活的特点,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实践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不可能监管到全程,很难量化学生的哪些思想变化是由实践教学带来的,因此应该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另外,考核评价还应该是双向的,师生之间应该相互评价,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实践课的效果进行评定,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式等进行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最后,还要有合理的反馈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步和不足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改进不足,取得全面发展,同时对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向上级领导反馈,及时解决问题。

2.4扩大实践教学经费和资源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拓宽实践教学经费的筹措渠道,比如通过“课堂—基地—社会”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向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筹措资金,并呼吁更多的社会资源如火车票、景区门票等向参加实践教学的师生优惠。同时,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专用场所;更应该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在不增加实习单位负担的前提下,师生能深入企业为其献计献策,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和谐关系。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开拓眼界、陶冶情操、锻炼才华,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自身的实习经历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结束语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使高校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更加注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以帮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也应该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教学相长;学校还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的经费和资源,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作者:贺秋利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殷豆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75-76.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邹金铃.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5):65-66.

[4]郑文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观变迁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5):74-76.

[5]何荣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大学生“宅”现象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367-368.

[6]曹天航,黄明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江苏高教,2015,(1):124-125.